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北河植物记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now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的乐器
  我有过很多乐器,哨子、笛子、莲花板、葫芦、木鱼,还有过一把二胡。这些乐器都是自己动手做的。
  四月,柳树已经披绿了,新长的柳枝水分充足,砍一枝新柳下来,剁成手指长的一节,用手搓,来来回回搓,圆圆的木质和柳皮分离,把木质抽出来,留下空皮壳。把皮壳的一端,用铅笔刀慢慢削薄,白色的纤维像两片纸,抿几分钟,吹,嘘嘘嘘,皮壳流出黏滑的液,白白的泡泡一圈圈飞出来。白泡飞没了,可以吹出弯弯扭扭的曲调。
  这就是柳笛。柳笛的声音,尖,沙哑,嘟嘟嘟,嘟嘟嘟,曲调简单。我们一群孩子,一边走路一边吹。去田野,去河滩,去幽深的峡谷,柳笛声响彻。四月,是柳笛的四月,依依的柳树下,一群少年面目洁净。我们鼓着圆嘟嘟的腮帮,吹,吹得不知疲倦。第一次吹,吹不出声音,只有呼呼呼的空气在笛管里,沉闷地打转,腮帮发酸,吃饭也没办法咀嚼。吹了三五天,奇妙的声音出来了,我们吹不了调子,笛声高高低低,像一片被风拖曳的云。
  柳笛只能吹一天,过了一夜,柳树的皮壳变成了麻色,发干收缩,开裂出细缝。柳树皮,一天就干裂了。皮的生命力短促。树皮是植物的主要呼吸系统之一。我栽过柳树,在河边的淤泥滩扦插了十几株,其中的五株剥了皮扦插。过了两个月,剥了皮的柳枝抽干了水分,发黑腐烂。柳笛声也许是柳树呼吸的延续,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我可以让柳笛保存十几天。不吹的时候,把柳笛浸在水池里,要吹的时候,把它取上来。
  还有一种笛子,制作更简单。割麦了,坐在田埂上歇息,取一根麦秸,去麦衣,剪一节,把一端用牙齿慢慢嚼薄,就可以悠长地吹了。挑着麦子回家,我们吹着麦笛。麦笛声清脆,金色的阳光一样洒遍大地。麦秸通透,黄白色,摸起来有稀稀的油脂。麦秸做蒲扇,做蒲团,做蒲垫,做碗垫,这是大人的事。我们去上学,帆布书包里,带一个桂竹筒,桂竹筒里装着麦笛。麦秸吹肥皂泡,边吹边打闹,肥皂泡飞在衣服上,飞在头发上,飞在课桌上,飞在课本上,一会儿就灭了。也吹麦笛,坐在课桌上,几个人对着吹,摇头晃脑,斜睨着眼睛,看谁吹的时间长。
  吹麦笛的时候,正是枇杷黄。田畴油绿,瓜花满架。我们的衣兜里,随时可以摸出几根麦笛。忘忧的少年,像瓜一样发育。我们在路上推铁环,也吹麦笛。
  最难吹的,是哨子。哨子是苦槠子哨子。把苦槠子的果蒂,用螺丝刀撬开,掏出果肉,把切口磨圆,放在嘴巴里吹。我们只能吹出嘘嘘嘘的声音,却吹不出调子。村里有一个叫兴的人,哨子吹得特别好。我们远远就能听到他的哨声。他吹的歌曲,都是我们随口可哼的——《大海啊故乡》《水兵之歌》《茉莉花》《阿里山的姑娘》。他高中刚毕业,穿喇叭裤白衬衫,卷卷的头发,他还会吹口琴和竹笛。当然我们喜欢他吹哨子。中午上学了,我们在他房间里,玩十几分钟再去学校。他有一个书桌,一个抽屉里,都是褐黄色的苦槠哨子。他会做很多乐器,做竹笛,做箫,做葫芦丝,做二胡。他无师自通。他有一个书架,都是音乐书和音乐杂志。我记得有《歌曲》《音乐杂志》《歌词》等杂志。他每天早上,在他后院桃树下,他拉二胡。桃树枝上挂一面镜子,他对着镜子拉。很多年的早晨,他在拉。他还会自己谱曲,用一支铅笔,在纸上写简谱,一边写一边轻轻哼唱,唱完了,问我们:“谱子好不好听?”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听。”他孩子一样笑了,露出梨窝般的酒窝。他一直报考音乐学院,都没录取。他高兴了,送我们苦槠哨子、竹哨子,我乐颠颠地上学了。他现在是乡村乐队的二胡手兼歌手。背一个帆布袋,出现在红白喜事的酒席场上,头发过早地麻白了,驼一个虾公背,穿褪色的军绿棉袄,厚厚的。他老婆喜欢打麻将,穿棉袄的睡衣,晚饭后出现在杂货店,吆三喝四。他跟在老婆身后,把手抄进袖筒里,嘿嘿地笑。他畏惧他老婆,据说他老婆自小习武,夫妻干架的时候,把他骑在地上用洗碗布塞他嘴巴。
  但他年轻时站在河提上吹哨子的神采,在我心里不曾改变。他高挑的个头,白衬衫被风吹动。悠扬的哨声,在河边激荡。我不知道是什么改变了他,那个叫生活的东西,是个该死的。我每次回家,看见他坐在酒席场,在厅堂的角落里,靠着墙壁,吸着劣质纸烟,拉着蚂蝗一样的曲调,唱丧曲悲歌,我便无限悲伤。
  我还做过风哨。风哨,就是自然风吹的哨子。我砍来斑竹,留一节,锯断,插在土坯房墙缝里,冬天,风大,呼呼呼,风哨会嘟嘟嘟地响起来。响声使黑夜有一种莫名的荒涼感。黑夜是多么旷芜。
  竹节草的草茎也可以做哨子,把茎心捏出来,直接吹。竹子的叶子,也可以做哨子,把竹叶卷起来,形成一个小喇叭,轻轻吹起。荷叶也可以做哨子,把荷叶卷起来吹。最神奇的树叶哨子,是山胡椒树叶,不用卷,抿几下,吹出来的曲调十分完整,音色也好,还响亮。
  村里有一个算命先生,绰号孔明。他的手上有两样东西:右手一根拐杖,左手一副莲花板。莲花板就是快板。他走路,打啪嗒啪嗒的莲花板。我也曾一度迷恋莲花板。做篾的人来我家打箩筐,我便自己做莲花板。我母亲狠狠地责备我:“打莲花板是吆街的,你以后打算去讨饭了?”我喜欢听竹板敲打竹板的声音,——啪——嗒,——啪——嗒。我把莲花板插在裤兜里,在我母亲不在场的时候,拿出来打。我学着孔明的样子,一边打一边说:“哎,听到莲花板一响啊,坐一坐,算一算。人有八字命啊,命,就是摆定,人脱了摆定啊。”我父亲用筷子打在我头上,说:“什么不好学,学一个瞎子。瞎子算命是为了吃一碗饭,孔明算出自己的八字是算命?”学校举办国庆晚会,一个班选三个节目。我自告奋勇,在班会上第一个举手。班主任说,勇敢的同学,你想表演什么节目?我说,我会唱莲花板。全班人哄笑。班主任也哈哈大笑,说,国庆晚会怎么可以唱莲花板呢,是吆街人唱的。我说,我先唱一段吧,看一看,可不可以。班主任摆摆手,说,不唱不唱,别人听了,还以为我不培养革命接班人,培养讨饭佬呢。我面红耳赤,站着,傻傻的,不知道是坐下去,还是继续站着,看看哄堂大笑的同学,自己也噗哧笑了起来。
  可惜了我一双手,我打莲花,很是灵巧,上下左右翻转,多灵快啊。可惜莲花板只适合吆街卖唱算命,上不得台面。   我父亲常说我:“你以后长大了,我都不知道你会干啥。”我喜欢一个人玩,玩法翻新。我有一个自己的厢房,有一段时间,除了上学,我就躲在厢房。我把十几个刀匣,摆在桌子上,用筷子敲击,像敲木鱼。乡村人的柴刀镰刀,插在身上,用木匣子装。木匣子用油茶树的直干掏空,作刀匣。刀匣中空,筷子敲起来,得得得得,很悦耳。我用筷子敲击刀匣,十几个,连续敲,时快时慢,快时像鸟掠过水面,慢时像疲惫的马走在石板路上。音色会在筷子敲击的节奏中变化。
  我还吹过葫芦。葫芦干了,从藤上摘下来,用筷子把里面掏空,灌不多的水,吹,呜呜呜,呜呜呜。水在葫芦里噗噗噗。葫芦是个好东西。我祖父把酒灌在葫芦里,要喝了,从香桌上取下来,斟上半碗。我母亲把芝麻种子,存在葫芦里,开春种芝麻,抖一碗出来撒在菜地上。我把葫芦背着身上,去割稻子,水喝完了,呜呜地吹它。我把自己的腮帮鼓得像气球,憋足了气吹。
  我大哥有一把二胡,夏夜,他坐在自己的床墩上,拉二胡。我很想有一把二胡,我自己做。蛇皮、蜂蜡、竹筒,我都找来了,可我找不到什么做弦。我想了很多法子,都觉得不适合。铁丝太硬了,弹性不够。尼龙绳太粗糙,拉不出音,麻线也是这样。我母亲那时在养蚕,蚕在土坯房里,嘶嘶嘶嘶地吃桑叶。我用手搓蚕丝,搓得手掌肿胀。我用蚕丝做弦。一把二胡做了半年多,给大哥看。大哥拉了两下,说,二胡的样子很足,弦调不紧,音出不来,当玩具还可以。
  孩子的乐器,不是来自乐器店。那时整个小镇也没有乐器店。乐器都是自己做的,用刀用嘴巴用螺丝刀做,简单,朴素。乐器也是玩具。孩子的乐器,很难完成一首歌曲的表达,生涩,阻塞,但乐器是快乐的乐器,像一颗无忧无虑的心。这是来自大地深处的欢乐,带着草木的灵魂,吹着乡野原始的歌谣,像淡淡升起的炊烟。
  现在的孩子,已经不知道这些乐器了。他们玩手机,玩电脑游戏,玩拼图机器人,他们已经忘记了脚下还有大地,以及大地带给孩子的欢乐。我不知道,这是人的悲哀,还是时代的幸运。我的家里堆了四大箱塑料玩具,蜘蛛侠、挖掘机、火车、飞机、机关枪,孩子一个人在玩这些。我看着他玩,我觉得我选择在城市生活,是一种错误。
  两种野豆腐
  豆腐似乎是豆子磨浆,沉淀,积压榨水,才做出豆腐的。其实豆腐也有不是豆子做的,用非豆科植物的叶子或果子,也可以做。乡人把这样的豆腐,叫野豆腐。
  腐婢是落叶灌木,马鞭草科植物。它别名有几十个,其中一个很有意思,叫六月冻。冻,是封冻的别意。鱼冻、肉冻、鸡冻、鸭冻,由动物汤汁凝结封冻而成。气温下降到零度,动物的胶原蛋白和油脂,会慢慢封冻。腊月,鱼塘起鱼,杀三两条活鱼,切块,用大铁锅煮,放芹菜、干辣椒、萝卜丝、姜蒜,煮半个小时,用菜碗一碗一碗盛起来,端到木菜橱里,摆两层。第二天早上,拉开橱门,碗里的鱼冻漾一层薄薄油花,红红的冻色,忍不住端一碗上桌。一餐吃一碗。大家都喜欢吃冻,留下鱼。萝卜丝鱼冻,算是赣东地地道道的名菜。早些年,下节街国泰餐馆,鱼冻很出名,一年四季食客不绝。
  不在寒冷季节,怎么吃得上冻呢?在没有冰的时候,不会有冻。可皇帝爱吃冻,非吃不可,怎么办?民间传说这样诞生了。乾隆下江南,是出传说最多的。有一年,乾隆来南方,正是六月如炽,吃饭没味口,想吃冻。厨师急死了,做不出冻,可有杀头之罪啊。一个给御厨送菜的妇人,见厨师面容哀戚,问了原由,便说,你的烦
  恼,我可以解决。厨师不把妇人的话,当一回事,说,我都做不出来冻吃,你怎么可能做出来呢?
  过了一个时辰,妇人送来了冻,绿漾漾的,柔滑,甘甜。厨师看看绿冻,说,我想了半天,还没头绪,你怎么就做出来了呢?厨师又说,这不是肉冻,又不是鱼冻,皇帝不喜欢吃怎么办?可是蒙骗之罪,灭族之罪。妇人说,天天吃萝卜的人,想着吃肉,哪有天天吃肉的人,还会想吃肉的,肉冻谁都会做,可素冻,谁会做呢?
  皇帝用餐,看见绿冻,水汪汪凉幽幽,用勺子舀起来吃。吃了一勺,又吃了一勺,越吃越有味,把一碗绿冻全吃完了。皇帝吃得高兴,赏赐厨师白金,并赐名绿冻为六月冻。
  厨师拿着金子,酬谢妇人,问:“绿冻是怎么做的呢?”妇人哈哈大笑,说,绿冻就是柴豆腐啊,用豆腐柴叶子做的。
  豆腐柴就是腐婢。腐婢三月发树叶,葉子长青,树叶对生,卵圆形或矩圆形,五月孕蕾开花,七月结籽,暮秋光秃。从三月至十月,腐婢的叶子都可以做豆腐。
  做腐婢豆腐,不用石膏粉,用草木灰。把新鲜的腐婢叶子,采摘下来,洗净,装在一个纱布袋里,用手搓揉,汁液流在碱水(过滤了草木灰的水)桶里,汁液越浓越好。腐婢叶有一种狐臭味,所以腐婢也叫狐臭树,汁液却清香。过了一个小时,汁液凝结,成了豆腐。用刀把豆腐切块,盛在碗里,拌红糖或蜂蜜吃。也可以下锅煮,用薄荷、青辣椒丝、姜蒜丝作佐料,都十分可口。
  腐婢苦寒,清热,消肿,治疟疾、泻痢、痈、疔、肿毒、创伤出血,是南方常见的外敷内服草药。在水涧边,在菜地边,在路边和篱笆墙,常见腐婢。牛路过它身边,伸出长长的舌苔,把腐婢叶撩进嘴巴里,咀嚼出满嘴巴的涎水。
  七八岁,我便会自己动手做腐婢豆腐,提一个篮子摘腐婢叶。我门前有一条通往山边小路,路边长了许多木槿和腐婢。木槿是锦葵科植物,和腐婢很相像,初枝都有绒毛,枝脆叶青,只是木槿的叶子是菱形或三角状卵形。摘三五株腐婢叶,便有一篮子。夏天割了稻子回家,喝一碗腐婢豆腐,十分解渴。
  事实上,乾隆并没有来过上饶,仅仅是一种民间传说。上饶自古以来,无任何文字记载,有皇帝来过。而腐婢豆腐的发源地是广信(上饶古称),现在,皖南、浙南、闽北,也有乡间做腐婢豆腐。
  腐婢豆腐是赣东夏季清凉食品,和凉粉一样,人人爱吃。做腐婢豆腐,不是做一脸盆,而是做一大木桶,做好了,给巷子里的人家,每家送一大碗去吃。吃了腐婢豆腐,清淤积,降肝火胃火,排五脏六腑热气,像个观音菩萨爱人子。因此腐婢豆腐也叫观音豆腐。   腐婢叶黄了,满山的秋色已浓郁。山枫在山腰红红的,山毛榉在崖石黄黄的。我母亲看着山上琳琅秋色,对我二哥说,你去一趟桐西坑,摘些苦槠子来。苦槠子是苦槠树结的坚果。后山有很多苦槠树,可都是矮小的,长到刀柄粗,被人当柴火砍了。桐西坑离我家有四十几里路,有很多粗大的苦槠树。我没去过桐西坑,听我哥说,要坐四个小时的拖拉机,再爬一个小时的山,才到。我几次想和他一起去,他不同意,说:“带一个拖累去,那个山不是你可以爬上去的。”他竖起自己的手掌,说:“山和手巴掌一样陡,猴子可以爬。”
  苦槠子不用摘,人也不要上树,在地下捡。立冬之后,苦槠子被风一吹,啪啦啦,落了一地。桐西坑的人捡不了那么多,整片山都是苦槠树。我哥带两个蛇纹袋上山,捡两天,坐路过的拖拉机回来。苦槠子晒两天,用铁砂在锅里翻炒,一边炒壳一边爆裂,啪啪啪啪,把铁砂爆在我们脸上。
  上学,带一裤袋炒苦槠子去吃。放牛了,带一裤袋炒苦槠子去吃。吃了三五天,嘴皮皲裂,流血丝,牙龈臃肿红痛。流血了也还要吃。炒苦槠子,吃起来,松脆,有嚼劲,满口香,不容易饿。
  母亲爱吃苦槠豆腐。把苦槠子晒在瓦屋顶上,用一个圆筛,早上端上去,傍晚收下来。晒上半个月,壳开裂,露出黄黄的肉,像山栗。用一个老虎钳,把壳夹出来,果肉落在脸盆里。壳用一个畚斗装起来,到了除夕,用壳煨炉,焖肉,格外香。
  有一个竹筒,量米的,叫米筒。一筒一斤,也叫一升。量三升苦槠子,泡在冷水里,第二天,用石磨磨浆。磨出来的豆浆,叫苦豆浆。苦豆浆滤水,在大铁锅里煮。柴火烧得呼呼响,苦豆浆冒褐色的泡沫。泡沫是苦豆浆渣汁,一边冒上来一边用滤勺捞上来,捞完了,豆浆煮好了。熟豆浆舀上来,倒进一个木桶里,不断地搅动搅动,搅到热气散了,舀到豆腐箱里,包袱裹着,箱盖扣上,压上两个大石块。
  苦槠豆腐,有轻微的苦味,还有涩味,吃了两块,舌苔涩得僵硬。乡人烧苦槠豆腐,重味,大把的辣椒,大把的姜蒜,热吃,再冷的天,也吃得淌汗。
  吃不完的苦槠豆腐,放笸箩晾一天,切条块状,端到屋顶上晒十几天。晒干了的苦槠豆腐,刀切不动,斧头也劈不裂,比花岗岩还要坚硬。晒好了,收进缸里,要吃了,提前一天拿出来,在清水里泡一夜。苦槠豆腐吸饱了水,发胀,麻褐色,捞上来,炖肉或炒起来吃。当然,吃火锅最好。苦槠豆腐含淀粉、卵磷脂、黄酮、钙、铁、锌,降低胆固醇,清凉泻火。现在的黄豆,大部分是转基因豆,我几乎不吃豆腐了。苦槠子是不可能转基因的,我们吃苦槠豆腐吧。一些不良者,不可能把树也变成转基因吧。苦槠是壳斗科常绿乔木,在南方山区,比樟树还常见。苦槠也叫槠栗,坚果的壳色和肉色,和山毛栗都是一样的,只是苦槠子是珠圆,山毛栗子是扁圆。
  我在县城读书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同学,来自德兴大山区。有一年大雪,他从家里返校回来,带了一大麻袋苦槠子来吃。我们下了晚自习,回到宿舍,闻到炒栗香。我们还以为谁有炒栗子呢。同学拉开麻袋,满满一袋,一人分一书包苦槠子。真是一个温暖的冬天。我们躺在床上,人人吃又松又脆又咸的苦槠子。隔壁宿舍的同学闻到香味,和我们抢吃。在丘陵地带长大的同学,没见过苦槠子,问:“这是什么东西,比花生还好吃。”
  苦槠长在山区,长寿树,可以长上千年。有一年,我在福建南平市的一个山村里,我去一个朋友家玩,看见了老苦槠树。树到底有几年了,谁也说不清楚。树身比一张八仙桌还要大,树叶圆盖一般,遮了一亩多地。苦槠五月开花,穗状,从枝叶间抽出来,密密集集,压满了整个树冠。花米白色,绒毛一样在风里翻动,花香清雅浓郁,香飘十里。
  在深山田野,我们不经意地走,山垄在慢慢收缩。老苦槠树突然出现在眼前,给人内心震撼。我们会觉得,人是多么卑微的物种啊。何谓万年长青,是因为人转瞬即逝。
  我母亲对苦槠树,特别有感情。我有时说她,做一次苦槠豆腐累人,别做了,涩嘴。母亲责怪我,说,涩,也是味的一种,既是味的一种,就要年年去尝一下。她常和我说起,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村里找不到粮食吃,红薯芋头都没得吃,吃什么呢?吃苦槠豆腐。“桐西坑整片山,都是苦槠,苦槠子都捡完了,还跑到乌驮岭去捡,哪个人家不是捡几麻袋的。”
  昨天,我母亲还打电话来,说:“有苦槠豆腐,你要的话,我叫人捎带给你。”我说,我过两天自己去吃,你自己别做了,腿脚不方便。母親说,是豆腐老七拉来买的,我这世做不了啦。我听了,鼻子一阵阵发酸。
  麦儿青麦儿黄
  一眼望不到边的,不是麦子,而是嗖嗖冷风。冷风卷起一团从河边压过来,枯涩的芦苇在摇摆,仿佛一夜进入暮年。入冬还没多久,小麦发了秧苗。父亲早早翻耕了冬田,灌满水,铺一层草木灰,再把田晾干。松黑的泥土,在清晨长了白白的绒毛。那是芒刺般的霜霄。秧苗长了半截筷子长,父亲给每株苗撮枯饼肥。肥泡在一个池子里,发酵了,白白的气泡,噗噗噗,热鼻的气息冒上来。父亲用手搅拌肥,撩起袖子,捏捏,说:“明年的麦子吃不完了。这么好的肥,三天,麦苗比韭菜还青。”
  麦田在水东坪,足足有三亩。水东坪三百多亩地,各家都种了麦子。一条田埂路,一条窄窄的水渠,在入冬,显得整个田野单薄冷涩。小孩蹲在田里,给麦田拔杂草。
  风一直在刮,刮了半个月了。天冰冻了一样,像一块灰冰。父亲站在院子前,每天早上望一望古城山,说:“冷了这么久,这个天就是下不下来雪,是个怪天。”他希望有一场雪来,把麦田冻一冻。土越冻越松,吃肥快。坪边上的五棵油桐树,一片叶子也不剩了,风卷着叶子四处跑。远处黄色的稻草人,已经发白,但一览无余,黑褐色的田和淡青色的田埂,有了织锦的美。
  稻草垛堆在麦田边,随时等待雪的到来。
  终于来了。风把大地刮成了麻白色,河水呜呜呜地响。父亲去田里,把稻草分出来,铺在麦田里,麦苗露出短短的一茬。雪边落稻草边铺,雪落在稻草上。雪起先是飘飘渺渺的,大地冷清。麦田里,弓着腰的,都是铺稻草的人。厚实的棉袄上,圆帽斗笠上,很快一片白。雪越来越大,白茫茫。山野白茫茫,田野白茫茫。   寒冬被一场雪送来。腊月,忙了一年的乡人,又忙着做喜事吃喜酒,雪尚未完全融化,天阴两天,继续下雪。
  冬雪埋了的麦苗,开春,麦子更黄,麦穗更饱满。太阳出来了几天,田野裸露出原色,狗尾巴草却倒伏在水沟里,只有冬菊在田埂上,孤零零地开花。而麦田稻草上的积雪,零零散散地冻成团块状,像浮在麦田上。父亲挑上尿桶,做高冬的最后一次施肥。麦田里,有人唱起了清清淡淡的《种田歌》:“世间只有种田好,虽然辛苦饿不倒。劝你起早勤苦干,后生不勤老来难。世上青山天地多,先人田地后人收。后人收得心欢喜,还有收入在后头。”
  开春了,麦田里,油油的麦叶,一束束麦花轻轻在摇曳。麦田青青,荡漾着一层层波浪。麦花像翻卷上来的水花。蜻蜓低低,飞来飞去。种麦的人,每天会去麦田,即使没有事,也把手抄进袖筒里,在田头,来来回回地走。走几步,停一下,手拢一拢麦苗,或者摘一束还没灌浆的麦穗,一粒一粒地数,数完了,把干瘪的麦粒,塞在牙缝里,慢慢嚼,嚼烂了,又吐出来。
  燕子从它的故乡,来到了另一个故乡。燕子剪开春风,剪开河岸低垂的柳树,剪开一节一节的萝卜花。麦穗渐渐弯下去,风桑琅桑琅地吹过,像是笛膜在颤动。村里来了很多外地匠人,打锡壶,做篾,撬蓑衣,放香菇木耳。他们来度粮荒,拖家带口,借住在祠堂里,借住在社庙里,借住在空屋里。匠人做到麦子熟了,再回到自己家乡,有的干脆不回去,生儿育女。
  收干粮菜,也会来,挑一担箩筐,手上摇一个响铃,铛——铛——铛——铛,用龙游话说:“收南瓜干呀,收梅干菜呀,半斤换一块肥皂呀。”梅干菜吃不完,家家户户剩下大半土缸,可以换十几块肥皂。肥皂产自兰溪,凤凰牌。妇人摸摸肥皂,说:“好肥皂,一斤换三块差不多,两块不换。”收货的人,经不起妇人说笑,掀开箩筐盖,又拿出一块。收货的人看看麦田,青黄青黄,说:“这是个好地方,饿不死人的地方。”
  有一个打锡壶的人,连续来了三年,第三年不走了,留在火炭家里。火炭妈妈三十七岁,丈夫死了三年,留住了锡匠:“有床的地方就是家,你孤身的,我家有床空着。”快五十岁的锡匠把挑子收在木楼上,去割麦子了。他可以吃一脸盆的面条,窸窸窣窣。他说,女人好,面条也好,都是留人的好东西。锡匠过了三年,还生了一个儿子。儿子是个哑巴,力气特别大,三岁能抱石臼。锡匠圆起嘴巴说:“长大了,肯定能挑两百斤麦子。”
  麦子金黄,沉甸甸。满山的杜鹃花开了。割麦,收麦。
  麦子收在空屋了,用一个禾桶,打麦子。手抄住一把麦子,咚咚咚,打一下,抖一下麦子。麦子嗦嗦嗦嗦落在禾桶里。麦子打在禾桶的木板上,禾桶会震动。四个人,打四个角,角满了禾桶也满了。麦芒扎在头发上,扎在衣服上,全身发痒,皮肤有了火辣辣的痛和疙瘩斑肿。没打过麦子的人,手臂酸痛。村里有一个叫烂清明的人,体力好,给人打麦子,打一百斤收三斤麦子当工钱。咚。咚。咚。远远就能听出他打麦子的声音,似乎可以想象他高高扬起来的手,举着麦子,狠狠地打下去,麦粒沙啦沙啦地落进禾桶里。汗从每一寸皮肤上,爆出来,圆圆的,豆子一样的颗粒,慢慢滑下来,汇成几十条弯弯扭扭的水流,在脚踝集合,淌在地上。他打一个赤膊,一直要打到前半夜。请他的人,供三餐饭。他吃菜不讲究,有饭就可以,喝半碗烧酒。“多一分酒,多一分力。”他不能没有酒。没有酒,就没有力。他说。
  晒谷场在院子里。院子原来堆着柴火破农具,和积压了两个月的农家肥,麦子打出来了,妇人清扫院子,铺上晒席。晒席是一张长方形的竹篾席子,不晒东西时卷起来,竖在大门背后,或横搁在木梁上。晒席有四张,并排铺开,一张席子晒一担麦子。
  风把海棠花催开,羞赧的花苞让人想起暖春已经结束了。麦子挤挨着麦子,阳光均匀地洒下来,像一地的花粉。一只竹筢靠在墙根下。筢是用来掱麦子的,翻晒一下。我们不叫掱,叫哈。哈,是轻轻地掱,轻轻地翻动。晒麦子时,院子里,坐着我的祖母。她在纳鞋底,笸箩旁边,放着一杆竹稍。鸡鸭进院子,啄食麦子,祖母撩起竹稍,赶,边赶边说:“人都没开吃,轮到你先开吃了。”最先开吃的,不是人,也不是鸡,而是鸟。麦在地里黄,麻雀和果鸽三五成群,落下来。果鸽正是求偶和孵育期,哥哥——哥哥,叫声暧昧,悠长,此一声叫唤,彼一声应和。人赶不了鸟,在麦田四周扎十几个草人,穿上破烂衣服,戴破烂斗笠,握一根竹竿。风一吹草人打转,吹几次,倒在田里。
  一天,掱三次麦子,晒个五六天,麦子干了,麻布袋装起来存在谷仓。要吃麦子了,把麦子畚出来,用风车扇去灰尘和麦衣。风车是木结构的,一个摇把手,一个漏斗仓,麦子畚到漏斗仓里,打开一个暗闸,右手摇把手,咕咕咕地摇。麦衣和灰尘,呼呼呼从风口呼出来,饱满的麥粒从四方槽口落下来,落在箩筐里。入仓第一天的麦子,要开吃。抱一个大畚斗,畚麦子,磨麦粉。麦粉暗黄,摸起来,腻滑。没人会擀面,便揉粉包饺子。包饺子没有肉,也无处卖肉,从盐缸里拿出最后两块咸肉,和笋丝、细葱、酸菜、蛤蟆草,一起剁,剁馅。饺子皮厚厚的,馅只有一勺,用大铁锅煮,边煮边吃。吃了一碗,再吃一碗。
  我喜欢吃面疙瘩,餐餐可以吃。可麦子不可能天天去磨粉。要吃面条了,用麦子去换,两斤麦子一斤面。没菜吃,煮面条,放半锅铲辣椒粉,当菜下饭。村里有一个矮子,杀猪的,吃面条,用钵头盛,他不吃汤面,吃炒面。钵头比他头还大,他端起钵头吃,看不到脸,一撮黄毛发露出来。在收割季节,早上吃稀饭,饿得太快了,人还没到田里,肚子就咕咕叫。我母亲把面粉调稠,用大勺子舀到粥锅了。我看见粥里的面疙瘩,马上拿出大碗,把面疙瘩捞上来,躲起来吃。
  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曾问自己,吃一样自己喜欢的,且是米饭之外的食物,餐餐吃,吃多久才会厌恶。我吃面疙瘩,吃了整整三个月,还没吃厌恶。每餐面疙瘩原料,是一样的:面粉、鸡蛋、螺旋藻、青菜叶、番茄;调料也是一样的:食盐、酱油、辣酱。揭开锅盖,看见面疙瘩,我就忍不住想吃。
  面粉制作的小吃,是世界上最丰富多样的,少说五百种。我吃过的面粉小吃,是极其有限的。有一年,去太原,吃了一种叫揪片的面食。在太原呆了四天,我吃了四天的揪片。朋友请客,问我吃什么菜喝什么酒,我说,吃揪片。朋友说,揪片不请客。我说南方从来没这种吃食,太好吃了。揪片有韧劲,用羊肉汤煮,我估计我吃到八十岁,我都不会嫌弃它。有一次,我问兰州的习习姐:“兰州有揪片吃吗?”习习姐说,太多了,随手可做。我便嫉妒兰州人了,那么好吃的面食,为什么南方人不会做啊。我对习习姐说,去了兰州,我哪里也不去,吃三天揪片,学   做揪片。习习姐笑了,说,世界上哪会有那么傻的人呢。
  南米北面。南方人多种水稻,种麦人少。现在种麦,更少了。少食的年代,麦麸做的窝窝头,我都可以吃撑自己。我觉得我的前世是个北方人,多干活多吃面食,前世没吃够,接着吃。
  麦儿青麦儿黄,是我们不可辜负的一生。
  借草还魂
  前天,我在自己的矮墙上,拍了一张植物照片,我不知道学名是什么,晒在朋友圈求教。十几个植物控,留言给我:杠板归。我只会叫它土名:猫咪莿。这种植物,在饶北河流域,太多了,田间地头,山涧荒坡,菜地坟头,随处可见。我去上学,摘一片猫咪莿叶子,手掌拍一下,塞进嘴巴吃 ,酸酸凉凉。似乎它是万灵之药,生疖子了,嚼烂叶子,敷在疖子上;咳嗽了,捣出叶汁,一天喝三次;便血了,摘一把叶子直接吃,一天吃三把;拉肚子了,又去摘叶子吃;蛇咬伤人了,把血挤出来,摘一把叶子嚼烂贴在伤口上。早年,我大门右边菜园,有一垛黄土矮墙,墙上长满了猫咪莿。我祖父是个勤快人,把菜园料理得干干净净,唯独猫咪莿和三白草不除。祖父懂简单的中草药,也会去上山采药。有人口舌生疮了,祖父掰开病人的嘴巴,用筷子探进口腔,看看,说,去墙上摘猫咪莿吃几次,便会好。
  为什么叫杠板归呢?让人费解。我查了一下度娘。黄燮才、李延在 1980年 2期《植物杂志》有刊文:相传从前有一个人,不慎被毒蛇咬伤左脚,红肿疼痛 ,小腿肿成大腿粗,全身发热,不久就死了 ,家里人只好将他装棺入葬。棺材拾到地里,死者的一位朋友赶来了 ,他打开棺盖,按摩死者的脉搏,侧耳听听死者的心口。凭着他行医的老经验,发现死者虽大量中毒,并未完全死去。他说:“有救”。随即取出随身的草药敷在伤口上,又嚼溶一些草药给死者灌服,大约半小时后,死者果然苏醒。在场的人向医生求教。医者说 :“这药是祖上所传,不懂它叫什么名。今天我的朋友得救了 ,棺材也暂时不用了 ,这草药就叫它做杠板归吧。
  把棺材板扛回家的意思。一个人,由阴转阳,一具肉身再次魂魄附体。
  杠板归也叫河白草、贯叶蓼,又名蛇倒退印。是一年生攀援蓼科植物,茎有纵棱,棱生倒刺,叶三角形,入夏开紫白色花,入秋结黑色瘦果。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疔疮在乡间盛行。疔疮是一种让人色变的皮肤病毒感染疾病,会造成大面积肌肉组织坏死,疮口溃疡之后,并发其它疾病,有人因此死亡。在缺医少药的年代,疔疮难医治,即使医治好了,也会留下伤疤。三白草和猫咪莿,是医治疔疮的良药。
  作为肉身的凡人,体内有太多的毒素,毒素多了,成了人病。猫咪莿可以强力排毒。
  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里,神奇的植物与我们相生相伴。有一种植物,叫卷柏,长在向阳的岩石上,或在石缝里,看起来,像狮子的鬃毛。无论天气怎样干旱,卷柏即使晒得焦黄,叶末发黑,也不会死。因此也叫不死草、长生草、万年青。它靠露水而生存。小时候去金畚斗山尖砍柴,把干了的卷柏割回家,发灶膛。它和苔藓长在一起,贴着地面的沙子,网状散开。我们不知道卷柏是什么,以为它和山蕨一样,是地衣。我们叫它石松,也叫石柏,又以为它是松科或柏科植物。其实它是兰科植物,是植物中的“四不像”。
  有一年,村里有一个妇人,吐血很厉害,瘦得像蚂蝗。看了方圆几十里的医生,也治不好。她老公用一根木杖,牵引她,背一个蒲袋,四处寻医。蒲袋里,是几个番薯,当饭吃。药当茶喝也不管用,最后躺在了床上,等死。人也走不动了,饭也咽不下,子女围在床边哭。生命陷入了绝望。
  浙江舟山来了化缘老僧,留了一个偏方。家人上山挖卷柏,煎水喝。喝了三个月,妇人再也不吐血了。
  卷柏起死回生。一年后,老僧又来,村里人不想让他走,留他在山上建庙,普渡众生。老僧说,人怎么普渡得了人呢?是佛普渡众生。老僧走了。妇人在山巅上,建了一个亭子,叫还魂亭。亭子周围,全是卷柏。卷柏,就是还魂草。村里人把卷柏,当佛一样供奉了起来。仿佛卷柏,就是老僧的化身。
  还魂草,也叫金钗,是铁皮石斛的一种。
  还魂。魂是寄居在肉身里,离去了,还回来,继续寄居。如虫蛊之暂居,如秋霜之散去,如樱花之绚丽,说的,就是我们吧。
  七月十四晚上,我约了几个朋友,去小镇玩。我母亲说:“明天鬼节了,你不要出去玩了。”我说,哪来的鬼呢?母亲白了我一眼,说,你读了几句书,就知道没鬼了?洲村路口,一旦晚上有吱吱吱的叫声,第二天肯定出一次车祸,死人,这几年都这样。那是野兽叫,黄鼠狼、狗獾,争食吃,都吱吱吱叫。我边说边走出黑黑的巷子。“记得早些回来,野外有东西在游荡。”母亲又嘱咐。
  我是个无神论者。但相信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东西存在。人是因为有了魂魄,肉身才不会腐烂,才可以说话、吃饭、做爱,才可以睁开眼睛看世界。人没了魂魄,精血散失,和一块冬瓜差不多,半天渗出黄水,溃烂。一个人死了,魂魄业已离去,去了另一个世界。另一个世界是什么世界,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想象里。
  前两个月,看美国天体物理学家霍金的科学遗嘱,霍金说,神是存在的,如《圣经》所言,人由神造,并非进化。我也不赞同人由类人猿进化而来。我看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我不明白,地球上为什么只有人类是有智慧的,其它动物为什么进化不了呢?当然,这是我天真的想法。量子力学现在被开始应用在实践中,量子理论证明,人的意識也是物质。这和我们早年学的哲学,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我们人类认识物质,只是认识了现有物质的百分之五。世界是一个多维空间,人生存的环境只是其中有限的几个,还有更多的空间,人类未知。
  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或许在我们未知的空间里存在。那个空间是极昼,还是极夜呢?极热还是极寒?看不见的东西以什么形式存在呢?以光?以声音?以磁场?以射线?不得而知。因为去了未知空间的人,从来都没回来过,这是人类恐惧的根源。
  三十六计中的第十四计,叫借尸还魂,原意是指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我很喜欢这个成语,魂魄可以还回来。多好。还回来了,就是重生。   由阴还阳。人借植物还魂。植物是普渡众生的河流,我们是河流上的浮木。植物不但养育我们肉身,还治愈我们肉身。
  还有一种可以还魂的植物,叫艾。艾是形声字,乂是重复治理、反复治理的意思。用于治理的草,叫艾草。它天生就是用来治病救人的。它就是上帝派往人间的岐黄。
  绿艾,绿艾,叫起来,就像一个民间的抒情诗人。艾是蒿的一种,即艾蒿。青叶可食,干叶作艾绒,用于针灸。三月三,五月五,是采艾时节,晒干,作陈艾。
  清明,饶北河流域,家家户户做艾粿。艾叶娇嫩,采来,捣碎,和糯米粉一起和团,包菜馅,饺子形,蒸熟吃。馅是酸菜、豆腐泡、咸肉、香菇、辣椒、春笋,剁碎。艾吃多了上火,便把泥鳅草和在艾草里,一起捣烂。艾馨香浓郁,粘稠,吃起来满口香。德兴、婺源磨艾粉,四季做艾粿吃。
  和桃木一样,是植物中的圣物,避邪驱鬼。端午,门楣上要插艾,香桌上也插艾。乡间有“赶路头”的招魂术。招魂的人,手上拿着三支艾草,拍打路两边,像是驱赶什么东西。到了路头(路岔口),祭祀路神。艾草把鬼赶走,把魂招回来。
  魂招回来,就是把阳招回来。提阳,暖阳,生阳,回阳,是艾草的根本药性。阳生阴散,邪气驱离,病人康复了。
  我外婆,我祖母,都是视艾草为神物的人。我去外婆家拜年,到了下午三点,外婆用一个碗,撮几片艾叶,放在火熜里炖三个冰糖鸡蛋给我吃。艾叶苦味重,艾汤黑黄色,气息刺鼻。我不肯吃。外婆便说,艾汁吃了好,其他人想吃都没得吃呢。我祖母也是,三天两天炖艾汁喝。隔了十来天没喝,她会浑身难受,说,没喝艾汁身子软塌塌的,提不起力,身子就像一团棉花。
  上个月,溺水孩童的消息,常见诸于报端。有人发朋友圈,搬出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卷七十五·备急方》治落水死方:“解死人衣,灸脐中。凡落水经一宿犹可活。”可见艾灸,有不同凡响的地方。我是信艾灸的人,写作时间长,会腰酸,颈椎不舒服,我就去下节街找中医廖兴辉,艾灸三五次,便恢复。
  艾叶越陈老,效力越厉害。乡间多有把艾叶藏了十几二十年的人家。随便去哪一户人家,讨一把艾叶,都能从阁楼里,翻出一大布袋。陈艾泡酒,刮痧,解中暑,十分钟有效。有一年,我大姑还健在,我中暑很厉害,躺在竹床上呻吟。大姑见我病恹恹,用酒泡陈艾,炖热。她把艾酒潽在我身上,用艾叶擦洗身子,刮痧。刮好了,我躺了十几分钟,下床找粥喝了。我知道一个长生的偏方:中年以后的人,用陈艾焐脐中睡觉,驱寒生阳,去老年寒疾。
  阳是生命的根本。艾草就是渡船,把阳渡到肉身里。
  世间有还魂术,但都借草还魂。
  蚂蚁比人早吃瓜
  黄瓜是最早上地头的瓜了。黄瓜白白胖胖,圆圆滚滚,棒槌一样挂在瓜架上。黄瓜也叫胡瓜,青瓜,分白皮瓜和青皮瓜。青皮瓜白口吃有青涩味,不如白皮瓜甘甜。乡人多种白皮瓜,虽然青皮瓜产量更高。
  豌豆下了田头,藤蔓萎谢。黄瓜熟了。瓜刨从瓜头拉下来,一条薄薄的瓜皮,凉粉皮一样落下来。正好口渴,刨皮的人,仰起头让瓜皮溜进嘴巴。瓜皮脆,水分足,味甜,解渴。一条黄瓜刨八条皮,玉白的瓜肉看起来,让人全身凉爽。把瓜肉切开,内里是一层糊状肉囊,淡黄色瓜籽穿缀在囊丝里。瓜籽还没金黄,浆水饱满欲崩,用一个小勺子,把肉囊挖出来,一勺一勺地吃。瓜中最甜的浆水,在肉囊。瓜籽金黄了,挖出来做种。棕皮是棕树的外衣,每年割四次,割下的棕皮撬蓑衣,打棕垫,余下的棕皮钉在墙上。挖出来的瓜籽,撒在棕皮上,风日日吹,阴干。打黄瓜秧了,拿一张棕皮去田里,把瓜籽搓在松土上,盖一层细泥。
  几种瓜类,都是这样留种的。冬瓜、甜瓜、西瓜、冬瓜、米冬瓜、南瓜、丝瓜,连囊带籽,一起糊在棕皮上。杂货间土墙上,十几片棕皮,各有白的黄的瓜籽,墙像一片暂时酣睡的田野。
  吃黄瓜,一般是白口吃,或白糖凉拌吃,或蘸酱吃,要不就是清炒,放几片紫苏。黄瓜清炒,要切得薄,均匀,火旺锅热,瓜片在锅里会噗噗噗地冒泡,白瓜肉软绵,入口滚烫下咽柔滑。一盘炒黄瓜吃完,最后把汤一饮而尽,五脏通透。黄瓜还是煮鱼上佳的佐料。煮草鱼、鲤鱼、鲶鱼、黄颡鱼,去腥后,厚片黄瓜下锅,煮半小时,鲜美,回味足。
  在路边的地头,在河堤的空地,在山边的向阳处,都是种黄瓜的好地方,栽三五株,搭一个瓜架,农家肥捂在瓜根边,黄瓜长得快。黄瓜一天一个样,日粗日长,瓜从花蒂开始长,长熟了,瓜头上的花才凋谢。去学堂上学,书包里揣着黄瓜;傍晚去游泳,手上拿着黄瓜;砍柴回来的路上休息,坐在溪涧边啃一根。
  既是菜蔬,又是水果。黄瓜家家户户种得多。我三姑父是个小学教员,不太会种菜。我祖母很疼这个小女。黄瓜开吃了,摘一大提篮,交给我送去。走三里的田埂路,到了三姑家,见我一篮子的黄瓜,说,可以酱黄瓜吃。酱黄瓜,不刨皮,切圆圈,用酸醋泡在大玻璃罐里,隔一个星期,三姑带一瓶酱黄瓜来看她老娘。
  开吃黄瓜十来天,甜瓜出来了。甜瓜藤伏地而生,一块地绿茵茵。甜瓜下,铺一把茅草。甜瓜不能沾泥而生,不然,甜瓜不但不甜,还有水湿味,吃起来像水泡的萝卜。甜瓜皮白,个圆,一只手刚好握一个吃,不用切,握起来吃。
  种甜瓜的人,并不多。甜瓜是水果,不当粮不当菜,谁舍得那么多地去种甜瓜呢?种瓜人,在瓜地搭一个茅棚,夜里守瓜。茅棚呈尖塔状,里面铺一张竹床。我有一个邻居,种了好几亩甜瓜,在溪头。我也和他儿子去守过几次瓜。他儿子叫宜春。瓜田里,夜里会有人来偷瓜吃,也有刺猬来吃瓜。茅棚里,有一根铁棍,用来防身的。我跟去守瓜,是为了吃瓜。
  初夏的明月,像一张锡箔。稻子已灌满了浆,稻穗低低地垂落招展,在夜风里,桑啷桑啷轻响。饶北河泛起白光。苍穹无边,星光如細雨。我们坐在竹床上吃瓜,连皮一起吃。宜春说:“瓜皮也要吃,不然我爹知道我们吃了多少瓜。”摘瓜也不在茅棚边摘,去瓜地的边界摘,东边摘一个,西边摘一个。守过几次瓜地,并没遇上偷瓜的人,也或许是在下半夜,我们都睡得昏昏沉沉,来了偷瓜人,我们不知道。可刺猬来过。我们正在吃瓜,听到田里有窸窸窣窣的声音,我们以为是有人躲在瓜地吃瓜,看看四周,朗朗瓜地无人。我们大吼一声:“谁在瓜地里啊?”我们有些害怕,怕遇上了偷瓜的人。手上的铁棍捏出汗,用力握着,准备随时抡在偷瓜人的腰腿上。一只刺猬蹲在田沟里,缩着身子,露出细尖的白牙,在啃食瓜。宜春三步两步,跑过去,抡起铁棍,狠狠地敲下去。刺猬缩成一个圆球,滚出田沟,滚下河边斜坡的草丛里,不见了。   宜春早早就退学,拉一个板车,在镇里卖瓜。想想,已经十几年没见过他,听说他孙子两年前落地,他还在浙江打工。
  甜瓜白皮白瓜肉淡黄的肉囊。肉囊甜腻。
  还有一种瓜,叫米冬瓜。学名叫黄金瓜,又叫十棱黄金瓜,瓜色如纯黄金。学名叫伊丽莎白厚皮甜瓜。和小西瓜差不多,瓜形直筒状,瓜皮颜色是深黄纯白相间,竖条纹,白瓜肉,肉囊浅黄色,瓜籽比冬瓜籽略小。一年生藤蔓植物,伏地而生。可炒食,可生吃,是亦蔬亦果的瓜。端午后瓜熟。切片炒起来吃,我不喜欢,太甜。
  米冬瓜还可以当外敷药。身上生疖子,把瓜片贴在疖子上,消肿。孩子生痱子,用瓜片来回擦洗,痱子脱壳。父亲年年种,种一大块地。我母亲喜欢吃,吃晒干的瓜圈。母亲把米冬瓜,切成一圈圈,用一个竹竿穿起来,搁在竹杈上晒。肥肥的一圈,晒半个月,水分全干了,瓜圈缩成一个小圆箍,像个皮手镯。到了菜荒,从土瓮里,把干瓜圈拿出来,和咸肉一起蒸。咸肉不咸,瓜肉不甜。瓜肉吃起来有劲道,下饭。
  丝瓜,在饶北河流域,叫天萝,是夏季餐桌的必须菜。通常的吃法是切块炒或切丝炒。刨下来的天萝皮,和青椒一起剁碎,放豆豉,油锅热炒,是下早餐粥的好菜。还有一种烧法,是信江流域特有的。千层糕,也叫灰碱粿,米浆舀在蒸笼里蒸熟的。切千层糕不用刀,用麻线。麻线一头用牙齿咬紧,另一头勒紧千层糕,拉过来,糕落在砧板上。千层糕黏性强,刀切下去,刀两面黏满糕泥,第二刀便切不下去了。麻线细,黏不了糕泥,线成了刀。切丝的天萝和小块的千层糕,一起煮,既可当菜又可当主食。
  西瓜,可以说,是瓜中肥胖症患者。一个大西瓜十几斤重,抱在手上下沉。村里不产西瓜。沙地适合种西瓜,瓜甜瓜脆。对岸有一个村子,叫洲村。洲村有沙地。沙地有上百亩。我们去对岸偷瓜吃。中午,我们去河里游泳,赤身裸体戏水。一个人上了对岸的河堤,像个侦察兵,戴着柳丝编织的帽子,匍匐在草皮上。瓜地有人看守,瓜棚搭得高高的,像个瞭望塔。守瓜的人,一般是两个人轮岗,一个巡逻一个站在瓜棚四处张望。巡逻的人要吃饭,张望的人要瞌睡。探路的人,见瓜地无人,向我们挥手,像急切地说:“快来吧,快来吧,没人了。”我们钻进瓜地里,抱一个瓜,拼命往河里跑。去了五个偷瓜的,回来了四个,我们急得跺脚,又不敢叫又不敢返路会去找。我们躲在芦苇里,浑身打抖,看着对岸的河堤有没有人跑下来。我们心想,完了,肯定被抓住了,说不定正在瓜棚里挨棕绳鞭打呢。棕绳打在身上,火辣辣地痛,上床也躺不下。我们正提心吊胆的时候,河堤跑下了一个人,手抱一个大西瓜,飞奔而下,跳进了河里。后面追瓜的人大喊大叫:“有人偷瓜了,抓住了,狠狠打。”我们听了惊恐万分。人进了河,追瓜的人不再追了。两村以河为界,追偷吃的人,不过界。这是千百年来的规矩。对岸的人,来我村里偷狗,全村人去追。偷狗的人跳进了河里,也不追了。进了河,我们就欢呼:“吃瓜喽,吃大西瓜喽。”气得追瓜人跳脚板。我们先吃红囊,吃完了,啃白心,啃出一片青皮壳,扔在猪圈里,喂猪。
  在山边的菜地,种很多南瓜。南瓜藤攀援在山边的油茶树上,省得搭瓜架。油茶树上,便挂满了南瓜,像巨型的铃铛。南瓜从小碗青南瓜开吃,吃到南瓜黄皮肉红。可怎么也吃不完,把摘下来的老南瓜,存放起来。老南瓜上百个,占地面,哪有那么多地面让给南瓜呢?床底下,便摆满了南瓜。南瓜做干粮菜。南瓜切大块,蒸熟,捣烂,和蒸熟的糯米粉、豆豉、食盐、红剁椒、陈皮粉,用少量熟油和酱搅拌,搓圆团,放在团席上晒,晒十几天,收入瓮。这是上饶地道的南瓜粿,也是上饶名特产。辛辣、微甜、偏咸。蒸熟的南瓜,也可以不捣烂,和上熟糯米粉、豆豉、食盐、红剁椒、陈皮粉,一片片晒,叫南瓜干。南瓜粿和南瓜干,是下粥菜。看电视,嘴巴没味,嚼一片南瓜干,嚼了一片忍不住又嚼第二片,摆不了手。
  冬瓜切块红烧,切片炒,切块煮骨头汤。谁都知道。我们还刨片,挂在竹竿上晒,一片片,挂在一起,越晒越白,越晒越薄,像纱布条。这是炖咸肉的好菜啊,和干萝卜丝炖咸肉一样。喝酒的人把咸肉撥开,整筷子把冬瓜片叉进嘴巴里。
  这些瓜,都是葫芦科一年生蔓生或架生草本植物。苦瓜也是。但在我们的意识里,从来不把苦瓜当瓜,它只是叫瓜的蔬菜。谁叫它味道苦呢。虽然它也有打动人的雅名,叫凉瓜。
  瓜熟蒂落。瓜没熟,糖分还藏在厚厚的瓜皮里,我们吃起来还是青涩的,蚂蚁就在瓜上忙乎乎地爬来爬去,寻找缝隙,或者黏在瓜皮分泌出来的水上,贪婪地舔舐。
  我们吃的每一个瓜,都是蚂蚁先吃了的。
其他文献
日期备忘(引子)  这些日子和空巢的村庄一样  还没有圈上“拆”字人就走完了  移民或者绝户,无人知晓  要向哪个部门递交说明  为了证实他们已经离开  据说要喊当事人来摁下手印  规定奇葩,不知由谁  来甄别这些指纹  头牙,上巳,天祝,完冬……  每个日子都无人留守,结满蛛网  只有秦叔宝和尉迟恭驻马执鞭  停在关不严的门上  时间的向度朝旁边一蹩  最近,我见过他们的背影  或是替身,在几条
期刊
主持人宋家宏:《边疆文学》和《滇池》是云南两家很有影响的刊物,这次与我们“云大评刊”合作,由我们与刊物编辑一起选稿,然后同时在两家刊物上发表。这就是“联展”。在云南当代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两家刊物各有自己的影响,但相互的联动行为却没有,与高校的合作也没有过。以这样的方式推出诗歌、诗人,不仅使当月刊物的诗歌发表在量上是大的突破,更主要的是对“好诗”选择也有了更为宽阔的视野,不是由一两个诗歌
期刊
小凉山彝族,热情好客。为了招待客人,杀猪宰羊,甚至宰牛是经常的事。为了吃好“这一顿”,他们很少去考虑“下一顿”。从过日子要精打细算看,别人会觉得他们不是很会过日子。可是,不能否认的是,他们有时会把某个日子过得热热烈烈、红红火火。那个日子就是亲朋好友来了的时候。  在那个日子里,主人家会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贡献出来,与大家分享。村里的男女老少只要来了的,也都有份。即便喝汤,大家都有一口。通常是,待客人
期刊
从小我就没什么方向感。后来写作,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认不清自己写的是哪一种文体,人说是散文,我同意,人又道是小说,我也同意。在这薄弱的认知下,居然可以将这件事连续干到至今,想起来有点神奇。以往对很多事情只保持三分钟热度。  有热情向来是求之难得的。  现实中我总表现得有点傻。父辈说这是因为小的时候在砧板上偷了还没切好的肉吃。这样的人将来遇到事情——比如说,遇到有人丢了东西,排查可能谁是贼的时候,自
期刊
1  卧室的门把手,朝墙的那面,她看见红丝线缠了三道在上面。有那么点弱弱的固执的样子,仿佛她的母亲的怨气还留在上面。有一天晚上,她的母亲在灯下给她看这个丝线,说是从一个神婆那里求来的。两个,一个给了她的姐姐,很灵,这不,姐姐的婚姻幸福美满,事业也如日中天,这两者顺遂了,人也更白皙润泽,端正大方,眼睛里的光镇定和气。是她所没有的。怯儒,镜子里的她,舔舔嘴唇,使劲笑一下,希望法令纹只是笑纹。  她的母
期刊
如果能生一千次,我也愿意生在这里;如果要死一千次,我也愿意死在这里。  ——巴勃鲁·聂鲁达  1  老宅在山中。深藏老宅的山是真正的山。  老宅周围连绵不绝视野难尽的群山中,海拔在三千米以上的峰头随手可指。其中,由于有“滇中东岳”之称的轿子雪山傲然屹立于滇蜀交界的金沙江畔,近年来,这些山已经很是有些名气了。回溯政区地理史,这些山一直在滇、蜀之间晃动。唐、宋前溯,它们属于云南政区。晚唐,随着中央控制
期刊
女人的头发  我抚摸着你的头发  海水一样的,像摸着一千个黑暗  你寂静极了  像书里的文字一样紧闭嘴巴  这一定是你练习过的  否则,你的寂静不会如此洁白  像一朵虚无的百合  紧靠在一起坐着,我们把语言  定性为非法使用的工具  我们是最初的没有吃苹果之前的男女  也是最后的  因为你的寂静,我进入到你  因为寂静,我是你的了  我們抚摸着什么也被什么抚摸着  我突然觉得活着那么的可怕  女人
期刊
1  临睡前  我向虚无之土伸出根须  我要开一朵孤独之花  一天之中  最晚的这次盛开  源自对灵魂的热爱  2  第一只  与第二只眼睛  照看世界  第三只眼睛  长在心上  镇守我的魔鬼  3  临睡前,望一眼窗外的星空  参悟一会无穷  人从哪里来,星空有多大  都像夢一样,常年在大脑中飘荡  4  你有枕上美人  我有一轮明月  你我都在病中  煎熬自己的良药  5  这片刻的虚无  
期刊
秋色中流淌的金  是金钩还是银爪  迷了路的蝴蝶分不清  从一座城到另一座城  所有的王国都在空中摇曳  蝶蝶才不在乎呢  谁有九月的蜜,秋色中流淌的金  我就把斑斓降落在谁的肩头  那片海  是老虎的金黄,还是岁月的容颜  万株菊花在风中起伏  月亮也陷了进去  扎紧口袋  收获一季白嫩嫩的月光  摘下一捧,细数它的花瓣  1、1、2、3、5、8  斐波那契笑了  一朵长在酒杯边  一朵爬上美人
期刊
玄武湖一个春天的早晨我和鸟儿一起鸣叫  早晨,鸟儿雾中的鸣叫  把湖从睡梦中唤醒  太阳露出红红的脸  两只白蝴蝶,  在翠竹环绕的小径上飞舞  追逐,近处一片紫色小花  静静的绽放。远处一树树嫩绿  在雾中探出身影。一对恋人  手牵手,沿着湖岸慢慢的行走  鸟儿的鸣叫声更大了,于是  我飞上梧桐和它们一起鸣叫  这是我的第五十一个春天  我没有虚度此生  掏鸟窝  黑暗中,我从梯子上慢慢下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