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财富论坛上,张玉良是唯一一位受邀的房地产开发商。在世界500强云集的论坛上,张玉良执掌的绿地集团是中国内地第一个房地产企业的世界500强。
在世界500强的名单里,有很多的企业是经过上百年,才从创立到进入500强企业的。然而,创业仅仅20余年,上海地方性国资背景的绿地集团就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成长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全球经济界、实业界和传媒界因此把目光聚焦在绿地集团的掌舵人集团董事长张玉良身上,希望从这位世界级的企业家那儿得到真实的答案。
豁达爽朗大笑,配着纹丝不乱的发型,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的亲切随和中却也透着细腻严谨。这位世界500强企业领导者21年前曾主动放弃“吃皇粮”的干部身份,毅然决然地下海经商。回首当时的决定,张玉良淡淡表示:“我只想做成点事。”
感谢时代的馈赠
1992年7月18日,绿地集团的前身上海绿地总公司由上海市农委和建委共同出资2000万组建成立,旨在通过市场化经营积累资金并投入改善城市绿化。承担着这份“绿色使命”诞生的绿地,从一开始就同时肩负“发展”和“责任”双重目标。
张玉良主动请缨,卸下上海市农委住宅办副主任的头衔后,领了“总经理”的任命状,走出位于外滩12号的办公室开始满世界追寻他的“绿地梦”。
即使经历了三年两次调控,绿地仍保持着每年30%的增速突飞猛进,在中国企业500强中的排名一路跃升:2004年第274位、2005年第249位、2006年第209位。张玉良说,2001年启动“异地攻略”后,绿地集团才算真正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搏击成长的绿地,以20年超常规式的发展,回报给时代舞台一个奇迹,而其背后,走出的是一条富有时代烙印和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
超高层:一个城市的高度
张玉良知道,想要超越,必须剑走偏锋,棋行险招。
2004年,绿地接洽南京地标性建筑紫峰大厦。张玉良压了一半的身家性命在这栋楼上,与世界顶级设计团队SOM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作,对方的设计师艾德里·安史密斯,曾经设计828米迪拜哈利法塔。与中国另一个超高层代表金茂大厦不同,绿地采用全新的经营模式,保留最主要的商场和酒店,其余商业体全部直接卖掉换取现金,这种资金回笼模式,使得资金回笼周期短,快速复制。
经过放手一搏,绿地一跃成为国内一流房地产开发企业,截至2012年,绿地已经投资19个超高层项目,其中4幢摩天楼位列世界排名前十。
然而,对超高层及城市综合体的质疑从未消失过,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超高层大楼严重的安全隐患。当高度超过150米时,最高的消防云梯也无法到达,万科董事长王石就曾犀利指出,“危险的高楼情结带来的不仅可能是纪念碑、里程碑、还有可能是墓碑。”另一方面,超高模式却是地方政府的宠儿,超高层地标建筑以及云端上的五星级酒店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和招商环境。
当问及经过一座城市,看到地标建筑是绿地所建时是否自豪,张玉良巧妙地回答道:“我和这个城市一样感到骄傲。”
张玉良认为,超高层是目前全球最经济、最合适的土地利用模式,有人问到为什么做那么多高层?张玉良回答道:“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中国城市的需要,同时也是这些城市市民的愿望,是一个精神的追求,代表了一个城市的高度。”
能向世界贡献什么
2012年上半年,绿地集团业务营收1126.42亿元,利润总额54.83亿,正式跻身《财富》世界500强483位。而在12年前,首届博鳌房地产论坛开幕时,王石、任志强、潘石屹、冯仑已经在房地产江湖声名在外,绿地还只不过是上海一隅的本地企业,张玉良更是少有人知。
庞大的绿地率先进入了世界500强,这不是偶然。这一计划提出在2005年,当时的绿地营收不到100亿,却惊人地制定了冲刺世界500强的六年规划。绝大多数高管觉得“他疯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绿地内部有句话是“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
尽管当时的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张玉良在说大话,然而事实证明:以2000万注册资本金起步,20年后资产规模、年业务经营收入双双突破2000亿,实现资产近万倍增长,国有资产增值超千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超40%;房地产业务遍及25省市自治区70余座城市,并远赴海外落地韩国、澳大利亚、德国,随即还将拓展至泰国、西班牙等国;19栋“绿地中心”摩天高楼争相拔地而起,其中成都、武汉、大连、南京4幢位列世界排名前十;第二支柱能源产业迅速崛起,煤炭产运销与石油储运销产业链日臻完善,煤矿资源总储量近6亿吨,年产量超1500万吨;金融产业控股城商行,发起成立中国最大的小贷公司,旨在打造金融全产业链;商业、酒店、建筑、汽车服务等产业齐头并进……
而张玉良也是个“拼命三郎”的工作狂,他没有假期,没有休息日,频频在出差的路上。有一次张玉良问一位副总裁,“你说我们忙里忙外到底是为了什么?就为了每年的数字?”张玉良承认自己有企业家精神的基因,总是永无止步地要去追求,他颔首回答:“我们这一代人面临非常好的发展时机,社会、时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你认真做,就能成就一些事,你不认真做就荒废了整个人生。”
只是现在,有一个问题——“除了冰冷的数字与庞大的规模外,中国的世界500强还能向世界贡献什么?”成了张玉良正在思考的问题。
在世界500强的名单里,有很多的企业是经过上百年,才从创立到进入500强企业的。然而,创业仅仅20余年,上海地方性国资背景的绿地集团就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成长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全球经济界、实业界和传媒界因此把目光聚焦在绿地集团的掌舵人集团董事长张玉良身上,希望从这位世界级的企业家那儿得到真实的答案。
豁达爽朗大笑,配着纹丝不乱的发型,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的亲切随和中却也透着细腻严谨。这位世界500强企业领导者21年前曾主动放弃“吃皇粮”的干部身份,毅然决然地下海经商。回首当时的决定,张玉良淡淡表示:“我只想做成点事。”
感谢时代的馈赠
1992年7月18日,绿地集团的前身上海绿地总公司由上海市农委和建委共同出资2000万组建成立,旨在通过市场化经营积累资金并投入改善城市绿化。承担着这份“绿色使命”诞生的绿地,从一开始就同时肩负“发展”和“责任”双重目标。
张玉良主动请缨,卸下上海市农委住宅办副主任的头衔后,领了“总经理”的任命状,走出位于外滩12号的办公室开始满世界追寻他的“绿地梦”。
即使经历了三年两次调控,绿地仍保持着每年30%的增速突飞猛进,在中国企业500强中的排名一路跃升:2004年第274位、2005年第249位、2006年第209位。张玉良说,2001年启动“异地攻略”后,绿地集团才算真正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搏击成长的绿地,以20年超常规式的发展,回报给时代舞台一个奇迹,而其背后,走出的是一条富有时代烙印和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
超高层:一个城市的高度
张玉良知道,想要超越,必须剑走偏锋,棋行险招。
2004年,绿地接洽南京地标性建筑紫峰大厦。张玉良压了一半的身家性命在这栋楼上,与世界顶级设计团队SOM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作,对方的设计师艾德里·安史密斯,曾经设计828米迪拜哈利法塔。与中国另一个超高层代表金茂大厦不同,绿地采用全新的经营模式,保留最主要的商场和酒店,其余商业体全部直接卖掉换取现金,这种资金回笼模式,使得资金回笼周期短,快速复制。
经过放手一搏,绿地一跃成为国内一流房地产开发企业,截至2012年,绿地已经投资19个超高层项目,其中4幢摩天楼位列世界排名前十。
然而,对超高层及城市综合体的质疑从未消失过,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超高层大楼严重的安全隐患。当高度超过150米时,最高的消防云梯也无法到达,万科董事长王石就曾犀利指出,“危险的高楼情结带来的不仅可能是纪念碑、里程碑、还有可能是墓碑。”另一方面,超高模式却是地方政府的宠儿,超高层地标建筑以及云端上的五星级酒店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和招商环境。
当问及经过一座城市,看到地标建筑是绿地所建时是否自豪,张玉良巧妙地回答道:“我和这个城市一样感到骄傲。”
张玉良认为,超高层是目前全球最经济、最合适的土地利用模式,有人问到为什么做那么多高层?张玉良回答道:“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中国城市的需要,同时也是这些城市市民的愿望,是一个精神的追求,代表了一个城市的高度。”
能向世界贡献什么
2012年上半年,绿地集团业务营收1126.42亿元,利润总额54.83亿,正式跻身《财富》世界500强483位。而在12年前,首届博鳌房地产论坛开幕时,王石、任志强、潘石屹、冯仑已经在房地产江湖声名在外,绿地还只不过是上海一隅的本地企业,张玉良更是少有人知。
庞大的绿地率先进入了世界500强,这不是偶然。这一计划提出在2005年,当时的绿地营收不到100亿,却惊人地制定了冲刺世界500强的六年规划。绝大多数高管觉得“他疯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绿地内部有句话是“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
尽管当时的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张玉良在说大话,然而事实证明:以2000万注册资本金起步,20年后资产规模、年业务经营收入双双突破2000亿,实现资产近万倍增长,国有资产增值超千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超40%;房地产业务遍及25省市自治区70余座城市,并远赴海外落地韩国、澳大利亚、德国,随即还将拓展至泰国、西班牙等国;19栋“绿地中心”摩天高楼争相拔地而起,其中成都、武汉、大连、南京4幢位列世界排名前十;第二支柱能源产业迅速崛起,煤炭产运销与石油储运销产业链日臻完善,煤矿资源总储量近6亿吨,年产量超1500万吨;金融产业控股城商行,发起成立中国最大的小贷公司,旨在打造金融全产业链;商业、酒店、建筑、汽车服务等产业齐头并进……
而张玉良也是个“拼命三郎”的工作狂,他没有假期,没有休息日,频频在出差的路上。有一次张玉良问一位副总裁,“你说我们忙里忙外到底是为了什么?就为了每年的数字?”张玉良承认自己有企业家精神的基因,总是永无止步地要去追求,他颔首回答:“我们这一代人面临非常好的发展时机,社会、时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你认真做,就能成就一些事,你不认真做就荒废了整个人生。”
只是现在,有一个问题——“除了冰冷的数字与庞大的规模外,中国的世界500强还能向世界贡献什么?”成了张玉良正在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