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是个别化的历程,具有差异性。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是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溯其根源,寻求应对之策,在个体差异性客观存在的现实下,提高学生的个体效率和课堂的整体效能。
【关键词】课堂观察 个体差异 小学英语
一、前言
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传统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首先通过前期的研究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一定的理论框架或判断标准,然后创建合适的工具捕捉学习,并用一种可报告、可分析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一种量化观察取径、质化观察取径、专业成长取径相结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富有实效的教研文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成果显著。
本文以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4 Then and now第四课时的教学为例进行课堂观察,以团队合作为形式、课堂观察表为媒介收集数据,分析并讨论以做出新决策,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以提高学生的个体效率和课堂的整体效能,让课堂整体“增值”。
二、观察准备
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Checkout time、Ticking time,以Ticking time为教学大纲,主要教学目标是复习单元内容和语法点“一般过去时”,帮助学生正确区别和运用现在时和过去时,使其能在课堂最后的Writing Task中使用正确的时态描述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情况,其间穿插了语音教学er字母组合的发音和长短音区分。
通过前几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一般过去时”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本课时是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运用,最终以英语小短文的形式作为一个学习成果呈现,检验学生对于这一语法知识点的运用能力。er字母组合的发音在语音板块中也已经学习过,这里更多的是复习、拓展、检测。
进入高年级以来,英语学科在“听、说、读”的基础上对于“写”的要求逐渐提高,每个单元的Checkout Time板块中以英语小短文形式出现的练笔多有可见。但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即使前期学习基础相同或类似,学生也总有参差不齐的成果呈现。观察者认为,这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是课堂观察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设计课堂观察表时,我们设计了两份观察表,分别关注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在学生层面的观察表中,教研组老师分工合作,观察和记录本课中的几个关键学习观察点,将关注点集中在样本范围内学生的个体差异上,制定了关键学习点的观察纲要(如下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进行课堂观察。
三、观察与思辨
1.见“异”溯“源”
在第一次课堂观察中,观察者深入课堂,坐到学生中间去,观察学生并记录学生层面的量表,发现同一小组内性格和学习基础相似的两名同学课堂举手发言次数的走势不同(如下表),这就是两名同学在这堂课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学习的差异性。但这差异性因何而来?
通过进一步研究观察量表,观察者发现,他们的发言率变化点都在每一环节最后的Ticking Time之后。考虑到个体差异,教师往往在教学活动后设置自评环节,让学生自主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自评环节竟有了本末倒置的意味。学生在自评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被动地给自己评了级、分了层,之后的学习也随之受到影响。学生A的Step2自評级为一星,这使得原本积极性颇高的他在之后的环节中显得有些怯懦,在课堂整体成果呈现的Writing Task写作时小心翼翼,反复修改,差点来不及完成,写得也是错漏百出。而学生B由于Step2自评情况良好,之后积极性越来越高,最后环节自信挥毫,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一篇优秀的小短文。Step2自评的依据是一个20秒Test,需要学生在20秒内写出若干同类发音的单词。这个任务的难度较大,给的时间也很短,因此不少同学都有和学生A类似的情况发生。
当然,以上只是学生A、B差异性表现的其中一个缘由,诚然另有许多客观因素难以改变,但类似以上的个体差异,是能在教师调整教学方法的努力下得到改善的,而只有在了解了这些差异的基础上,改善个体差异性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成功。
【反思】深入课堂,关注个体差异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除了如案例中观察课堂积极学科情感、知识与技能类目标的达成外,也可通过观察课堂中的社会关系、独立学习过程、合作学习过程等,深入真实的课堂情境,关注和分析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在认知和理解这些差异性的基础上,寻求智慧的教学方法转变。但不论观察重点是哪方面的差异性,唯一不变的是,观察者必须深入课堂,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下发现差异、记录差异、研究差异。
2.见“异”思“迁”
经过教研组教师的反复磨课、探讨,第二次上课时,教师不仅延长了Test的时间,还通过该环节教授前后的Test结果对比,给了所有认真听课的学生足够的信心进行自我评定。观察者发现,整个班级学生后半堂课的积极性相较上一个班级普遍有所提高。
但是,鉴于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的调整,改善学生课堂积极学科情感的差异性之后,学生在Writing Task写作时的表现依旧良莠不齐。在第二次课堂观察中,依旧有学生在给足时间的情况下连完成写作都难以做到,而也有学生完成写作只用了给定时间的一半都不到,影响了后面的分享汇报和课堂总结环节的进行。
经过讨论,教研组再次修改教学设计,将写作任务单分成两部分,学生可依据自身水平,在规定时间内自主选择不同难度的写作框架完成短文(如下图)。
如此一来,在第三次上课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并有富余时间检查,甚至完成另一框架的写作。之后的分享汇报,学生积极、自信、声音响亮,写作内容正确、生动、富有个人特色。第三次课堂观察时的整体呈现显然要比前两次好上不少。但差异教学的分级作业设置如果止步于此,同样会有本末倒置之嫌。在课后作业中,教师还需提醒学生将两份写作框架都完成,避免学生知识与技能客观差异性的扩大。我们“见异思迁”,最终是为了“求同存异”。 【反思】因材施教,拒绝被动分层
孔子曰:“因材施教。”但诚如上文所言,教育者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材”的判断是正确的。华国栋教授认为,在我国目前大班化教学的大环境下,应照顾甚至利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将教学建立在教育测查和诊断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为教学目标,多元化弹性组织和管理教学,这与“分层教学”是有明确界限的。正确的教育测查和诊断为前提,智慧的教育手法为途径,这样的“分层”才能摆脱本末倒置的宿命,真正做到使课堂整体“增值”。
Writing Task:请自选任意一个框架,完成英语小短文。
四、小结
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个别化的历程,具有差异性。教育者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由来已久。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装在一起的,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曾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其意就是承认差异、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每个人都有所得,每个人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中,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判定为绝对的、不可改变的,因而有了“分层教学”,引来“教育公平”的舌战。但应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教师真的不需要“分一分”教学方法和策略吗?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地给出了答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乐于为学生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换言之,对学生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关注、信任,在了解的基礎上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不同的学生完成同一个“发展”的目标,有智慧地“分一分”。
如果说课堂是一台复杂的手术,那么它的复杂性正来源于“差异”。课堂观察正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帮助教师剖解、剖析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而教师的专业思辨能力就如创口愈合剂,在观察的基础上重塑一个更为高效的课堂。立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通过满足学生个体层面的需要,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这样的教学定能实现“化零为整”,从个别到整体,让课堂学习更有效地发生。
【关键词】课堂观察 个体差异 小学英语
一、前言
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传统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首先通过前期的研究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一定的理论框架或判断标准,然后创建合适的工具捕捉学习,并用一种可报告、可分析的方式记录下来。这样一种量化观察取径、质化观察取径、专业成长取径相结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富有实效的教研文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成果显著。
本文以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4 Then and now第四课时的教学为例进行课堂观察,以团队合作为形式、课堂观察表为媒介收集数据,分析并讨论以做出新决策,对教学设计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以提高学生的个体效率和课堂的整体效能,让课堂整体“增值”。
二、观察准备
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为Checkout time、Ticking time,以Ticking time为教学大纲,主要教学目标是复习单元内容和语法点“一般过去时”,帮助学生正确区别和运用现在时和过去时,使其能在课堂最后的Writing Task中使用正确的时态描述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情况,其间穿插了语音教学er字母组合的发音和长短音区分。
通过前几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一般过去时”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本课时是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运用,最终以英语小短文的形式作为一个学习成果呈现,检验学生对于这一语法知识点的运用能力。er字母组合的发音在语音板块中也已经学习过,这里更多的是复习、拓展、检测。
进入高年级以来,英语学科在“听、说、读”的基础上对于“写”的要求逐渐提高,每个单元的Checkout Time板块中以英语小短文形式出现的练笔多有可见。但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即使前期学习基础相同或类似,学生也总有参差不齐的成果呈现。观察者认为,这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是课堂观察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设计课堂观察表时,我们设计了两份观察表,分别关注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在学生层面的观察表中,教研组老师分工合作,观察和记录本课中的几个关键学习观察点,将关注点集中在样本范围内学生的个体差异上,制定了关键学习点的观察纲要(如下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进行课堂观察。
三、观察与思辨
1.见“异”溯“源”
在第一次课堂观察中,观察者深入课堂,坐到学生中间去,观察学生并记录学生层面的量表,发现同一小组内性格和学习基础相似的两名同学课堂举手发言次数的走势不同(如下表),这就是两名同学在这堂课上表现出来的个体学习的差异性。但这差异性因何而来?
通过进一步研究观察量表,观察者发现,他们的发言率变化点都在每一环节最后的Ticking Time之后。考虑到个体差异,教师往往在教学活动后设置自评环节,让学生自主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自评环节竟有了本末倒置的意味。学生在自评的过程中,无意识地、被动地给自己评了级、分了层,之后的学习也随之受到影响。学生A的Step2自評级为一星,这使得原本积极性颇高的他在之后的环节中显得有些怯懦,在课堂整体成果呈现的Writing Task写作时小心翼翼,反复修改,差点来不及完成,写得也是错漏百出。而学生B由于Step2自评情况良好,之后积极性越来越高,最后环节自信挥毫,短时间内就完成了一篇优秀的小短文。Step2自评的依据是一个20秒Test,需要学生在20秒内写出若干同类发音的单词。这个任务的难度较大,给的时间也很短,因此不少同学都有和学生A类似的情况发生。
当然,以上只是学生A、B差异性表现的其中一个缘由,诚然另有许多客观因素难以改变,但类似以上的个体差异,是能在教师调整教学方法的努力下得到改善的,而只有在了解了这些差异的基础上,改善个体差异性的教学方法才能获得成功。
【反思】深入课堂,关注个体差异
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除了如案例中观察课堂积极学科情感、知识与技能类目标的达成外,也可通过观察课堂中的社会关系、独立学习过程、合作学习过程等,深入真实的课堂情境,关注和分析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在认知和理解这些差异性的基础上,寻求智慧的教学方法转变。但不论观察重点是哪方面的差异性,唯一不变的是,观察者必须深入课堂,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下发现差异、记录差异、研究差异。
2.见“异”思“迁”
经过教研组教师的反复磨课、探讨,第二次上课时,教师不仅延长了Test的时间,还通过该环节教授前后的Test结果对比,给了所有认真听课的学生足够的信心进行自我评定。观察者发现,整个班级学生后半堂课的积极性相较上一个班级普遍有所提高。
但是,鉴于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的调整,改善学生课堂积极学科情感的差异性之后,学生在Writing Task写作时的表现依旧良莠不齐。在第二次课堂观察中,依旧有学生在给足时间的情况下连完成写作都难以做到,而也有学生完成写作只用了给定时间的一半都不到,影响了后面的分享汇报和课堂总结环节的进行。
经过讨论,教研组再次修改教学设计,将写作任务单分成两部分,学生可依据自身水平,在规定时间内自主选择不同难度的写作框架完成短文(如下图)。
如此一来,在第三次上课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写作,并有富余时间检查,甚至完成另一框架的写作。之后的分享汇报,学生积极、自信、声音响亮,写作内容正确、生动、富有个人特色。第三次课堂观察时的整体呈现显然要比前两次好上不少。但差异教学的分级作业设置如果止步于此,同样会有本末倒置之嫌。在课后作业中,教师还需提醒学生将两份写作框架都完成,避免学生知识与技能客观差异性的扩大。我们“见异思迁”,最终是为了“求同存异”。 【反思】因材施教,拒绝被动分层
孔子曰:“因材施教。”但诚如上文所言,教育者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材”的判断是正确的。华国栋教授认为,在我国目前大班化教学的大环境下,应照顾甚至利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将教学建立在教育测查和诊断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为教学目标,多元化弹性组织和管理教学,这与“分层教学”是有明确界限的。正确的教育测查和诊断为前提,智慧的教育手法为途径,这样的“分层”才能摆脱本末倒置的宿命,真正做到使课堂整体“增值”。
Writing Task:请自选任意一个框架,完成英语小短文。
四、小结
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个别化的历程,具有差异性。教育者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由来已久。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装在一起的,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曾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其意就是承认差异、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每个人都有所得,每个人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中,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判定为绝对的、不可改变的,因而有了“分层教学”,引来“教育公平”的舌战。但应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教师真的不需要“分一分”教学方法和策略吗?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地给出了答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相信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力,乐于为学生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换言之,对学生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性,教师要尊重、关注、信任,在了解的基礎上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不同的学生完成同一个“发展”的目标,有智慧地“分一分”。
如果说课堂是一台复杂的手术,那么它的复杂性正来源于“差异”。课堂观察正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帮助教师剖解、剖析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而教师的专业思辨能力就如创口愈合剂,在观察的基础上重塑一个更为高效的课堂。立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通过满足学生个体层面的需要,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这样的教学定能实现“化零为整”,从个别到整体,让课堂学习更有效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