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将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同对语文的兴趣爱好统一起来,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具体做法有:引导学生品析作品中的自然美,品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美,品读作品中的语言美,品味作品中的结构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美、再现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品析作品中的自然美
语文教材中各种体裁中有不少关于江河湖海、日月星辰等自然环境的生动描写,所展现的是一幅幅自然美的图画。在这些描绘中,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既有阳刚美,又有阴柔美。引导学生分析欣赏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可以使他们开阔视野、陶冶性情,还可以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就拿沈从文的《边城》来说,他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黄莺、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奇景如画,美不胜收。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
二、品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美
语文教材中刻画了许多可亲可敬、可歌可泣的人物,这些人物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品德、英勇的行为,这些都构成了一幅幅社会美的图画。《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爱斯梅拉达美丽、善良、宽容、大度、富有同情心,以德报怨,是美的化身;《老王》中的老王,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心好,老实厚道,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不顾自己身体多病,省下香油鸡蛋给杨绛……这些形象無不具有心灵美。在教学中,我们可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使学生逐步具有区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逐渐形成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
当然,文学作品里也少不了“丑”。如《辛德勒的名单》里凶残冷酷、贪婪无耻的高斯;《巴黎圣母院》中虚伪狠毒、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雷雨》里自私伪善的周朴园等。但这些“丑”在艺术中可以成为非常的美,因为作家从正确的观点出发,对“丑”进行揭露、嘲讽,激起人们的厌恶、憎恨,从而让学生更加热切地向往美,追求美。
三、品读作品中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文学美又表现为语言美。语文教材中各类文章集中体现了语言美的多样性,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精致、心理描写的细腻、散文的意境、诗歌的音韵、议论文的严谨、说明文的准确、应用文的规范等,特别是那些名家作品更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语言准确平实,通俗自然;张洁的《我的四季》用词精练,文笔优美;鲁迅的《拿来主义》语言幽默、犀利……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反复比较那些关键的字、词、句,领悟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
四、品味作品中的结构美
古人强调作文“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讲究结构布局美,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结构美。散文的“形散神聚”是一种含蓄在外而凝聚在内的结构美。如柯灵的《乡土情结》以故园之思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严密的论证结构,闪现着美的智慧。如韩愈的《师说》、鲁迅的《拿来主义》等。诗词歌赋的结构,有的整齐,有的对称,有的错落,有的铺排,有的回环,无不表现出形态美。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文章结构严谨巧妙,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板书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板书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显现作品的结构美,帮助提高学生的布局谋篇能力。如《陈情表》的板书设计:
这篇至文,既陈情又说理,结构极具逻辑性,一直为人所称道。通过这样的板书,不仅理顺作者思路,还让学生领略作品脉络结构美,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引导学生创造美、再现美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审美能力,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去创造美。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创造美、再现美,把对美的认识表达出来,同样是美育的重要形式。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多观察、探索生活的奥妙,绘制生活的彩图,并尽可能去接触、感受和认识周围现实的美。同时借鉴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发掘美。如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他是一个有趣的人,满腹学问,不拘小节,孩子气十足。在学习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所蕴含的美,同时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冲动,并因势利导,让学生也写一篇记人的作文。结果,许多学生都写的是自己身边平凡的人,充满着美感,感人至深。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是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段话阐明了美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推进素质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应不仅仅是语文,它更应该在学校美育教育中起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编辑:张晓婧)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品析作品中的自然美
语文教材中各种体裁中有不少关于江河湖海、日月星辰等自然环境的生动描写,所展现的是一幅幅自然美的图画。在这些描绘中,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既有阳刚美,又有阴柔美。引导学生分析欣赏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可以使他们开阔视野、陶冶性情,还可以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就拿沈从文的《边城》来说,他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黄莺、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奇景如画,美不胜收。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
二、品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美
语文教材中刻画了许多可亲可敬、可歌可泣的人物,这些人物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品德、英勇的行为,这些都构成了一幅幅社会美的图画。《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爱斯梅拉达美丽、善良、宽容、大度、富有同情心,以德报怨,是美的化身;《老王》中的老王,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心好,老实厚道,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不顾自己身体多病,省下香油鸡蛋给杨绛……这些形象無不具有心灵美。在教学中,我们可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使学生逐步具有区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逐渐形成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
当然,文学作品里也少不了“丑”。如《辛德勒的名单》里凶残冷酷、贪婪无耻的高斯;《巴黎圣母院》中虚伪狠毒、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雷雨》里自私伪善的周朴园等。但这些“丑”在艺术中可以成为非常的美,因为作家从正确的观点出发,对“丑”进行揭露、嘲讽,激起人们的厌恶、憎恨,从而让学生更加热切地向往美,追求美。
三、品读作品中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而文学美又表现为语言美。语文教材中各类文章集中体现了语言美的多样性,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精致、心理描写的细腻、散文的意境、诗歌的音韵、议论文的严谨、说明文的准确、应用文的规范等,特别是那些名家作品更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语言准确平实,通俗自然;张洁的《我的四季》用词精练,文笔优美;鲁迅的《拿来主义》语言幽默、犀利……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反复比较那些关键的字、词、句,领悟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
四、品味作品中的结构美
古人强调作文“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讲究结构布局美,引导学生品读文章的结构美。散文的“形散神聚”是一种含蓄在外而凝聚在内的结构美。如柯灵的《乡土情结》以故园之思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议论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严密的论证结构,闪现着美的智慧。如韩愈的《师说》、鲁迅的《拿来主义》等。诗词歌赋的结构,有的整齐,有的对称,有的错落,有的铺排,有的回环,无不表现出形态美。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文章结构严谨巧妙,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板书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板书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显现作品的结构美,帮助提高学生的布局谋篇能力。如《陈情表》的板书设计:
这篇至文,既陈情又说理,结构极具逻辑性,一直为人所称道。通过这样的板书,不仅理顺作者思路,还让学生领略作品脉络结构美,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引导学生创造美、再现美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审美能力,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去创造美。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创造美、再现美,把对美的认识表达出来,同样是美育的重要形式。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多观察、探索生活的奥妙,绘制生活的彩图,并尽可能去接触、感受和认识周围现实的美。同时借鉴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发掘美。如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他是一个有趣的人,满腹学问,不拘小节,孩子气十足。在学习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所蕴含的美,同时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冲动,并因势利导,让学生也写一篇记人的作文。结果,许多学生都写的是自己身边平凡的人,充满着美感,感人至深。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不仅是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段话阐明了美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推进素质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切学科的基础——语文,应不仅仅是语文,它更应该在学校美育教育中起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