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新时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出现了难以适应城市生活、难以胜任岗位要求、难以实现自我提升,幸福感相对偏低的“三难一低”现象。广州开放大学(原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下称“学校”)以教学改革为依托,以提升农民工学历层次和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在多方协同机制下开展面向新时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实践,探索形成了“四方联动,双证融通,能力学历双提升”的继续教育模式,是全国开展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项目的成功探索与重要组成,对推动企业转型发展,促进新时代农民工向高质量技能型劳动者转型,畅通个人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通道具有显著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协同机制;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7-0024-0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进城务工的建设者,他们被称为新时代农民工。他们更希望融入城市,而不仅仅是“过客”,这也符合新型城镇化对大量稳定就业者的现实需求,但新时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出现难以适应城市生活、难以胜任岗位要求、难以实现自我提升,幸福感相对偏低的“三难一低”现象,难以真正融入城市[1]。继续教育培训服务是助力新时代农民工自我能力提升、增加自信和提高岗位适应力的重要途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真正融入城市,通过在职继续教育培训获得更高层次教育[2]。但同时,农民工群体因 “时间、信息、空间、资金、服务”等因素的制约而处于 “高培训意愿、低参与比例”的现实,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因此,新时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要建立各方协调机制,搭建相应平台,实行有效措施,明确资助投入,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一、实施历程
广州开放大學是最早参与农民工继续教育实践的学校,它在广州的实践创新了协同机制下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模式。该模式经过5年探索与研究,6年实践检验,期间不断进行总结提升,最终逐步成熟。
2009年学校依托与广州市总工会共同建设的“广州职工教育网”,构建了以企业职工和农民工为服务对象的继续教育体系雏形,以“线下企业学习中心+线上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多方协同育人探索与研究实践。
2014年学校成立实验学院,成为专门负责企业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独立学院,实验学院与工会紧密联系,落实各项教育培训政策,开展线上多终端学习服务平台建设与线下企业学习中心建设服务工作,并进行农民工继续教育专业调研、专业申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实施方案和团队组建、课程资源建设等。
同年,学校正式出台《服务产业工人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方案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对项目总体目标、任务分工及协同运行机制、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和质量保障几个方面做出全面总结与明确部署。由此,从广州开始试点全面实施面向农民工(产业工人)的学历与能力继续教育。
该模式自广州发起实践以来,总体目标清晰,运行机制合理高效,校企合作教育教学保障有力,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得到多方广泛认可,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3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联合印发《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进一步推动“求学圆梦行动”在全国更大范围取得实效[3]。
二、主要创新
(一)形成了“四方联动、双证融通、能力学历双提升”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
学校基于协同创新和终身学习理论,深挖农民工继续教育特点,在政策指导下,通过工会的激励机制资金投入和企业的广泛参与,依托学校服务终身学习的教育资源与覆盖城乡的办学体系,为广大企业在职农民工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以创新主体协同机制为引领、以服务产业转型发展和促进农民工个人发展、更好融入城市为目标,以需求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教育服务供给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办学体系和信息化教学优势,按照职业教育“五对接”要求,将农民工学历提升教育与职业岗位培训有机结合,深入开展“全网、泛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了农民工继续教育服务与培训的质量,实现了农民工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四方联动,打造农民工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
1. 四方协调联动、畅通农民工学习渠道
该模式在新时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背景下建立了一个相对健全的由政府、工会、企业和学校四方协调联动,参与主体共同分担成本,共同受益的协同机制。在政府号召与政策支持下,工会明确总体目标与资金支持方案,企业积极承担主体责任,对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学校制订具体教育实施措施,校企合作整合教育资源,提供切实有效的学习方式,畅通农民工学习渠道[4]。
2. 汇聚多方资源、高标准打造学习平台
该模式根据农民工在职培训学习“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采用线下送教入企、线上自主学习的灵活教育方式,在建立规模企业学习中心的基础上与成熟的远程教育技术服务企业合作,高标准打造符合农民工学习需求的学习平台。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展智能化教学服务与管理,通过移动互联网,满足教务管理服务一站化,学习过程指引、学习资源推送、学习效果评价一体化,学习辅导碎片化,学习支持服务全程化的农民工泛在学习需求保障[5]。
3. 成本多元分担、减轻农民工学习负担
通过协同机制运行,有效降低农民工在信息获取、资金支持、时间安排和缺少学习支持负担[6]。由政府主导、工会发布组织实施方案,利用工会统一平台发动和组织农民工参与学习,实现信息透明,降低了农民工学习信息的获取成本;由各级工会加大投入,明确学习补贴机制,使用大数据对比技术,精准识别补贴发放范围,简化手续,为农民工参与继续教育培训减轻资金负担与流程负担,有实力的企业还设立内部奖学金制度,对成绩优异的学员提供支持;学校搭建一站式智能化学习平台,企业设立学习中心和实践基地,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实现“不离岗不脱产”随时随地学习,减轻农民工学习时间安排负担;构建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泛在学习支持服务方式,提供移动式、智能化的掌上学习支持服务工具,让学校就在身边,支持服务24小时不间断,有效减轻农民工自主学习过程中因缺少沟通与交流的带来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精准定位,系统构建需求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 精准定位、对接农民工能力与学历“双提升”需求
一是通过深入调研掌握农民工群体的需求。广州市农民工调研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意愿强烈,普遍希望通过学历和职业技能的提升增加收入、融入城市,更愿意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参加由政府主导的业余型、网络型的继续教育形式[7];二是对接用工企业需求,开设与之对应的专业。在校企双主体参与教学的模式下,学校主动对接用工企业的职业与岗位需求,开展开设对应新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根据“三级漏斗”专业筛选模型,从国家政策引导、专业前沿性、与农民工的岗位需求结合度、符合学校特色等专业开设的关键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成功申请开设“工商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特色专业(方向);三是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满足能力与学历双提升的需求。学校紧扣企业人才需求与技能培训现状,明确专业的高技能制造业工人培养定位,在培养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素养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学历课程学分与职业资格、岗位能力和技能培训等非学历学习成果的有机衔接与学分替换,提高岗位需要的关键专项实践能力,满足“双提升”的需求。
2. 需求导向、建立课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是需求导向,厘清农民工职业发展生涯路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从“打短工”“打零工”状态转变为有相对稳定的职业规划。提高学历层次是实现岗位稳定和提高社会认同感的首要条件,提高职业和岗位技能水平则是打造自身“含金量”的关键因素,满足两方面的需求农民工才能真正畅通融入城市的职业发展路径。二是课证融通,将学历教育课程与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有机融合。农民工继续教育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模块,强化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将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专项能力培训与认证课程有机融合,实现课证融通。三是以生為本,满足个体多样化学习需求,按照模块化序化课程。农民工继续教育实施中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一方面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强调一专多能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考虑到岗位对人才多样性、复合型及特殊性的要求,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岗位目标需求为原则,使课程教学进程满足个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 多方联合、开发优质“线上+线下”教育培训资源
一是注重多主体联合开发,该模式以行业产业为依托,以突出职业能力为重点,联合行业专家和知名制造业企业(如溢达集团、广汽集团、万宝集团、富士康集团等制造业企业)岗位能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培养与技能培养要求,筛选出关键知识内容,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岗位需求的课程资源体系。建立教学资源联合评审机制,共同保障教学资源质量;二是注重线上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充分运用智能化学习平台,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要求,实现核心知识全部线上呈现,按照“课程-章(单元)-模块(节)-知识点”,逐级分层设计资源内容与呈现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线上资源设计,用可视化、实用化、互动化和便利化的开发理念,满足开放式学习需求;三是注重符合农民工学习特点的教学资源开发,线上学习资源围绕农民工学习特点,将知识技能教育与社会能力教育相结合,资源类型以适应移动学习的微课短视频为主,内容通俗易懂,按照教学过程与生产对接要求,开展岗位情境模拟教学,实现沉浸式学习,资源开发还以过程评价为中心,注重学习资源的过程性、层次性和互动性设计,让教学资源“动起来”。
(四)创新模式、实施“线上理论学习+线下岗位实践”教学改革
1. 改革赋能、突破农民工继续教育时空桎梏
校企携手共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学习体系,构建“在线课程理论教学+线下企业内训+岗位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校的专业教师与企业岗位能手共同组成师资团队,农民工线上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推送的知识点学习资源,线下借助工作场景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在校企融合建设师资与学习场景的保障下,即学即用,学用结合,不仅突破传统继续教育的时空桎梏,有效减轻工学矛盾,也提高农民工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
2. 方法增效、多路径提升农民工学习效能
该模式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将线上理论学习与线下实践教学相结合,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个体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课程学习与技能评比竞赛相结合。校企双主体合作让企业充分参与到农民工培训过程中,企业可在生产现场设立专业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农民工创新意识,创设“前店后校”式学习中心,建立“学习共同体”,明确对接受继续教育农民工的人力资源激励政策,协助农民工了解和建立职业发展规划,增强农民工的社会化融合意愿,多途径提升学习效能。
3. 服务提质、建立“一站式”智慧继教管理体系
该模式通过创新教学服务方式,建立集“教、学、督、测、评”的“一站式”智慧继续教育管理体系,以岗位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学习进度、学习深度和学习支持服务的个性化、智能化指引,以严谨的过程性考评保证学习行为的延续性。学校建立“线上+线下”服务窗口,组建支持服务团队,深入开展学情分析,满足农民工培训全过程服务需求,保障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罗忆源. 新生代农民工社区融合性教育需求分析——对广州地区 300 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J]. 成人教育,2017(03):42+44.
[2] 刘慧. “互联网+”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教育探索[J]. 继续教育研究,2017(09):40+43.
[3] 彭艺. “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初见成效[J]. 中国工人,2016(10):5.
[4] 马金平,周丽,郭朝晖. 我国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政策演变[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7):24+27.
[5] 黄晓赟.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农民工移动学习的支持策略选择[J]. 教育与职业,2020(13):87+93.
[6] 广东省总工会办公室. 广东省总以数据对比技术助力学历补贴申报[J]. 工会信息,2020(23):57.
[7] 曾荣青. 流动人口继续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对珠江三角洲农民工的调查[J]. 成人教育,2009(06):14+16.
(责任编辑:邹宇铭)
关键词:新时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协同机制;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7-0024-0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进城务工的建设者,他们被称为新时代农民工。他们更希望融入城市,而不仅仅是“过客”,这也符合新型城镇化对大量稳定就业者的现实需求,但新时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出现难以适应城市生活、难以胜任岗位要求、难以实现自我提升,幸福感相对偏低的“三难一低”现象,难以真正融入城市[1]。继续教育培训服务是助力新时代农民工自我能力提升、增加自信和提高岗位适应力的重要途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真正融入城市,通过在职继续教育培训获得更高层次教育[2]。但同时,农民工群体因 “时间、信息、空间、资金、服务”等因素的制约而处于 “高培训意愿、低参与比例”的现实,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因此,新时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要建立各方协调机制,搭建相应平台,实行有效措施,明确资助投入,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一、实施历程
广州开放大學是最早参与农民工继续教育实践的学校,它在广州的实践创新了协同机制下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模式。该模式经过5年探索与研究,6年实践检验,期间不断进行总结提升,最终逐步成熟。
2009年学校依托与广州市总工会共同建设的“广州职工教育网”,构建了以企业职工和农民工为服务对象的继续教育体系雏形,以“线下企业学习中心+线上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多方协同育人探索与研究实践。
2014年学校成立实验学院,成为专门负责企业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独立学院,实验学院与工会紧密联系,落实各项教育培训政策,开展线上多终端学习服务平台建设与线下企业学习中心建设服务工作,并进行农民工继续教育专业调研、专业申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实施方案和团队组建、课程资源建设等。
同年,学校正式出台《服务产业工人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方案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对项目总体目标、任务分工及协同运行机制、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和质量保障几个方面做出全面总结与明确部署。由此,从广州开始试点全面实施面向农民工(产业工人)的学历与能力继续教育。
该模式自广州发起实践以来,总体目标清晰,运行机制合理高效,校企合作教育教学保障有力,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得到多方广泛认可,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3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联合印发《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进一步推动“求学圆梦行动”在全国更大范围取得实效[3]。
二、主要创新
(一)形成了“四方联动、双证融通、能力学历双提升”农民工继续教育模式
学校基于协同创新和终身学习理论,深挖农民工继续教育特点,在政策指导下,通过工会的激励机制资金投入和企业的广泛参与,依托学校服务终身学习的教育资源与覆盖城乡的办学体系,为广大企业在职农民工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模式以创新主体协同机制为引领、以服务产业转型发展和促进农民工个人发展、更好融入城市为目标,以需求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教育服务供给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办学体系和信息化教学优势,按照职业教育“五对接”要求,将农民工学历提升教育与职业岗位培训有机结合,深入开展“全网、泛在”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高了农民工继续教育服务与培训的质量,实现了农民工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四方联动,打造农民工继续教育与培训平台
1. 四方协调联动、畅通农民工学习渠道
该模式在新时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背景下建立了一个相对健全的由政府、工会、企业和学校四方协调联动,参与主体共同分担成本,共同受益的协同机制。在政府号召与政策支持下,工会明确总体目标与资金支持方案,企业积极承担主体责任,对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学校制订具体教育实施措施,校企合作整合教育资源,提供切实有效的学习方式,畅通农民工学习渠道[4]。
2. 汇聚多方资源、高标准打造学习平台
该模式根据农民工在职培训学习“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采用线下送教入企、线上自主学习的灵活教育方式,在建立规模企业学习中心的基础上与成熟的远程教育技术服务企业合作,高标准打造符合农民工学习需求的学习平台。平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展智能化教学服务与管理,通过移动互联网,满足教务管理服务一站化,学习过程指引、学习资源推送、学习效果评价一体化,学习辅导碎片化,学习支持服务全程化的农民工泛在学习需求保障[5]。
3. 成本多元分担、减轻农民工学习负担
通过协同机制运行,有效降低农民工在信息获取、资金支持、时间安排和缺少学习支持负担[6]。由政府主导、工会发布组织实施方案,利用工会统一平台发动和组织农民工参与学习,实现信息透明,降低了农民工学习信息的获取成本;由各级工会加大投入,明确学习补贴机制,使用大数据对比技术,精准识别补贴发放范围,简化手续,为农民工参与继续教育培训减轻资金负担与流程负担,有实力的企业还设立内部奖学金制度,对成绩优异的学员提供支持;学校搭建一站式智能化学习平台,企业设立学习中心和实践基地,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实现“不离岗不脱产”随时随地学习,减轻农民工学习时间安排负担;构建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泛在学习支持服务方式,提供移动式、智能化的掌上学习支持服务工具,让学校就在身边,支持服务24小时不间断,有效减轻农民工自主学习过程中因缺少沟通与交流的带来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精准定位,系统构建需求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 精准定位、对接农民工能力与学历“双提升”需求
一是通过深入调研掌握农民工群体的需求。广州市农民工调研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意愿强烈,普遍希望通过学历和职业技能的提升增加收入、融入城市,更愿意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参加由政府主导的业余型、网络型的继续教育形式[7];二是对接用工企业需求,开设与之对应的专业。在校企双主体参与教学的模式下,学校主动对接用工企业的职业与岗位需求,开展开设对应新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根据“三级漏斗”专业筛选模型,从国家政策引导、专业前沿性、与农民工的岗位需求结合度、符合学校特色等专业开设的关键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成功申请开设“工商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等特色专业(方向);三是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满足能力与学历双提升的需求。学校紧扣企业人才需求与技能培训现状,明确专业的高技能制造业工人培养定位,在培养掌握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素养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学历课程学分与职业资格、岗位能力和技能培训等非学历学习成果的有机衔接与学分替换,提高岗位需要的关键专项实践能力,满足“双提升”的需求。
2. 需求导向、建立课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是需求导向,厘清农民工职业发展生涯路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从“打短工”“打零工”状态转变为有相对稳定的职业规划。提高学历层次是实现岗位稳定和提高社会认同感的首要条件,提高职业和岗位技能水平则是打造自身“含金量”的关键因素,满足两方面的需求农民工才能真正畅通融入城市的职业发展路径。二是课证融通,将学历教育课程与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有机融合。农民工继续教育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模块,强化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将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专项能力培训与认证课程有机融合,实现课证融通。三是以生為本,满足个体多样化学习需求,按照模块化序化课程。农民工继续教育实施中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一方面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强调一专多能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考虑到岗位对人才多样性、复合型及特殊性的要求,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岗位目标需求为原则,使课程教学进程满足个体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3. 多方联合、开发优质“线上+线下”教育培训资源
一是注重多主体联合开发,该模式以行业产业为依托,以突出职业能力为重点,联合行业专家和知名制造业企业(如溢达集团、广汽集团、万宝集团、富士康集团等制造业企业)岗位能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能力培养与技能培养要求,筛选出关键知识内容,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岗位需求的课程资源体系。建立教学资源联合评审机制,共同保障教学资源质量;二是注重线上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充分运用智能化学习平台,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要求,实现核心知识全部线上呈现,按照“课程-章(单元)-模块(节)-知识点”,逐级分层设计资源内容与呈现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线上资源设计,用可视化、实用化、互动化和便利化的开发理念,满足开放式学习需求;三是注重符合农民工学习特点的教学资源开发,线上学习资源围绕农民工学习特点,将知识技能教育与社会能力教育相结合,资源类型以适应移动学习的微课短视频为主,内容通俗易懂,按照教学过程与生产对接要求,开展岗位情境模拟教学,实现沉浸式学习,资源开发还以过程评价为中心,注重学习资源的过程性、层次性和互动性设计,让教学资源“动起来”。
(四)创新模式、实施“线上理论学习+线下岗位实践”教学改革
1. 改革赋能、突破农民工继续教育时空桎梏
校企携手共建线上线下立体化学习体系,构建“在线课程理论教学+线下企业内训+岗位实践”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校的专业教师与企业岗位能手共同组成师资团队,农民工线上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获取推送的知识点学习资源,线下借助工作场景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在校企融合建设师资与学习场景的保障下,即学即用,学用结合,不仅突破传统继续教育的时空桎梏,有效减轻工学矛盾,也提高农民工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
2. 方法增效、多路径提升农民工学习效能
该模式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将线上理论学习与线下实践教学相结合,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个体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课程学习与技能评比竞赛相结合。校企双主体合作让企业充分参与到农民工培训过程中,企业可在生产现场设立专业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农民工创新意识,创设“前店后校”式学习中心,建立“学习共同体”,明确对接受继续教育农民工的人力资源激励政策,协助农民工了解和建立职业发展规划,增强农民工的社会化融合意愿,多途径提升学习效能。
3. 服务提质、建立“一站式”智慧继教管理体系
该模式通过创新教学服务方式,建立集“教、学、督、测、评”的“一站式”智慧继续教育管理体系,以岗位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学习进度、学习深度和学习支持服务的个性化、智能化指引,以严谨的过程性考评保证学习行为的延续性。学校建立“线上+线下”服务窗口,组建支持服务团队,深入开展学情分析,满足农民工培训全过程服务需求,保障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罗忆源. 新生代农民工社区融合性教育需求分析——对广州地区 300 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J]. 成人教育,2017(03):42+44.
[2] 刘慧. “互联网+”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教育探索[J]. 继续教育研究,2017(09):40+43.
[3] 彭艺. “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初见成效[J]. 中国工人,2016(10):5.
[4] 马金平,周丽,郭朝晖. 我国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政策演变[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7):24+27.
[5] 黄晓赟.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农民工移动学习的支持策略选择[J]. 教育与职业,2020(13):87+93.
[6] 广东省总工会办公室. 广东省总以数据对比技术助力学历补贴申报[J]. 工会信息,2020(23):57.
[7] 曾荣青. 流动人口继续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对珠江三角洲农民工的调查[J]. 成人教育,2009(06):14+16.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