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自觉、主动地探究问题、激励他们利用现有知识向未知领域探索,从而达到培养探究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关键词: 生物教学 问题情境 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情境是指学生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的新的活动策略,亦即完成探究性活动。而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在探究活动中获得并发展的,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情境为之提供素材与支持。学生借助学习情景中提供的素材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自觉、主动地探索问题,激励他们利用现有的知识向未知领域探索,从而达到培养探究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以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起着重要的穿针引线之功效。
例如,在学习《生物的特征》时,先提出容易的问题:坐在教室里,我们所看见的有哪些生物?(人、树、小鸟、蝴蝶等)哪些是非生物?(桌子、黑板、讲台、空气等)从学生熟悉的问题着手,启动思维,然后提问: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学生对珊瑚相对没有那么熟悉,有些学生很容易将珊瑚和珊瑚虫混淆。在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后,教师出示有关珊瑚的图片并向学生讲述珊瑚的形成,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珊瑚和珊瑚虫。最后,让学生观察一定数量的植物、书本插图、动物图片,提出问题: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归纳出生物的特征。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片、讨论及对问题的探究分析,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生物的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给予提示,帮助分析。
二、通过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实际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讲完“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课时,教师在小结时设疑生活中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当人们经过极其肮脏、气味难闻的地方,总是习惯把鼻子堵上而用口呼吸,这种做法对吗?到底用鼻子呼吸好,还是用口呼吸好?为什么?同学们情绪振奋,讨论热烈,各抒己见。利用这些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解答问题的同时学到知识。
三、在质疑、揭露矛盾中创设情境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理解知识产生的疑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大胆探究。例如,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时,学生在探究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之后,知道了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这时教师提出:具备这些外界条件,种子就能萌发了吗?通过反问,学生的思维有反思的过程:按理说具备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种子应该萌发,可是为什么有时候种子会不萌发呢?引起更进一步思考或探究:种子萌发还需要内在的条件。
四、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能够把声音、图像、文字等结合起来,把与学习内容相联系的实际问题或事实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例如,在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播放国内外土地沙漠化的视频及图片:世界上受到沙漠威胁的人口达28亿,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速度正以每年66.7万公顷的速度发展;近几年沙尘暴频繁发生,并且愈发严重。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再播放近几年北京暴发沙尘暴给人们生活带来危害的场景,激发学生探究导致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原因。当学生目睹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张的真实情境,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进一步探究人类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控制沙尘暴,从而形成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五、在教学中引入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创设情境
学生期待了解热点问题中所未知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境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同时也能培养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例如学习“预防传染病”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用“禽流感”和“手足口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怎么预防传染病?通过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现实,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探索其中的原因。
六、引入生物科技成果创设情境
21世纪的今天,生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克隆、转基因食品、基因药物、生物制药、干细胞移植、生物芯片等已影响我们的生活。将这些内容进行加工,把相应的科技成果渗透在相应的教学内容中创设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疑问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源泉。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石。探究式课堂教学需要根据人的认知发展规律,把知识放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收集、分析、处理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探究欲,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实现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李建平.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关键词: 生物教学 问题情境 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情境是指学生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的新的活动策略,亦即完成探究性活动。而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在探究活动中获得并发展的,探究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情境为之提供素材与支持。学生借助学习情景中提供的素材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自觉、主动地探索问题,激励他们利用现有的知识向未知领域探索,从而达到培养探究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可以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起着重要的穿针引线之功效。
例如,在学习《生物的特征》时,先提出容易的问题:坐在教室里,我们所看见的有哪些生物?(人、树、小鸟、蝴蝶等)哪些是非生物?(桌子、黑板、讲台、空气等)从学生熟悉的问题着手,启动思维,然后提问: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学生对珊瑚相对没有那么熟悉,有些学生很容易将珊瑚和珊瑚虫混淆。在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后,教师出示有关珊瑚的图片并向学生讲述珊瑚的形成,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珊瑚和珊瑚虫。最后,让学生观察一定数量的植物、书本插图、动物图片,提出问题: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归纳出生物的特征。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片、讨论及对问题的探究分析,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生物的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给予提示,帮助分析。
二、通过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实际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讲完“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课时,教师在小结时设疑生活中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当人们经过极其肮脏、气味难闻的地方,总是习惯把鼻子堵上而用口呼吸,这种做法对吗?到底用鼻子呼吸好,还是用口呼吸好?为什么?同学们情绪振奋,讨论热烈,各抒己见。利用这些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解答问题的同时学到知识。
三、在质疑、揭露矛盾中创设情境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理解知识产生的疑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大胆探究。例如,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时,学生在探究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之后,知道了种子萌发需要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这时教师提出:具备这些外界条件,种子就能萌发了吗?通过反问,学生的思维有反思的过程:按理说具备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种子应该萌发,可是为什么有时候种子会不萌发呢?引起更进一步思考或探究:种子萌发还需要内在的条件。
四、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能够把声音、图像、文字等结合起来,把与学习内容相联系的实际问题或事实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例如,在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播放国内外土地沙漠化的视频及图片:世界上受到沙漠威胁的人口达28亿,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速度正以每年66.7万公顷的速度发展;近几年沙尘暴频繁发生,并且愈发严重。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再播放近几年北京暴发沙尘暴给人们生活带来危害的场景,激发学生探究导致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原因。当学生目睹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张的真实情境,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进一步探究人类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控制沙尘暴,从而形成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五、在教学中引入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创设情境
学生期待了解热点问题中所未知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境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同时也能培养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例如学习“预防传染病”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用“禽流感”和“手足口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怎么预防传染病?通过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现实,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探索其中的原因。
六、引入生物科技成果创设情境
21世纪的今天,生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克隆、转基因食品、基因药物、生物制药、干细胞移植、生物芯片等已影响我们的生活。将这些内容进行加工,把相应的科技成果渗透在相应的教学内容中创设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疑问是思维的起点,是创造的源泉。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石。探究式课堂教学需要根据人的认知发展规律,把知识放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收集、分析、处理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探究欲,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从而实现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李建平.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