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台少数民族交流活动纪实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e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8月4日,四方嘉宾共聚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七仙岭脚下,欢度2003年保亭七仙温泉嬉水节。在众多的人群中,一群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客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来自台湾的少数民族同胞,这次他们70多位部族首领及演艺人员组成了队伍,前来祖国大陆参访。
  这次来访的台湾少数民族参访团以布农族为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第一次来大陆,但另一些人对海南并不陌生,因为之前琼台两岛已经举办过6次少数民族交流活动。
  8月3日下午,雨后的保亭县城格外清新洁净。当参访团队伍进入开幕式主会场时,黎族小伙子吹起了牛角,鸣响了粉枪,黎族姑娘给团员们戴上了象征团圆美满的“槟榔环”,敬上一杯杯山兰美酒,洒下象征吉祥幸福的“圣水”。黎族代表和台湾少数民族代表互赠民族服饰,手牵着手跳起了民族舞蹈。
  琼台两岛不仅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上有许多相似性,而且在语言、文化习俗上具有许多相同之处。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现有人口120多万。居住在台湾岛的最早居民是台湾的少数民族,计有阿美、泰雅、布农、排湾等11个民族,总人口将近40万。
  琼台两岛少数民族同胞的关系源远流长。据两岸专家从人类学、历史学、遗传学等多个角度考证,海南的黎族与台湾少数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都是发源于浙江河姆渡沿海一带,他们至今仍保留着断发文身、龙蛇崇拜、腰机织布、饭稻羹鱼、贯头衣和筒裙、干栏式建筑等习俗。
  2001年10月29日,海南省政府台办、中华民族研究会共同举办了“琼台两岛少数民族学术文化交流周”活动,由此开始了两岛少数民族交流。来自台湾少数民族的48位同胞,和部分两岸史学、民族学专家一起,深入到保亭、五指山、三亚等黎族同胞聚居地,探寻两岸少数民族的渊源。台湾同胞发现,黎族同胞居住的房屋,身着的服饰,婚丧习俗,生产生活所使用的工具,乃至相貌和脸上的图纹,与他们几乎一模一样,感到十分亲切。
  此后双方你来我往,频繁走动,联系日益紧密。2002年7月,台湾少数民族籍“立委”、亲民党那鲁湾党部主委林春德率团来琼参访;9月,应台湾“原住民文化艺术永续发展协会”邀请,海南省组织“海南省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交流团”一行26人赴台演出交流,这是海南省少数民族文艺团体首次赴台。11月21日至27日应海南省台办的邀请,台湾方面组织了阿美族、泰雅族、排湾族等族的80多位少数民族的头领、学者和艺员来琼开展省亲交流活动。在海南,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参观了海南少数民族博物馆、海南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等。
  


  台湾少数民族亲情参访团为了这次大陆之行,专门编排了丰富的节目。台湾布农族文化艺术团,将传统的祭祀搬上了舞台。台湾民族歌手吴廷宏的一首《男子大丈夫》和高峰的《好姑娘》,唱出了台湾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的个性。
  台湾少数民族参访团从团长林春德到其他团员,在海南几乎都结识了好朋友,或认了兄弟姐妹。泰雅族女歌手吉娃斯·杜岚是“北原山猫”吴廷宏的女儿,去年7月,第一次随父亲到海南演出的吉娃斯,与海南民族师范学校的几位黎族学生结下了深厚友谊,去年9月,海南民族师范学校演出团赴台交流时,吉娃斯竭尽“地主”之谊,在演出活动之余,带着几位黎族学生游览了台北的名胜古迹。这次得知吉娃斯来海南,几位海南黎族姑娘、小伙,专程赶到保亭与吉娃斯相聚,从保亭送到五指山市,从五指山市送到三亚,几个年轻人难舍难分。
  海南岛,这个中国最大的热带岛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许多台商纷纷来海南投资,农业和旅游业是台商投资的重点领域。琼台两岛少数民族同胞在开展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考虑如何利用海南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展互助合作,以推动两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2003年8月7日,台湾少数民族参访团结束了在海南的参访活动,来到了北京。参访团拜会了国务院台办领导和中华民族发展促进会领导,与各个民族的代表联欢。参访团还游览了长城、故宫、天坛等名胜古迹,亲身体验到了悠久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目睹了祖国大陆的经济建设成就。
其他文献
“又是九月九,重阳节,难聚首,思乡的人儿漂流在外头。”一首《九月九的酒》不知牵动了多少游子的羁旅之心。说起九九重阳,其起源甚早,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重阳节已成为多元性的民族节日,具有深厚的节日文化意蕴。  文献当中最早提到“重阳”二字的是《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然而此“重阳”非彼“重阳”。宋代洪兴祖在补注中就明确解释道:“积阳为天,天有九重
期刊
宋绣的深远影响    刺绣,是用多彩的丝线、绒线、棉线或金银线等,在绸缎、布帛等纺织品上,穿针引线,绣出各种人物、纹饰、花鸟鱼虫等,史书称这种工艺为刺绣,民间称“绣花”,也叫“扎花”。  相传刺绣始于舜。周代已有“画绣之工共其职也”的说法。又据《尚书》载:“衣画而裳绣。”《诗经》中就多次提到过服饰、刺绣的色彩。  目前,人们所能见到的我国最早的刺绣实物是1958年在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春秋时代的绣
期刊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一片混沌。要在这片混沌中,捕捉到一星半点光明,则须凭借考古工作者追寻到的部分历史痕迹。近年再次调查、发掘的新疆孔雀河流域小河五号墓地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可以为罗布淖尔荒原上青铜时代先民们的精神文化,提供有说服力的物质资料,使我们有可能深入一点剖析早期人类的一部分精神生活世界。    一    小河五号墓地是20世纪30年代新疆考古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20世纪末,得
期刊
一    “山人”一词,见之于文献记载,当以《左传》为最早。“昭公四年”有载:“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这里的“山人”,又称虞、山虞、司木,是一种职官名,掌管山地政令,通俗点讲,就是管理山林的官吏,如果真的如学人所说:“‘士’在古代主要泛指各部门掌事的中下层官吏。”(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期刊
上蔡,简称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克商建周,分封其五弟姬度在此建蔡国,侯爵。公元前531年,楚灵王杀蔡灵侯灭蔡,历515年18侯的蔡国初灭,后又复国。  上蔡历史悠久,是西周主要的侯爵封国。国家级保护单位有建于公元前11世纪的蔡国故城,蔡侯玩河楼,保存完好的蔡侯姬度墓、蔡仲胡墓,有始建于东汉时期的佛教寺院蟾虎寺,有华夏始祖伏羲画卦亭,还有孔子周游列国时的古迹鸿隙湖、晒书台、卮台、问津处等。  
期刊
世界张氏总会是世界性的张氏宗亲联谊组织,于2003年11月29日在马来西亚砂拉越诗巫市成立。该组织的主要宗旨是:促进张氏宗亲之间的社群精神,增进友谊,加强合作,促进团结,谋求世界各地张氏宗亲的经济社会福祉等等。  倡议成立该组织,最早是由新加坡张氏总会在1997年提出,经多年酝酿、协商,直到2002年适逢新加坡张氏总会成立65周年庆典,新加坡张氏总会再度提出。参加庆典的中国濮阳张姓研究会、泰国张氏
期刊
2002年9月,我们应邀访问台湾,在台湾大学举行的“台、琼两岸少数民族学术交流会”上,发表了《海南岛与台湾岛的树皮布和石拍的文化价值》论文,会上引起了讨论。会后第三天,当时与会的台湾“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嘉义县阿里山乡邹族人巴苏亚·博伊哲努(浦忠成)教授来探访,他带来了一顶树皮布帽子,并附了一段说明文字:“周伟民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表台、琼两岸少数民族历史上都使用树皮布的论文,深有感触,
期刊
古埃及作为文明古国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并遗留于后世。中国与埃及远隔重洋,相距万里,在古代时期中埃两国直接来往较少,但古埃及的造型艺术曾流传到中国,构成了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篇章。    一    在上下埃及统一以前,上埃及以鹰为族徽,下埃及则崇拜狮子。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征服下埃及,于是鹰头兽的图腾应运而生,鹰头兽具有鹰喙和狮身。后来这一形象外传,成了希腊和斯基泰民族热衷采用的图像,以为神物
期刊
一    柳氏民居是柳宗元家族后人聚居的村落,在山西省沁水县城西南的一片山坳里。  深秋时节,太行山里是一派斑斓的秋色,深绿中映出金黄,半崖上栌叶火红。  柳氏民居是深山里的一个村落,村名西文兴。从沟底的公路上望,半崖之上,迤迤逦逦的一片村舍,错错落落的楼阁脊吻。拾阶而上,就让你走进了一帧古画的情境之中。  这里的一条条古街、古巷在通向久远的岁月。  这里的一处处古宅、古墙在诉说着古老与沧桑。  
期刊
一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当人们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形象或者自己生活的场景定格成一个瞬间,并以最简单最直观的形式凝固在某种物体上时,我们认为先民的文明程度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至少在意识形态方面,他们的变化是明显的。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出土了1件新石器时代马家窑型舞蹈纹彩陶盆,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器身上发现了3组舞蹈纹饰,每组5人做手拉手跳舞状,勾画虽然简略了些,但是“在原始社会出土器物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