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该学科对于培养学生价值观念有着重要意义。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社会公德与法律知识学习是本科教学的重点内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多种教学方式应用而生。将案例教学法应用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是极为可行的,因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着紧密俩系,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学生可以更为深入的了解到课本知识点内涵,帮助学生感受道德与法治魅力。基于此,本文首先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进行了简单探讨分析,而后就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应用策略。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道德与法治;教学
道德与法治学科不仅要求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实际课堂需求。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此种教学方式以学生实际作为出发点,结合学生个人情况科学选择案例,并将相关理论知识融入其中。通过身边的实事案例,学生不仅获取了法律知识,而且还提升了思考能力,这对于后续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现是极为重要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
现阶段,各个教学阶段均开展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但是每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差异的缘由是因为每个阶段的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育程度不同,其认知程度和受教学管理的心理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给不同的教学方式。其中初中生由于年龄较小,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对道德和法治教学内容充分好奇心,又因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该阶段对于其品质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如何在初中阶段做好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成为当前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1]。但是大部分初中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教师完成的教学任务,但是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不利于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出现此种现象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初中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推动社会和谐法治的构建,因此该学科的教学内容需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经常按照书本中的案例进行教学,其案例内容缺乏时效性,不利于学生了解社会中最新的社会法治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扩散,使其无法与社会接轨。
(二)教学方式具有单一性
教学方式是教师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的主要途径,通常情况下,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本知识内容教学为主,对学生进行硬性灌溉式教育,该方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初中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该学科教学的重要性,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一)巧妙运用案例提升法律认知水平
案例选择对于最终案例教学法的應用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只有既符合教材内容又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才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加大对时事关注力度,务必保障案例内容与本节教学主体相符,不可随意拟定案例。在良好的教学氛围烘托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得到有效激发。为了保障学生丰富的情感体现,在利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当结合学生生活实践,选择真实案例,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对法律认知。
比如在“走进法治天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正当防卫作为切入点开展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昆山反杀案”作为案例:一辆轿车与电动车发生了轻微的交通事故,两个车主争执过程中,轿车内的一名男子拿刀砍向电动车车主,在此过程中刀落地,电动车车主捡起刀又砍向轿车男子,致该男子倒向草丛中,最终经抢救无效确认死亡。案例讲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电动车车主行为进行讨论,分析电动车主这算不算正当防卫。这时,班里分为了“是正当防卫”、“不是正当防卫”两个观点。是正当防卫组认为:电动车车主在躲避轿车男子追砍过程中捡起掉落的刀进行反击,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是正当防卫组认为:电动车车主将轿车男子砍伤并致其死亡,属于防卫过当[2]。接着教师可以公布本案处理结果,即电动车车主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需要负刑事责任。通过这一案例,学生对正当防卫的概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而后教师再向教师讲解防卫过当与正当防卫区别,帮助学生更为深刻认识法律知识。
(二)借助案例解惑,培养道德素养
在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案例帮助学生解答疑惑,让学生通过思考案例,将课程知识进行内化,进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道德素养。
比如在“遵守公共规则”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高铁霸座事件”:一辆由济南开往北京的高铁列车上,一男子霸占某女乘客的座位,并谎称自己无法起身,不能够归还座位,且拒绝与乘务人员沟通,高铁工作人员劝说无果后,被霸座女乘客被安排至商务车厢。该男子的行为就违反了公共规则,这与我们追求的道德素质是完全相悖的。在案例讲解完成后,教师可以以道德素养为入手点提出问题:占座男子的行为是错的,那正确的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人拥有制衡他的权利?国家或者乘客可以吗?怎样尽量避免这些行为出现?
上述探究问题可以将“高铁霸座”案例深人到个人素质、社会现象和行业体制等多个层面,引发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与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共同探讨分析。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案例教学法应用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小学中,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各个学习阶段策略的有效应用,可有效提升学生个人能力,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价值。因此,在未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要不断拓展案例教学法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进而推动整体教学改革的效用性提升。
参考文献
[1] 黄丽星.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2020(03):70-71.
[2] 季学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开展法治教育的策略[J].甘肃教育,2019(21):9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道德与法治;教学
道德与法治学科不仅要求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新课程理念下,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实际课堂需求。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此种教学方式以学生实际作为出发点,结合学生个人情况科学选择案例,并将相关理论知识融入其中。通过身边的实事案例,学生不仅获取了法律知识,而且还提升了思考能力,这对于后续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现是极为重要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
现阶段,各个教学阶段均开展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但是每个教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差异的缘由是因为每个阶段的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育程度不同,其认知程度和受教学管理的心理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采用给不同的教学方式。其中初中生由于年龄较小,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对道德和法治教学内容充分好奇心,又因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该阶段对于其品质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如何在初中阶段做好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成为当前教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1]。但是大部分初中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虽然教师完成的教学任务,但是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不利于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出现此种现象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初中生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推动社会和谐法治的构建,因此该学科的教学内容需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经常按照书本中的案例进行教学,其案例内容缺乏时效性,不利于学生了解社会中最新的社会法治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思维的扩散,使其无法与社会接轨。
(二)教学方式具有单一性
教学方式是教师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的主要途径,通常情况下,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本知识内容教学为主,对学生进行硬性灌溉式教育,该方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初中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该学科教学的重要性,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一)巧妙运用案例提升法律认知水平
案例选择对于最终案例教学法的應用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只有既符合教材内容又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才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加大对时事关注力度,务必保障案例内容与本节教学主体相符,不可随意拟定案例。在良好的教学氛围烘托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得到有效激发。为了保障学生丰富的情感体现,在利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时应当结合学生生活实践,选择真实案例,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对法律认知。
比如在“走进法治天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正当防卫作为切入点开展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在本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昆山反杀案”作为案例:一辆轿车与电动车发生了轻微的交通事故,两个车主争执过程中,轿车内的一名男子拿刀砍向电动车车主,在此过程中刀落地,电动车车主捡起刀又砍向轿车男子,致该男子倒向草丛中,最终经抢救无效确认死亡。案例讲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电动车车主行为进行讨论,分析电动车主这算不算正当防卫。这时,班里分为了“是正当防卫”、“不是正当防卫”两个观点。是正当防卫组认为:电动车车主在躲避轿车男子追砍过程中捡起掉落的刀进行反击,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是正当防卫组认为:电动车车主将轿车男子砍伤并致其死亡,属于防卫过当[2]。接着教师可以公布本案处理结果,即电动车车主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需要负刑事责任。通过这一案例,学生对正当防卫的概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而后教师再向教师讲解防卫过当与正当防卫区别,帮助学生更为深刻认识法律知识。
(二)借助案例解惑,培养道德素养
在案例教学法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案例帮助学生解答疑惑,让学生通过思考案例,将课程知识进行内化,进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道德素养。
比如在“遵守公共规则”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高铁霸座事件”:一辆由济南开往北京的高铁列车上,一男子霸占某女乘客的座位,并谎称自己无法起身,不能够归还座位,且拒绝与乘务人员沟通,高铁工作人员劝说无果后,被霸座女乘客被安排至商务车厢。该男子的行为就违反了公共规则,这与我们追求的道德素质是完全相悖的。在案例讲解完成后,教师可以以道德素养为入手点提出问题:占座男子的行为是错的,那正确的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人拥有制衡他的权利?国家或者乘客可以吗?怎样尽量避免这些行为出现?
上述探究问题可以将“高铁霸座”案例深人到个人素质、社会现象和行业体制等多个层面,引发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与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共同探讨分析。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案例教学法应用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小学中,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各个学习阶段策略的有效应用,可有效提升学生个人能力,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价值。因此,在未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要不断拓展案例教学法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进而推动整体教学改革的效用性提升。
参考文献
[1] 黄丽星.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2020(03):70-71.
[2] 季学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开展法治教育的策略[J].甘肃教育,20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