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卓越计划”旨在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该计划的实施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研究了“卓越计划”实施中校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成因,并从企业层面对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卓越计划 校企合作 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27-02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簡称“卓越计划”)是正在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的重要内容,该计划指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二、“卓越计划”实施中校企合作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均针对“卓越计划”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培养方案,但仍有部分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方式与方法尚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目前校企合作存在以下问题:
(1)学校层面:在学生培养方面,由于校内实践环节与企业或社会行业需求严重脱节,大部分毕业生对于企业而言只是具有一定知识的学生,不少毕业生进入企业,连最简单的技术工作都无法胜任,导致企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成本和周期增加,降低企业长期与高校合作的热情。
在教师进企业这一环节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其一不少企业的核心技术因涉及到保密问题,教师无法介入核心技术研发。同时,教师进企业时间短,各方面的学习较为粗浅,系统性不强。而且目前高校教师对职称评定有一定要求,也导致教师下企业积极性不足。
(2)企业层面:企业参与“卓越计划”是以用人为的目,希望通过毕业生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情况后可以尽快进入企业工作,并非从教育的角度来教学生,这直接导致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与学生期望有较大差距。
大部分企业是缺乏校企合作动力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经济利益驱使,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参与“卓越计划”并没有得到来自政府或高校的实质意义上的支持,这直接导致很多企业不肯花较多的人力甚至物力来替高校培养学生。虽然参与“卓越计划”企业规模较大,但是涉及到企业与高校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和开展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这两方面的合作时,不少企业感到力不从心。“卓越计划”要求学生全天候在企业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很多企业的顾虑,企业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甚至法律责任。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大多数高校尚未找到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分享利益,承担风险的合作办法,校企双方合作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分析
“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效果欠佳,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校企合作只有遵循企业经济利益要求,企业才乐于参与校企合作。因此,分析企业的内在需求,寻求企业盈利和高校发展的平衡点是校企合作顺利记性的关键。
(1)通过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角度分析,企业参与到培养方案的制定,可以方便企业获得所需的人才。多数企业需要对新进员工进行入职培训,需要耗费不少的时间和成本,而如果毕业生毕业后直接留在企业工作可以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同时也会使一些企业考虑员工的继续深造,从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2)从企业技术发展的方面分析,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并增强竞争力,迫切需要创新性的技术,也需要对现有技术和工艺进行改良和提高。高等院校作为培育技术和先进科技的主要落脚点,也需要通过科研创新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校企双方在技术层面的目标是一致的。
(3)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分析,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自己的文化氛围和形象,重视企业的品牌效应。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可以通过高校的文化氛围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以及在公众媒体面前的影响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企业需求分析与高校现状中不难发现,高校只要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技术和企业形象的需求,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将会大大增加,校企合作的实效性也得到提升,为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提供了稳定而有保障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方晓明.“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探究[J]. 教育评论, 2013(5): 27-29.
[2]孙道胜, 程家福, 潘和平.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保障机制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5(3):66-69, 80.
[3]郑梅花,文保雅.影响校企合作的利益主体动力问题探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5, 21(1): 15-18.
[4]朱永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现实困境与化解路径[J].教育评论, 2016(9):122-125.
[5]张勇.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6(23):39-40.
【关键词】卓越计划 校企合作 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4-0027-02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簡称“卓越计划”)是正在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中的重要内容,该计划指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二、“卓越计划”实施中校企合作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国内高校均针对“卓越计划”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培养方案,但仍有部分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方式与方法尚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目前校企合作存在以下问题:
(1)学校层面:在学生培养方面,由于校内实践环节与企业或社会行业需求严重脱节,大部分毕业生对于企业而言只是具有一定知识的学生,不少毕业生进入企业,连最简单的技术工作都无法胜任,导致企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成本和周期增加,降低企业长期与高校合作的热情。
在教师进企业这一环节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不少问题,其一不少企业的核心技术因涉及到保密问题,教师无法介入核心技术研发。同时,教师进企业时间短,各方面的学习较为粗浅,系统性不强。而且目前高校教师对职称评定有一定要求,也导致教师下企业积极性不足。
(2)企业层面:企业参与“卓越计划”是以用人为的目,希望通过毕业生到企业实习,了解企业情况后可以尽快进入企业工作,并非从教育的角度来教学生,这直接导致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与学生期望有较大差距。
大部分企业是缺乏校企合作动力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经济利益驱使,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参与“卓越计划”并没有得到来自政府或高校的实质意义上的支持,这直接导致很多企业不肯花较多的人力甚至物力来替高校培养学生。虽然参与“卓越计划”企业规模较大,但是涉及到企业与高校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和开展独立指导毕业设计这两方面的合作时,不少企业感到力不从心。“卓越计划”要求学生全天候在企业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学生的人身安全是很多企业的顾虑,企业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甚至法律责任。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大多数高校尚未找到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分享利益,承担风险的合作办法,校企双方合作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分析
“卓越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效果欠佳,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校企合作只有遵循企业经济利益要求,企业才乐于参与校企合作。因此,分析企业的内在需求,寻求企业盈利和高校发展的平衡点是校企合作顺利记性的关键。
(1)通过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角度分析,企业参与到培养方案的制定,可以方便企业获得所需的人才。多数企业需要对新进员工进行入职培训,需要耗费不少的时间和成本,而如果毕业生毕业后直接留在企业工作可以降低企业培训成本,同时也会使一些企业考虑员工的继续深造,从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2)从企业技术发展的方面分析,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并增强竞争力,迫切需要创新性的技术,也需要对现有技术和工艺进行改良和提高。高等院校作为培育技术和先进科技的主要落脚点,也需要通过科研创新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校企双方在技术层面的目标是一致的。
(3)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分析,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自己的文化氛围和形象,重视企业的品牌效应。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可以通过高校的文化氛围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以及在公众媒体面前的影响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企业需求分析与高校现状中不难发现,高校只要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技术和企业形象的需求,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将会大大增加,校企合作的实效性也得到提升,为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提供了稳定而有保障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方晓明.“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探究[J]. 教育评论, 2013(5): 27-29.
[2]孙道胜, 程家福, 潘和平.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保障机制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5(3):66-69, 80.
[3]郑梅花,文保雅.影响校企合作的利益主体动力问题探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5, 21(1): 15-18.
[4]朱永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现实困境与化解路径[J].教育评论, 2016(9):122-125.
[5]张勇.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6(2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