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菠萝灰粉蚧生物学特性与发生规律的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c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明确新菠萝灰粉蚧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方法]通过室内外盆栽和苗圃及大田跟踪观察研究新菠萝灰粉蚧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气候因子、剑麻龄期及长势、立地环境、剑麻品种、天敌等对其发生危害的影响。[结果]据鉴定,新菠萝灰粉蚧是外来物种,整年在田间为害,对剑麻威胁大。该虫体长为0.8~3.0 mm,卵形而稍扁平,若虫触角及足发达、活泼;成虫披白色蜡粉,其触角退化,行走缓慢。孤雌生殖,世代重叠,27~34 d一世代,每雌虫繁殖倍数为36~85倍,平均55倍;高温致死温度为48 ℃,低温致死温度约为3 ℃。传播途径为种苗、风、雨、蚂蚁及自身爬行迁移。剑麻生长旺盛、叶色浓绿,粉蚧危害严重;低温干旱有利于其暴发蔓延,大雨、暴雨对其有较大杀伤力,但其隐蔽空间较大,可避过灾害。48%乐斯本600倍稀释液等扑杀有特效;主要天敌为草蛉;利用控氮增钾和生物多样性进行防治有较好防效。[结论]为生产中新菠萝灰粉蚧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新菠萝灰粉蚧;生物学;发生规律
  中图分类号S43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9-147-03
  新菠萝灰粉蚧于1998年首先在我国海南昌江市青坎农场剑麻暴发,2001年蔓延全昌江及相邻地区的剑麻,危害植株达100%,且虫口密度大,单株麻可达数万头的粉蚧危害,并由该虫引起的紫色卷叶病大暴发,造成年减产30%以上,甚至失收。2005~2006年该虫进一步传播蔓延至广东湛江徐海麻区,其中东方红农场14队、17队和五一农场5队及地方个体户剑麻发生危害严重,发生危害面积超过1 330 hm2,经防治收到一定的效果,但2007年10月后湛江垦区乃至地方剑麻再次大暴发,并伴随紫色卷叶病(或心轴腐烂)大量发生,对剑麻产业具有毁灭性威胁。为此,笔者于2006年11月至2009年初通过试验研究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旨在为该虫的防控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以新菠萝灰粉蚧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1.2.1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进行室内外盆栽和苗圃及大田跟踪观察,研究该虫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调查剑麻间种菠萝的田块、剑麻受害情况及接种菠萝粉蚧,鉴定新菠萝灰粉蚧是否与菠萝粉蚧同种。于室内恒温测定致死温度。
  1.2.2发生规律的研究。
  1.2.2.1传播途径的研究。
  1.2.2.2与气候关系的研究。
  选取广东省东方剑麻集团农业研究所15路西苗圃、17路西大田有代表性的植株进行定点和随机调查不同月份虫口变化情况,并测量月平均气温和月降雨量等,探讨该虫发生规律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1.2.2.3不同麻龄、长势、管理技术、立地环境的虫害情况调查。对海南、广东麻区开展不同麻龄及生长情况(包括产量、叶片汁液含量等)和管理技术、立地环境的虫害情况调查,探讨与虫害的关系。
  1.2.2.4品种抗性调查。对广东省东方剑麻集团农业研究所品种园(大田)进行虫害情况调查,探讨虫害与品种的关系。
  1.2.2.5接种鉴定新菠萝灰粉蚧与紫色卷叶病的关系。于2007年10月选100株株重为0.25 kg的无病苗在试验地进行盆栽,15 d防一次虫,连续预防8个月后,选取株高为50 cm、大小一致的健壮苗60株,分为3个处理,每处理20株,其中处理①接无病株的粉蚧,处理②接病株上的粉蚧,处理①、②每株接虫约100头,处理③(CK)连续15 d防一次虫。各处理均铺彩布,建水槽及水槽内放药。此外,建防虫网,防治外界虫入内为害。
  1.2.2.6天敌调查。对海南、广东麻区调查受新菠萝灰粉蚧危害田块的天敌种类、数量及粉蚧虫口密度,探讨天敌防控效果。
  2结果与分析
  2.1该虫分布及危害和生物学特性
  2.1.1分布及危害。
  目前新菠萝灰粉蚧主要分布在海南昌江、东方和广东湛江、廉江、揭阳,且有迅速蔓延趋势。
  该虫先是在肥厚叶基为害,然后蔓延至叶片顶部及心叶(叶轴),还有大田走茎苗及其植株头部(含地下2 cm左右)也发生该虫危害。该虫大量吸食剑麻汁液,消耗植株营养,致营养衰竭;同时排泄蜜露,引起煤烟病的大量发生,严重影响光合作用,植株生势衰弱,部分叶片凋萎卷缩。此外,伴随紫色卷叶病(常兼心轴腐烂)大量发生,该病首先致使植株根系坏死,然后顶上叶片出现紫色卷叶和退绿黄斑,黄斑初期为黄豆大小,以后扩大连片,最后干枯。该病主要是冬季至夏季发生(病原尚未鉴定),次年4月后逐渐恢复,需2~3年才能恢复正常,而病害可复发2次或3次。虫害严重的麻区(往往伴随紫色卷叶病大量发生)年减产30%以上,甚至失收。
  2.1.2生物学特性。
  2.1.2.1形态特征。
  若虫:体呈淡黄色至淡红色,触角及足发达、活泼,1龄体长约0.8 mm,2龄体长为1.1~1.3 mm,可产生白色蜡粉,3龄体长约2.0 mm。
  成虫:体呈淡红色,体长为2.0~3.0 mm,体卵形而稍扁平,披白色蜡粉,其触角退化,行走缓慢。
  经大量调查剑麻间种菠萝的田块,未发现菠萝粉蚧转移到剑麻上,在菠萝上发现有2种粉蚧,一种主要在头部,一种主要在地上部分,经反复接种剑麻相应部位也未能接上,菠萝粉蚧与新菠萝灰粉蚧比较其特征主要差异为:菠萝粉蚧蜡粉少,颜色偏谈,虫体略小。其中在地上部分的粉蚧与新菠萝灰粉蚧相似。
  2.1.2.2生活习性。
  成、若虫整年在田间为害,先是在叶基为害,然后蔓延至叶片顶部及叶轴和潜入半张开的心叶缝隙为害,甚至迁移到开花麻花轴上为害珠芽苗,以及为害走茎苗和幼龄麻植株头部,吸食剑麻汁液,并引起煤烟病和紫色卷叶病等病害发生。当植株煤烟病严重和出现紫色卷叶病时,该虫便大部分或全部转移到其他植株上。   2.1.2.3致死温度。
  (1)高温致死温度。经室内46~50 ℃,每摄氏度为1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每重复成虫5头、若虫5头,恒温处理10 min,结果47和48 ℃的死亡率分别为60%和100%,即高温致死温度为48 ℃。
  (2)低温致死温度。经室内0、3、5、8 ℃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每重复成虫5头、若虫5头,恒温处理24 h,结果8、5、3、0 ℃死亡率分别为30%、60%、90%、100%,可见低温致死温度约为3 ℃。
  2.1.2.4世代。
  经调查测定该虫世代重叠,27~34 d为一世代,平均每个世代为29 d,6~7月高温不利于该虫生长繁育,每世代为30~34 d;8~5月温度下降或较低有利于该虫生长发育,每世代只需27~29 d。该虫没有明显的休眠期。
  2.1.2.5繁殖倍数。
  该虫主要是孤雌生殖,经大田3次,每次21头雌虫的测定,单头雌虫繁殖倍数为36~85倍,每次平均繁殖倍数分别为57、52、55倍;室内防虫盒测定,共8盒,每盒1头,结果单头雌虫繁殖倍数为46~86倍,平均56倍,可见,单头雌虫繁殖倍数约为55倍。该雌虫产若虫后并没有立即死亡,从产虫到死亡经历26~35 d,产虫后20~30 d才死亡。
  2.1.2.6有效药剂。
  经试验,单独使用机油乳油、矿物油等油类药剂喷杀该虫效果差,主要原因是蜡粉多,无法封闭。此外,单独使用清洁剂溶解蜡质类药剂无效或效果很差。48%毒死蜱或40%速扑杀600倍稀释液、24%螺虫乙酯 2 800倍稀释液等药剂均有特效。
  2.2发生规律
  2.2.1传播途径。
  远距离传播主要是靠种苗(带虫)传播。近距离传播主要是自身迁移和蚂蚁、风、雨传播,蚂蚁喜好吸食其分泌物(蜜露),在吸食过程中进行搬迁。
  2.2.2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2.2.2.1与气温及雨量的关系。
  由表1、表2、图1可知,新菠萝灰粉蚧与气温、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11、12月等冬(或春)季虫口极显著大于其他季节。即低温干旱季节有利于其生育繁殖,虫口密度呈极显著增加,危害严重,但低温在10 ℃以下,该虫受抑制或死亡,如2008年春当地最低气温10.0~5.8 ℃长达23 d,致粉蚧大量死亡,否则2008年冬季以来粉蚧造成的损失更严重,广西麻区尚未暴发新菠萝灰粉蚧,与其冬季温度较低有直接关系;雨季,受大雨,尤其是台风暴雨冲刷,对粉蚧消灭作用较大,从而抑制繁殖,使虫口密度大幅度下降,危害减轻;高温不利于该虫生长发育,尤其
  高温又遇雨季,虫害较轻。但遇恶劣气候,该虫往往转移到
  小行走茎苗上(包括头部及地上部植株)。
  2.2.2.2与麻龄及长势的关系。
  剑麻(寄主)汁液丰富,有利于该虫源源不断吸食,满足生长发育需要,一般与气候变化关系不大,其整年在田间为害,所以危害严重。
  苗期(苗圃)及大田幼龄麻、中龄麻、老龄麻等不同麻龄均可发生危害。
  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生长旺盛的虫害严重,且引发的紫色卷叶病等也严重,相反,生势差的虫害较轻,紫色卷叶病也较轻。这与汁液丰富有利于粉蚧虫吸食有密切关系。
  2.2.2.3与立地环境的关系。
  调查结果表明,剑麻间种作物、保留麻园矮草、少化除和不滥用药剂等有利于生物多样性,改良生态环境,促进天敌大量繁衍,虫害轻,反之则重。
  2.2.2.4品种与虫害的关系。
  调查结果表明,引5、引8、引9、引10、灰叶剑麻、无刺剑麻等抗虫能力强,达极显著水平,可探讨作育种亲本;而引1、引2、引3、东26、南亚2号、东27、东109、广西76416、H·11648麻等抗虫能力差。
  2.2.2.5紫色卷叶病与新菠萝灰粉蚧有密切关系。
  结果表
  明,接种粉蚧5个月后处理①接无病株上的粉蚧和处理②接
  病株上的粉蚧,其紫色卷叶病的发病率分别为24.3%和857%,平均发病率达55.0%,而处理③CK(不接虫及保持防虫,确保无虫害)无发病。故紫色卷叶病与粉蚧危害有密切关系,可能是粉蚧吸食剑麻汁液过程中释放出一种有毒物质致剑麻根系坏死而发生紫色卷叶病或传病引起的病害,该病还在分离鉴定中。
  2.2.2.6天敌效应。
  (1)引进天敌。2008年4、6、10月在东方剑麻集团东方红农场等单位大量释放华南农业大学提供的隐唇瓢虫(从澳大利亚引进),均因不适应当地气候环境,而没有建立起种群。
  (2)当地天敌。近年来,对海南、广东粉蚧危害的麻区进行调查,发现当地丽草蛉在大量繁衍和捕食粉蚧,对控制粉蚧危害有明显效果。但据试验新菠萝灰粉蚧危害30 d也可导致紫色卷叶病的发生。此外,该天敌还有卵期、蛹期不能捕食粉蚧,成虫食量小和不能及时捕食等不足。
  3讨论与建议
  鉴于新菠萝灰粉蚧是一种外来物种,其蔓延迅速,危害严重,建议高度重视,建立长效机制,实行短、长期防控策略相结合,应用“综合防治,预防为主”,包括建立监测防控技术体系,选育抗虫抗病优质高产品种,创新栽培技术,改良生态环境、生物防治和加快筛选生物药剂,群防群治,确保有效减轻该虫危害,把损失降到最低水平。
  应进一步研究鉴定紫色卷叶病病原,该病究竟是粉蚧传毒或是传病,该研究对于指导生产将有重要意义。
  43卷29期黄 标等新菠萝灰粉蚧生物学特性与发生规律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钟琛,谢文龙,肖文生,等.福建柑橘黄龙病爆发成因及其危害流行规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2007,33(12):99-103.
  [2] 何衍彪,詹儒林,赵艳龙.菠萝粉蚧及菠萝凋萎病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7(2):47-50.
其他文献
摘要该鉴定试验以农业部《普通小麦冬春性鉴定技术规程》为依据,结合3因素(苗穗期、基穗率、穗粒数)聚类分析结果,对2014~2015年度冀中南冬小麦水地组区试的17个品种进行了春性鉴定。鉴定结果:春性品种有邯生730、衡116021;弱春性品种有龙华808、金禾12089、轮选329、邢麦16;半冬性品种有石124117(近弱春性)、中信麦99、农艺麦2号、D11491、WF2号、乐土808、Jun
期刊
摘要[目的] 探明同一品种番茄不同发育期及贮藏期果实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和不同番茄品种在同一时期果实表型性状的差异性。[方法] 试验选取6种番茄品种,采用新型便携式表型分析工具KeyBox,对不同品种番茄果实在不同发育期及采后贮藏期表型性状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试验表明,6种番茄品种在不同发育期及采后贮藏期表型性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紧密度、粗糙度及硬度3个方面。不论任何番茄品种,转色期果实硬度
期刊
摘要通过对海南省生态公益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了解生态公益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类型构成和存在问题,围绕对生态公益林的规模和布局进行优化调整,促进海南省生态公益林进入有效保护和良性发展的轨道,提出海南省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海南;生态公益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建设与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9-168-03  当前,气候变暖
期刊
摘要 [目的] 验证不同种衣剂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并为豫北经济经济区筛选合适的玉米种衣剂组合。[方法] 选用5种进口杀虫剂和5种进口杀菌剂在豫北地区进行多点大田试验,研究这些种衣剂对玉米发芽率、幼苗素质、田间保苗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这些进口种衣剂对玉米发芽无不良影响,甚至有的对发芽还有促进作用。不同的种衣剂对幼苗不同性状有不同的影响,但是杀菌剂满适金与杀虫剂锐胜对玉米田间保苗数有显著作用。
期刊
摘要论述了校园文化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校园文化景观作为符号在传达意义时所要进行的符号传媒介的选取类型和符号意义的关联方式,并以湖南大学校园文化景观为例。同时指出,只有处理好校园文化景观的物象和意象两个层面的内容,才能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景观。  关键词符号学;校园文化景观;意义传达  中图分类号S73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29-163-02  近些年来,校园
期刊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植物阻滞剂处理下水稻全生育期内镉在不同部位的分配累积规律。结果表明:随喷施浓度的增加,各处理镉含量降低,各部位镉含量为根>茎>叶>子粒;根部镉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分蘖期>拔节期>成熟期>孕穗期>秧苗,而茎中镉含量变化规律为分蘖期>孕穗期>成熟期>拔节期>秧苗,叶中的镉含量为成熟期>分蘖期>孕穗期>拔节期>秧苗;植物阻滞剂对镉的吸收和运转有明显的阻滞作用,且作用部位
期刊
摘要[目的] 筛选最适宜重庆地区甘薯生产上应用的块根膨大剂。[方法] 以甘薯品种“豫薯13”为研究对象,在栽插后47~59 d喷施块根膨大剂矮脚虎、多效唑、国光膨大、绿肽尔块大,以喷施清水为对照,探讨4种块根膨大剂对甘薯生长的生长调控能力及对其产量和其他经济特性的影响。[结果] 喷施矮脚虎后鲜薯产量、商品薯产量、薯干产量均比对照显著增产,藤叶产量与对照相当;而喷施国光膨大后薯干产量和藤叶产量比对照
期刊
摘要在了解线性滨水空间内涵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一个分级效能结构的滨水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合并使用Delphi法对指标层及权重进行确定,构建线性滨水空间景观评价体系。同时以郴州城区5条主要河流的滨水空间作为调查对象实地踏勘,对使用人群和相关专家发放调查问卷,收集资料及数据,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议:近期建设与远期规划结合;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突出场地景观特色的景观优化。  关键词线性滨水空间;景观评
期刊
摘要[目的]筛选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新制剂,以替代三唑酮或与之轮换使用。[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13种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40%环丙唑醇WP 300 ml/hm2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第2次施药后10 d的防效达到95.23%;其次分别是12.5%氟环唑SC 900 g/hm2、25%乙嘧酚ME 1 200 g/hm2、50%醚菌酯WG 150 g/hm2,第2次施药后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生态沟渠中水稻生长特性及对农田排水中氮的去除效应。[方法]对稻田和生态沟渠各段水稻干物质量、生育特性、氮素吸收及水体总氮动态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各段沟渠顺水流方向水体总氮浓度逐渐降低, 且均显著低于田面水。沟渠水稻植株体氮浓度较田间水稻高,但生物量较田间显著降低。整段沟渠水稻吸收氮素234.1 g,这部分氮素将随水稻的收割被带离水体,极大地消减了水体的氮浓度,减少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