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学生消费水平日益增长的今天,大学生的消费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而前段时间重回视野的“裸贷”事件,也激起了人们对于大學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热切探讨,本文从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和攀比消费三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同时,基于学生信用卡领域空白,校园借贷门槛低;校园消费人群基数大、市场广阔;借贷无需抵押等方面解析了校园网贷传播的广泛度。但是由于软件后台监管不力;借款者自我约束力差;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了裸贷事件的愈演愈烈。最后我们从自身、家庭及环境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大学生们早日远离裸贷阴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关键词:裸贷 大学生消费 不良消费行为
一、什么是“裸贷”
2016年底,因 10G“裸条”不雅照以及不雅视频在网络上被泄漏,并且遭到广泛传播,“裸贷”一词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中,并再次引发热议。“裸贷”顾名思义,就是在借款人进行借款时,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片替代借条,用自己的裸照及不雅视频作抵押,以此从放贷人这一方获得金额不等的贷款。当发生违约不还时,放贷人以公开裸体照片和借款人父母的联系方式作为要挟逼迫借款人还款。“裸条”借贷值得关注,借款人把市场瞄准大学生,由于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无法向银行提供工作收入证明,也就意味着无法办理正规银行发行的信用卡,从而不得不从非法分子手中获得借款渠道。于此同时,“裸贷”利息奇高,据媒体此前报道,“裸条借款”周息甚至可以高达 30%,在不计算复利的情况下,年利率能达到1564.29%。远远超出了正规银行的借贷利息,甚至超出了传统高利贷的借贷利息。
二、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
消费行为是消费者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购买产品或体验服务的一系列行为。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消费行为是为了满足个人需要或欲望的手段性行为。第二,消费行为是伴随心理欲望所产生的。第三,消费行为是一个过程。由于消费行为具有以上的特点,它就势必会存在优劣、良性与否的区别。不良的消费行为,与良性消费行为往往背道而驰,指的是违背社会相关消费法律法规和品德的、不利于消费者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甚至会有害于他人或社会的、非理性的消费方式。在大学校园中,多数指无经济收入的学生自身的消费能力超前于家庭所承担的经济能力。如今,还在校园里的90后甚至00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一代,父母的溺爱,缺少玩伴的童年,都导致了这一代学生存在不懂分享不懂妥协,任性自私的现象,而超前消费,炫耀消费,攀比消费也较为普遍的出现在如今的大学生身上。
1.超前消费。在任何时代背景下,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都要与社会当时的经济发展状态相匹配、社会中每个人的所有支出也应当同个人的实际收入水平相适应,这才是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的基本前提。但是近些年,出现了大学生盲目追求高消费的现象,有部分大学生全然不顾原生家庭的收支平衡,一味享受超前消费,一心追求购买物品的高端、品牌等等。有的学生认为,宁愿疯狂消费一天,贪图享受玩个痛快,也不愿把为数不多的生活费平均分保证每天的三餐、温饱,尽管日后可能要紧衣缩食,甚至饿肚子。他们只图一时的享受,完全不顾日后生活的捉襟见肘。有的学生认为吃穿用度越贵,越能体现个人魅力,越能提升自己的身份地位,他们自身也就越有成就感,摆脱自卑心理完全靠外在穿着和毫无顾忌的“洒”着并不是自己赚的钱。学生个人的生活支出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前于家庭或个人收入的提升速度。当自己的经济能力完全支撑不了急速增长的消费欲望时,就步入了盲目借贷的误区。当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存在入不敷出的现象,靠向同学、朋友借款度日的,他们甚至冒着承担高额利息的风险,通过校园借贷软件借款,也要“享受当下”。
2.炫耀消费。炫耀性消费是凡勃仑在他1899年的著作《有闲阶级论》中首次提出来的概念,这个概念阐述了为了展示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财富而过度消费的暴发户或是上层阶级人群的行为。而凡勃伦效应则表现为物品价格越高,人们想要占有的欲望越强。心理学家把炫耀性消费看成是补偿心理欲求的合理性存在,即获取有声望产品的行为是为了缓解自身身份危机和不安全感,或无力感。也有专家对炫耀性消费的产生机制提出了新的解释:一是担心被认为是穷人(从众效应);二是希望被认为是富人(势力效应)。这刚好和凡勃伦最初提出的炫耀性消费的两个动机“歧视性对比”和“金钱竞赛”相吻合。 曾经,西方社会的贵族们用拥有的食物、奴隶,甚至女人的数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和政治地位。如今,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炫耀性消费愈发多元化,已经不只是局限于财富和社会地位,还包括生活方式和品位。炫耀性消费早已不再是上层阶级的专利,它变得越来越广泛和普遍,因为人们越来越习惯通过别人的外在物质表现评价他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社会阶层。一言以蔽之,炫耀性消费的目的就是通过外显的消费行为向他人传达“我是谁”,“我是属于什么群体和阶层的”等重要信息。所以校园里有部分大学生,害怕自己被与身边先天条件更好的人做“歧视性对比”,不顾自身的现实因素,为了不落人后而和身边的人盲目进行“金钱竞赛”。他们衣着光鲜,追求奢侈品牌,尽力展现自己所谓的“富有”,希望以此博得同龄人的倾慕,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可殊不知在炫耀性消费的泥沼里越陷越深,渐渐消磨掉了内在涵养,也伤了家庭,害了自己。他们沉迷于一掷千金、并且用相互炫耀的手段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身份和伪装出来的骄傲。父母收入越高的学生,同比生活费也越高,平时的生活花销也越大,这些人构成了炫耀性消费的基本群体。但是有些学生的家境平常,再加上三观不够成熟,受不了“己不如人”的挫败感,他们会不自觉地把消费水平抬得更高。大学生的炫耀性消费,把生活的幸福感等同于物质享受,而完全忽略了精神上的充盈,造成了校园的不正之风。
3.攀比消费。攀比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从消费动机的角度来说,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被区分为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如果消费者购买商品和劳务不是为了享受其内在品质,那就属于非功能性需求。而非功能性需求中最重要的是影响效用的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又分为从众效应、势力效应和凡勃伦效应。从众效应是消费者追求潮流,他人购买越多,自己的购买欲望就越强烈;势力效应是消费者追求标新立异和独占性,他人购买越多,自己的购买欲望就越弱;而凡勃伦效应则表现为价格越高,购买欲望越强。 在中国,买奢侈品注重奢侈品的品牌价值,不注重商品价值本身,从消费心理分析,大多数中国消费者买奢侈品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他的价值,相互以奢侈品来攀比和证明自己的财富能力和社会地位是一个主要因素。调查显示70%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认为奢侈品是用来社交的重要符号、有攀比价值的必要性,而买奢侈品完全处于自我、侧重品牌文化和设计师理念的消费者仅占少数。在大学校园中也同样如此,某女生穿上高端品牌,同寝室、同班甚至同系的女生跟风就会穿上同样高端甚至更高端的衣服,如果某女生用上了奢侈品牌的化妆品,或是进口的法国香水, 都会成为女生们攀比的对象。“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 这种攀比心理构成了大学生奢侈消费的一种特殊现象。而在形形色色的攀比消费后面,是学生们高得惊人的日常支出,作为纯消费者的有些大学生却不知家长之苦,任意挥霍,更有些学生靠借贷来攀比消费。免不了给家庭带来或大或小的经济负担,造成恶性循环。
三、校园贷款为何盛行
近几年来校园网贷的不规范发展,严重冲击了高校校园的正常秩序,对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然而为什么校园网贷如此盛行,校园网贷的应用像毒瘾一样扩散,一发不可收拾?
1.学生信用卡领域空白,校园借贷门槛低。自从2002 年,招商银行率先发行了全国首张只针对学生的信用卡,随后,多家银行陆陆续续在学生信用卡领域迅速拓展市场,直接导致学生持卡人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其中大部分为本科在读生,在大学生信用卡用户不断上升的同时,信用卡的逾期还款情况亦持续增多。但是大学生普遍没有收入,单单靠家庭支持的生活费生活,导致大面积发生大学生信用卡过度透支事件,这大大增加了银行坏账的几率,使银行收益风险加大。同时,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收入,没有偿还债务的能力,所以一旦欠下高额债务,被迫为其还债的还无疑问是孩子的父母,多数父母对这一现象表示强烈不满。面对这一乱象,银监会在 2009 年下发通知,禁止银行向未成年的学生发信用卡。这一通知出台后,所有银行短时间内都暂停了对于学生信用卡业务的办理,校园信用卡市场在一瞬间崩塌。但商业往往诞生在最接近需求的地方,银行的退出恰好为“校园贷”腾出了足够大的生存空间。如今校园借贷行为广泛覆盖全国各大高校,且多以手机软件的形式存在,比如分期乐、校园借贷宝、蚂蚁花呗、借呗,等等。借贷软件数量之多可达到几十款,近百款。且大部分主要针对大学生。网贷平台门槛低,无需抵押,无需久等,填写个人信息银行卡号支付宝号等等,立等可取,方便快捷。从而引发了校园贷的盛行。
2.校园学生基数大,市场广阔。如今,校园中的大学生普遍是90后独生子女一代,而父母普遍对独生子女成材的愿望更为迫切,重视智力教育,而对消费教育在家庭日常教育中却很少提上日程,大多数家长认为子女完成好自己的学习任务才是子女应该做的,而忽视了金钱观念的重要性。家长对消费教育的缺失与引导失当使得大学生没有自己清晰的消费主张,当进入一个新环境中,一旦受周围日常开销较大的同学的影响,很容易走入炫耀消费,攀比消费,盲目消费的误区。当借款者的自身条件有限家庭收入一般,无法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时,充斥网络的校园贷最先进入视野。
3.无需抵押,贷款人心存侥幸。2016年9 月的一份不完全统计数据称,仅仅在山东的济南、东营、烟台、青岛等地,就已有至少百名女孩卷入“裸贷”当中,多数人年龄在 22 岁以下,甚至不乏“00 后”的高中生。经营裸贷的人员称:“大学生们大部分借款额在2000元到20000元不等,尽管借款人提交了个人裸照、不雅视频、个人详细信息、家长信息,甚至大学辅导员、舍友的信息,但还是有很多人一开始接触校园贷就没想着要还钱。”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15 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的人均年消费能力已达到近20000 元,年消费总额达到6000亿元。正是学生们对于无所顾忌的任性消费的向往,对于物质享受的渴求,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迷失本心,明知前面是借贷的万丈悬崖,却还是抵不住诱惑,义无反顾的往下跳。
四、“裸贷”盛行,谁的錯?
1.软件方管理不善,给非法分子可乘之机。2016年11月30日,裸条再一次重见天日,在网络上大量流出,覆盖面涉及了167名“裸贷”者。校园借贷从起初的“无担保、无抵押”变为触目惊心的“拍个裸照,立等可取”。很多放贷人建立中介 QQ 群,不断吸引贷款人入群,经营“裸贷”生意。12月1日,借贷宝通过官微称,借贷宝不提供发送照片功能,此次流出的照片是 6 月爆出的“裸条”被人打包后的结果。借贷宝甚至悬赏 100 万元,以此追查裸贷泄露源头。并且“借贷宝”出台了一个很严格的措施——彻底封掉 22 岁以下用户的借贷功能。不过,对于借贷宝的此番回应,安徽中天恒律师事务所主任朱政认为:“个案还说得过去,但是现在大面积出现裸条的情况,平台就难辞其咎了。”不法分子是通过什么方式找到软件平台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平台难道没有个人信息管理不善的责任?裸贷风波,直接使得网络借贷平台“借贷宝”成为众矢之的。为何借贷宝至今不能肃清平台上的非法交易?然而借贷宝这类的校园借贷软件,还有数不胜数,是不是都存在这样的非法交易而暂时还没有被曝光?
2.借款者自我约束力差。不得不承认大多数女孩子都是浪漫的,向往名牌衣服、高档化妆品,希望自己在人群中是最耀眼的那一个,但是当现实很无情,自己的生活费无法支付自己的虚荣心和攀比心时,这些价值观不成熟的学生们就沦为了不法分子眼中巨大的“蛋糕”。这类懵懂的学生是裸贷群体的典型代表,她们并不是因为无法支持生计而贷款,仅仅是因为想要别人也有的那个漂亮包包,或是刚刚出的iphone7。在分期付款的消费诱惑下,很多大学生最大化实现了自己的消费欲望,也透支了自己的生活费。在网络上,“许自己一个人的浪漫旅行”、“女生就应该活的奢侈”等等不考虑现实因素就煽情的“鸡汤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些认不清理想与现实的学生们坠入万丈深渊的推手。尽管这样指责这类文章和作者未免有失偏颇,这类文章的本意也绝不是让女孩子为了理想中的生活而“走捷径”,只不过文章被断章取义,人们只看到了呈现出来的美好生活却没有看到文章后半段的中心思想:努力学习、拼搏奋斗才能走上人生巅峰。 3.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完善。这几年金融市场上波涛汹涌,此起彼伏,各种金融工具各显其能。前两年P2P火热,坑害无数的投资人,有不少老人一辈子的积蓄打了水漂,而我们的金融监管也只是在问题一发不可收拾之后才“发挥作用”,所以这些平台上市之前是怎么通过金融监管部门审查的?运作过程中是怎么监管的?为什么等到出了问题才雷厉风行查封收监?P2P风波的阴影还未完全从人民的心头消除,又来了一波“裸贷”,为什么我们的金融监管总是后知后觉?我不相信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是在网络上流传出了“10G资源”之后才知道有“裸条”这么回事,在这种借贷手段一开始推出的时候网络上早已是议论纷纷,可为何还是肆无忌惮盛行了这么长时间,还造成如此恶劣的影响?
五、大学生价值观怎么改善引导
由于每个大学生在城乡、性别、年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消费结构也会随之产生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甚至可以影响消费支出,导致严重的消费水平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是大学生思想观念、学习观念、生活观念在日常消费中的反映,对这种“两极分化”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在大学生中提倡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合理消费,应该是各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
1.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和舆论导向。在大学这个鱼龙混杂的环境中,面对新环境初入校门的大学生们很容易被各种新奇的事情所诱惑,大学新生心理尚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容易轻易被身边无论好坏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坚定正确的三观的同时,学校也要通过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意识和行为习惯,用日常行为来影响大环境,尽自己最大努力来促进整个校园精神文明的进步。通过采取日常教育治理、举办专题讲座、进行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培养理性消费意识和习惯,树立科学消费行为和时尚。为大学生科学、理性消费提供良好的氛围,营造健康和谐的环境,这也是社会赋予学校的责任和义务。
2.树立正确的个人消费观念。大学生只有自身意识到消费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树立理性消费意识的必要性,加强自我消费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自身消费文化素养,合理、适度地进行消费。加强消费道德和消费理念的教育,让大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合理消费,避免在消费过程中出现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必须把社会主义和谐消费的理念贯穿于各种消费活动中,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同时树立健康的和谐的可持续消费方式。
首先,大学生应自觉进行自我教育,提高理财能力。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真谛和核心”。自我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修养崇高的消费情操,养成可持续的消费习惯,这对于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树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个人意识到理性消费的重要性,才能把科学的消费知识,内化为正确的消费观念,外化为理性的消费行为,进一步提高其理财能力,更好地促进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其次,大学生应遵守消费原则,制定合理消费计划。严格遵守消费原则,并在其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第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必须与其经济能力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費,反对铺张浪费。大学生只有从自身的经济能力出发,才能更好地去控制自己的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不良行为。第二,大学生要使自己的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起来。大学生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精神境界的提高,不能只是重视物质消费,而忽视其自身精神方面的培养。第三,大学生应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制定合理消费计划,并能够按其实施。
3.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专家说过,人的三观在六岁时就已经定型,所以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少不了从儿时起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是我们遮风避雨的港湾,成长的摇篮,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及良好品质的培养和形成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家长应理性消费,给大学生树立好榜样。家长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对大学生的消费活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积极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来改善大学生的不良消费习惯,引导大学生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如坚持以低调环保作为生活方式的家长,其子女一般都会养成节俭的好习惯;而喜欢浮夸炫耀消费的家长,其子女也必会受其影响,养成一种虚荣的消费习惯。要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家长就应该担负起给大学生营造和谐舒适的家庭环境、传授最基本消费知识、初步培养良好消费道德品质、积极引导子女健康消费的责任。
4.建立不良网贷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目前,我国互联网上出现大量网络借贷平台,多达几十种,而借贷对象也多数指向在校大学生。现阶段我国关于民间及网络借贷的法律法规及监管机制尚不健全,部分网络借贷平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规避法律监管。高校作为当前国家人才教育的主要领域,务必要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建立不良网贷监管机制,完善网络安全预警机制,做好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的工作,及时清理流入学校范围内的网络借贷平台广告,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同时,学校可以依托学生干部密切关注在校学生异常消费行为,及时掌握学生参与网络借贷的苗头。
六、结语
在大学生整体消费能力逐渐提升的今天,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攀比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日益呈现,这些不良消费行为对大学身的身心发展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我们要对此高度重视。由于软件后台监管不力;部分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对炫耀性消费的向往,以及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了裸贷现象层出不穷。要想杜绝大学生不良消费导致的恶劣影响,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和舆论导向,建立不良网贷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然后要树立正确的个人消费观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三观在六岁时就已经定型,所以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从儿时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少不了完善严格的家庭教育。希望大学生们都可以做到不盲目跟从攀比,学会计划消费,理性消费,不超前消费,努力将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内化为日常消费的信条和准则,从而形成健康消费、和谐消费的新风尚。
参考文献:
[1]邢燕.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及其解决路径探析[D].苏州大学.2013.
[2]刘鑫.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3]董少凤,徐凌忠.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探析[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Vol.12, No.1, 2010.
[4]赵祥禄.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Vol.17,2004.
[5]周君丽.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
[6]刘超,杨千慧,郑洁.高校不良网贷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6(11).
[7][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9]喻彩华,朗朗.女大学生裸贷噩梦:高息校园货为何横行无忌[N].来源电脑报.2016.
[10]陈诚.双管齐下,让“校园贷”驶入健康轨道[N].河北日报.2017(1).
[11]岳远攀.不良“校园贷”:一个待解之“结”[N].联合日报.2017.
[12]田珊檑.遏制“裸贷”,把好监管引导两道门[N].中国妇女报.2016.
[13]叶嘉.“裸贷”肆虐,让法治蒙羞. [N].检察日报.2016(12).
[14]翟新倩.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成因及对策探析.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2010.
[15]老杰.解析炫耀性消费的动机.来源互联网.http://www.92to.com/xinli/2016/02-22/1467168.html.
[16] "裸贷"该谁管:多部委整治难遏制,审核部门易推脱.澎湃新闻网. http://news.163.com/16/1207/08/C7LTUNTH000187VE.html.
关键词:裸贷 大学生消费 不良消费行为
一、什么是“裸贷”
2016年底,因 10G“裸条”不雅照以及不雅视频在网络上被泄漏,并且遭到广泛传播,“裸贷”一词重新回到了公众视野中,并再次引发热议。“裸贷”顾名思义,就是在借款人进行借款时,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片替代借条,用自己的裸照及不雅视频作抵押,以此从放贷人这一方获得金额不等的贷款。当发生违约不还时,放贷人以公开裸体照片和借款人父母的联系方式作为要挟逼迫借款人还款。“裸条”借贷值得关注,借款人把市场瞄准大学生,由于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无法向银行提供工作收入证明,也就意味着无法办理正规银行发行的信用卡,从而不得不从非法分子手中获得借款渠道。于此同时,“裸贷”利息奇高,据媒体此前报道,“裸条借款”周息甚至可以高达 30%,在不计算复利的情况下,年利率能达到1564.29%。远远超出了正规银行的借贷利息,甚至超出了传统高利贷的借贷利息。
二、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
消费行为是消费者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购买产品或体验服务的一系列行为。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消费行为是为了满足个人需要或欲望的手段性行为。第二,消费行为是伴随心理欲望所产生的。第三,消费行为是一个过程。由于消费行为具有以上的特点,它就势必会存在优劣、良性与否的区别。不良的消费行为,与良性消费行为往往背道而驰,指的是违背社会相关消费法律法规和品德的、不利于消费者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甚至会有害于他人或社会的、非理性的消费方式。在大学校园中,多数指无经济收入的学生自身的消费能力超前于家庭所承担的经济能力。如今,还在校园里的90后甚至00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一代,父母的溺爱,缺少玩伴的童年,都导致了这一代学生存在不懂分享不懂妥协,任性自私的现象,而超前消费,炫耀消费,攀比消费也较为普遍的出现在如今的大学生身上。
1.超前消费。在任何时代背景下,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都要与社会当时的经济发展状态相匹配、社会中每个人的所有支出也应当同个人的实际收入水平相适应,这才是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的基本前提。但是近些年,出现了大学生盲目追求高消费的现象,有部分大学生全然不顾原生家庭的收支平衡,一味享受超前消费,一心追求购买物品的高端、品牌等等。有的学生认为,宁愿疯狂消费一天,贪图享受玩个痛快,也不愿把为数不多的生活费平均分保证每天的三餐、温饱,尽管日后可能要紧衣缩食,甚至饿肚子。他们只图一时的享受,完全不顾日后生活的捉襟见肘。有的学生认为吃穿用度越贵,越能体现个人魅力,越能提升自己的身份地位,他们自身也就越有成就感,摆脱自卑心理完全靠外在穿着和毫无顾忌的“洒”着并不是自己赚的钱。学生个人的生活支出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前于家庭或个人收入的提升速度。当自己的经济能力完全支撑不了急速增长的消费欲望时,就步入了盲目借贷的误区。当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都存在入不敷出的现象,靠向同学、朋友借款度日的,他们甚至冒着承担高额利息的风险,通过校园借贷软件借款,也要“享受当下”。
2.炫耀消费。炫耀性消费是凡勃仑在他1899年的著作《有闲阶级论》中首次提出来的概念,这个概念阐述了为了展示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财富而过度消费的暴发户或是上层阶级人群的行为。而凡勃伦效应则表现为物品价格越高,人们想要占有的欲望越强。心理学家把炫耀性消费看成是补偿心理欲求的合理性存在,即获取有声望产品的行为是为了缓解自身身份危机和不安全感,或无力感。也有专家对炫耀性消费的产生机制提出了新的解释:一是担心被认为是穷人(从众效应);二是希望被认为是富人(势力效应)。这刚好和凡勃伦最初提出的炫耀性消费的两个动机“歧视性对比”和“金钱竞赛”相吻合。 曾经,西方社会的贵族们用拥有的食物、奴隶,甚至女人的数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和政治地位。如今,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炫耀性消费愈发多元化,已经不只是局限于财富和社会地位,还包括生活方式和品位。炫耀性消费早已不再是上层阶级的专利,它变得越来越广泛和普遍,因为人们越来越习惯通过别人的外在物质表现评价他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社会阶层。一言以蔽之,炫耀性消费的目的就是通过外显的消费行为向他人传达“我是谁”,“我是属于什么群体和阶层的”等重要信息。所以校园里有部分大学生,害怕自己被与身边先天条件更好的人做“歧视性对比”,不顾自身的现实因素,为了不落人后而和身边的人盲目进行“金钱竞赛”。他们衣着光鲜,追求奢侈品牌,尽力展现自己所谓的“富有”,希望以此博得同龄人的倾慕,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可殊不知在炫耀性消费的泥沼里越陷越深,渐渐消磨掉了内在涵养,也伤了家庭,害了自己。他们沉迷于一掷千金、并且用相互炫耀的手段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的身份和伪装出来的骄傲。父母收入越高的学生,同比生活费也越高,平时的生活花销也越大,这些人构成了炫耀性消费的基本群体。但是有些学生的家境平常,再加上三观不够成熟,受不了“己不如人”的挫败感,他们会不自觉地把消费水平抬得更高。大学生的炫耀性消费,把生活的幸福感等同于物质享受,而完全忽略了精神上的充盈,造成了校园的不正之风。
3.攀比消费。攀比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从消费动机的角度来说,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被区分为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如果消费者购买商品和劳务不是为了享受其内在品质,那就属于非功能性需求。而非功能性需求中最重要的是影响效用的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又分为从众效应、势力效应和凡勃伦效应。从众效应是消费者追求潮流,他人购买越多,自己的购买欲望就越强烈;势力效应是消费者追求标新立异和独占性,他人购买越多,自己的购买欲望就越弱;而凡勃伦效应则表现为价格越高,购买欲望越强。 在中国,买奢侈品注重奢侈品的品牌价值,不注重商品价值本身,从消费心理分析,大多数中国消费者买奢侈品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他的价值,相互以奢侈品来攀比和证明自己的财富能力和社会地位是一个主要因素。调查显示70%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认为奢侈品是用来社交的重要符号、有攀比价值的必要性,而买奢侈品完全处于自我、侧重品牌文化和设计师理念的消费者仅占少数。在大学校园中也同样如此,某女生穿上高端品牌,同寝室、同班甚至同系的女生跟风就会穿上同样高端甚至更高端的衣服,如果某女生用上了奢侈品牌的化妆品,或是进口的法国香水, 都会成为女生们攀比的对象。“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有。” 这种攀比心理构成了大学生奢侈消费的一种特殊现象。而在形形色色的攀比消费后面,是学生们高得惊人的日常支出,作为纯消费者的有些大学生却不知家长之苦,任意挥霍,更有些学生靠借贷来攀比消费。免不了给家庭带来或大或小的经济负担,造成恶性循环。
三、校园贷款为何盛行
近几年来校园网贷的不规范发展,严重冲击了高校校园的正常秩序,对高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然而为什么校园网贷如此盛行,校园网贷的应用像毒瘾一样扩散,一发不可收拾?
1.学生信用卡领域空白,校园借贷门槛低。自从2002 年,招商银行率先发行了全国首张只针对学生的信用卡,随后,多家银行陆陆续续在学生信用卡领域迅速拓展市场,直接导致学生持卡人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其中大部分为本科在读生,在大学生信用卡用户不断上升的同时,信用卡的逾期还款情况亦持续增多。但是大学生普遍没有收入,单单靠家庭支持的生活费生活,导致大面积发生大学生信用卡过度透支事件,这大大增加了银行坏账的几率,使银行收益风险加大。同时,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收入,没有偿还债务的能力,所以一旦欠下高额债务,被迫为其还债的还无疑问是孩子的父母,多数父母对这一现象表示强烈不满。面对这一乱象,银监会在 2009 年下发通知,禁止银行向未成年的学生发信用卡。这一通知出台后,所有银行短时间内都暂停了对于学生信用卡业务的办理,校园信用卡市场在一瞬间崩塌。但商业往往诞生在最接近需求的地方,银行的退出恰好为“校园贷”腾出了足够大的生存空间。如今校园借贷行为广泛覆盖全国各大高校,且多以手机软件的形式存在,比如分期乐、校园借贷宝、蚂蚁花呗、借呗,等等。借贷软件数量之多可达到几十款,近百款。且大部分主要针对大学生。网贷平台门槛低,无需抵押,无需久等,填写个人信息银行卡号支付宝号等等,立等可取,方便快捷。从而引发了校园贷的盛行。
2.校园学生基数大,市场广阔。如今,校园中的大学生普遍是90后独生子女一代,而父母普遍对独生子女成材的愿望更为迫切,重视智力教育,而对消费教育在家庭日常教育中却很少提上日程,大多数家长认为子女完成好自己的学习任务才是子女应该做的,而忽视了金钱观念的重要性。家长对消费教育的缺失与引导失当使得大学生没有自己清晰的消费主张,当进入一个新环境中,一旦受周围日常开销较大的同学的影响,很容易走入炫耀消费,攀比消费,盲目消费的误区。当借款者的自身条件有限家庭收入一般,无法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时,充斥网络的校园贷最先进入视野。
3.无需抵押,贷款人心存侥幸。2016年9 月的一份不完全统计数据称,仅仅在山东的济南、东营、烟台、青岛等地,就已有至少百名女孩卷入“裸贷”当中,多数人年龄在 22 岁以下,甚至不乏“00 后”的高中生。经营裸贷的人员称:“大学生们大部分借款额在2000元到20000元不等,尽管借款人提交了个人裸照、不雅视频、个人详细信息、家长信息,甚至大学辅导员、舍友的信息,但还是有很多人一开始接触校园贷就没想着要还钱。”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15 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的人均年消费能力已达到近20000 元,年消费总额达到6000亿元。正是学生们对于无所顾忌的任性消费的向往,对于物质享受的渴求,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迷失本心,明知前面是借贷的万丈悬崖,却还是抵不住诱惑,义无反顾的往下跳。
四、“裸贷”盛行,谁的錯?
1.软件方管理不善,给非法分子可乘之机。2016年11月30日,裸条再一次重见天日,在网络上大量流出,覆盖面涉及了167名“裸贷”者。校园借贷从起初的“无担保、无抵押”变为触目惊心的“拍个裸照,立等可取”。很多放贷人建立中介 QQ 群,不断吸引贷款人入群,经营“裸贷”生意。12月1日,借贷宝通过官微称,借贷宝不提供发送照片功能,此次流出的照片是 6 月爆出的“裸条”被人打包后的结果。借贷宝甚至悬赏 100 万元,以此追查裸贷泄露源头。并且“借贷宝”出台了一个很严格的措施——彻底封掉 22 岁以下用户的借贷功能。不过,对于借贷宝的此番回应,安徽中天恒律师事务所主任朱政认为:“个案还说得过去,但是现在大面积出现裸条的情况,平台就难辞其咎了。”不法分子是通过什么方式找到软件平台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平台难道没有个人信息管理不善的责任?裸贷风波,直接使得网络借贷平台“借贷宝”成为众矢之的。为何借贷宝至今不能肃清平台上的非法交易?然而借贷宝这类的校园借贷软件,还有数不胜数,是不是都存在这样的非法交易而暂时还没有被曝光?
2.借款者自我约束力差。不得不承认大多数女孩子都是浪漫的,向往名牌衣服、高档化妆品,希望自己在人群中是最耀眼的那一个,但是当现实很无情,自己的生活费无法支付自己的虚荣心和攀比心时,这些价值观不成熟的学生们就沦为了不法分子眼中巨大的“蛋糕”。这类懵懂的学生是裸贷群体的典型代表,她们并不是因为无法支持生计而贷款,仅仅是因为想要别人也有的那个漂亮包包,或是刚刚出的iphone7。在分期付款的消费诱惑下,很多大学生最大化实现了自己的消费欲望,也透支了自己的生活费。在网络上,“许自己一个人的浪漫旅行”、“女生就应该活的奢侈”等等不考虑现实因素就煽情的“鸡汤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些认不清理想与现实的学生们坠入万丈深渊的推手。尽管这样指责这类文章和作者未免有失偏颇,这类文章的本意也绝不是让女孩子为了理想中的生活而“走捷径”,只不过文章被断章取义,人们只看到了呈现出来的美好生活却没有看到文章后半段的中心思想:努力学习、拼搏奋斗才能走上人生巅峰。 3.金融监管、法律制度不完善。这几年金融市场上波涛汹涌,此起彼伏,各种金融工具各显其能。前两年P2P火热,坑害无数的投资人,有不少老人一辈子的积蓄打了水漂,而我们的金融监管也只是在问题一发不可收拾之后才“发挥作用”,所以这些平台上市之前是怎么通过金融监管部门审查的?运作过程中是怎么监管的?为什么等到出了问题才雷厉风行查封收监?P2P风波的阴影还未完全从人民的心头消除,又来了一波“裸贷”,为什么我们的金融监管总是后知后觉?我不相信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是在网络上流传出了“10G资源”之后才知道有“裸条”这么回事,在这种借贷手段一开始推出的时候网络上早已是议论纷纷,可为何还是肆无忌惮盛行了这么长时间,还造成如此恶劣的影响?
五、大学生价值观怎么改善引导
由于每个大学生在城乡、性别、年龄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消费结构也会随之产生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甚至可以影响消费支出,导致严重的消费水平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是大学生思想观念、学习观念、生活观念在日常消费中的反映,对这种“两极分化”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在大学生中提倡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合理消费,应该是各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
1.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和舆论导向。在大学这个鱼龙混杂的环境中,面对新环境初入校门的大学生们很容易被各种新奇的事情所诱惑,大学新生心理尚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容易轻易被身边无论好坏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坚定正确的三观的同时,学校也要通过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意识和行为习惯,用日常行为来影响大环境,尽自己最大努力来促进整个校园精神文明的进步。通过采取日常教育治理、举办专题讲座、进行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培养理性消费意识和习惯,树立科学消费行为和时尚。为大学生科学、理性消费提供良好的氛围,营造健康和谐的环境,这也是社会赋予学校的责任和义务。
2.树立正确的个人消费观念。大学生只有自身意识到消费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树立理性消费意识的必要性,加强自我消费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自身消费文化素养,合理、适度地进行消费。加强消费道德和消费理念的教育,让大学生懂得如何进行合理消费,避免在消费过程中出现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必须把社会主义和谐消费的理念贯穿于各种消费活动中,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同时树立健康的和谐的可持续消费方式。
首先,大学生应自觉进行自我教育,提高理财能力。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真谛和核心”。自我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修养崇高的消费情操,养成可持续的消费习惯,这对于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树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个人意识到理性消费的重要性,才能把科学的消费知识,内化为正确的消费观念,外化为理性的消费行为,进一步提高其理财能力,更好地促进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其次,大学生应遵守消费原则,制定合理消费计划。严格遵守消费原则,并在其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第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必须与其经济能力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費,反对铺张浪费。大学生只有从自身的经济能力出发,才能更好地去控制自己的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不良行为。第二,大学生要使自己的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起来。大学生应该更加重视自身精神境界的提高,不能只是重视物质消费,而忽视其自身精神方面的培养。第三,大学生应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制定合理消费计划,并能够按其实施。
3.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专家说过,人的三观在六岁时就已经定型,所以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少不了从儿时起父母的言传身教。家庭是我们遮风避雨的港湾,成长的摇篮,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及良好品质的培养和形成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家长应理性消费,给大学生树立好榜样。家长的消费观念及消费行为对大学生的消费活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积极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来改善大学生的不良消费习惯,引导大学生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如坚持以低调环保作为生活方式的家长,其子女一般都会养成节俭的好习惯;而喜欢浮夸炫耀消费的家长,其子女也必会受其影响,养成一种虚荣的消费习惯。要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家长就应该担负起给大学生营造和谐舒适的家庭环境、传授最基本消费知识、初步培养良好消费道德品质、积极引导子女健康消费的责任。
4.建立不良网贷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目前,我国互联网上出现大量网络借贷平台,多达几十种,而借贷对象也多数指向在校大学生。现阶段我国关于民间及网络借贷的法律法规及监管机制尚不健全,部分网络借贷平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规避法律监管。高校作为当前国家人才教育的主要领域,务必要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建立不良网贷监管机制,完善网络安全预警机制,做好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的工作,及时清理流入学校范围内的网络借贷平台广告,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同时,学校可以依托学生干部密切关注在校学生异常消费行为,及时掌握学生参与网络借贷的苗头。
六、结语
在大学生整体消费能力逐渐提升的今天,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攀比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日益呈现,这些不良消费行为对大学身的身心发展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我们要对此高度重视。由于软件后台监管不力;部分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对炫耀性消费的向往,以及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了裸贷现象层出不穷。要想杜绝大学生不良消费导致的恶劣影响,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和舆论导向,建立不良网贷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然后要树立正确的个人消费观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三观在六岁时就已经定型,所以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从儿时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少不了完善严格的家庭教育。希望大学生们都可以做到不盲目跟从攀比,学会计划消费,理性消费,不超前消费,努力将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内化为日常消费的信条和准则,从而形成健康消费、和谐消费的新风尚。
参考文献:
[1]邢燕.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及其解决路径探析[D].苏州大学.2013.
[2]刘鑫.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3]董少凤,徐凌忠.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探析[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Vol.12, No.1, 2010.
[4]赵祥禄.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Vol.17,2004.
[5]周君丽.大学生攀比消费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
[6]刘超,杨千慧,郑洁.高校不良网贷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6(11).
[7][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8]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9]喻彩华,朗朗.女大学生裸贷噩梦:高息校园货为何横行无忌[N].来源电脑报.2016.
[10]陈诚.双管齐下,让“校园贷”驶入健康轨道[N].河北日报.2017(1).
[11]岳远攀.不良“校园贷”:一个待解之“结”[N].联合日报.2017.
[12]田珊檑.遏制“裸贷”,把好监管引导两道门[N].中国妇女报.2016.
[13]叶嘉.“裸贷”肆虐,让法治蒙羞. [N].检察日报.2016(12).
[14]翟新倩.大学生炫耀性消费的成因及对策探析.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2010.
[15]老杰.解析炫耀性消费的动机.来源互联网.http://www.92to.com/xinli/2016/02-22/1467168.html.
[16] "裸贷"该谁管:多部委整治难遏制,审核部门易推脱.澎湃新闻网. http://news.163.com/16/1207/08/C7LTUNTH000187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