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的教育应该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从教育细节做起,从“真”教育抓起,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树立“呵护学生的天性,培育学生的灵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的育人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养真教育;学生个性;培养策略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教育的本源是对其人性的培养,是关注人的生命成长。我校一直把办“真教育”,育“真性情”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呵护学生的天性,培育学生的灵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一、让学生的天性得到呵护
办“真教育”,育“真性情”是市桥南新小学的办学理念。“养真”是有修养、有正气、保持本性的意思,学校倡导师生涵养真性情,回归教育本质。
“天性”即孩子率真的本性,要让学生拥有自然的童年,修心养性,拥有真才实学,追求真味人生。因此,保护学生的天性是“养真教育”的核心要义。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往往都比较喜欢自己动手实践或与伙伴合作,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不断对答案进行探索。面对学生率真的天性,作为教育者不能无动于衷。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学等开展了一系列呵护学生天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如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出“双向‘三导三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小組合作学习”为载体,其中“三动”是指学生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模式;“三导”,即教师的导学、导练、导发展的过程。首先是紧抓“研学问题”,让学生对知识问题产生的环境、原因等初始状态进行质疑,还原、经历知识再现的过程;其次是强调学生学习发展的“真”过程,促进由“教”向“学”的转变,通过学生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探究,关注学生学的过程,思的过程。通过“三导三动”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愿意探究、愿意想象,较好地呵护儿童好问好动的天性,培育学生的真性情。
二、让学生的灵性得到培养
唤醒和挖掘学生们的灵性是教育者的使命。要培养学生的灵性,就要办“真”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如传统教育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们的个性差异,制定统一的目标,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用同样的试卷,反反复复地讲,反反复复地练,使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消失殆尽,失去学生原有的灵性。为此,学校进行研学后教的课堂改革,学科组进行集体备课、课堂精讲、课后精练,给学生创设了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地发挥学生们的个性优势,保持和培养学生的灵性。
三、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个性”就是孩子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即儿童的精神面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因为成长环境以及自身的原因,不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风格也会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教育机智,学会因势利导。因此,我校的“养真”教育提出了“和乐无疆 童心飞扬”的观点。学校开展的红领巾监督岗活动、学生运动会、“书香浸润融正于心,阅读成长美于行”的经典阅读活动、学生运动会、科技节、课前一分钟讲演、特色社团活动等,都是尊重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性别、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关注个性化的需要教育。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了“特色乒羽社团”“我是象棋小能手”等社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和意志品质。
“养真”教育,分别从本性、才智、精神三个方面着重培养,与学校办学理念所提出来的办“真教育”,育“真性情”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与现代儿童发展的契合,是基于市桥南新小学办学与改革历程中生发出的教育理念,更是学校汲取本土教育智慧,探索当前基础教育问题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养真教育;学生个性;培养策略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教育的本源是对其人性的培养,是关注人的生命成长。我校一直把办“真教育”,育“真性情”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呵护学生的天性,培育学生的灵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一、让学生的天性得到呵护
办“真教育”,育“真性情”是市桥南新小学的办学理念。“养真”是有修养、有正气、保持本性的意思,学校倡导师生涵养真性情,回归教育本质。
“天性”即孩子率真的本性,要让学生拥有自然的童年,修心养性,拥有真才实学,追求真味人生。因此,保护学生的天性是“养真教育”的核心要义。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往往都比较喜欢自己动手实践或与伙伴合作,在实际动手的过程中不断对答案进行探索。面对学生率真的天性,作为教育者不能无动于衷。因此,学校的德育、教学等开展了一系列呵护学生天性的教育教学活动。如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出“双向‘三导三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小組合作学习”为载体,其中“三动”是指学生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模式;“三导”,即教师的导学、导练、导发展的过程。首先是紧抓“研学问题”,让学生对知识问题产生的环境、原因等初始状态进行质疑,还原、经历知识再现的过程;其次是强调学生学习发展的“真”过程,促进由“教”向“学”的转变,通过学生主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探究,关注学生学的过程,思的过程。通过“三导三动”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愿意探究、愿意想象,较好地呵护儿童好问好动的天性,培育学生的真性情。
二、让学生的灵性得到培养
唤醒和挖掘学生们的灵性是教育者的使命。要培养学生的灵性,就要办“真”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如传统教育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们的个性差异,制定统一的目标,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用同样的试卷,反反复复地讲,反反复复地练,使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消失殆尽,失去学生原有的灵性。为此,学校进行研学后教的课堂改革,学科组进行集体备课、课堂精讲、课后精练,给学生创设了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地发挥学生们的个性优势,保持和培养学生的灵性。
三、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个性”就是孩子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即儿童的精神面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因为成长环境以及自身的原因,不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风格也会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教育机智,学会因势利导。因此,我校的“养真”教育提出了“和乐无疆 童心飞扬”的观点。学校开展的红领巾监督岗活动、学生运动会、“书香浸润融正于心,阅读成长美于行”的经典阅读活动、学生运动会、科技节、课前一分钟讲演、特色社团活动等,都是尊重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性别、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关注个性化的需要教育。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了“特色乒羽社团”“我是象棋小能手”等社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个性特长和意志品质。
“养真”教育,分别从本性、才智、精神三个方面着重培养,与学校办学理念所提出来的办“真教育”,育“真性情”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与现代儿童发展的契合,是基于市桥南新小学办学与改革历程中生发出的教育理念,更是学校汲取本土教育智慧,探索当前基础教育问题的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