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是文化的产物。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控制着学生的精神需求和行为准则。“家园”式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因为家庭文化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社会文化,也是最能引起学生共鸣,并愿细心维护、为之奋斗的一种文化。
【关键词】班级文化 ; 家园 ; 关爱 ; 感恩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87-01
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班级在成立与发展过程中,由全体师生所创造的全部物质、精神财富以及形成的创造这些财富的能力,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左右着学生的精神需求和行为准则。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班级文化,会把全体成员从各个方面凝聚在一起,迸发出所有成员的最大能量,使其为了集体的利益勇往直前,开拓创新,并实现了自我发展与超越。多年的班级工作经验告诉我,建立家园式的班级文化是切实可行的,在此文化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肯定,“我是主人”、“我为人人”的主人翁意识会得到充分展示。那么,如何来有效的建设班级的家园文化呢?
1.用关爱扮家——创设“家”一般的人文环境
学生对班级的感觉首先是外在的,优美的教室环境能帮助学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加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集体的情感。优美的环境并不仅是窗明几净、物品整齐,更是丰富的人文环境。虽然说班级是老师战斗的阵地,但更是学生的家,因此,以学生作为主体进行班级布置是非常重要的,这里凝聚了学生的智慧与汗水,也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学生的需求,对这样得来的班级环境学生会更加的爱护。开学报到之时,我就组织学生代表召开学生代表大会,引导学生确定班级文化的主题——“家园文化”,核心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配套上标语——“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并围绕主题开辟多个园地:“家的成长”、“家的风采”、“家的心声”、“家的公告”……,在“家的成长”园地记录班级集体及学生个人的成长,让学生们看到班级集体与个人不断的变化;在“家的风采”园地展示学生的作品,展示他们的才华;用“家的心声”园地的心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在“家的公告”园地了解教室外的世界,与社会接轨。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园地都是动态变化的,是学生日常工作、生活轨迹的记录,是“与时俱进”的,让学生在“家”一般的人文环境中茁壮成长。
2.用制度治家——构建“家”一般的亲情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是“家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制度可能会给人“生硬”的感觉,老师可以从制度的内容以及产生方式上去想办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首先,制度的制订应该采用老师引导全体成员共同商讨决定的方式。让学生对制度的执行,变成对照当初对班级、同学承诺的一个过程,大幅度提高执行的自觉性;其次,制度的内容也应该是老师引导下,由全体学生来具体确定。这里正确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可能会出现被学生“降低要求”的情况。例如,我在学生讨论之前向学生发放“学校的发展规划”、“名人勵志的小故事”、优秀学生提供的“倡议书”、家长提供的“新学期寄语”、“《中学生守则》”等,安排学生进行“我的理想”的课外讨论,让学生提前进行思想上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制订班级公约,不仅仅表达了学生的心声,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其内容也符合对中学生的一般要求,学校发展的要求,为以后制度的执行打下了丰富的情感基础。最后,还应该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来促进制度的执行。例如:指导班干部对学生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安排学生代表对制度的理解进行“现身说法”等,逐步把对学生对制度的执行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制度从“硬文化”向“软文化”转化,让学生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感受到“家”一般的亲情。
3.用精神熏家——营造“家”一般的人文氛围
“爱”是家的“粘合剂”。在班级这个集体中,所有的任课教师无疑都是重要成员,对于“家园”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也是班级这个群体中最成熟的成员,对于爱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表达。教师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担当着“家长”的角色。例如: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给予学生相应的关爱;与特殊学生的结对帮扶,对“学困生”进行义务辅导等,通过师生的特殊情感来感染学生,实现“爱”的升华。其次要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请家长来演绎他们家庭“协作、互爱”的故事,让身边的故事来感染学生。第三,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感受着家长们不一样形式的爱,对爱也有着不一样的思考。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诠释他们对爱的理解。例如:通过建立互助学习小组,让学习特长生表达对学困生的关爱;通过建立对生活困难学生的帮助团队,让生活困难的学生体会到家的温暖;通过指导运动会后勤服务小组的服务工作,让学生感受服务于人的喜悦……,让学生通过对各种爱的体会,切实感受“家”的人文关爱。
4.用活动兴家——体验“家”一般的浓浓亲情
班级活动作为学生交往、互动的载体,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真切体验情感的机会。班级中的亲情,需要通过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开放性的班级文化活动来让学生体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家”一般的浓浓亲情。例如:组班之初开展“我爱我家”主题活动,让学生表达他们对同学、班级的情感,体会别人对自己的情感;开展“你的困难,我来解决”为主题的结对帮扶活动,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得到指导;也让生活不便的学生有了依靠:有个骨折学生的家长,为了感谢同学对他孩子的关心,专门到校表达了“孩子在这样的班级读书,我们上班没有了后顾之忧”,让学生看到了付出会有回报,也让学生学会了对别人的关爱要懂得感恩,并表达感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艺术节”活动,在合作创作、配合表演、效果呈现中,体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牺牲自我的“家”一般的浓浓亲情;组织学生参与本来由“老师完成”的家访活动,让学生到不同的家庭氛围中去体会“家”的亲情,让浓郁的亲情在丰富的活动中给学生于无限的体验。
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重要条件。以“爱”为核心的“家园”文化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并能为其建设付出巨大努力的文化,是最能有效地增进同学友谊、调动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品德、塑造健全人格的文化,是能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切实有效的班级文化。
【关键词】班级文化 ; 家园 ; 关爱 ; 感恩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87-01
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班级在成立与发展过程中,由全体师生所创造的全部物质、精神财富以及形成的创造这些财富的能力,是一个班级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左右着学生的精神需求和行为准则。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班级文化,会把全体成员从各个方面凝聚在一起,迸发出所有成员的最大能量,使其为了集体的利益勇往直前,开拓创新,并实现了自我发展与超越。多年的班级工作经验告诉我,建立家园式的班级文化是切实可行的,在此文化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肯定,“我是主人”、“我为人人”的主人翁意识会得到充分展示。那么,如何来有效的建设班级的家园文化呢?
1.用关爱扮家——创设“家”一般的人文环境
学生对班级的感觉首先是外在的,优美的教室环境能帮助学生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加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集体的情感。优美的环境并不仅是窗明几净、物品整齐,更是丰富的人文环境。虽然说班级是老师战斗的阵地,但更是学生的家,因此,以学生作为主体进行班级布置是非常重要的,这里凝聚了学生的智慧与汗水,也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学生的需求,对这样得来的班级环境学生会更加的爱护。开学报到之时,我就组织学生代表召开学生代表大会,引导学生确定班级文化的主题——“家园文化”,核心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配套上标语——“己之所欲,亦施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并围绕主题开辟多个园地:“家的成长”、“家的风采”、“家的心声”、“家的公告”……,在“家的成长”园地记录班级集体及学生个人的成长,让学生们看到班级集体与个人不断的变化;在“家的风采”园地展示学生的作品,展示他们的才华;用“家的心声”园地的心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在“家的公告”园地了解教室外的世界,与社会接轨。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园地都是动态变化的,是学生日常工作、生活轨迹的记录,是“与时俱进”的,让学生在“家”一般的人文环境中茁壮成长。
2.用制度治家——构建“家”一般的亲情管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是“家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制度可能会给人“生硬”的感觉,老师可以从制度的内容以及产生方式上去想办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首先,制度的制订应该采用老师引导全体成员共同商讨决定的方式。让学生对制度的执行,变成对照当初对班级、同学承诺的一个过程,大幅度提高执行的自觉性;其次,制度的内容也应该是老师引导下,由全体学生来具体确定。这里正确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可能会出现被学生“降低要求”的情况。例如,我在学生讨论之前向学生发放“学校的发展规划”、“名人勵志的小故事”、优秀学生提供的“倡议书”、家长提供的“新学期寄语”、“《中学生守则》”等,安排学生进行“我的理想”的课外讨论,让学生提前进行思想上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制订班级公约,不仅仅表达了学生的心声,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其内容也符合对中学生的一般要求,学校发展的要求,为以后制度的执行打下了丰富的情感基础。最后,还应该安排一系列的活动来促进制度的执行。例如:指导班干部对学生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安排学生代表对制度的理解进行“现身说法”等,逐步把对学生对制度的执行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制度从“硬文化”向“软文化”转化,让学生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感受到“家”一般的亲情。
3.用精神熏家——营造“家”一般的人文氛围
“爱”是家的“粘合剂”。在班级这个集体中,所有的任课教师无疑都是重要成员,对于“家园”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也是班级这个群体中最成熟的成员,对于爱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表达。教师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担当着“家长”的角色。例如: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给予学生相应的关爱;与特殊学生的结对帮扶,对“学困生”进行义务辅导等,通过师生的特殊情感来感染学生,实现“爱”的升华。其次要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请家长来演绎他们家庭“协作、互爱”的故事,让身边的故事来感染学生。第三,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感受着家长们不一样形式的爱,对爱也有着不一样的思考。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引导学生,诠释他们对爱的理解。例如:通过建立互助学习小组,让学习特长生表达对学困生的关爱;通过建立对生活困难学生的帮助团队,让生活困难的学生体会到家的温暖;通过指导运动会后勤服务小组的服务工作,让学生感受服务于人的喜悦……,让学生通过对各种爱的体会,切实感受“家”的人文关爱。
4.用活动兴家——体验“家”一般的浓浓亲情
班级活动作为学生交往、互动的载体,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真切体验情感的机会。班级中的亲情,需要通过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开放性的班级文化活动来让学生体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家”一般的浓浓亲情。例如:组班之初开展“我爱我家”主题活动,让学生表达他们对同学、班级的情感,体会别人对自己的情感;开展“你的困难,我来解决”为主题的结对帮扶活动,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得到指导;也让生活不便的学生有了依靠:有个骨折学生的家长,为了感谢同学对他孩子的关心,专门到校表达了“孩子在这样的班级读书,我们上班没有了后顾之忧”,让学生看到了付出会有回报,也让学生学会了对别人的关爱要懂得感恩,并表达感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艺术节”活动,在合作创作、配合表演、效果呈现中,体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牺牲自我的“家”一般的浓浓亲情;组织学生参与本来由“老师完成”的家访活动,让学生到不同的家庭氛围中去体会“家”的亲情,让浓郁的亲情在丰富的活动中给学生于无限的体验。
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重要条件。以“爱”为核心的“家园”文化是学生最容易接受,并能为其建设付出巨大努力的文化,是最能有效地增进同学友谊、调动学习兴趣、形成良好品德、塑造健全人格的文化,是能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切实有效的班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