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认字早,读书便是很自然的事情。加上我那些年的工资也大都花在了买书上,所以家里各色各样的书,打小就成为她的玩具,她的伙伴。翻看她小时候的那些照片,我们发现画面里差不多都会有书的影子,她笑得最灿烂的照片,也是在赤着小脚在几案上、书堆里拍下的。她对书有天然的亲切感,是很自然的事情。依稀记得孩子满周岁时,照老家的规矩,让她“抓周”,在一派琳琅的大小物件中,她是笑嘻嘻地抓了最熟悉的一本小书在手上。
她刚读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全家携着几卷简单的行李来到南方。把遥远北方的乡土留在身后,也把我工作十余年来紫燕衔泥一般点滴经营起来的几架图书落在了老家,这是我多年来一直耿耿于心的一件事情。
来南方后,我先后在三间学校工作过,好在学校都有图书室。这是我和女儿总是很快能够得到心灵安顿的一个所在。在民办学校教书,辛苦几乎是当然的事情,但几乎每个周末,我们身心俱疲离开学校的时候,手上都少不了从图书室借来的沉甸甸的书。从中山转到顺德工作时,女儿读四年级,住的地方离城市的图书馆不远,我们每人办了张借书卡,大多数周末,我都会给女儿一点零钱,一早上就打发她自己坐两站公交车去图书馆,下午又自己回来。她很快发现了图书馆的一个好处——她此前在学校图书室借的名著,许多都是青少年版,有改编,而在图书馆,她终于可以读到完整版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复活》《安娜》以及《基督山伯爵》了。她几乎没有不喜欢的书,书店里、图书馆里陈列着的煌煌巨著,拿在手上她都能一口气读完,而且非常喜欢。
至少有两本大书,是我对她稍稍施加了一些影响而读完的。六年级毕业前夕,她读了上中下三的《红楼梦》。我曾告诉她,这个经历是对她小学阶段读书的一个小结,同时,应该会成为她读书生涯值得夸耀的一件事。《平凡的世界》也是在小学时我推荐她看完的,对这本书的热爱似乎是七八十年代在底层挣扎过来的读书人的一个心结。关于这本书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她捧着厚厚的百万余字的大书,坐在我单车后座上,我们回去。途经一个小小的士多店,看店的夫妻是河南的,跟我们老家离得近,平时遇上会聊几句。路过的时候,看见女店主闲着也在看书,远远地从封面看出来正是《平凡的世界》。我把车子停在路边,鼓动女儿自己过去跟女老板聊聊。聊完我问她,她说女老板已经把这本大书读到第四遍了。那么接下来,这本书的好我也无需多说了,而她一口气读下来也没显出任何畏难的情绪。
最初读书那几年,她喜欢朗读,而且读得不错。在家的时候,读到精彩的地方,是一定要我们都停下来听她读的。像曹文轩、安房直子、金波、秦文君、张爱玲的好多书,她都是在朗读中愈发增加了对文字本身的喜爱。特别记得她读到《青铜葵花》里写葵花在班上朗读的那段,“她喜欢那么多人一起朗读课文,更喜欢被老师叫站起来,单独朗读课文。她从一片安静中知道了,她的朗读十分迷人。几乎没有人教过她如何朗读课文,但她的朗读却全校闻名。她的声音并不响亮,甚至显得有点儿细弱。但她的声音却像是被清水洗过一般的纯净。她知道节奏,知道轻重,知道抑扬顿挫,就像羊群知道草地,飞鸟知道天空”,她几乎是惊叫了起来,一边读给我们听,一边说:“这简直说的就是我嘛”!言语里有十足的得意和莫大的成就感,真真是遇到了知音的样子。那个时候她是刚跟着我转到一所新的学校,教她的语文老师刚从北师大毕业,酷爱读书,并立即发现了她朗诵的才能。起初大约一个多月的时间,每节语文课,老师都要留出数分钟安排她给全班同学朗读一本童话书,张天翼先生的《大林和小林》,而且是“巡读”,捧着书在教室里且行且读,满座寂然,未见哗者。我未亲见,是听学校主任,一位多次听过她们班语文课的年老的语文特级教师跟我说起的这个情形,我能想象到女儿的神情,和脸上因为朗读而焕发的光彩。
后来女儿读得多了,速度也快了,朗读才渐渐少了。她读书的速度,很快便超过了我。同看一本书时,她总是先停下来等我一小会儿,装出百无聊赖的样子来。这令我多少有些不甘,我怀疑她是否真的读了,记住了,有时故意翻翻前边的内容问她,她却大都记得,比我记得还更多,这真是没办法了。
《唐诗植物图鉴》是我们在图书馆发现的,挺有意思,也长见识。看完之后,女儿对这些知识产生了兴趣,所谓“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嘛。她在网上搜索到了一套格物系列丛书,共三本,《拈花惹草》《追鸟逐兽》《一地虫声》,很喜欢,这也差不多是她第一次尝试网购。她在《拈花惹草》中读到的一段话,完善了我们几年来对木棉的认识。那几年,每到春天,我都会带班上的孩子,当然也跟女儿一块观察木棉,看谁能发现木棉开第一朵花,飞第一次絮。但从来没有注意过木棉花落下来的方式竟是那样特别。女儿读到的是现代作家叶灵风在《木棉》中的一段:“木棉花开在树上的时候花瓣向上,花托花蕊比花瓣重,因此从树上落下的时候,在空中仍保持原状,这时六出的花瓣却成了螺旋桨,一路旋转而下,然后啪的一声堕到地上”。她指给我看,我极诧异,也大感兴趣。那是寒假里的事情了。转眼春天来,每天上学路上我们都看木棉,眼见得花苞满枝,眼见得花瓣微绽,眼见得硕大的红花傲立枝头。几天过去,迎来花事最盛的时候,树下也已是繁花委地,零落成泥,有的被老人捡去煲汤了。但就是没有机会亲眼看见木棉花朵从枝头铿然落下的那一刻——上学上班时间都紧,不敢多待。木棉花期不长,屡看不验,我们不由得有些着急。那天上完晚修回来,已近夜里十点,刚下过小雨,空气里还滞着凉凉的雨意,街市霓虹如常,行人渐稀。还在道边那棵大木棉树下,我们停下来,等。等待一朵花落竟也是这样一件辛苦的事,之前从没感受过。仰得脖颈痛了,眼酸了。眼前高枝上的花朵兀自挺立,不见动静。也看见有一朵已然从枝上断开,又被中间的一茎细蕊牵着,垂而不落,只在风里流转。一整株树,一树的花,也不知盯哪一处看更好。冷不丁听见簌簌有声,随即就是“啪”地坠落于地,回看时原来是较低的侧枝上落下一朵,但速度之快,来不及看清。已经有过往的行人对我们投以奇怪的眼神了。马路对面是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清晖园,古墙灰瓦,静默不语。我们不甘心,还看。终于亲眼看见一朵红色的木棉花,从高高的枝头,如跳水运动员一般优雅地落下来,六出的花瓣始终朝上,一路急速旋转,状如风车,坠落于地。我们相视一笑,离开,带着深深的满足感。“细数落花因坐久”,待了多长时间,已无需计较了。——次日,我也当然地把这一发现并此段文字一起告诉了班上学生,也激起了他们更大的兴趣。
女儿也常写博客,她也会在博客里谈到读过的书:
每天早早地起来,吃完早餐,独自一个行进在去往合唱团的路上。早晨的空气很新鲜,清脆的鸟鸣像露水一样不时溅起来,阳光透过茂密的叶丛轻柔地抚摸着面颊,让人体验到一种两腋生风的感觉,步履也开始变得轻快起来。从前方的音乐楼传来阵阵歌声,飘渺,悠长。我想象自己正置身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上的一座修道院中,我在修道院中倾情歌唱……《绿山墙的安妮》中有这样一句话:“感谢上帝!这样美好的早晨我们常常拥有,不是很令人欣慰的一件事吗?”
她还说,“每次读外国人写的书的时候,我就会觉得置身于阿尔卑斯山上的枞树下坐在一张小木凳上一边喝茶一边看书。读我们中国人写的乡村小说的时候,我就会觉得自己坐在一个稻草堆上翘着腿读书”。
她做过的梦——梦中的我和一个好姐妹坐在婆婆家后面的一个高高的草垛上,两条腿一摆一摆,说着咱俩的悄悄话儿,然后被那俏皮话逗得哈哈大笑,肚子一颤一颤的。“哎!回来吃饭啰!”那是外婆呼唤的声音,一直在我心间回荡。“好嘞!”我俩脆脆地回答。便利索的跳下草垛,一起有说有笑地回家。——这应该是她刚读过《草房子》不久的事情吧。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纪念中学三鑫双语学校)
她刚读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全家携着几卷简单的行李来到南方。把遥远北方的乡土留在身后,也把我工作十余年来紫燕衔泥一般点滴经营起来的几架图书落在了老家,这是我多年来一直耿耿于心的一件事情。
来南方后,我先后在三间学校工作过,好在学校都有图书室。这是我和女儿总是很快能够得到心灵安顿的一个所在。在民办学校教书,辛苦几乎是当然的事情,但几乎每个周末,我们身心俱疲离开学校的时候,手上都少不了从图书室借来的沉甸甸的书。从中山转到顺德工作时,女儿读四年级,住的地方离城市的图书馆不远,我们每人办了张借书卡,大多数周末,我都会给女儿一点零钱,一早上就打发她自己坐两站公交车去图书馆,下午又自己回来。她很快发现了图书馆的一个好处——她此前在学校图书室借的名著,许多都是青少年版,有改编,而在图书馆,她终于可以读到完整版的《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复活》《安娜》以及《基督山伯爵》了。她几乎没有不喜欢的书,书店里、图书馆里陈列着的煌煌巨著,拿在手上她都能一口气读完,而且非常喜欢。
至少有两本大书,是我对她稍稍施加了一些影响而读完的。六年级毕业前夕,她读了上中下三的《红楼梦》。我曾告诉她,这个经历是对她小学阶段读书的一个小结,同时,应该会成为她读书生涯值得夸耀的一件事。《平凡的世界》也是在小学时我推荐她看完的,对这本书的热爱似乎是七八十年代在底层挣扎过来的读书人的一个心结。关于这本书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她捧着厚厚的百万余字的大书,坐在我单车后座上,我们回去。途经一个小小的士多店,看店的夫妻是河南的,跟我们老家离得近,平时遇上会聊几句。路过的时候,看见女店主闲着也在看书,远远地从封面看出来正是《平凡的世界》。我把车子停在路边,鼓动女儿自己过去跟女老板聊聊。聊完我问她,她说女老板已经把这本大书读到第四遍了。那么接下来,这本书的好我也无需多说了,而她一口气读下来也没显出任何畏难的情绪。
最初读书那几年,她喜欢朗读,而且读得不错。在家的时候,读到精彩的地方,是一定要我们都停下来听她读的。像曹文轩、安房直子、金波、秦文君、张爱玲的好多书,她都是在朗读中愈发增加了对文字本身的喜爱。特别记得她读到《青铜葵花》里写葵花在班上朗读的那段,“她喜欢那么多人一起朗读课文,更喜欢被老师叫站起来,单独朗读课文。她从一片安静中知道了,她的朗读十分迷人。几乎没有人教过她如何朗读课文,但她的朗读却全校闻名。她的声音并不响亮,甚至显得有点儿细弱。但她的声音却像是被清水洗过一般的纯净。她知道节奏,知道轻重,知道抑扬顿挫,就像羊群知道草地,飞鸟知道天空”,她几乎是惊叫了起来,一边读给我们听,一边说:“这简直说的就是我嘛”!言语里有十足的得意和莫大的成就感,真真是遇到了知音的样子。那个时候她是刚跟着我转到一所新的学校,教她的语文老师刚从北师大毕业,酷爱读书,并立即发现了她朗诵的才能。起初大约一个多月的时间,每节语文课,老师都要留出数分钟安排她给全班同学朗读一本童话书,张天翼先生的《大林和小林》,而且是“巡读”,捧着书在教室里且行且读,满座寂然,未见哗者。我未亲见,是听学校主任,一位多次听过她们班语文课的年老的语文特级教师跟我说起的这个情形,我能想象到女儿的神情,和脸上因为朗读而焕发的光彩。
后来女儿读得多了,速度也快了,朗读才渐渐少了。她读书的速度,很快便超过了我。同看一本书时,她总是先停下来等我一小会儿,装出百无聊赖的样子来。这令我多少有些不甘,我怀疑她是否真的读了,记住了,有时故意翻翻前边的内容问她,她却大都记得,比我记得还更多,这真是没办法了。
《唐诗植物图鉴》是我们在图书馆发现的,挺有意思,也长见识。看完之后,女儿对这些知识产生了兴趣,所谓“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嘛。她在网上搜索到了一套格物系列丛书,共三本,《拈花惹草》《追鸟逐兽》《一地虫声》,很喜欢,这也差不多是她第一次尝试网购。她在《拈花惹草》中读到的一段话,完善了我们几年来对木棉的认识。那几年,每到春天,我都会带班上的孩子,当然也跟女儿一块观察木棉,看谁能发现木棉开第一朵花,飞第一次絮。但从来没有注意过木棉花落下来的方式竟是那样特别。女儿读到的是现代作家叶灵风在《木棉》中的一段:“木棉花开在树上的时候花瓣向上,花托花蕊比花瓣重,因此从树上落下的时候,在空中仍保持原状,这时六出的花瓣却成了螺旋桨,一路旋转而下,然后啪的一声堕到地上”。她指给我看,我极诧异,也大感兴趣。那是寒假里的事情了。转眼春天来,每天上学路上我们都看木棉,眼见得花苞满枝,眼见得花瓣微绽,眼见得硕大的红花傲立枝头。几天过去,迎来花事最盛的时候,树下也已是繁花委地,零落成泥,有的被老人捡去煲汤了。但就是没有机会亲眼看见木棉花朵从枝头铿然落下的那一刻——上学上班时间都紧,不敢多待。木棉花期不长,屡看不验,我们不由得有些着急。那天上完晚修回来,已近夜里十点,刚下过小雨,空气里还滞着凉凉的雨意,街市霓虹如常,行人渐稀。还在道边那棵大木棉树下,我们停下来,等。等待一朵花落竟也是这样一件辛苦的事,之前从没感受过。仰得脖颈痛了,眼酸了。眼前高枝上的花朵兀自挺立,不见动静。也看见有一朵已然从枝上断开,又被中间的一茎细蕊牵着,垂而不落,只在风里流转。一整株树,一树的花,也不知盯哪一处看更好。冷不丁听见簌簌有声,随即就是“啪”地坠落于地,回看时原来是较低的侧枝上落下一朵,但速度之快,来不及看清。已经有过往的行人对我们投以奇怪的眼神了。马路对面是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清晖园,古墙灰瓦,静默不语。我们不甘心,还看。终于亲眼看见一朵红色的木棉花,从高高的枝头,如跳水运动员一般优雅地落下来,六出的花瓣始终朝上,一路急速旋转,状如风车,坠落于地。我们相视一笑,离开,带着深深的满足感。“细数落花因坐久”,待了多长时间,已无需计较了。——次日,我也当然地把这一发现并此段文字一起告诉了班上学生,也激起了他们更大的兴趣。
女儿也常写博客,她也会在博客里谈到读过的书:
每天早早地起来,吃完早餐,独自一个行进在去往合唱团的路上。早晨的空气很新鲜,清脆的鸟鸣像露水一样不时溅起来,阳光透过茂密的叶丛轻柔地抚摸着面颊,让人体验到一种两腋生风的感觉,步履也开始变得轻快起来。从前方的音乐楼传来阵阵歌声,飘渺,悠长。我想象自己正置身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上的一座修道院中,我在修道院中倾情歌唱……《绿山墙的安妮》中有这样一句话:“感谢上帝!这样美好的早晨我们常常拥有,不是很令人欣慰的一件事吗?”
她还说,“每次读外国人写的书的时候,我就会觉得置身于阿尔卑斯山上的枞树下坐在一张小木凳上一边喝茶一边看书。读我们中国人写的乡村小说的时候,我就会觉得自己坐在一个稻草堆上翘着腿读书”。
她做过的梦——梦中的我和一个好姐妹坐在婆婆家后面的一个高高的草垛上,两条腿一摆一摆,说着咱俩的悄悄话儿,然后被那俏皮话逗得哈哈大笑,肚子一颤一颤的。“哎!回来吃饭啰!”那是外婆呼唤的声音,一直在我心间回荡。“好嘞!”我俩脆脆地回答。便利索的跳下草垛,一起有说有笑地回家。——这应该是她刚读过《草房子》不久的事情吧。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纪念中学三鑫双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