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换和上方式学乘法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99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拓展课的选材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以人教版教材中“你知道吗”等内容为素材,在对其进行补充、完善与整合的基础上,开发数学拓展课,让拓展课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格子乘法;数学史;教学实践
  小学数学拓展课的选材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何选择数学拓展课的学习素材,是体现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关键要素之一。教师可以将人教版教材中“你知道吗?”这个栏目中的内容作为素材,在对其进行补充、完善与整合的基础上,开发数学拓展课。三年级拓展课《格子乘法》就是由此而来的。
  【课前思考】
  (一)关于学习时间的思考
  人教版教材把“格子乘法”作为一种“新”方法,放在四年级上册“你知道吗?”这个栏目中,以课外知识补充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但基于这一内容开发的拓展课,更适合在三年级下学期进行教学。首先,从人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具备学习这个内容的知识基础。其次,将“格子乘法”的学习顺序前置,不仅能丰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也为学生后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提供新的思路。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思考
  “格子乘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可以丰富学生对数学文化的了解。同时,作为解决乘法计算问题的一种方法,其背后有乘法的意义、运算定律等算理的支撑,与常规列竖式计算方法在形式上有所不同,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格子乘法”的算理和算法,建立“格子乘法”模型,并能用这种方法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2.了解乘法发展史,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知
  1.复习回顾
  教师出示47x58,并引导:我们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请你计算“47×58”这道题目,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47×58就是求58个47是多少,可以先算出50个47,再算出8个47,最后把它们的积相加,算式是47×58=47×50 47×8=2350 376=2726。
  生:列竖式计算,先用58个位上的8去乘47,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58的十位上的5去乘47,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生说过程,师出示竖式图,如图1)
  2.引入“格子乘法”
  师: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也计算出了47×58的积(见图2),你能看懂这是什么意思吗?
  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在学生了解了用“格子乘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后,请学生继续思考,列竖式与“格子乘法”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生:计算方法不一样、形式不一样、样子不一样、写法不一样,计算结果一样……
  师:是不是所有的乘法都能这样来算呢?我们需要来验证一下。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之后,往往对笔算乘法形成了思维定式。“格子乘法”这种学生眼中的“新”方法,会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自然地联想到,是不是所有的乘法都能这样来算呢?从而推动课堂教学。)
  (二)阅读尝试,获取新知
  1.借助学习材料自学
  师:到底是不是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这样计算呢?老师这里有一份关于“格子乘法”的学习材料(见下文),请你按要求完成任务。(1)读一读:材料中的方法是怎么样的?(2)试一试:用两种方法(竖式计算和材料中的方法)计算一题。(3)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习材料
  我们如果要计算47×58,根据“格子乘法”可以这样算。
  第一步:画一个两行两列的格子,然后画出每个格子中的对角线。把第一个乘数47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写在格子的上面,再把第二个乘数58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在格子的右边。
  第二步:先算7乘5等于35,分别写上3和5,接着算4乘5等于20,分别写上2和0,再算7乘8等于56,分别写上5和6,最后算4乘8等于32,分别写上3和2。
  第三步:把每条斜线中的数字相加,写在下面,如果满十了,就要向上一条斜线进1。
  所以47乘58等于2726。
  2.模仿验证
  学生依据学习材料,模仿编题计算并验证,完成之后集中汇报。
  生:我的算式是46X23,用列豎式的方法计算得出1058,用“格子乘法”算出来的也是1058。
  生:我举的例子是27X16,用两种方法算出来的积是一样的。
  ……
  师:那我们能下结论了吗?(生众:可以)
  师(小结):材料中的这种方法可以计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设计意图:数学活动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学时教师首先给出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数学阅读来了解“格子乘法”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再引导学生进行举例验证,感受格子乘法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三)理解算理,尝试拓展
  1.微课介绍算理
  师:请你结合题目,想一想这种计算方法的道理在哪里。让我们通过一个微课再来认识一下这种方法吧。(播放微课介绍算理,具体见图3)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生:斜线乘法、格子乘法、方格乘法……
  2.尝试拓展
  师:刚才我们计算的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那么,三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三位数也能用这种方法算出积吗?请同学们自己写一道三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三位数的题目,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生尝试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计算教学必须重视先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再通过算法间的对比和沟通,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当然,学生需要掌握算法,但更需要经历建构算法的过程,从而实现算理与算法的内在统一。)
  (四)数学文化,感受体会
  师:其实,乘法计算的方法还有很多,同学们熟悉的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是经过人们长期实践、验证,最终在诸多方法中被“选择”出来的一種被大家广泛认可的方法。
  介绍:古埃及有倍乘法,中国古代有筹算乘法,古印度、意大利有竖式乘法、格子乘法,现在的竖式乘法(算法见图4,介绍过程略)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是否也能创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计算方法呢?
  (设计意图:整堂课结束之前,安排了了解数学乘法演变过程的内容,将数学文化渗入课堂、融入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知识结论,还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领悟了问题的本质。)
  【教学反思】
  (一)基于认知基础,建立数学猜想
  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之后,已经初步理解算理,掌握了基本算法,在之后的计算中往往都采用既定的程序性算法去计算,很少去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格子乘法”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当然,介绍方法时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这种方法一定能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而是引导学生先提出质疑“是不是所有的乘法都能这样来算呢”,再让学生经历提出数学猜想、进行数学思考的过程,符合学习数学的规律。
  (二)组织数学活动,验证数学猜想
  一个数学规律或者一种计算方法是否成立,需要经得起实践检验,教学中有必要安排数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验证,说明之前的判断与猜想是否正确。本节课教师先给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数学阅读的方式了解“格子乘法”的计算方法,再让学生选择不同的算式举例验证。这是让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股,说明规律一般性和适用性的过程。
  (三)多种方法沟通,理解算法算理
  判断“格子乘法”是否可行,不仅要看其与竖式计算结果是否一致,还要理解其中的道理。比如,计算47×58,无论是竖式计算,还是格子计算,都用到了四句口诀:7乘5,实际上就是7乘50;4乘5,实际上就是40乘50;7乘8,其实是47个位上的7乘58个位上的8;4乘8,其实是40乘8。最后,如果再依据斜线的方向,将同一斜线上的所有数相加,从本质来讲,就是相同数位相加,满十进一。由此不难理解,“格子乘法”其实就是竖式的另外一种表征形式。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并对两者进行结构关联,是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了解乘法演变,感受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的基本内容是数学史、数学家、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等等。数学文化的根本特征是它表现了一种探索精神。在课尾,教师呈现历史上多种不同的乘法计算方法,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教材中的“你知道吗?”栏目中所蕴含的知识内容,为教师课程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素材。在拓展课开发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内容的筛选,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满足学生学习心理需求的内容,进行完善与重组,让拓展课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
【摘 要】以2014—2018年《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被人大复印资料《小学数学教与学》转载的94篇文章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从载文作者、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4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年小学数学教育研究具有以下特点:研究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区域和不同单位的发展失衡;研究内容较多关注教与学,部分领域的研究缺失;研究方法选择多样,调查研究的运用欠缺。  【关键词】小学
亲眼所见却不是真相,这样的数学概念常常令人困惑,直线和射线就是这样的数学概念。这两种线明明在纸上看起来是有限长度,却要理解成一条无限长的线,这对小学生来讲有一定的困难。  是不是因为“无限”这个词比较抽象呢?大多数人认为学生对于“无限”较难理解。其实学生对“无限”是有认知基础的,因为在这之前学习自然数和整数时,小学生知道自然数的个数“数不完”,可以一直数下去,没有最大的自然数,等等。这种没有边界的
【摘 要】圆柱的高的概念具有双重意义,高线是指线段,有无数条;高度则是高线的度量值,只有一个。高线和高度分别从“形”和“量”两个角度对圆柱的高进行了描述。在几何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淡化文字形式的表达,充分挖掘概念的内涵,设计多层次的活动让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地认识、理解圆柱的高的本质。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注重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知识方法的迁移。  【关键词】圆柱的高;几何概念;理解;活动经验  空间观念
【摘 要】画长方形解决问题虽然不像画线段图那样常用,但它确实能为解决特定数学问题提供有益帮助,能够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能力,为学生后续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通过对人教版教材中有关画长方形解决问题内容进行梳理,开发设计了一节画长方形解决问题的拓展课,试图为学生打开解决问题策略的另一扇窗,同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关于长方形面积教学及画长方形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几何直观;长
【摘 要】“变教为学”提倡以学为主的学生活动,教学内容要激发学生动机,凸显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离不开“变教为学”式的课堂。学生活动的内容与开展方式成为了优质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用几何板算面积”为例,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与设计,形成能够适用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及数学实践活动课堂中的活动设计,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并为一线教师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提供资源。  【关键词】
【专家简介】吴仲和,数学教育博士,美国加州国立大学全职教授,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学教育,中美教育比较,教育政策,教育评价等,曾参与多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教育研究项目。曾任美国中小学科学与数学协会主任委员,美国中国学者协会主任委员、会长,教育学术刊物主编,加州中小学教材评审委员,以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评委。  【访谈地点】美国,加州长滩市  【访谈时间】
【摘 要】核心问题、学习评价、学习任务是小学数学学历案的三个主体部分。教师可以依据学习目标设计问题,问题是学习目标的简约化、儿童化。在问题的基础上撰写学习评价,学习评价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完成评价任务的方式可以多元化。学习任务的设计要遵循“学”的逻辑,要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呈现的方式也应多样。  【关键词】学历案;学习目标;核心问题;学习评价;学习任务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育者越来越关注
【摘 要】数学图式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将数学图式合理应用到第一学段数学教学中,对发展小学生的图式意识,提升学习力有很好的作用,而这可以通过日积月累的、富有启发性的引导来实现。  【关键词】数学图式;小学数学;教学  将数学图式合理应用到第一学段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笔者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就数
【摘 要】《圆的认识》是一节非常经典的课,教师应在厘清“知识本身序列”“教材呈现序列”之后充分考量学生的认知水平,形成自己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序列”,明晰教学目标,并思考“画圆的定位问题”“多种工具画圆安排在哪个环节”“体验圆的哪个定义”三个问题,通过设计科学有序的四次画圆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外化自己的思维,在思考中直击圆的本质属性。  【关键词】教学序列;画圆;圆的本质;思维外化  人教版教材六年
【摘 要】统计可分为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平均数是小学生最早接触的统计量,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良好代表量,可以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在平均数的教学中,相比计算方法,更应该强调对其作为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代表量”的理解。首先,需要建立起“代表”的意识,理解平均数是描述数据整体集中水平的良好代表量。其次,在理解平均数的“代表量”意义的时候,应体现出层次性。  【关键词】平均数;统计量;代表量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