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阅读教学真正的实现在课堂上大放异彩呢?
1 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点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感受能力,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认知结果取代学生的认知过程,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求知,使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获取相关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技能。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步骤:
1.1 要正确、流利的自读课文,初步感受文字的优美,这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简单的对话。在初读、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初步的印象。在初读的过程中对文本中出现的生词、不理解的语句等有疑问的地方边读边做出标注。这也是他们对文本初步的认知过程。
1.2 再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提问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还要求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并提出要求,自己在自读中解决。其实,课文中意思并不深奥的词句,很多答案就在文中,有些学生却领会不到。这时,教师应用以读点拨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求得其解。例如,理解《将相和》中“理直气壮”的意思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中相关的内容,学生反复读后终于明白:蔺相如之所以能对秦王理直气壮地说,是因为蔺相如已经把和氏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亏,赵国就占了理。在自读中理解了“理直气壮”的意思,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就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应做到:
2.1 教师必须范读。有了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也就自然地找准感情的基调,更准的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在《梅花魂》一文中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敬仰,却不能回国的无限愧疚遗憾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的,语速缓慢、语调低沉的。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2 选好训练的“点”。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教学人教版的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我在备课时,重点设计了这个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小兴安岭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白裙、白桦、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密密麻麻、野花、雪花在空中飞舞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果。
3 深入挖掘教材,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
3.1 以疑激趣。即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一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用“借”而不用“取”、“骗”等其它词?于是,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自主讨论,自主探究。最终,学生领悟了“借”的用法之妙,领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2 以辩激趣。即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与文本对话,紧扣课文难点,各抒己见。例如,教学《中彩那天》时,学生就父亲是否该还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方认为父亲应该留下车,这样既可以使家里的境况好转,又能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另一方则坚持不是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要。通过辩论,学生最后终于理解了父亲的做法,对父亲佩服至极。
4 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此外,课堂阅读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人化的阅读毕竟不同,这里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十分重要。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5 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课外与课内并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
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并在班会上汇报一周的读书收获。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习惯,又能使学生从同学的汇报中有所收获,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总之,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能力,就能把阅读教学真正指向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阅读、终身学习服务。
1 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点拨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感受能力,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认知结果取代学生的认知过程,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求知,使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获取相关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技能。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步骤:
1.1 要正确、流利的自读课文,初步感受文字的优美,这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简单的对话。在初读、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初步的印象。在初读的过程中对文本中出现的生词、不理解的语句等有疑问的地方边读边做出标注。这也是他们对文本初步的认知过程。
1.2 再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提问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还要求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并提出要求,自己在自读中解决。其实,课文中意思并不深奥的词句,很多答案就在文中,有些学生却领会不到。这时,教师应用以读点拨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求得其解。例如,理解《将相和》中“理直气壮”的意思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中相关的内容,学生反复读后终于明白:蔺相如之所以能对秦王理直气壮地说,是因为蔺相如已经把和氏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亏,赵国就占了理。在自读中理解了“理直气壮”的意思,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效果还是不尽人意;有时课堂上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学生读得盲目,就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应做到:
2.1 教师必须范读。有了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也就自然地找准感情的基调,更准的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在《梅花魂》一文中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敬仰,却不能回国的无限愧疚遗憾的情感,朗读的时候应饱含深情的,语速缓慢、语调低沉的。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达,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2.2 选好训练的“点”。我们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教学人教版的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我在备课时,重点设计了这个问题来进行优美词句的品读训练:文章写美丽的小兴安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你把觉得作者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好好读读,想想你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小兴安岭的美?学生通过理解、感悟之后,如果能读好这些描写白裙、白桦、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密密麻麻、野花、雪花在空中飞舞等景物的语句,课文的朗读也基本没问题了。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朗读训练也更有效果。
3 深入挖掘教材,激发学生读文的兴趣
3.1 以疑激趣。即学生遇到疑问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一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用“借”而不用“取”、“骗”等其它词?于是,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自主讨论,自主探究。最终,学生领悟了“借”的用法之妙,领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2 以辩激趣。即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与文本对话,紧扣课文难点,各抒己见。例如,教学《中彩那天》时,学生就父亲是否该还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方认为父亲应该留下车,这样既可以使家里的境况好转,又能实现梦寐以求的愿望;另一方则坚持不是自己的东西坚决不要。通过辩论,学生最后终于理解了父亲的做法,对父亲佩服至极。
4 教师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
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取代学生。此外,课堂阅读教学在一个集体中实施,与完全个人化的阅读毕竟不同,这里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十分重要。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5 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课外与课内并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
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并在班会上汇报一周的读书收获。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习惯,又能使学生从同学的汇报中有所收获,进而产生阅读兴趣。
总之,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能力,就能把阅读教学真正指向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阅读、终身学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