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给孩子与新课标同步的“生命课堂”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4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具有独特个体和完整生命的学生,教师该拿什么奉献给所热爱的至真至纯的学生?陶行知先生以那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以及他为倡导并实践他那伟大的教育思想而践行的一桩桩、一件件教育轶事,都令我耳目一新,都令我为之感动,给了我深深的教育与无穷的启示:以“爱”为钥匙开启学生心灵;以“对话”为载体实现顺畅沟通;以“生活”为沃土培植道德幼苗。由此,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生活。
  关键词:开启心灵;对话;生活;沟通;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07-2
  抛开浮躁,静下心来,翻开《陶行知教育名篇》,凝视着那一行行足以振奋人心的话语“生活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它让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实施开放教育,实行“教育无痕”的对话,才能焕发学生活力,不断健全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伴随着知识的获得,使他们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随着他们自己的意愿,快乐而真诚地生活,去获取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
  耳旁不由回响起熟悉的旋律:“长路奉献给远方,玫瑰奉献给爱情,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面对具有独特个体和完整生命的学生,我该拿什么,奉献给我所热爱着的至真至纯的学生啊?此时,陶行知先生以那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以及他为倡导并实践他那伟大的教育思想而践行的一桩桩、一件件教育轶事,都令我耳目一新,都令我为之感动,给了我深深地教育与无穷的启示。
  启示一:以“爱”为钥匙开启学生心灵
  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这“营养”,毋庸置疑,就是爱——教师对学生无私而高尚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则小故事也给了我许多启发:一根粗粗的铁棒不管怎样使劲地击打也敲不开一把锁。这时钥匙来了,小小的身子轻轻扭动一下,锁就开了。铁棒很奇怪,钥匙说“我最了解它的心。”
  老师的爱正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锁的那把钥匙!
  怎样实施师爱?陶先生有言云:“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儿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这句话告诉我,老师想要走入孩子的心灵,首先要变成孩子,具备和孩子一样的童真、童趣和童心,以孩子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以孩子的心灵来感受这个世界,与孩子同欢乐共烦恼,产生与孩子能“和谐共振”的情感,唯有此,才能叩开学生的情感闸门。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心理成分,情能激思,情能启智,学生的思维需要情感来滋养。当老师带着真情走近学生,做到“以趣激情、以情引情、以境生情”,情感与学生真正产生共鸣的时候,学生才有可能敞开心扉接纳老师,珍视课堂上所体会到的真实感受,在一次又一次愉快的游戏中、有趣的实验中、会心的微笑中,获得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转化为自身道德行为的内驱力。
  启示二:以“对话”为载体实现顺畅沟通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陶先生当即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老先生,不愧为一代教育大师,今天,当我们在为“对话”不断探索、埋头研究时,恕不知,他早已把“对话”这一教育理念阐释地如此透彻,运用地如此自如,令我不禁感叹:噢,原来教育可以这么做!
  这个看似“古老”的故事,在新世纪的课程改革中给了我许多常新的启迪:作为教育活动的“对话”,它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合作,更是一种交往,意味着互动、民主和平等。陶老先生轻轻蹲下身来,以平视的目光、平等的语言、亲近的心态与学生“对话”,真正实现了“心灵与心灵”“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淡化了教育痕迹,那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境界。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话语霸权者,是裁判,是保姆。学生就是静听、静观、静思,是一个被动的生命。课堂上教师是表演者,成为课堂这个舞台的主角。研究课堂教学就是研究教,就是看教师的表演,学生这个真正的课堂学习的主体则在教师以及教研人员的视野中消失。
  新课程不再是独白的文本,而是对话的文本。对话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参与者,一个合作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话语霸权中解放出来,从裁判和保姆的角色中退出来,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宰自己的生命。
  实现“教育无痕”的对话,首先要营造一个开放融合的交往空间,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对话,包括与自己对话(意即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使学生身心自由舒展,说真话、吐真言。“朋友,我想对你说……”正是学了《手拉手,交朋友》后提供给学生的这样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意在引导学生对自己、对同伴在交友活动中的表现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意见。(比如与朋友争吵后感觉自己错了,可以写上承认错误的话;比如,被朋友误解了,可以把事情的原委写明白,然后给朋友看。同时,记录的方式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书面的文字记录,也可以是照片、录象资料等)这样,把学生的认识活动置于一个更开放更广阔的时空当中,给他们一个自我转化、自我提升的空间。学生于自由自在的“留言”中,加深了对友谊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有助于自我反思、自我激励与自我调整,提高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   启示三:以“生活”为沃土培植道德幼苗
  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既脱离生活又摧残人性的教育。传统德育以“理想化”为培养目标,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一度让学生过着一种对他们来说是虚无缥缈的“成人生活”,从而使德育脱离生活实际,进入困境。然而,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生,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个体,在生活中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总是作为一个整体投入的。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深信,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有人说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那无疑就是承认了离开水也可以游泳一样。“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让学生的道德幼苗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之中,学生的道德生命才能生动、完满。
  镜头一:走出课堂,亲近自然
  一个红红的柿子,一幅萧瑟的秋景图,一首优美的秋天小诗,在学生的眼前展现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秋色图,使学生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但教学并不止于此,我会在充满凉意的秋风中,和孩子们一同走出课堂,捡拾一片黄叶,真切感知“秋天到了”。让学生拥抱秋天,在与大自然心心相印时,将美丽的秋天留在他们的手指间和心窝里,于不经意间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
  镜头二:走出课堂,融入生活
  九月九,登高赏菊敬老忙。在《中秋与重阳》的课后延伸活动中,组织学生慰问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们,一份热乎乎的重阳糕,一句奶声奶气的问候语,一首不是太优美的歌曲,送去了孩子们尊敬、关爱老人的浓浓情意。其乐融融的氛围,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沟通了学生与现实世界的隔阂,悄无声息地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渐渐融入到真实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
  生活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因此,要“跳出教材用教材”,始终以生活世界为背景,把品德课堂变得充盈些,再丰厚些。只有这样,学生才得以用明亮的双眸发现生活中的善,用敏锐的触角体验生活中的真,用睿智的心灵感悟生活中的美,由此学会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基于此,奉献给学生“生命”的教育,意在凸显生命,张扬个性,使学生的思想如花坛的鲜花一样沐浴春雨,竞相绽放,五彩斑斓。我希望我的学生是自由的,快乐的,在课程改革构筑的这一新教材平台上,用我的慧眼、我的爱心、我的睿智,奉献给学生更多,与他们一起发展,共同成长!
其他文献
摘要: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易采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教学。但是,这一理论在践行中遇到了如下现实的问题:创设情境的局限、师生角色定位的冲突、组织协作学习的困惑、学习评价的两难。  关键词:数学教学;建构主义理论;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74-1  建构主义理论与当今人们的教育理智相吻合,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许多教师都在研究和实践中。
摘要:笔者在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层面上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优化的环境中综合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走进学生真实的生活,打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壁垒,建立起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与学的过程。  关键词:活动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24-2一、小学语
摘 要:实现“信息技术智慧课堂”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欲望,找到创新的方法;第二层,教师智慧地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实现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慧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5-030-1  智慧课堂着手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丰富学
摘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改革的关注点,也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本文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体现主体、鼓励质疑和培养习惯五方面阐述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85-1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
民生建设的目标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只有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才能更好地实现平等的社会竞争。发展教育事业,也是政府履行文化职能的要求,是财政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体现。  发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远程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终身学习体系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活动、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系统。终身学习体系与周围社会环境的交互、交融,即这一体系能及时全面地反馈社会需求的信息,学习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而学习的结果也不断作用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地位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89-1
摘要:低年级的写话是写作的起步,《新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写话提出明确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低年级写话教学做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兴趣;体验;多感官教学;个性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72-2  《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写话教学十分强调,而写话的训练
摘要:让小学生作文有话可写,且写得生动丰富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作文“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撷取习作的鲜活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作文;生活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67-1  一、对儿童作文“生活化”的理论思考  文章是客观事物、实际生活的反映。儿童作文过程的实质就是儿童将他眼中的世界,用自已的话真实表达出来的过程。
摘要:传统观念下的预设与生成教学就是接受性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刚性预设下的机械化教学,追求彰显生命力的生成性教学。通过开放、留白的预设,在主体生成、动态生成和问题生成中自主构建知识,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课堂预设;自主生成;动态生成;问题生成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31-2  余文森教授说过:“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
法国人民是个极富创造性的民族,他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创造精神早已得到世界承认。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便是体现他们创造精神的又一代表性作品。这座屹立在美国纽约湾入口处的巨大雕像是法国人民美国的伟大赠礼,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一个多世纪来,它经历了一个严冬与盛夏,遭受过无数次狂风暴雨的袭击,它目睹了美国社会的风云变幻与荣辱兴衰。现在,自由女神像已成为美国的象征与骄傲,是闻名世界的艺术杰作。  18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