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炮声隆隆,枪声四起,抗战名曲《还乡行》激昂的乐章奏响,战火硝烟和乐队演奏的画面穿插出现,音乐纪录片《乐韵流芳》的叙述就这样开始了。
《乐韵流芳》是一部讲述中国民族音乐家甘涛生平的纪录片。甘涛是南派二胡演奏的杰出代表。抗日战争期间。他参与组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专业的民族管弦乐队——中央广播电台国乐队,发明了中胡、大胡等乐器。2012年,时逢甘涛诞辰100周年之际,笔者编导摄制了这部纪录片。
“每一部影片总是会有一个人性的故事在里面,同时由于音乐的存在会显得更有意思。”美国纪录片大师艾伦·米勒在被问到专注于音乐纪录片的动力时这样说。完成了纪录片《乐韵流芳》的创作,并观看了《寻找小糖人》等多部外国音乐纪录片之后,笔者对音乐纪录片的摄制有了一些认识和理解。
一、用音乐的语言述说
摄制音乐纪录片,应发挥音乐的特点,大胆地用音乐来述说。音乐诉诸人们的听觉,能够表现情绪、情感,还能对事物进行一定的描绘,使人产生丰富生动的联想,从而体验到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和意境。在音乐纪录片中,音乐是叙述的主要手段,它不仅对画面起补充、深化、烘托和渲染作用,而且是主题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韵流芳》摄制之初,遇到了资料不全的困难。甘涛已去世多年,了解他的亲人、朋友、同事也大多离世,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关于他的文字记载也不多。这对讲述他的生平和音乐活动造成了很大困难。究竟该如何塑造甘涛的形象呢?这时,笔者想到了要充分使用甘涛留下的仅有的几首二胡独奏、合奏曲的录音,用他的音乐来述说,让观众直接聆听他的演奏,倾听他的心声,体会他的情感。这些乐曲是甘涛自我表达的最好、最贴切的语言,千言万语都汇聚在他的音乐中。这就是音乐的力量。有些时候,音乐比文字能表达得更多。
《乐韵流芳》一片的开头,激情的演奏和激烈的炮火交织在一起,以突出主题,震撼和吸引观众。片子在20世纪初期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传统文化转型、民族新音乐文化得以发展的大背景下,重点介绍甘涛顺应宣传抗战的需要,抓住机会实现他的音乐抱负。在叙述甘涛的出生和成长时,音乐转为他本人演奏的二胡独奏曲《还乡行》的抒情段落,解说停止,让观众静静聆听甘涛才华横溢的演奏。这段音乐营造出一个意象,让人们去联想少年甘涛对音乐的热爱,以及他是如何学习民乐演奏的。介绍甘涛二胡演奏的部分以他的二胡独奏曲《行街四合》开始,让观众聆听、品味他的出色演奏。这时,甘涛高超的演奏比任何语言都更生动、更有说服力,他演奏的音乐就是他自身最真实的写照。这一段二胡曲持续了2分45秒,其间插入字幕解说,插入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等人对甘涛演奏的介绍和评价。
音乐的力量能够通过听觉感官直抵人心,动人心魄。大胆地、恰到好处地运用音乐表达和述说,音乐纪录片总是能一次次打动人心。
纪录片《寻找小糖人》说的是美国民谣歌手罗德里格兹的传奇人生。片中大量使用了罗德里格兹创作和演唱的歌曲,述说他的人生经历,展现他的内心世界。例如,音乐制作人斯蒂夫·罗兰德伤感地讲述了当年罗德里格兹在圣诞节的前两周被唱片公司解约,那时他还没什么名气。这时,罗德里格兹的歌曲《因为》响起:因为我丢了工作,就在圣诞节的前两周,我在下水道对耶稣倾诉……接着,影片转向叙述20世纪70年代的南非,罗德里格兹具有反叛意味的歌曲成为解放人们心灵的音乐而大受欢迎。伴随着他的歌声,画外音响起:“市长掩盖犯罪率,理事会的女人犹犹豫豫,公众变得易怒,但忘了选举的日子……”这些歌曲和被采访者的讲述融合在一起,生动地描绘出了罗德里格兹的形象,感动了观众。
《一路平安》是法国导演托尼·加特利弗拍摄的纪录片,以风格多样的吉卜赛音乐溯源吉卜赛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片中,导演运用富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吉普赛音乐来讲述各地吉卜赛人的生活。比如,影片开头用一段具有印度风情的吉卜赛音乐展开叙述,时而深情悲怆时而欢快热烈的音乐和马车轱辘碾压砂石的声音、脚铃叮当声、滴水的嗒嗒声等混合在一起,描述了吉卜赛人在印度干裂的土地上四处奔波的生活情景。再如,片中用大段极具东欧风情的吉卜赛音乐,回忆吉卜赛人在罗马尼亚极权统治时期的生活,展现了吉卜赛人在匈牙利与当地人的交流。这样,使人们真切地了解到吉卜赛人的生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建立音画交融的意境
在音乐纪录片中,音乐塑造听觉意象,画面塑造视觉形象。这时,要将音乐与画面融汇在一起,利用视听感官的通感作用,相互延伸、拓展,建立音画交融的意境,以调动观众的情感、激发观众的联想,使他们产生共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道,意境是情与景的统一,是情景交融。他指出,景“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是客观的、知识的;情为“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之态度”,是主观的、感情的。如果将音乐纪录片的画面看作客观的“景”,那么,音乐就是主观的“情”的表达。这时,音乐旋律的情绪基调、节奏等与画面的情感内涵、节奏应该是吻合的、一致的。
《乐韵流芳》中表现甘涛童年学拉二胡的片段,以现在拍摄的实景画面和音乐相结合,共同营造出一个意境,引发观众联想,从而完成叙事。片中这一段画面是:缓缓摇拍的镜头呈现出甘涛儿时居住的庭院,明亮光线下碧绿的树叶,红色的木屋、花窗,一把倚靠在窗前的二胡,满地树影婆娑。这时,所用的音乐是甘涛1980年录制的二胡独奏曲《还乡行》,旋律优美深情,节奏和缓从容。音乐和画面形成统一的意境,给观众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联想当年那小小少年如何在庭院中努力地拉着二胡。
音乐的述说可以沁人心脾,感动心灵。音乐纪录片《听风的歌》记录了冰岛知名乐团Sigur Ros在家乡举办的一系列演出。全片没有解说词,只有乐队成员的讲述和他们的音乐。坚硬的山石、歪倒的墓碑、荒原、破房子、胶木唱片的噪声、录音设备的啸声和人的歌唱声,这一切都被《听风的歌》收入片中。画面和音乐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风”的意境。如风吹过,风在啸鸣;似大海上的风,又似山间的风,席卷一切,动人心魄。导演把自己对家乡的感受这样表现出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以音乐提升画面,揭示主题
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能够展示人物或事件深层的内涵,引发观众哲理性的思考。这在音乐纪录片中,是通过以音乐提升画面内容、概括和揭示主题来实现的。这就要求创作者准确把握主题,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事件的本质,用音乐准确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事件的内涵,引导观众对作品的主题做深层次思考。
美国导演朗·费力加摄制的《天地玄黄》可以说是一部“纯音乐”的纪录片,它以高度概括、提炼的手法展示了世界各地千变万化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展示了各地生活理念、宗教信仰等差异巨大的人们的生存状况。全片没有解说,没有人物采访谈话,只有音乐和现场声;画面是不断跳跃、变化多端的,音乐却相对平稳、一致。音乐和画面似乎是各说各的,但是当它们结合在一起时,却产生了奇妙的效果,使观众看到千变万化的景物、生灵之间原来有那么多共通、共同的东西,这就是创作者用音乐强调的理念。例如,在《天地玄黄》的开头,画面接连展示了加德满都的寺庙和湿婆教圣僧、在耶路撒冷哭墙前祈祷的人们、在麦加祈祷的人们;伊朗伊斯法罕伊玛姆清真寺、法国兰斯大教堂、中国拉萨卓康寺、日本京都龙安寺等,以及那些地方穿着不同僧袍的僧人。这时,画面所展示的场景和人物变化巨大,但是,所用的音乐是同一段平稳、空灵、深邃的旋律。这样的音乐运用使人领悟:这些看似差异巨大的宗教其实质是一样的,这些信仰不同的人群其精神世界和所追求的东西也是一样的。这样,音乐不仅渲染了画面气氛,和画面一起形成了完整的意境,还引导人们思索,使人有所感悟,从而揭示了主题,升华了画面内容。
《乐韵流芳》是一部讲述中国民族音乐家甘涛生平的纪录片。甘涛是南派二胡演奏的杰出代表。抗日战争期间。他参与组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专业的民族管弦乐队——中央广播电台国乐队,发明了中胡、大胡等乐器。2012年,时逢甘涛诞辰100周年之际,笔者编导摄制了这部纪录片。
“每一部影片总是会有一个人性的故事在里面,同时由于音乐的存在会显得更有意思。”美国纪录片大师艾伦·米勒在被问到专注于音乐纪录片的动力时这样说。完成了纪录片《乐韵流芳》的创作,并观看了《寻找小糖人》等多部外国音乐纪录片之后,笔者对音乐纪录片的摄制有了一些认识和理解。
一、用音乐的语言述说
摄制音乐纪录片,应发挥音乐的特点,大胆地用音乐来述说。音乐诉诸人们的听觉,能够表现情绪、情感,还能对事物进行一定的描绘,使人产生丰富生动的联想,从而体验到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和意境。在音乐纪录片中,音乐是叙述的主要手段,它不仅对画面起补充、深化、烘托和渲染作用,而且是主题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韵流芳》摄制之初,遇到了资料不全的困难。甘涛已去世多年,了解他的亲人、朋友、同事也大多离世,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关于他的文字记载也不多。这对讲述他的生平和音乐活动造成了很大困难。究竟该如何塑造甘涛的形象呢?这时,笔者想到了要充分使用甘涛留下的仅有的几首二胡独奏、合奏曲的录音,用他的音乐来述说,让观众直接聆听他的演奏,倾听他的心声,体会他的情感。这些乐曲是甘涛自我表达的最好、最贴切的语言,千言万语都汇聚在他的音乐中。这就是音乐的力量。有些时候,音乐比文字能表达得更多。
《乐韵流芳》一片的开头,激情的演奏和激烈的炮火交织在一起,以突出主题,震撼和吸引观众。片子在20世纪初期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传统文化转型、民族新音乐文化得以发展的大背景下,重点介绍甘涛顺应宣传抗战的需要,抓住机会实现他的音乐抱负。在叙述甘涛的出生和成长时,音乐转为他本人演奏的二胡独奏曲《还乡行》的抒情段落,解说停止,让观众静静聆听甘涛才华横溢的演奏。这段音乐营造出一个意象,让人们去联想少年甘涛对音乐的热爱,以及他是如何学习民乐演奏的。介绍甘涛二胡演奏的部分以他的二胡独奏曲《行街四合》开始,让观众聆听、品味他的出色演奏。这时,甘涛高超的演奏比任何语言都更生动、更有说服力,他演奏的音乐就是他自身最真实的写照。这一段二胡曲持续了2分45秒,其间插入字幕解说,插入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等人对甘涛演奏的介绍和评价。
音乐的力量能够通过听觉感官直抵人心,动人心魄。大胆地、恰到好处地运用音乐表达和述说,音乐纪录片总是能一次次打动人心。
纪录片《寻找小糖人》说的是美国民谣歌手罗德里格兹的传奇人生。片中大量使用了罗德里格兹创作和演唱的歌曲,述说他的人生经历,展现他的内心世界。例如,音乐制作人斯蒂夫·罗兰德伤感地讲述了当年罗德里格兹在圣诞节的前两周被唱片公司解约,那时他还没什么名气。这时,罗德里格兹的歌曲《因为》响起:因为我丢了工作,就在圣诞节的前两周,我在下水道对耶稣倾诉……接着,影片转向叙述20世纪70年代的南非,罗德里格兹具有反叛意味的歌曲成为解放人们心灵的音乐而大受欢迎。伴随着他的歌声,画外音响起:“市长掩盖犯罪率,理事会的女人犹犹豫豫,公众变得易怒,但忘了选举的日子……”这些歌曲和被采访者的讲述融合在一起,生动地描绘出了罗德里格兹的形象,感动了观众。
《一路平安》是法国导演托尼·加特利弗拍摄的纪录片,以风格多样的吉卜赛音乐溯源吉卜赛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片中,导演运用富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吉普赛音乐来讲述各地吉卜赛人的生活。比如,影片开头用一段具有印度风情的吉卜赛音乐展开叙述,时而深情悲怆时而欢快热烈的音乐和马车轱辘碾压砂石的声音、脚铃叮当声、滴水的嗒嗒声等混合在一起,描述了吉卜赛人在印度干裂的土地上四处奔波的生活情景。再如,片中用大段极具东欧风情的吉卜赛音乐,回忆吉卜赛人在罗马尼亚极权统治时期的生活,展现了吉卜赛人在匈牙利与当地人的交流。这样,使人们真切地了解到吉卜赛人的生活和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建立音画交融的意境
在音乐纪录片中,音乐塑造听觉意象,画面塑造视觉形象。这时,要将音乐与画面融汇在一起,利用视听感官的通感作用,相互延伸、拓展,建立音画交融的意境,以调动观众的情感、激发观众的联想,使他们产生共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道,意境是情与景的统一,是情景交融。他指出,景“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是客观的、知识的;情为“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之态度”,是主观的、感情的。如果将音乐纪录片的画面看作客观的“景”,那么,音乐就是主观的“情”的表达。这时,音乐旋律的情绪基调、节奏等与画面的情感内涵、节奏应该是吻合的、一致的。
《乐韵流芳》中表现甘涛童年学拉二胡的片段,以现在拍摄的实景画面和音乐相结合,共同营造出一个意境,引发观众联想,从而完成叙事。片中这一段画面是:缓缓摇拍的镜头呈现出甘涛儿时居住的庭院,明亮光线下碧绿的树叶,红色的木屋、花窗,一把倚靠在窗前的二胡,满地树影婆娑。这时,所用的音乐是甘涛1980年录制的二胡独奏曲《还乡行》,旋律优美深情,节奏和缓从容。音乐和画面形成统一的意境,给观众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联想当年那小小少年如何在庭院中努力地拉着二胡。
音乐的述说可以沁人心脾,感动心灵。音乐纪录片《听风的歌》记录了冰岛知名乐团Sigur Ros在家乡举办的一系列演出。全片没有解说词,只有乐队成员的讲述和他们的音乐。坚硬的山石、歪倒的墓碑、荒原、破房子、胶木唱片的噪声、录音设备的啸声和人的歌唱声,这一切都被《听风的歌》收入片中。画面和音乐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风”的意境。如风吹过,风在啸鸣;似大海上的风,又似山间的风,席卷一切,动人心魄。导演把自己对家乡的感受这样表现出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以音乐提升画面,揭示主题
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能够展示人物或事件深层的内涵,引发观众哲理性的思考。这在音乐纪录片中,是通过以音乐提升画面内容、概括和揭示主题来实现的。这就要求创作者准确把握主题,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事件的本质,用音乐准确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事件的内涵,引导观众对作品的主题做深层次思考。
美国导演朗·费力加摄制的《天地玄黄》可以说是一部“纯音乐”的纪录片,它以高度概括、提炼的手法展示了世界各地千变万化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展示了各地生活理念、宗教信仰等差异巨大的人们的生存状况。全片没有解说,没有人物采访谈话,只有音乐和现场声;画面是不断跳跃、变化多端的,音乐却相对平稳、一致。音乐和画面似乎是各说各的,但是当它们结合在一起时,却产生了奇妙的效果,使观众看到千变万化的景物、生灵之间原来有那么多共通、共同的东西,这就是创作者用音乐强调的理念。例如,在《天地玄黄》的开头,画面接连展示了加德满都的寺庙和湿婆教圣僧、在耶路撒冷哭墙前祈祷的人们、在麦加祈祷的人们;伊朗伊斯法罕伊玛姆清真寺、法国兰斯大教堂、中国拉萨卓康寺、日本京都龙安寺等,以及那些地方穿着不同僧袍的僧人。这时,画面所展示的场景和人物变化巨大,但是,所用的音乐是同一段平稳、空灵、深邃的旋律。这样的音乐运用使人领悟:这些看似差异巨大的宗教其实质是一样的,这些信仰不同的人群其精神世界和所追求的东西也是一样的。这样,音乐不仅渲染了画面气氛,和画面一起形成了完整的意境,还引导人们思索,使人有所感悟,从而揭示了主题,升华了画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