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坛周报》的迅速崛起可以看作体育传媒在近年来大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它的成功从一定程度上说已经超越了体育传媒的范畴,其成功似乎是中国传媒领域的一个“异数”。通过对《体坛周报》历史、改革历程、特色等进行了归纳总结,从《体坛周报》的发展策略角度研究其成功之道,为我国体育媒介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坛周报 经验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138-02
《体坛周报》这份诞生于湘江之畔的地方性小报经过19年的发展,单周发行量已达300多万份,固定读者群800万之众。它的成功崛起从一定程度上说已经超越了体育传媒的范畴,对《体坛周报》的历史、改革历程、特色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促进我国体育媒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坛周报》的发展背景
《体坛周报》的前身是湖南体委于1981年创办的机关报《湖南体育》,1982年和1984年先后改名为《湖南体育报》和《体育周报》。1988年初,《体育周报》被迫停刊,半年后《体坛周报》创刊。
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刚迈入第十个年头,市场机制还没有确定下来,报刊作为体制内的产物,要受到体制的制约,因此并没有多大的市场运作空间。然而,当时担任《体坛周报》主编的瞿优远就已坚信“体育是我们所有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和他的团队毅然选择了市场化的运作道路,决定以新兴的体育产业为依托,办一份受普通读者欢迎的体育行业报刊。正是这种哲理性的办刊宗旨使《体坛周报》成为立足长沙、面向全国、放眼全球华人社区的体育传媒。
《体坛周报》的迅速崛起可以看作体育传媒在近几年大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它的成功从一定程度上说已经超越了体育传媒的范畴。鉴于以下几个原因,《体坛周报》的成功似乎是中国传媒领域的一个“异数”:
1.《体坛周报》出版地点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文化、体育中心城市,而是位于内地的长沙。可就在这样一个城市,却办出了中国最成功的一份体育报纸。
2.既没有依托大的媒体集团,又没有大资金做后盾。这在中国传媒产业也是十分罕见的,像它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足球》报的“东家”《广州日报》就是中国实力最强的媒体集团之一。
二、《体坛周报》的发展现状
《体坛周报》于1988年7月1日在湖南长沙创刊时4开4版,每周1刊,长沙1个印点;现每周3刊(逢周一、三、五出刊),4开32版,总部在长沙,设有北京和深圳2个编辑部,北京和上海等8个工作站以及34个城市同步印刷点;在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华人较集中的城市,也都有通过空运方式销售的《体坛周报》。
该报是国内最早拥有卫星传版通讯先进设备的地方媒体,其官方网站“体坛网”首创中文报刊电子版“原版”上网方式,并与国内领先的无线互联网门户TOM在线结成紧密战略联盟;《体坛周报》不仅在欧洲和美洲10余个世界体育强国设有常驻记者站,而且提出“比欧洲读者更早地看到欧洲知名体育报纸”的口号,先后与法国《队报》、西班牙《马卡》(AprCA)签订了独家中文版权协议。《体坛周报》还是国内最早成功进行市场化和专业化操作的报纸。旗下拥有堪称中国体育期刊第一品牌的《足球周刊》,最具个性的综合体育杂志《全体育》和最具时尚潮流感的《高尔夫大师》3家刊物。2004年度中国最知名500品牌中,《体坛周报》乃是唯一入选的平面体育媒体。
2004年《体坛周报》是中国亚洲杯足球赛唯一官方指定媒体,2005年则成为国际足联在中国地区的唯一平面媒体支持伙伴(Official FIFA Media Supporter),同时也将是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在中国大陆的唯一平面合作媒体。
三、《体坛周报》的发展策略
1.市场化定位
研究市场首先就要研究市场主体,即消费者。《体坛周报》经过悉心考究,将目光锁定在上世纪“70年代”这一群体。“70年代人”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成长,对国际体育资讯的消费有旺盛的需求。针对这一特点,以国际足球和NBA为拳头产品,集中力量打造三大“拳头”板块:足球、篮球及围棋。按照这一思路,《体坛周报》在国内媒体中开始第一家系统报道了欧洲五大足球联赛,接着又率先设立NBA专版,紧紧抓住了国内绝大部分体育迷,报纸发行量稳步上升,90年代中期已居全国体育报纸第一位。
根据“70年代人”收入水平、消费能力、消费观念的大大增强,并逐渐成为大众消费市场的主体这一特点,将《体坛周报》的盈利模式由原来的“发行为主,广告为辅”迅速转变为“以广告为主”。2004年,《体坛周报》的广告额达到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了一倍。
2.专业化办报
专业即权威。要在市场上确立起产品的权威性,就要走专业化发展路子。而走专业化之路,第一要务是打造专业化的团队。新成员进入《体坛周报》经过一定阶段后,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报社的需要,确定一个专门的报道领域,长期集中精力去了解相关信息,积累资料,建立联系,培养敏锐的感觉和判断力。这种专业化努力使《体坛周报》拥有业内最顶尖的人才,有了这些专业人才,《体坛周报》始终在同类报纸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专业化办报,还体现在报道专业化。1994年,《体坛周报》在版面和内容两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首先是明确版面结构,增加足球报道的比例,并突出欧洲足球联赛和NBA两个拳头产品,而将综合体育缩减到一个版;其次是减少甚至取消散文性的描述和分析,而非泛泛地写人叙事。通过这些调整,《体坛周报》的新闻性得以大大增强,其个性和特色也凸现出来,很快便获得了读者的关注与认可。
3.职业化用人
报社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早在1993年报社就实行全员聘任制,所有员工都一视同仁。工资向采编第一线倾斜,工作成绩突出的编辑记者月收入超过万元,超过报社的高层管理者。对于突出人才,报社更是不计代价开出高薪邀请他们加盟。
人力资源是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体坛周报》借助其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为记者和编辑创造了业内最多的采访机会,提供了最便利的采访条件,在中国球员第一次出现在欧洲顶级联赛的赛场、第一次出现在NBA的赛场等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都有《体坛周报》记者的身影。《体坛周报》的成功以及美好前景也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邵培仁、陈 兵.媒介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64
2 支庭荣.媒介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88~89
3 谢建辉、胡惠林.长沙市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2002年形势预测[A].见: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21
【关键词】体坛周报 经验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138-02
《体坛周报》这份诞生于湘江之畔的地方性小报经过19年的发展,单周发行量已达300多万份,固定读者群800万之众。它的成功崛起从一定程度上说已经超越了体育传媒的范畴,对《体坛周报》的历史、改革历程、特色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对促进我国体育媒介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坛周报》的发展背景
《体坛周报》的前身是湖南体委于1981年创办的机关报《湖南体育》,1982年和1984年先后改名为《湖南体育报》和《体育周报》。1988年初,《体育周报》被迫停刊,半年后《体坛周报》创刊。
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刚迈入第十个年头,市场机制还没有确定下来,报刊作为体制内的产物,要受到体制的制约,因此并没有多大的市场运作空间。然而,当时担任《体坛周报》主编的瞿优远就已坚信“体育是我们所有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和他的团队毅然选择了市场化的运作道路,决定以新兴的体育产业为依托,办一份受普通读者欢迎的体育行业报刊。正是这种哲理性的办刊宗旨使《体坛周报》成为立足长沙、面向全国、放眼全球华人社区的体育传媒。
《体坛周报》的迅速崛起可以看作体育传媒在近几年大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它的成功从一定程度上说已经超越了体育传媒的范畴。鉴于以下几个原因,《体坛周报》的成功似乎是中国传媒领域的一个“异数”:
1.《体坛周报》出版地点不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文化、体育中心城市,而是位于内地的长沙。可就在这样一个城市,却办出了中国最成功的一份体育报纸。
2.既没有依托大的媒体集团,又没有大资金做后盾。这在中国传媒产业也是十分罕见的,像它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足球》报的“东家”《广州日报》就是中国实力最强的媒体集团之一。
二、《体坛周报》的发展现状
《体坛周报》于1988年7月1日在湖南长沙创刊时4开4版,每周1刊,长沙1个印点;现每周3刊(逢周一、三、五出刊),4开32版,总部在长沙,设有北京和深圳2个编辑部,北京和上海等8个工作站以及34个城市同步印刷点;在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华人较集中的城市,也都有通过空运方式销售的《体坛周报》。
该报是国内最早拥有卫星传版通讯先进设备的地方媒体,其官方网站“体坛网”首创中文报刊电子版“原版”上网方式,并与国内领先的无线互联网门户TOM在线结成紧密战略联盟;《体坛周报》不仅在欧洲和美洲10余个世界体育强国设有常驻记者站,而且提出“比欧洲读者更早地看到欧洲知名体育报纸”的口号,先后与法国《队报》、西班牙《马卡》(AprCA)签订了独家中文版权协议。《体坛周报》还是国内最早成功进行市场化和专业化操作的报纸。旗下拥有堪称中国体育期刊第一品牌的《足球周刊》,最具个性的综合体育杂志《全体育》和最具时尚潮流感的《高尔夫大师》3家刊物。2004年度中国最知名500品牌中,《体坛周报》乃是唯一入选的平面体育媒体。
2004年《体坛周报》是中国亚洲杯足球赛唯一官方指定媒体,2005年则成为国际足联在中国地区的唯一平面媒体支持伙伴(Official FIFA Media Supporter),同时也将是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在中国大陆的唯一平面合作媒体。
三、《体坛周报》的发展策略
1.市场化定位
研究市场首先就要研究市场主体,即消费者。《体坛周报》经过悉心考究,将目光锁定在上世纪“70年代”这一群体。“70年代人”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成长,对国际体育资讯的消费有旺盛的需求。针对这一特点,以国际足球和NBA为拳头产品,集中力量打造三大“拳头”板块:足球、篮球及围棋。按照这一思路,《体坛周报》在国内媒体中开始第一家系统报道了欧洲五大足球联赛,接着又率先设立NBA专版,紧紧抓住了国内绝大部分体育迷,报纸发行量稳步上升,90年代中期已居全国体育报纸第一位。
根据“70年代人”收入水平、消费能力、消费观念的大大增强,并逐渐成为大众消费市场的主体这一特点,将《体坛周报》的盈利模式由原来的“发行为主,广告为辅”迅速转变为“以广告为主”。2004年,《体坛周报》的广告额达到5000万元,比上年增长了一倍。
2.专业化办报
专业即权威。要在市场上确立起产品的权威性,就要走专业化发展路子。而走专业化之路,第一要务是打造专业化的团队。新成员进入《体坛周报》经过一定阶段后,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报社的需要,确定一个专门的报道领域,长期集中精力去了解相关信息,积累资料,建立联系,培养敏锐的感觉和判断力。这种专业化努力使《体坛周报》拥有业内最顶尖的人才,有了这些专业人才,《体坛周报》始终在同类报纸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专业化办报,还体现在报道专业化。1994年,《体坛周报》在版面和内容两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首先是明确版面结构,增加足球报道的比例,并突出欧洲足球联赛和NBA两个拳头产品,而将综合体育缩减到一个版;其次是减少甚至取消散文性的描述和分析,而非泛泛地写人叙事。通过这些调整,《体坛周报》的新闻性得以大大增强,其个性和特色也凸现出来,很快便获得了读者的关注与认可。
3.职业化用人
报社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早在1993年报社就实行全员聘任制,所有员工都一视同仁。工资向采编第一线倾斜,工作成绩突出的编辑记者月收入超过万元,超过报社的高层管理者。对于突出人才,报社更是不计代价开出高薪邀请他们加盟。
人力资源是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体坛周报》借助其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为记者和编辑创造了业内最多的采访机会,提供了最便利的采访条件,在中国球员第一次出现在欧洲顶级联赛的赛场、第一次出现在NBA的赛场等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都有《体坛周报》记者的身影。《体坛周报》的成功以及美好前景也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邵培仁、陈 兵.媒介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64
2 支庭荣.媒介管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88~89
3 谢建辉、胡惠林.长沙市文化产业现状分析与2002年形势预测[A].见: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