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千亿军团的领头羊之一,绿地集团有着极其鲜明的个性化标签,毫不避讳自己的“红顶”特征。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曾经大胆放言“绿地是做政府想做而又做不了的事”,如今又带领着他的超级战舰,准备在城市地铁建设上大干一场——地方政府热情高涨的又一个投资板块。
面对房地产主业利润率的日益下滑,连万科王石也连连感叹“黄金时代”已经结束,“白银时代”马上到来。挣钱不易,多元化发展才是房企的生存之道。但是,绿地的多元化之路,走得不同寻常、走得另辟蹊径,而行走其中所需要把握的政商平衡的技巧感,更是旁人轻易模仿不来。
组建联合体
7月21日,绿地集团宣布了一条重磅消息:绿地地铁投资发展公司在沪揭牌成立,绿地集团将以此为平台,通过引入申通地铁、上海建工等上海国企组成联合体,在全国多地开展地铁投资开发业务。同时,张玉良对外表示,绿地目前正就全国多个城市加快市场调研及前期考察,将会在今年下半年确定首批投资项目。这意味着,绿地集团将在今年正式进入城市地铁的投资建设领域,为集团的多元化布局再谋一子。
从这个“联合体”的组成名单来看,此次与绿地集团合作的企业,均为拥有多年丰富经验的国内建筑、轨道开发运营、隧道建设等行业龙头企业。绿地的官方表述为,“(联合体)将努力成为国内轨道交通及配套设施开发领域一支实力强劲的生力军。”
细心的业内人士还发现了另一个细节,地铁投资建设已经被绿地提到了“集团层面”的高度,和海外投资、金融、产业地产并列为企业发展战略。相反的,对于近期被热炒的社区金融、互联网等房企多元化发展新兴概念,绿地似乎兴趣不大、反应淡然。
种种迹象表明,绿地对于地铁投资这条多元化之路,并不是简单“走穴”或者“耍花枪”。
“做政府想做而又做不了的事”已经成了人们理解绿地的金玉良言。据说,万科总裁郁亮曾如此对比万科和绿地的差别之处,他说“万科赚了很多战术的钱,绿地则赚了很多战略的钱。”此话颇有深意,一语点出了绿地模式的核心特色。
如今绿地做地铁投资,似乎也很符合这个企业的一贯特色。其官方表述中明确了一点:“绿地……将牢牢抓住中央及各地‘稳增长、促投资’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基础设施’的导向要求。”
意在土地?
对于怎么做地铁开发,绿地给出了明确的线路大纲:轨道工程+区域功能。什么是“轨道工程+区域功能”?可不可以理解为绿地将参与更多城市的地铁上盖物业建设,并以此作为自己做商业地产的一大特色?
据了解,此次成立的绿地地铁投资公司,已经确立了一个发展模式:一方面投资地铁建设,另一方面参与地铁沿线区域的城市综合开发。这也就意味着,地铁沿线物业的综合开发价值,将成为绿地选择项目的重要参考指标。同时,这一模式也迎合了地方政府对基础建设的热情,一些投资缺口大、但建设意愿强的城市可能将非常感兴趣。
绿地方面透露,BT投资模式(Build-Transfer建设-转让)将成为联合体的一种投资方式。具体就是:联合体作为轨道工程投资建设主体,承担工程资金投入、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设备运营等职能,并由政府相关部门直接或委托监管,工程竣工后,其有关权利按不同情况由政府部门以多种方式进行赎回。
商业地产业内人士朱凌波告诉记者,这种地铁投资建设模式首先在香港出现,在深圳、广州等城市都有成功案例,一方面使城市地铁获得投资发展,同时也促进地铁沿线的城市开发,反哺了基础建设。北京在前几年也出让过类似土地,拟使用这种政商合作方式进行,只是大部分项目还没有成型。
此外,地铁沿线区域的综合开发主要价值集中在地铁上盖物业、上盖城市综合体,业内人士认为,绿地的模式将进一步促进其在商业、办公、酒店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方面的发展。
不少人认为绿地做地铁投资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能获得城市优质低价的土地,同时,在区域价值成熟之前、在其他开发商通过“招拍挂”等公开竞价抬高地价之前,绿地就能占尽先机。为此,绿地并不避讳自己在这方面的动机,“绿地先期介入参与地铁沿线区域的综合功能开发,发挥绿地优势特长,打造具备商业、办公、酒店等功能于一体的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及配套服务设施……实现多方共赢。”
独树一帜的多元化
对于“绿地投资地铁”的这一重磅新闻,业内的反应不一。有观点担心这可能会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高力国际高级研究经理李牧表示,目前国内可参考的成功案例,大部分来自于香港地铁公司的地铁投资开发和新鸿基地铁上盖物业开发的结合,而这要依托于地铁沿线土地价值的提升,通过物业收入来反哺地铁投资。
“地铁投资建设并非易事,其前期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工程要求高、投资回报慢等,都和习惯于‘挣快钱’的房地产通行模式大不一样。”李牧认为,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开始尝试“以地养铁”的模式。
然而,张玉良却坚定地认为,进军地铁产业,将成绿地为开辟全新增长点、对冲单一行业波动风险,保障企业继续实现稳健高速发展。据了解,除了房地产主业之外,绿地的业务板块已经触及了能源、金融、商业、建设等诸多领域。
其中,绿地集团海外拓展已成功进驻四大洲的九个国家,在其他房企仍然谨慎“试水”之时,绿地已经走在了这波潮流的前列。在金融领域,绿地集团先后组建绿地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投资入股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东方证券和锦州银行等金融企业,并在多个城市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预计金融投资业务在2015年的业务规模将超500亿元。
在房地产发展的“白银时代”,绿地和大部分同行做出了多元化的不同选择,显得“另辟蹊径”。从二三线城市的轰轰烈烈“新城开发”,到超高层地标建筑的拔地而起,再到此番高调进军地铁投资领域,绿地的每一步,似乎走都在地方政府的“心坎上”,这也给绿地的多元化之路打上了鲜明的特征烙印。
面对房地产主业利润率的日益下滑,连万科王石也连连感叹“黄金时代”已经结束,“白银时代”马上到来。挣钱不易,多元化发展才是房企的生存之道。但是,绿地的多元化之路,走得不同寻常、走得另辟蹊径,而行走其中所需要把握的政商平衡的技巧感,更是旁人轻易模仿不来。
组建联合体
7月21日,绿地集团宣布了一条重磅消息:绿地地铁投资发展公司在沪揭牌成立,绿地集团将以此为平台,通过引入申通地铁、上海建工等上海国企组成联合体,在全国多地开展地铁投资开发业务。同时,张玉良对外表示,绿地目前正就全国多个城市加快市场调研及前期考察,将会在今年下半年确定首批投资项目。这意味着,绿地集团将在今年正式进入城市地铁的投资建设领域,为集团的多元化布局再谋一子。
从这个“联合体”的组成名单来看,此次与绿地集团合作的企业,均为拥有多年丰富经验的国内建筑、轨道开发运营、隧道建设等行业龙头企业。绿地的官方表述为,“(联合体)将努力成为国内轨道交通及配套设施开发领域一支实力强劲的生力军。”
细心的业内人士还发现了另一个细节,地铁投资建设已经被绿地提到了“集团层面”的高度,和海外投资、金融、产业地产并列为企业发展战略。相反的,对于近期被热炒的社区金融、互联网等房企多元化发展新兴概念,绿地似乎兴趣不大、反应淡然。
种种迹象表明,绿地对于地铁投资这条多元化之路,并不是简单“走穴”或者“耍花枪”。
“做政府想做而又做不了的事”已经成了人们理解绿地的金玉良言。据说,万科总裁郁亮曾如此对比万科和绿地的差别之处,他说“万科赚了很多战术的钱,绿地则赚了很多战略的钱。”此话颇有深意,一语点出了绿地模式的核心特色。
如今绿地做地铁投资,似乎也很符合这个企业的一贯特色。其官方表述中明确了一点:“绿地……将牢牢抓住中央及各地‘稳增长、促投资’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基础设施’的导向要求。”
意在土地?
对于怎么做地铁开发,绿地给出了明确的线路大纲:轨道工程+区域功能。什么是“轨道工程+区域功能”?可不可以理解为绿地将参与更多城市的地铁上盖物业建设,并以此作为自己做商业地产的一大特色?
据了解,此次成立的绿地地铁投资公司,已经确立了一个发展模式:一方面投资地铁建设,另一方面参与地铁沿线区域的城市综合开发。这也就意味着,地铁沿线物业的综合开发价值,将成为绿地选择项目的重要参考指标。同时,这一模式也迎合了地方政府对基础建设的热情,一些投资缺口大、但建设意愿强的城市可能将非常感兴趣。
绿地方面透露,BT投资模式(Build-Transfer建设-转让)将成为联合体的一种投资方式。具体就是:联合体作为轨道工程投资建设主体,承担工程资金投入、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设备运营等职能,并由政府相关部门直接或委托监管,工程竣工后,其有关权利按不同情况由政府部门以多种方式进行赎回。
商业地产业内人士朱凌波告诉记者,这种地铁投资建设模式首先在香港出现,在深圳、广州等城市都有成功案例,一方面使城市地铁获得投资发展,同时也促进地铁沿线的城市开发,反哺了基础建设。北京在前几年也出让过类似土地,拟使用这种政商合作方式进行,只是大部分项目还没有成型。
此外,地铁沿线区域的综合开发主要价值集中在地铁上盖物业、上盖城市综合体,业内人士认为,绿地的模式将进一步促进其在商业、办公、酒店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方面的发展。
不少人认为绿地做地铁投资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能获得城市优质低价的土地,同时,在区域价值成熟之前、在其他开发商通过“招拍挂”等公开竞价抬高地价之前,绿地就能占尽先机。为此,绿地并不避讳自己在这方面的动机,“绿地先期介入参与地铁沿线区域的综合功能开发,发挥绿地优势特长,打造具备商业、办公、酒店等功能于一体的地铁上盖城市综合体及配套服务设施……实现多方共赢。”
独树一帜的多元化
对于“绿地投资地铁”的这一重磅新闻,业内的反应不一。有观点担心这可能会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高力国际高级研究经理李牧表示,目前国内可参考的成功案例,大部分来自于香港地铁公司的地铁投资开发和新鸿基地铁上盖物业开发的结合,而这要依托于地铁沿线土地价值的提升,通过物业收入来反哺地铁投资。
“地铁投资建设并非易事,其前期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工程要求高、投资回报慢等,都和习惯于‘挣快钱’的房地产通行模式大不一样。”李牧认为,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开始尝试“以地养铁”的模式。
然而,张玉良却坚定地认为,进军地铁产业,将成绿地为开辟全新增长点、对冲单一行业波动风险,保障企业继续实现稳健高速发展。据了解,除了房地产主业之外,绿地的业务板块已经触及了能源、金融、商业、建设等诸多领域。
其中,绿地集团海外拓展已成功进驻四大洲的九个国家,在其他房企仍然谨慎“试水”之时,绿地已经走在了这波潮流的前列。在金融领域,绿地集团先后组建绿地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投资入股上海农村商业银行、东方证券和锦州银行等金融企业,并在多个城市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预计金融投资业务在2015年的业务规模将超500亿元。
在房地产发展的“白银时代”,绿地和大部分同行做出了多元化的不同选择,显得“另辟蹊径”。从二三线城市的轰轰烈烈“新城开发”,到超高层地标建筑的拔地而起,再到此番高调进军地铁投资领域,绿地的每一步,似乎走都在地方政府的“心坎上”,这也给绿地的多元化之路打上了鲜明的特征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