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上课中巧妙的设问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x5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中,设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爱因斯坦曾精辟地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而对于化学这门比较单调枯燥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教材入手提出一定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关于设问的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角度;梯度;深度
  
  一、设问的角度
  问题的设置应该注意设问的角度、目标性和选择性。要选择在重要知识点的衔接处 、重点、疑点的关键之处进行设问,问题的设置突出教学目标,要有新颖性和启发性,从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找切入点,我常常对学生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化学世界,只要你善于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化学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因此,设问时我常常从生活实际出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学有所用”的喜悦感。例如在讲授“酯的性质和制法”这一节时,可设问:为什么厨师常用白酒和食醋混合做烹调?老陈酒为什么有一股特别令人陶醉的香味?同时做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的演示实验,当学生亲自感知到酯的香味。例如教学“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创设疑问:①实验室制取氨气时,为什么用加热NH4Cl、Ca(OH)2固体混合物的方法,而不采用加热两者混合溶液的方法?②能不能单独加热NH4Cl、NH4HCO3固体制备氨气?③为什么不用(NH4)2CO3固体代替NH4Cl ?④你能否设计出一个更快更简单的制取氨气的方法?通过以上①②③叁个设问,巩固加深了学生对NH3、NH4Cl、(NH4)2CO3性质的理解和运用,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第④问则提升了学生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达到思维的升华。
  二、设问的梯度
  设置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梯度,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要兼顾到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采用设置一定的梯度分散难点的方法,把难点分散成几个较易理解的问题依次提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一解决,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最后达到攻破难点的目地 。例如,在介绍完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的用途后,在医疗上也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台阶,激发学生思考(1)胃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都能中和胃酸吗?原理是否一样,写出对应的离子方程式(3)当患胃溃疡和一般胃酸过多的胃病时是否都可以服用含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的胃药?这样的离子,既利用了生活中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比了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还通过启发学生联想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时有气体放出,会增加溃疡的不适感,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比较的方法。例如在讲盐类水解的应用时问FeCl3溶液加热蒸干后得到什么物质?学生讨论完毕,得出结论为氢氧化铁后,老师马上提出问题:Fe2(SO4)3溶液加熱蒸干后得到什么物质?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如在讲铝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双水解问题时我设问了:泡沫灭火器为什么能灭火?灭火时喷出的白色物质是碳酸氢钠吗?你能写出以上服用的离子方程式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一解决,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最后达到攻破难点的目的。
  三、设问的深度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设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过难的问题与过于简单的问题都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设置的问题太难,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设置的问题如果太容易,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如:在讲授FeCl2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中设置疑问“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不伸入试管内,不与试管接触,而实验中为什么滴加NaOH的胶头滴管却要伸入到FeCl2溶液中?”达到使学生理解并得出Fe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这一结论,同时还可设置问题“实验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Fe2+被氧化?”,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不难得出“将溶解FeCl2的水先煮沸驱赶走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在FeCl2溶液上加植物油隔离空气”的结论,这些问题难易适度,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单一枯燥的课堂变的丰富多彩,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其他文献
【摘要】本课设计旨在以“猜想、感知、活动、验证”的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感知活动和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知升和毫升的实际大小,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升和毫升在日常中的应用,通过亲身体验明白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并在动手实践中探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利用学生小组活动,讨论交流,让他们掌握知识,而且注意培养主动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关键词】探究;体验;容积;升;毫
期刊
【摘要】新的教学课程理念倡导思想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强调以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的基础。要把思想品德课融入生活当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自我教育,内化自己的道德情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生活化;课堂教学;融入生活;教学目的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是新课程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新的教学课程理念倡导思想品德教学要回归生活,强调以
期刊
【摘要】变课堂小天地为天地大课堂,这是新教材改编和提倡素质教育以来。语文课堂内容的主要宗旨,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一要放开牢笼,二是要结合语文教学引进活水,确定重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学要实现当代生活的适应与自身超越。从近期教学目标看,亲情、友自然、环境、科学、人生观要向社会实践家庭生活延伸,做到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把历史、自然、风土人情、社会动向,作为一个课本,随时都纳入课堂内容
期刊
“听、说、读、写”是英语学习的四大基本要素。这四个环节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就“读”而言,重视加强这一环节的训练,能促进听、说、写的进一步提高。为达到此目的各个中学纷纷开设了早读课,充分利用清晨学生头脑清醒,记忆力好,精力旺盛的特点,加强学生读的训练。  我所任教的高中,每周二、四、六有早读课,每节四十分钟。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今就教师在早读课上的引导作用,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 、早读的目标
期刊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创设体验的情境,教给学生体验的方法,让中学生充分体验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使学生乐学好学,在特定创造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体验;情境;探究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设置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具体地说,体验性学习是指在教学
期刊
【摘要】英语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学生的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情感因素。情感是英语教学中的一种手段,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过程。  我所在的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初中时存在这样的现象:上初一二时对英语学习还满腔热情,可一上初三英语成绩就一落千丈,厌学情绪也越来越严重;而很多英语教师也反映自己在备课、组织教学上花了
期刊
【摘要】函数的泰勒展开式是研究函数的一个重要工具。一方面,任意阶可导的函数在某一点的性质可以通过它的幂级数展开而得到比较直观的结果;另一方面,一些无穷级数在某一点也可以收敛成一个较为简单的函数形式。这一正一反两个方向上的应用恰好体现了用级数的观点来研究函数的优越性。本文通过介绍几个初等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在这两方面的简单应用,借以展示级数这一工具的奥妙。   【关键词】幂级数;近似计算;数学期望;形
期刊
【摘要】学生在美术创作方面普遍技法单一、形式雷同、缺乏个性,这是传统教学方式下产生的典型后果。显然,这种现状已经不适合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切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个性的表现,开发思维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艺术情感是现代美术教师的职责。  【关键词】个性差异;美术创作;创造思维;艺术兴趣 拓展培养     现代教育学家认为:学校教育应该促进人有个性的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真正价值
期刊
【摘要】通过对我校9个学院的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360名大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上课内容及学生态度问题、师资队伍问题、开课方式问题、考核方式问题等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高校形势政策教育业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不同層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相应角度给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上课内容;师资队伍;开课方式;考核方式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要
期刊
【摘要】定语从句作为汉语语法中没有的项目,对于我们中国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其实,它就相当于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因此,学习定语从句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定语从句。  【关键词】定语从句;语法    在复合句中,修饰某一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叫做定语从句。定语从句所修饰的词叫做先行词,引导定语从句的词有关系代词who, whom, which, that, whose和关系副词when, wher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