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鲁迅不仅是一位刻划人物形象的大师,也是一位写景抒情的高手。他所描写的月亮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月夜、月光,月色、百态千姿,各具特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鲁迅月亮
中图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0-87509(2007)03-33-2
日本研究鲁迅的著名学者增田涉在《鲁迅的印象》一书中曾说:鲁迅“喜欢月亮”,他“最讨厌的是假话和煤烟,最喜欢的是正直的人和月亮”。确实如此。鲁迅在作品中曾多次写到月亮以及由月亮而生发出来的月夜、月光和月色。他不但在小说、而且在散文诗、古体诗以及通信,甚至学术著作的序跋中都写到月亮。
鲁迅不仅是一位刻划人物形象的大师,而且也是一位抒情写景的高手。他写月亮,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我们且看《社戏》中的一段: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读了这段文字,不禁使人心醉神痴。这里,有远山,有近水;有村庄,有豆麦;有渔火,有横笛。有声有色,有情有景。而这一切的基调,是月色。由于作者给夜景涂上了一层淡淡的月色,因此使这一切都显得朦胧而幽远。如果说这象一幅水墨画,那么,它却更迷人,更隽永,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更绵远的联想和吟味的天地。
鲁迅描写月亮,从不人云亦云,陈陈相因,而是有他独特的观察,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构思;因此,他笔下的月亮,有个性,有特色,写出了新的色彩,新的意境。如1927年初他从厦门乘轮船赴广州途中,写海上的月色道:“海上的月色是这样皎洁,波面映出一大片银鳞,闪烁摇动;此外是碧玉一般的海水,看去仿佛很温柔。我不信这样的东西是会淹死人的。”(《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这里也写海,但主要是写月色。不是身历其境,没有真切的感受,是写不出来的。
由于鲁迅善于抓住不同情景中月亮的不同特点,并能加以准确生动的描绘,因而他笔下的月亮,各具特色,百态千姿,多种多样。《故乡》中所描写的月亮:“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显然和《社戏》中所描写的大不一样。虽然两者都是现实的真实反映,但前者明丽,后者朦胧;前者浓艳,后者素淡。再如“皎如皓月窥彤云”(《湘灵歌》)和“月光如水照缁衣”(《为了忘却的纪念·七律》)所出现的月亮,两者神态也完全不同。前者明净,后者冷峻。《奔月》和《补天》同是神话题材的小说,但所描写的月亮,也是风格迥异。《奔月》写的是一种景色:“只见那边是一轮雪白的圆月,挂在空中,其中还隐约现出楼台、树木;当他还是孩子时候祖母讲给他听的月宫中的美景,他依稀记得起来了。他对着浮游在碧海里似的月亮,觉得自己的身子非常沉重。”《补天》写的又是另一种景色:“粉红色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眨眼。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奔月》叙述的是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所以把月亮写得美丽而明瑟,引人遐想;《补天》所描写的是荒古的天空,所以写月亮雄浑而诡奇,使用了很奇特的比喻。
鲁迅描写月亮,从不游离于作品,而是与作品浑然一体,成为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为渲染作品氛围,刻划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服务。《故乡》中两次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幅美丽的图画,并非赘笔。第一次描写,衬托了作者对自己美丽的童年以及与少年闰土纯真友谊的歌颂和怀恋;第二次描写,则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前途以及人民未来生活的深切关注和希望。《野草》中有一篇感人极深的散文诗《颓败线的颤动》,里面描写了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被蹂躏的妇女。其中有几句:“我呻吟着醒来,窗外满是如银的月色,离天明还很辽远似的。”在这里,作者用“如银的月色”来衬托“离天明还很辽远”的深重的暗夜。而在小说《药》中,作者使用了另一副笔墨:“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在这里,作者干脆排除了月亮的存在,强调了“什么都睡着”的夜色的深沉和浓重,表现了在这一个“太阳还没有出”的暗夜里,正在演出一幕革命者夏瑜英勇就义而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的悲剧。既是写实又有所寄托,可说别具匠心,是另一种构思。小说《白光》中也有一段关于月亮的相当出色的描写:“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略有些浮云,仿佛有谁将粉笔洗在笔洗里似的摇曳。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象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这里所描写的摇曳多姿、富有变化的月光,有力地烘托了陈士成落第后发疯,在半夜掘藏的神秘气氛。紧紧地与陈士成的心理和行动联系在一起,达到了高度的情景交融的境地。这里的月光,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与其说它是自然景物的描写,还不如说是陈士成的心理状态借外物的反映。
鲁迅描写月亮,多用白描,很少对它作精雕细刻的大段描绘,而是吸取我国古典诗词的某种表现手法,把握对象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笔墨进行勾勒,略加点染,“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故乡》中对月亮的描写,只有一句,构图单纯、明快,富有童话情趣,给人的印象却极其深刻。《弟兄》中所写的月亮:“经过院落时,见皓月已经东升,邻家的一株古槐,便投影地上,森森然更来加浓了他阴郁的心地。”文字很少,但月夜阴森幽暗的情态,已跃然纸上,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张沛君阴郁的心情。《铸剑》中有一小段描写:“窗外的星月和屋里的松明似乎都骤然失了光辉,惟有青光充塞宇内。那剑便溶在这青光中,看去好像一无所有。”着墨不多,但却借星月的反衬,突出了剑的青光,写出了剑的神髓。读后只觉得这剑寒光逼人,锋利无比。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1927年中秋之夜,当鲁迅校完了《唐宋传奇集》,最后写道:“时,大夜弥天,璧月澄照,饕蚊遥叹,余在广州。”这里写到月亮,也只是极精粹的一笔。那时恰是“4·12”事变后不久,寥寥数语,形象地概括了当时他在广州的生活背景和思想风貌;洋溢着处身腥风血雨环境中的凛然正气。既是写实,又包含着极深刻的比喻和象征,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作者简介:叶润桐(1929年—),男。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 黄万机
关键词:鲁迅月亮
中图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0-87509(2007)03-33-2
日本研究鲁迅的著名学者增田涉在《鲁迅的印象》一书中曾说:鲁迅“喜欢月亮”,他“最讨厌的是假话和煤烟,最喜欢的是正直的人和月亮”。确实如此。鲁迅在作品中曾多次写到月亮以及由月亮而生发出来的月夜、月光和月色。他不但在小说、而且在散文诗、古体诗以及通信,甚至学术著作的序跋中都写到月亮。
鲁迅不仅是一位刻划人物形象的大师,而且也是一位抒情写景的高手。他写月亮,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我们且看《社戏》中的一段: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读了这段文字,不禁使人心醉神痴。这里,有远山,有近水;有村庄,有豆麦;有渔火,有横笛。有声有色,有情有景。而这一切的基调,是月色。由于作者给夜景涂上了一层淡淡的月色,因此使这一切都显得朦胧而幽远。如果说这象一幅水墨画,那么,它却更迷人,更隽永,给我们提供了更广阔、更绵远的联想和吟味的天地。
鲁迅描写月亮,从不人云亦云,陈陈相因,而是有他独特的观察,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构思;因此,他笔下的月亮,有个性,有特色,写出了新的色彩,新的意境。如1927年初他从厦门乘轮船赴广州途中,写海上的月色道:“海上的月色是这样皎洁,波面映出一大片银鳞,闪烁摇动;此外是碧玉一般的海水,看去仿佛很温柔。我不信这样的东西是会淹死人的。”(《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这里也写海,但主要是写月色。不是身历其境,没有真切的感受,是写不出来的。
由于鲁迅善于抓住不同情景中月亮的不同特点,并能加以准确生动的描绘,因而他笔下的月亮,各具特色,百态千姿,多种多样。《故乡》中所描写的月亮:“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显然和《社戏》中所描写的大不一样。虽然两者都是现实的真实反映,但前者明丽,后者朦胧;前者浓艳,后者素淡。再如“皎如皓月窥彤云”(《湘灵歌》)和“月光如水照缁衣”(《为了忘却的纪念·七律》)所出现的月亮,两者神态也完全不同。前者明净,后者冷峻。《奔月》和《补天》同是神话题材的小说,但所描写的月亮,也是风格迥异。《奔月》写的是一种景色:“只见那边是一轮雪白的圆月,挂在空中,其中还隐约现出楼台、树木;当他还是孩子时候祖母讲给他听的月宫中的美景,他依稀记得起来了。他对着浮游在碧海里似的月亮,觉得自己的身子非常沉重。”《补天》写的又是另一种景色:“粉红色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着许多条石绿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灭的眨眼。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奔月》叙述的是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所以把月亮写得美丽而明瑟,引人遐想;《补天》所描写的是荒古的天空,所以写月亮雄浑而诡奇,使用了很奇特的比喻。
鲁迅描写月亮,从不游离于作品,而是与作品浑然一体,成为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为渲染作品氛围,刻划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服务。《故乡》中两次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幅美丽的图画,并非赘笔。第一次描写,衬托了作者对自己美丽的童年以及与少年闰土纯真友谊的歌颂和怀恋;第二次描写,则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前途以及人民未来生活的深切关注和希望。《野草》中有一篇感人极深的散文诗《颓败线的颤动》,里面描写了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都被蹂躏的妇女。其中有几句:“我呻吟着醒来,窗外满是如银的月色,离天明还很辽远似的。”在这里,作者用“如银的月色”来衬托“离天明还很辽远”的深重的暗夜。而在小说《药》中,作者使用了另一副笔墨:“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在这里,作者干脆排除了月亮的存在,强调了“什么都睡着”的夜色的深沉和浓重,表现了在这一个“太阳还没有出”的暗夜里,正在演出一幕革命者夏瑜英勇就义而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的悲剧。既是写实又有所寄托,可说别具匠心,是另一种构思。小说《白光》中也有一段关于月亮的相当出色的描写:“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略有些浮云,仿佛有谁将粉笔洗在笔洗里似的摇曳。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象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这里所描写的摇曳多姿、富有变化的月光,有力地烘托了陈士成落第后发疯,在半夜掘藏的神秘气氛。紧紧地与陈士成的心理和行动联系在一起,达到了高度的情景交融的境地。这里的月光,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与其说它是自然景物的描写,还不如说是陈士成的心理状态借外物的反映。
鲁迅描写月亮,多用白描,很少对它作精雕细刻的大段描绘,而是吸取我国古典诗词的某种表现手法,把握对象的主要特征,用简练的笔墨进行勾勒,略加点染,“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故乡》中对月亮的描写,只有一句,构图单纯、明快,富有童话情趣,给人的印象却极其深刻。《弟兄》中所写的月亮:“经过院落时,见皓月已经东升,邻家的一株古槐,便投影地上,森森然更来加浓了他阴郁的心地。”文字很少,但月夜阴森幽暗的情态,已跃然纸上,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张沛君阴郁的心情。《铸剑》中有一小段描写:“窗外的星月和屋里的松明似乎都骤然失了光辉,惟有青光充塞宇内。那剑便溶在这青光中,看去好像一无所有。”着墨不多,但却借星月的反衬,突出了剑的青光,写出了剑的神髓。读后只觉得这剑寒光逼人,锋利无比。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1927年中秋之夜,当鲁迅校完了《唐宋传奇集》,最后写道:“时,大夜弥天,璧月澄照,饕蚊遥叹,余在广州。”这里写到月亮,也只是极精粹的一笔。那时恰是“4·12”事变后不久,寥寥数语,形象地概括了当时他在广州的生活背景和思想风貌;洋溢着处身腥风血雨环境中的凛然正气。既是写实,又包含着极深刻的比喻和象征,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作者简介:叶润桐(1929年—),男。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责任编辑 黄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