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解题能力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方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解题是基本的和主要的活动形式。无论是概念的引入、定义的解释、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还是知识的应用,都必须通过解题活动来实现。因此,必须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视为数学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在培养各种数学基本功的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那么,要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应主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做好数学基础知识掌握
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思维最基本的要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定义、性质、公式、定理等用来表达数学事实的陈述性知识,是进行推理、判断、演算、解题的依据。因此,只有把数学基础知识正确的掌握好,才有可能做到思维条理分明,思路易于展开,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再说,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一旦为学生所掌握,就成为学生进一步认识新对象、解决新问题的逻辑思维工具。反过来,如果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是粗枝大叶、蜻蜓点水,就会陷入一知半解、思路混乱不清的泥沼中。可见,如果没有系统的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掌握作为前提,要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等解题思维活动是很困难的。当然,这里要求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不仅是指组成概念体系的定义、性质、公式和定理。教学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循循诱导,深入浅出,讲完后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把教科书当作习题集,这导致教师讲的精彩而有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实际上,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是国外也是如此。如法国: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指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但要注意的是课内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对于一些难度不大适宜学生阅读的内容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让他们阅读,合理安排出学生阅读的时间和阅读方法。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编拟出阅读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带着问题去思考,根据学生阅读时的情绪,及时进行组织教学,调动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此外,数学阅读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反复阅读。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而要反复仔细阅读,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对相近概念的定义要细加仔细比较,辨别异同,对于公式、法则要理顺思路,分清步骤。
二、组织“以问题为灵魂”的教学活动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正如爱因斯坦说过那样: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努力创设这样一种情境: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1.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表现自己,创造性的发挥潜能。如果教师冷漠生硬,过多指责,课堂气氛必然会趋向紧张、严肃,学生产生的是压抑感,学生的自尊心理必然使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思维也就无从产生。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赞许的目光、鼓励性的语言。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点智慧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而当他们的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时,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
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逻辑推理的训练
数学推理即具有推理的一般性,又具有其特殊性。其特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数学推理的对象是数学表达式、图形中的元素符号、逻辑符号等抽象的事物,而不是日常生活经验;其二,数学推理过程是一连串的,前一个推理的结论可能是下一个推理的前提,并且推理的依据必须从众多的公理、定理、条件、已知结论中提取出来的。可见,数学推理的这些特性会给学生在推理论证的学习中带来困难。有关心理实验表明:初中生已初步掌握了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和某些推理形式,但还必须依赖于生活经验的支撑。
四、发掘有价值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会看问题,会想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作业,也可以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重视开放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数学开放题与那些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甚至唯一正确解法的“传统问题”相比,由于自身的开放性质,不再是条件充分、结论唯一,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的去从事解题活动,而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去进行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成功的教育,不在于选择适合教育的人给予教育,而在于给不同的受教育者以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孩子得到自身应有的发展;不在于一枝独秀,而在于各擅其长;在丰富的体验中各不相同,在大量的机会中各得其所。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 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解题是基本的和主要的活动形式。无论是概念的引入、定义的解释、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还是知识的应用,都必须通过解题活动来实现。因此,必须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视为数学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在培养各种数学基本功的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那么,要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应主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做好数学基础知识掌握
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思维最基本的要素。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定义、性质、公式、定理等用来表达数学事实的陈述性知识,是进行推理、判断、演算、解题的依据。因此,只有把数学基础知识正确的掌握好,才有可能做到思维条理分明,思路易于展开,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再说,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一旦为学生所掌握,就成为学生进一步认识新对象、解决新问题的逻辑思维工具。反过来,如果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只是粗枝大叶、蜻蜓点水,就会陷入一知半解、思路混乱不清的泥沼中。可见,如果没有系统的科学概念和原理的掌握作为前提,要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等解题思维活动是很困难的。当然,这里要求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不仅是指组成概念体系的定义、性质、公式和定理。教学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上课循循诱导,深入浅出,讲完后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把教科书当作习题集,这导致教师讲的精彩而有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实际上,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要注意: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是国外也是如此。如法国: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指出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对数学课文的阅读和理解。但要注意的是课内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对于一些难度不大适宜学生阅读的内容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让他们阅读,合理安排出学生阅读的时间和阅读方法。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内容编拟出阅读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带着问题去思考,根据学生阅读时的情绪,及时进行组织教学,调动学生阅读时的注意力。此外,数学阅读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反复阅读。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定理一般不能一遍过,而要反复仔细阅读,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对相近概念的定义要细加仔细比较,辨别异同,对于公式、法则要理顺思路,分清步骤。
二、组织“以问题为灵魂”的教学活动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正如爱因斯坦说过那样: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作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首先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努力创设这样一种情境: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与解决者。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正存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1.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真正表现自己,创造性的发挥潜能。如果教师冷漠生硬,过多指责,课堂气氛必然会趋向紧张、严肃,学生产生的是压抑感,学生的自尊心理必然使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的思维也就无从产生。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或是学生提出的不着边际或不切主题、奇思异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赞许的目光、鼓励性的语言。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点点智慧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的成功和乐趣,而当他们的才能得到老师的认可时,就会产生一种发挥更大才能的心理,学生在学习中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
三、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逻辑推理的训练
数学推理即具有推理的一般性,又具有其特殊性。其特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数学推理的对象是数学表达式、图形中的元素符号、逻辑符号等抽象的事物,而不是日常生活经验;其二,数学推理过程是一连串的,前一个推理的结论可能是下一个推理的前提,并且推理的依据必须从众多的公理、定理、条件、已知结论中提取出来的。可见,数学推理的这些特性会给学生在推理论证的学习中带来困难。有关心理实验表明:初中生已初步掌握了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和某些推理形式,但还必须依赖于生活经验的支撑。
四、发掘有价值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会看问题,会想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实践活动、作业,也可以通过模拟现实,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重视开放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数学开放题与那些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甚至唯一正确解法的“传统问题”相比,由于自身的开放性质,不再是条件充分、结论唯一,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的去从事解题活动,而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去进行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成功的教育,不在于选择适合教育的人给予教育,而在于给不同的受教育者以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孩子得到自身应有的发展;不在于一枝独秀,而在于各擅其长;在丰富的体验中各不相同,在大量的机会中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