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孤独的生存状态,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品格。陶博吾在其孤独的人生中以中长锋羊毫作书,内气充盈郁勃,意趣天成,恣情任性,张扬彻底,用世少其俦的功力和厚实文化底蕴丰富了书法内涵。书法一道,非限于书法而为书法者也,必与其人之学问德业、事功成就、时代特征息息相关。陶博吾的大半生均在艰难困苦、极端屈辱中度过。正是他一生无尽的苦难与不幸,不平与感伤和他倔强的性格,激发出了超人的才华,造就了他灵明高蹈的视觉痕迹,让后人玩味,寻觅和品咂.东坡云,无意于佳乃佳,意造本无法。陶博吾行书,全然不顾技巧与章法,而是凭知觉直书。其用笔生折硬翻,颠倒歪斜,不避平铺直叙与“抛筋露骨”,这种與文人崇尚的虚和之美相对应的写法,创造了平实、真率、稚拙的另一种美,个中真情自然流露,虽无心于趣而得趣,正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任自然在纸面空间上营造出奇崛而平实的独特形态,孤傲,朴厚,格趣天成。
关键词:孤独、深厚、朴野;苍古老辣;藏巧用拙;有所不为;率拙的、深沉的、精厚的
孤独的生存状态,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品格。在20世纪中国书法的艺术创作大师中间,陶博吾在其孤独的人生中以中长锋羊毫作书,内气充盈郁勃,意趣天成,恣情任性,张扬彻底,用世少其俦的功力和厚实文化底蕴丰富了书法内涵。
一、人生艺术及成就
陶博吾(1900—1996年),原名陶文,字博吾,别署白湖散人,江西彭泽人。早在7岁时,就熟读唐诗、四书等著述,临写颜真卿、柳公权诸帖。10岁通音律,15岁能与老先生诗社唱和,这些深厚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无疑为他后来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仅从书法的角度看,早年遍临百家,中年依然深扎传统的土壤,正如他在隶书七言联中说:“春风快读兰亭序,秋雨闲临宝子碑。”后在吴昌硕、黄宾虹等大师的引领下,直溯石鼓文,形成他以石鼓文集联、散氏盘铭文集联为代表的大篆书风。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看了陶博吾的书法后说:“在生动、随意、趣味、变化方面比吴缶老略高一筹。”45岁以前陶博吾便完成了三卷本的《小篆研究》,《石鼓文集联》九十八联和《散氏盘铭文》八十余联,这在当时的书法界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陶博吾的书法,真草隶篆四书皆精,犹以大篆、行书成就最为突出。其篆书师吴昌硕,宗法《石鼓文》和《散氏盘》,一生不辍,然陶博吾能师其心而蹈袭其辙迹,得古人之心,将吴昌硕苍郁古厚的篆法推向了写意的极端境地。他打破石鼓文原来的匀称古雅,一变为奇崛峭拔,其笔之起止藏露,纵横开合,俱于不经意间来,篆意隶用,痛快淋漓,稚朴率意;不以高古胜,却以酣畅胜。为了书写节奏和气势的表现需要,他的篆书,有的地方改变了习惯的书写笔顺,有一些半包围的结构作了很大的屈伸消长的调整,一变而为排叠的结构了,这一点颇合乎先秦文字经潦草化而解散篆书的发展演进规律。更有甚者,他没有拘泥于六书,在某些偏旁的笔势衔接上以意为之,改变了原来篆法的连接方式,因此带来了二分新鲜而生动的空间感觉。这种种变化都是冒天下大不韪的叛逆行为,他不怕冬烘乡愿之辈的诟病,胆敢独造。这种胆略,正是一个真正的大艺术家不可或缺的。如果说他早期学习吴昌硕或者说透过吴昌硕学习古篆,还明显有着与古为徒、意与古会的努力,那么他的晚年,或者他最终的目标就成了把石鼓文作为一种凭借。通过这一凭借,来完成他的艺术人格的修炼:天真、倔强、生拙、深厚、朴野……这是他为人的品格,也是他的艺术风格。
陶博吾的行书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也同样创造出了一种独特风格。如果说他的篆书"以心结字"、"以笔驭笔"是贯彻了行草书的风神情致和节奏变化,那么他的行书则是用深厚的篆书修养来强其骨的。他的行书骨法用笔、真力弥漫,于清爽峻朗中得一"辣"字,这是死守帖学或碑学一路者费尽气力而不能办到的。陶先生的行书有很大的容量,可以在草书与楷书之间自由挥洒。他比较少有纯然的草书,也比较少有纯然的楷书,因为这两种书体都有一定的成规和戒律,有悖于他的写意精神。可以说他的行书最能体现出他心绪的变化,从容平和之时他的行书便邻于楷,写得老成持重;激越不安之时,他的行书便近于草,写得真率烂漫、烟云满纸。前一种法度较严谨,但时有诙谐幽默的笔情墨趣杂于字里行间;后一种则往往是随意所至,如奔浪激石,笔所未到气已吞。在章法的气氛上,这一类行草更能体现出他的高妙。在迅疾的挥运之时,他的书写既周流无碍、一派天机,又能在纸面空间上造就出他那奇崛而平实的独特形态,对此我们不能不叹服陶先生对艺术形式的敏感以及他深厚的美学修养。
在墨法上,陶博吾先生的书法也是十分独到的。在黄宾虹的弟子中,如果公推林散之为淡墨圣手的话,那么陶博吾则可谓用浓墨而造其极的天才。淡墨尚可寓巧,所谓水晕墨彰;浓墨则必守其拙,实实在在,不能假借。陶博吾先生的书法线质遒劲圆厚,中间一缕墨线倍浓,黑中透亮如小儿目睛,这是十分难得的古法。陶先生于此着力既深,成就亦大,出古而弥新。其实就墨法而言,陶先生也绝不是不懂淡墨的,他的题画诗时常用淡墨写就,以求与画面的和谐统一,与画同品感觉似更富天籁。但他独立的书法作品就少有淡墨者。于此可知陶先生的藏巧用拙,有所不为,其高超的艺术成就不能不为人所叹服。
二、艺术人生――艺品既人品
古今中外艺术的发展,演绎出这么一个事实:孤独的艺术人生必定有辉煌的人生艺术。
陶博吾的大半生均在艰难困苦、极端屈辱中度过。正是他一生无尽的苦难与不幸,不平与感伤和他倔强的性格,激发出了超人的才华,诗、书、画均在灵魂震颤中迸发而出,造就了他灵明高蹈的视觉痕迹,让后人玩味,寻觅和品咂。二十世纪“在野派”四大家陶博吾和陈子庄、黄秋园、张朋,陶博吾之学问和功力最好,成就也最高。陶博吾的“在野”没有如刘墉一样以“局势堂皇”的字去表现自己对朝廷升平气象的歌颂,而是借书法抒发自己的感受。
陶博吾的书法,就像他的人格一样古雅遒拙、独具个性。无论从他的诗文,还是书体内容看,均是如此。陶博吾书法成就除了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临池泼墨外,更主要的是他有“慎独”的君子品格,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狂放不羁的艺术个性,野逸朴拙的文人气质和对书道画理的精深研究。东坡云,无意于佳乃佳,意造本无法。陶博吾行书,全然不顾技巧与章法,而是凭知觉直书。其用笔生折硬翻,颠倒歪斜,不避平铺直叙与“抛筋露骨”,这种与文人崇尚的虚和之美相对应的写法,创造了平实、真率、稚拙的另一种美,个中真情自然流露,正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特别到晚年,更是纯真自然,无拘无束,使笔下作品有一种不加雕饰,稚拙天真的原始味道,从而在“放浪形骸”之外,又显得清而不寒,雄奇而不霸悍。纵横颠倒,苍涩老辣,在走拙、丑、支离、直率之路上,比傅山更远。 不墨守成规,凝成自格,是陶博吾书法艺术之路的追求,显然这也是他个性的张扬。他说:“要想成为一个书法家,起码的条件,必须有点个人风格。怎样能得出个人风格?自然是遍临各帖,吸取各家的精华,融化于我的笔端,才会另有趣味。”他推崇宋代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尚趣书风,对青藤、八大、傅山等个性派书风的欣赏,并仰慕石涛“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自我价值追求。他在楷书《故园花木詩》的跋文中谈到傅山的书风:“傅山论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力主天倪,欲达到此种境界,惟从汉简中求之,然而难矣。”在对待艺术的态度上,陶博吾是谦虚和内敛的。他说:“我受吴的影响当然很深,爱原刻石鼓,更爱吴所书的石鼓,并从金石所载的石鼓文字,集成联语九十六幅。本想跳出吴的藩篱,露点个人风格,然而学识浅薄,兼之书外之音更少,真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人们高度评价20世纪“陶博吾现象”时,他说:“我的东西还不成熟。”陶博吾的书法无论是篆书还是行草,没有铺吴昌硕的后步,也没有掉入传统书风的规整巢臼,更没有时尚书风的哗众取宠,有的只是真我,自然,我想这也是同他深厚的道教思想——以自然而然为最高价值的追求分不开的,用他的话说,这是:“书如枯葛形尤丑,诗比村醪味更酸。”
“艺品既高,人品亦高”陶博吾在谈到他的学书经过和体会时说“人品高则书品更高,所以书法家的道德品质,最为重要。”。在陶博吾的思想空间里,陶渊明和八大山人对其的影响是很大的。陶博吾“闲鸥清趣,野老生涯”的思想明显受到陶渊明“归去来兮”的影响。在陶博吾的书法中,常能体现渊明诗意。陶博吾1963年的《东篱满屋秋》、1990年的《东篱秋艳》等以菊花为题,显然是“采菊东篱下”诗意的和声。1989年的《山上有古松》题诗云:“山上有古松,山下有柏竹。终日无车马,尘俗何由入。”这正是陶渊明“户庭无尘杂”、“而无车马喧”的诗意。陶博吾对八大山人也是相当景仰,他在纪念八大山人诞辰三百六十周年诗中曰:“任他墨点千行泪,难洗家亡国破悲。”在读八大山人画时有感:“满腔热情寄之书寄之画看笔墨神奇真正是前无古人后少来者,旧国遗恨隐于道隐于佛彼襟怀高旷好一幅梅横疏影松荡清风。”因此,在陶博吾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敢辨是非护正气,不随尘俗真丈夫”、“养浩然之气,师羲皇上人”的浩然骨气,也能看到“养性莫如居静寂,早上南山扫白云”的清静之音。经过人生的彻悟之后,老年的陶博吾走向了“糊涂”的境界,这很能令人想到“难得糊涂”的郑板桥,陶博吾在90高龄时自书“糊涂长寿”,而这正是他80大寿时“颐年最好是糊涂”的注脚。显然,他们的“糊涂”都不是真“糊涂”,郑板桥能从竹中品味出“民间疾苦声”,而陶博吾也能从黄秋园的竹中味出“人品”,从八大山人的画中感受“旧国遗恨”和“满腔热情”。而这些品格和情怀的取得,正是中国千百年来君子“慎独”行为的沉淀和造就。
陶博吾的一生是悲悯的、孤寂的,他的书画艺术是率拙的、深沉的、精厚的。
如今,陶博吾跨鹤西去,人们寄以哀思。现在想来:历史与事实总归是公正的。陶博吾从20世纪30年代即归隐乡里,僻居一隅,以布衣终其一生,几乎不为人所知。但陶博吾在晚年终被人们忆起,被人们认识和发现,尽管迟了一些,却仍不失为一桩幸事。陶博吾因此走出彭泽、走出江西,终于走出百年孤独。
参考文献:
[1]《陶博吾书画集》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文艺研究》.王明庸.2004年12—14.
[3]《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4]《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包世臣.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5]《答陶隐居论书》[A]..《法书要录》[C].萧衍.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
[6]《中国名画家全集·陶博吾》.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7]《陈传席文集》(1-5册).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
[8]《画坛点将录》.陈传席.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年.
[9]《现代中国话史》.陈传席.黑龙江美书出版社.2004年.
关键词:孤独、深厚、朴野;苍古老辣;藏巧用拙;有所不为;率拙的、深沉的、精厚的
孤独的生存状态,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品格。在20世纪中国书法的艺术创作大师中间,陶博吾在其孤独的人生中以中长锋羊毫作书,内气充盈郁勃,意趣天成,恣情任性,张扬彻底,用世少其俦的功力和厚实文化底蕴丰富了书法内涵。
一、人生艺术及成就
陶博吾(1900—1996年),原名陶文,字博吾,别署白湖散人,江西彭泽人。早在7岁时,就熟读唐诗、四书等著述,临写颜真卿、柳公权诸帖。10岁通音律,15岁能与老先生诗社唱和,这些深厚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无疑为他后来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仅从书法的角度看,早年遍临百家,中年依然深扎传统的土壤,正如他在隶书七言联中说:“春风快读兰亭序,秋雨闲临宝子碑。”后在吴昌硕、黄宾虹等大师的引领下,直溯石鼓文,形成他以石鼓文集联、散氏盘铭文集联为代表的大篆书风。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看了陶博吾的书法后说:“在生动、随意、趣味、变化方面比吴缶老略高一筹。”45岁以前陶博吾便完成了三卷本的《小篆研究》,《石鼓文集联》九十八联和《散氏盘铭文》八十余联,这在当时的书法界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陶博吾的书法,真草隶篆四书皆精,犹以大篆、行书成就最为突出。其篆书师吴昌硕,宗法《石鼓文》和《散氏盘》,一生不辍,然陶博吾能师其心而蹈袭其辙迹,得古人之心,将吴昌硕苍郁古厚的篆法推向了写意的极端境地。他打破石鼓文原来的匀称古雅,一变为奇崛峭拔,其笔之起止藏露,纵横开合,俱于不经意间来,篆意隶用,痛快淋漓,稚朴率意;不以高古胜,却以酣畅胜。为了书写节奏和气势的表现需要,他的篆书,有的地方改变了习惯的书写笔顺,有一些半包围的结构作了很大的屈伸消长的调整,一变而为排叠的结构了,这一点颇合乎先秦文字经潦草化而解散篆书的发展演进规律。更有甚者,他没有拘泥于六书,在某些偏旁的笔势衔接上以意为之,改变了原来篆法的连接方式,因此带来了二分新鲜而生动的空间感觉。这种种变化都是冒天下大不韪的叛逆行为,他不怕冬烘乡愿之辈的诟病,胆敢独造。这种胆略,正是一个真正的大艺术家不可或缺的。如果说他早期学习吴昌硕或者说透过吴昌硕学习古篆,还明显有着与古为徒、意与古会的努力,那么他的晚年,或者他最终的目标就成了把石鼓文作为一种凭借。通过这一凭借,来完成他的艺术人格的修炼:天真、倔强、生拙、深厚、朴野……这是他为人的品格,也是他的艺术风格。
陶博吾的行书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也同样创造出了一种独特风格。如果说他的篆书"以心结字"、"以笔驭笔"是贯彻了行草书的风神情致和节奏变化,那么他的行书则是用深厚的篆书修养来强其骨的。他的行书骨法用笔、真力弥漫,于清爽峻朗中得一"辣"字,这是死守帖学或碑学一路者费尽气力而不能办到的。陶先生的行书有很大的容量,可以在草书与楷书之间自由挥洒。他比较少有纯然的草书,也比较少有纯然的楷书,因为这两种书体都有一定的成规和戒律,有悖于他的写意精神。可以说他的行书最能体现出他心绪的变化,从容平和之时他的行书便邻于楷,写得老成持重;激越不安之时,他的行书便近于草,写得真率烂漫、烟云满纸。前一种法度较严谨,但时有诙谐幽默的笔情墨趣杂于字里行间;后一种则往往是随意所至,如奔浪激石,笔所未到气已吞。在章法的气氛上,这一类行草更能体现出他的高妙。在迅疾的挥运之时,他的书写既周流无碍、一派天机,又能在纸面空间上造就出他那奇崛而平实的独特形态,对此我们不能不叹服陶先生对艺术形式的敏感以及他深厚的美学修养。
在墨法上,陶博吾先生的书法也是十分独到的。在黄宾虹的弟子中,如果公推林散之为淡墨圣手的话,那么陶博吾则可谓用浓墨而造其极的天才。淡墨尚可寓巧,所谓水晕墨彰;浓墨则必守其拙,实实在在,不能假借。陶博吾先生的书法线质遒劲圆厚,中间一缕墨线倍浓,黑中透亮如小儿目睛,这是十分难得的古法。陶先生于此着力既深,成就亦大,出古而弥新。其实就墨法而言,陶先生也绝不是不懂淡墨的,他的题画诗时常用淡墨写就,以求与画面的和谐统一,与画同品感觉似更富天籁。但他独立的书法作品就少有淡墨者。于此可知陶先生的藏巧用拙,有所不为,其高超的艺术成就不能不为人所叹服。
二、艺术人生――艺品既人品
古今中外艺术的发展,演绎出这么一个事实:孤独的艺术人生必定有辉煌的人生艺术。
陶博吾的大半生均在艰难困苦、极端屈辱中度过。正是他一生无尽的苦难与不幸,不平与感伤和他倔强的性格,激发出了超人的才华,诗、书、画均在灵魂震颤中迸发而出,造就了他灵明高蹈的视觉痕迹,让后人玩味,寻觅和品咂。二十世纪“在野派”四大家陶博吾和陈子庄、黄秋园、张朋,陶博吾之学问和功力最好,成就也最高。陶博吾的“在野”没有如刘墉一样以“局势堂皇”的字去表现自己对朝廷升平气象的歌颂,而是借书法抒发自己的感受。
陶博吾的书法,就像他的人格一样古雅遒拙、独具个性。无论从他的诗文,还是书体内容看,均是如此。陶博吾书法成就除了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临池泼墨外,更主要的是他有“慎独”的君子品格,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狂放不羁的艺术个性,野逸朴拙的文人气质和对书道画理的精深研究。东坡云,无意于佳乃佳,意造本无法。陶博吾行书,全然不顾技巧与章法,而是凭知觉直书。其用笔生折硬翻,颠倒歪斜,不避平铺直叙与“抛筋露骨”,这种与文人崇尚的虚和之美相对应的写法,创造了平实、真率、稚拙的另一种美,个中真情自然流露,正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特别到晚年,更是纯真自然,无拘无束,使笔下作品有一种不加雕饰,稚拙天真的原始味道,从而在“放浪形骸”之外,又显得清而不寒,雄奇而不霸悍。纵横颠倒,苍涩老辣,在走拙、丑、支离、直率之路上,比傅山更远。 不墨守成规,凝成自格,是陶博吾书法艺术之路的追求,显然这也是他个性的张扬。他说:“要想成为一个书法家,起码的条件,必须有点个人风格。怎样能得出个人风格?自然是遍临各帖,吸取各家的精华,融化于我的笔端,才会另有趣味。”他推崇宋代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尚趣书风,对青藤、八大、傅山等个性派书风的欣赏,并仰慕石涛“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自我价值追求。他在楷书《故园花木詩》的跋文中谈到傅山的书风:“傅山论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力主天倪,欲达到此种境界,惟从汉简中求之,然而难矣。”在对待艺术的态度上,陶博吾是谦虚和内敛的。他说:“我受吴的影响当然很深,爱原刻石鼓,更爱吴所书的石鼓,并从金石所载的石鼓文字,集成联语九十六幅。本想跳出吴的藩篱,露点个人风格,然而学识浅薄,兼之书外之音更少,真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人们高度评价20世纪“陶博吾现象”时,他说:“我的东西还不成熟。”陶博吾的书法无论是篆书还是行草,没有铺吴昌硕的后步,也没有掉入传统书风的规整巢臼,更没有时尚书风的哗众取宠,有的只是真我,自然,我想这也是同他深厚的道教思想——以自然而然为最高价值的追求分不开的,用他的话说,这是:“书如枯葛形尤丑,诗比村醪味更酸。”
“艺品既高,人品亦高”陶博吾在谈到他的学书经过和体会时说“人品高则书品更高,所以书法家的道德品质,最为重要。”。在陶博吾的思想空间里,陶渊明和八大山人对其的影响是很大的。陶博吾“闲鸥清趣,野老生涯”的思想明显受到陶渊明“归去来兮”的影响。在陶博吾的书法中,常能体现渊明诗意。陶博吾1963年的《东篱满屋秋》、1990年的《东篱秋艳》等以菊花为题,显然是“采菊东篱下”诗意的和声。1989年的《山上有古松》题诗云:“山上有古松,山下有柏竹。终日无车马,尘俗何由入。”这正是陶渊明“户庭无尘杂”、“而无车马喧”的诗意。陶博吾对八大山人也是相当景仰,他在纪念八大山人诞辰三百六十周年诗中曰:“任他墨点千行泪,难洗家亡国破悲。”在读八大山人画时有感:“满腔热情寄之书寄之画看笔墨神奇真正是前无古人后少来者,旧国遗恨隐于道隐于佛彼襟怀高旷好一幅梅横疏影松荡清风。”因此,在陶博吾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敢辨是非护正气,不随尘俗真丈夫”、“养浩然之气,师羲皇上人”的浩然骨气,也能看到“养性莫如居静寂,早上南山扫白云”的清静之音。经过人生的彻悟之后,老年的陶博吾走向了“糊涂”的境界,这很能令人想到“难得糊涂”的郑板桥,陶博吾在90高龄时自书“糊涂长寿”,而这正是他80大寿时“颐年最好是糊涂”的注脚。显然,他们的“糊涂”都不是真“糊涂”,郑板桥能从竹中品味出“民间疾苦声”,而陶博吾也能从黄秋园的竹中味出“人品”,从八大山人的画中感受“旧国遗恨”和“满腔热情”。而这些品格和情怀的取得,正是中国千百年来君子“慎独”行为的沉淀和造就。
陶博吾的一生是悲悯的、孤寂的,他的书画艺术是率拙的、深沉的、精厚的。
如今,陶博吾跨鹤西去,人们寄以哀思。现在想来:历史与事实总归是公正的。陶博吾从20世纪30年代即归隐乡里,僻居一隅,以布衣终其一生,几乎不为人所知。但陶博吾在晚年终被人们忆起,被人们认识和发现,尽管迟了一些,却仍不失为一桩幸事。陶博吾因此走出彭泽、走出江西,终于走出百年孤独。
参考文献:
[1]《陶博吾书画集》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文艺研究》.王明庸.2004年12—14.
[3]《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4]《艺舟双楫·答熙载九问》.包世臣.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
[5]《答陶隐居论书》[A]..《法书要录》[C].萧衍.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
[6]《中国名画家全集·陶博吾》.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7]《陈传席文集》(1-5册).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
[8]《画坛点将录》.陈传席.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年.
[9]《现代中国话史》.陈传席.黑龙江美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