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中,设问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爱因斯坦曾精辟地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而对于化学这门比较单调枯燥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教材入手提出一定的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关于设问的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角度;梯度;深度
一、设问的角度
问题的设置应该注意设问的角度、目标性和选择性。要选择在重要知识点的衔接处 、重点、疑点的关键之处进行设问,问题的设置突出教学目标,要有新颖性和启发性,从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找切入点,我常常对学生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化学世界,只要你善于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化学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因此,设问时我常常从生活实际出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学有所用”的喜悦感。例如在讲授“酯的性质和制法”这一节时,可设问:为什么厨师常用白酒和食醋混合做烹调?老陈酒为什么有一股特别令人陶醉的香味?同时做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的演示实验,当学生亲自感知到酯的香味。例如教学“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创设疑问:①实验室制取氨气时,为什么用加热NH4Cl、Ca(OH)2固体混合物的方法,而不采用加热两者混合溶液的方法?②能不能单独加热NH4Cl、NH4HCO3固体制备氨气?③为什么不用(NH4)2CO3固体代替NH4Cl ?④你能否设计出一个更快更简单的制取氨气的方法?通过以上①②③叁个设问,巩固加深了学生对NH3、NH4Cl、(NH4)2CO3性质的理解和运用,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第④问则提升了学生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达到思维的升华。
二、设问的梯度
设置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梯度,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要兼顾到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采用设置一定的梯度分散难点的方法,把难点分散成几个较易理解的问题依次提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一解决,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最后达到攻破难点的目地 。例如,在介绍完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的用途后,在医疗上也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台阶,激发学生思考(1)胃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都能中和胃酸吗?原理是否一样,写出对应的离子方程式(3)当患胃溃疡和一般胃酸过多的胃病时是否都可以服用含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的胃药?这样的离子,既利用了生活中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比了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还通过启发学生联想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时有气体放出,会增加溃疡的不适感,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比较的方法。例如在讲盐类水解的应用时问FeCl3溶液加热蒸干后得到什么物质?学生讨论完毕,得出结论为氢氧化铁后,老师马上提出问题:Fe2(SO4)3溶液加熱蒸干后得到什么物质?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如在讲铝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双水解问题时我设问了:泡沫灭火器为什么能灭火?灭火时喷出的白色物质是碳酸氢钠吗?你能写出以上服用的离子方程式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一解决,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最后达到攻破难点的目的。
三、设问的深度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设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过难的问题与过于简单的问题都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设置的问题太难,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设置的问题如果太容易,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如:在讲授FeCl2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中设置疑问“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不伸入试管内,不与试管接触,而实验中为什么滴加NaOH的胶头滴管却要伸入到FeCl2溶液中?”达到使学生理解并得出Fe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这一结论,同时还可设置问题“实验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Fe2+被氧化?”,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不难得出“将溶解FeCl2的水先煮沸驱赶走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在FeCl2溶液上加植物油隔离空气”的结论,这些问题难易适度,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单一枯燥的课堂变的丰富多彩,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关键词】角度;梯度;深度
一、设问的角度
问题的设置应该注意设问的角度、目标性和选择性。要选择在重要知识点的衔接处 、重点、疑点的关键之处进行设问,问题的设置突出教学目标,要有新颖性和启发性,从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找切入点,我常常对学生说“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千变万化的化学世界,只要你善于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化学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因此,设问时我常常从生活实际出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学有所用”的喜悦感。例如在讲授“酯的性质和制法”这一节时,可设问:为什么厨师常用白酒和食醋混合做烹调?老陈酒为什么有一股特别令人陶醉的香味?同时做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的演示实验,当学生亲自感知到酯的香味。例如教学“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创设疑问:①实验室制取氨气时,为什么用加热NH4Cl、Ca(OH)2固体混合物的方法,而不采用加热两者混合溶液的方法?②能不能单独加热NH4Cl、NH4HCO3固体制备氨气?③为什么不用(NH4)2CO3固体代替NH4Cl ?④你能否设计出一个更快更简单的制取氨气的方法?通过以上①②③叁个设问,巩固加深了学生对NH3、NH4Cl、(NH4)2CO3性质的理解和运用,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第④问则提升了学生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达到思维的升华。
二、设问的梯度
设置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梯度,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要兼顾到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采用设置一定的梯度分散难点的方法,把难点分散成几个较易理解的问题依次提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一解决,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最后达到攻破难点的目地 。例如,在介绍完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的用途后,在医疗上也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台阶,激发学生思考(1)胃酸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都能中和胃酸吗?原理是否一样,写出对应的离子方程式(3)当患胃溃疡和一般胃酸过多的胃病时是否都可以服用含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的胃药?这样的离子,既利用了生活中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比了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还通过启发学生联想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时有气体放出,会增加溃疡的不适感,培养学生学会分析比较的方法。例如在讲盐类水解的应用时问FeCl3溶液加热蒸干后得到什么物质?学生讨论完毕,得出结论为氢氧化铁后,老师马上提出问题:Fe2(SO4)3溶液加熱蒸干后得到什么物质?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如在讲铝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双水解问题时我设问了:泡沫灭火器为什么能灭火?灭火时喷出的白色物质是碳酸氢钠吗?你能写出以上服用的离子方程式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一解决,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最后达到攻破难点的目的。
三、设问的深度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设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设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过难的问题与过于简单的问题都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设置的问题太难,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设置的问题如果太容易,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如:在讲授FeCl2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的实验中设置疑问“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是不伸入试管内,不与试管接触,而实验中为什么滴加NaOH的胶头滴管却要伸入到FeCl2溶液中?”达到使学生理解并得出Fe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这一结论,同时还可设置问题“实验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Fe2+被氧化?”,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不难得出“将溶解FeCl2的水先煮沸驱赶走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在FeCl2溶液上加植物油隔离空气”的结论,这些问题难易适度,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单一枯燥的课堂变的丰富多彩,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