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心与信仰的坚守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P2814821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关系到党、国家和人民前途与命运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近年来,理论界、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领域、资料收集、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发展进程、主要人物、基本经验与规律等方面。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范畴、文献载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特别是目前还没有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的研究成果。孙建华教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的研究专著,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研究的空白。
  该书是鸿篇巨作,全书共三卷,总计约110万字。如此巨作绝非短期所能完成,是孙建华教授长期潜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与科研的阶段性成果。早在2008-2011年博士生研究阶段,孙建华教授就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史研究(1899-1940)”作为其博士论文的选题,并以此主持了教育部的相关课题,出版了专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史研究(1899-1940)》(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此后,其陆续主持完成了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史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研究(1899-2012)”等多项科研项目。十年之多的研究终成硕果,最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专著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充分体现了一个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高尚情怀,在这样一个许多人追求“短、平、快”的年代实属难得。
  全书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入与拓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从研究范畴来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这一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和领域。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持续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发展,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 64号),调整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及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内的五个二级学科。[1]作者首先从范畴内涵、学科建设、研究对象等三个方面厘清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史之间的逻辑关系,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虽然都属于通史类研究,存在一定的交集,但又有所区别,前者重点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后者则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历程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科学地提出和界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学科性质、历史分期、逻辑进程及其显著特征等相关内容,形成了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和领域,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的研究方向。
  二是从研究视角上,第一次以“通史”的视角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作者针对目前理论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践与理论上的基本原则、主要经验及规律性的认识上,没有能通过一种跨时代式的研究、不间断记叙、有机融入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的大脉络里,无法形成一种有机整体的局限性,尝试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为经,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的斗争为纬,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次以“通史”的形式系统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得以形成和不断丰富发展的逻辑进程及各个阶段的显著特征。作者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进程中形成的、能够区别表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各个历史阶段显著特征的重要文献、重大理论创新及其现实体现”为划分依据[2],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史分为孕育期、萌发期、攀升期、形成期、巩固期、推进期、奋越期、曲折期、挫折期、徘徊期、开拓期、丰富期、深化期和拓展期等十四个阶段,分析了每一发展阶段的重要文献、重大理论创新,归纳和总结了每一发展阶段的显著特征。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特定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民族特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伴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正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是从研究进路来看,通过解读和深刻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史上的“十五次争论”,阐释了多种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的内在关系,厘清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发展脉络。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史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选择、传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持久而尖锐斗争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传人中国,被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加以丰富和发展的。作者通过梳理近代以来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主流社会思潮的历史演进,探讨其在中国社会演变与思想变迁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和影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置身于各种复杂的社会思潮中,从而厘清了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逻辑关系。作者认为,近代以来出现的多种思潮有许多积极的因素,特别是一些进步的社会思潮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创造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对此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认识,以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继续丰富和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特别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史上的“十五次争论”,包括“问题与主义”之争、社会主义论战、无政府主义论战、科玄之争、“国共两党关系”、“中国革命道路”之争、近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唯物辩证法论战、三民主义论战、中国命运之争、中苏论战、“两个凡是”还是改革开放之争、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之争、私营经济是祸水还是活水之争、中国改革开放对错之争,也正是在这些复杂多样的论战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作者按照时间序列,对这些论战的缘起、史实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贡献逐一进行剖析,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作者为此还在前期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带领研究生专赴国家图书馆进行一个多月的相关资料收集,在浩瀚的资料中一页页地查找、复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发展史上的一系列重要會议、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文献进行资料查找和留存,为后续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纵观全书,不仅开创了一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领域,填补了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方面研究的空白,更充分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教育者的恒心、毅力与坚定信仰,非常值得一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院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 64号)[EB/OL].(2005-12-23) [2019-11-27]. http://www.moe.gov.cn/s78)A22/s7065/201410/t20141021_178219.html.
  [2]孙建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6.
  (责任编辑 张月红)
  收稿日期:2019-11-3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生态文明视域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研究”(19YJAZH071)
  作者简介:乔永平,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其他文献
摘 要:“强可持续性”依赖于资源管理或自然资源保护原则,它认为自然环境或生态资本的某些形式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无法替代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于所有生物的生存延续和福祉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贡献。基于这种对强可持续性的理解,当代人类社会的当务之急就是大力保护我们生存其中的自然环境,因为目前自然生态环境的退化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它能自我修复的极限。强可持续性不但在伦理层面上提出了我们“如何做好正确的事”这一
期刊
18 世纪英法启蒙思想家试图用力学研究人的本质,说人是机器,只是比动物多几个齿轮。如果说这种观点被我们视为无稽之谈,那么最近几十年的各种人学科技的突破,从人类基因全部解码到核磁共振成像对大脑活动的无损即时观察等等,无不令科学家坚信关于“人”的科学终于“成熟”了。1把目光放回国内,贺建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一经公开,尽管舆论哗然,质疑之声遍起,他本人仍然坚信“基因手术是治愈遗传性疾病和预防严重疾病的
期刊
2018年12月22日,“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中国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会”第三期工作坊在南京林业大学举行,主题为“新世纪生态文学的多维视野:研究与教学”,由外国语学院承办。参加工作坊的专家大多为国内生态文学、生态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报告内容涉及新世纪生态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生态文学国别批评、生态批评实践探索以及生态教育与课程建设等议题,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学术交流成果。  本次工作坊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
期刊
摘 要:政治哲学和环境哲学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广泛讨论的新领域。人们认为以往仅仅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哲学,与仅仅探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政治哲学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但是实质上任何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都会需要或者涉及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各组织内部的包括经济、社会权利关系等善品的重新分配。近年来政治哲学也逐渐将环境伦理及环境哲学纳入重点讨论议题;而政治哲学常常探讨的社会群体责任共担层面的平等又会在一定程度上
期刊
摘 要:自2015年起,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管理市场风险,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这一模式仍然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农户知识水平落后、参与意愿不强烈等。基于这一现状,本文结合2018年在黑龙江省海伦市海伦农场、北安市赵光农场和佳木斯市桦川县、桦南县的调研数据,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研究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
期刊
摘 要:公众交往空间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城市综合性公园作为公共交往的媒介,其形态特征及属性等因素对于增加邻里交往、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针对城市居民户外公众交往空间匮乏、城市邻里关系淡漠等问题,以漳州市景山公园规划设计为例,从公园整体使用空间布局、园内活动组织、单体空间形态、地域文化共鸣等方面探讨了促进公众交往的策略,以期为城市公园在改善公众交往方面提供相关思
期刊
2018年4月21日至22日,“自然辩证法与美丽中国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河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南京交通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长沙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学习《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诞辰主题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和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指导我们深情致敬马克思和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回顾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以来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20世纪、21世纪发生时代主题演变,在19世纪完成理论创立并开创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改变人类社会文明轨迹,在20世纪与各国革命建设实践结合指引国际科学社
期刊
摘 要:在哈丁的“公地悲剧”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视域中,如何摆脱搭便车的困境,促使每个行为主体的行动都沿着保护环境的轨道发展,这是环境治理必须直面的问题。“牛山之秃”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版本的“公地悲剧”,先秦儒家从“牛山之秃”的经验教训,总结出一条普遍性的哲学道理:保持生命系统生生不息的状态关键在于“养”。那么如何使社会成员的行动引导到“养”的轨道上?从集体行动理论的视角看,先秦儒家的生态理论与实
期刊
摘 要:南京邮电大学的定点帮扶单位为淮安市淮阴区吴城镇河滩村,学校逐步理清帮扶工作思路、完善帮扶工作举措,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实施立体帮扶,以夯实基层党建、激发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做好各级各类项目支撑、惠聚帮扶地区民生发展、扶贫扶智紧密结合为载体助力河滩村脱贫致富。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继承了扶贫工作中的对口帮扶传统,全方位提升帮扶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为加强校地交流、提升干部培养水平提供桥梁纽带作用。本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