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情商,是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虽然不直接涉及探究本身,但对于探究过程会产生巨大影响。教学实践表明,许多差生的智力并不差,有的甚至很聪明,可见影响成绩的因素往往是情商。在教学中,在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把对情商的培养融于教学之中,把培养学生情商作为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一。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商的一些做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任何一个学科,如果想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仅仅凭老师幽默的话语或单纯的激情导入都是肤浅的,也只是暂时的。只有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一个学科的内在美,展示学科本身具有的内在魅力,才会使该学科对学生产生恒久的吸引力。在数学中玩,在玩中学数学。通过老师的主导,让学生带着兴趣去研究,获得新知。既突出本课的重、难点,又展示了学科的内在美,从而起到画龙点睛、激情引趣的效果。初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兴奋点多、思维转移快以及模仿能力强。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采用“满堂灌”,学生就会产生失落感,思想容易“开小差”。假如老师稍有疏忽,班级中即会产生“被遗忘的角落”,从而使一部分学生掉队。基于这一点,老师就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形式要因课设计。如开展“五分钟解题比赛”“跟我学作图比赛”“课堂提问小组积分竞赛”“数学趣味题攻关”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一节课下来不觉得疲劳和厌烦,且有意犹未尽之感,以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目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最反感的是“拖课”“乱批评”。老师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失误或教学内容安排得不恰当,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反之,老师如能对相关知识设疑、渐进,对例题设置必要的台阶或障碍,都是培养学生探究兴趣的有效措施。
二、动机是最好的动力
探究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探究的一种内部动力。积极的动机是老师激励的结果。老师激励得法,能保持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一年级数学新教材的第一章内容为“与数学交朋友”和“让我们来做数学”,其主要内容是以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及生活知识为背景的趣味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章。如果老师拘泥于课本,严肃地讲授“人类离不开数学”,课堂气氛会十分沉闷,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
三、信心是最好的力量
自信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出色完成工作和探究任务的巨大动力。自信心的培养是每一门学科都肩负的一个义不容辞的教育目标,应渗透在教育学生过程的始终。表扬与鼓励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主要方式,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断的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在数学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克服困难,建立信心。由于初一学生在知识基础、教育环境上的差异,他们在探究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开始容易出现不明显的分化。分化的表现是作业错误增加,分化的现象是学生上课注意力的分散以及互相抄袭作业,分化的标志是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我们在教学中要缩小这种两极分化。实践证明,个别辅导的效果明显优于集体辅导。究其原因,是探究有困难的学生得到老师的关心、点拨后,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调动了他们想学好数学的情感、兴趣,且能直接点拨在知识的关键点上,从而使辅导的效果明显。
四、意志是最好的路径
教育教学的实践也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当我们的教学对象在探究中遇到困难不去克服时,探究成绩肯定会直线下降。现在许多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这一非智力因素,他们遇到难题时绕道走,根本就不去花气力,寻求解决难题的辦法,也根本不去延长钻研的时间,苦思冥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渗透思想教育。坚持思想领先,为学生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焕发出顽强的自学毅力。一方面,我向学生讲述了许多科学家逆境成材的故事,告诉他们许多成名的人物在上学时期并非都是优等生,他们成就的取得起源于坚强的意志力以及在逆境中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另一方面,我引导学生注意发现身边的探究榜样。以班中的几个起点低、但后来凭借顽强毅力战胜困难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为例,帮助学生树立标杆,找到努力的方向。让我们的学生把道德观念转化为行为和习惯。这是培养意志品质的思想基础,也是人意志活动的强大动力。如果学生有了一定的意志,那就有可能产生对数学问题不解决不罢休的信念,进而产生非解决数学问题不可的行为。■
(作者单位:江苏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任何一个学科,如果想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仅仅凭老师幽默的话语或单纯的激情导入都是肤浅的,也只是暂时的。只有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一个学科的内在美,展示学科本身具有的内在魅力,才会使该学科对学生产生恒久的吸引力。在数学中玩,在玩中学数学。通过老师的主导,让学生带着兴趣去研究,获得新知。既突出本课的重、难点,又展示了学科的内在美,从而起到画龙点睛、激情引趣的效果。初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是兴奋点多、思维转移快以及模仿能力强。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采用“满堂灌”,学生就会产生失落感,思想容易“开小差”。假如老师稍有疏忽,班级中即会产生“被遗忘的角落”,从而使一部分学生掉队。基于这一点,老师就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形式要因课设计。如开展“五分钟解题比赛”“跟我学作图比赛”“课堂提问小组积分竞赛”“数学趣味题攻关”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一节课下来不觉得疲劳和厌烦,且有意犹未尽之感,以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目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最反感的是“拖课”“乱批评”。老师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失误或教学内容安排得不恰当,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反之,老师如能对相关知识设疑、渐进,对例题设置必要的台阶或障碍,都是培养学生探究兴趣的有效措施。
二、动机是最好的动力
探究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探究的一种内部动力。积极的动机是老师激励的结果。老师激励得法,能保持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一年级数学新教材的第一章内容为“与数学交朋友”和“让我们来做数学”,其主要内容是以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及生活知识为背景的趣味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章。如果老师拘泥于课本,严肃地讲授“人类离不开数学”,课堂气氛会十分沉闷,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
三、信心是最好的力量
自信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出色完成工作和探究任务的巨大动力。自信心的培养是每一门学科都肩负的一个义不容辞的教育目标,应渗透在教育学生过程的始终。表扬与鼓励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主要方式,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不断的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在数学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克服困难,建立信心。由于初一学生在知识基础、教育环境上的差异,他们在探究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开始容易出现不明显的分化。分化的表现是作业错误增加,分化的现象是学生上课注意力的分散以及互相抄袭作业,分化的标志是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我们在教学中要缩小这种两极分化。实践证明,个别辅导的效果明显优于集体辅导。究其原因,是探究有困难的学生得到老师的关心、点拨后,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温暖,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调动了他们想学好数学的情感、兴趣,且能直接点拨在知识的关键点上,从而使辅导的效果明显。
四、意志是最好的路径
教育教学的实践也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当我们的教学对象在探究中遇到困难不去克服时,探究成绩肯定会直线下降。现在许多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这一非智力因素,他们遇到难题时绕道走,根本就不去花气力,寻求解决难题的辦法,也根本不去延长钻研的时间,苦思冥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渗透思想教育。坚持思想领先,为学生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才能焕发出顽强的自学毅力。一方面,我向学生讲述了许多科学家逆境成材的故事,告诉他们许多成名的人物在上学时期并非都是优等生,他们成就的取得起源于坚强的意志力以及在逆境中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另一方面,我引导学生注意发现身边的探究榜样。以班中的几个起点低、但后来凭借顽强毅力战胜困难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为例,帮助学生树立标杆,找到努力的方向。让我们的学生把道德观念转化为行为和习惯。这是培养意志品质的思想基础,也是人意志活动的强大动力。如果学生有了一定的意志,那就有可能产生对数学问题不解决不罢休的信念,进而产生非解决数学问题不可的行为。■
(作者单位:江苏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