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在基础教育发展中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日,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该区教育局局长徐洁。
记者:近年来.城中区的教育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良好的成就.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徐洁:城中区作为西宁市中心城区,为省、市政府所在地,是西宁市的政治、经贸中心。全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3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30所,教学点1个;农村学校15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13所、教学点1个。区属各校共有386个教学班,其中,小学设有362个教学班,初中设有24个教学班;农村小学53个教学班,农村初中8个教学班。全区在校学生19819人,其中,小学生18805人,初中生1014人;农村中小学在校生2566人,其中,小学生2258人,初中生308人。
近3年来,我区切实巩固和不断完善“以县(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努力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落实“两免一补”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工作,共减免80446人次各种费用959万元,累计总投资15148万元,改造D级危房8200平方米,整体迁建3所小学,改扩建7所小学,维修7所小学,铺设了13所学校的塑胶操场,新建教学用房60200.46平方米。我们全面建成了教育城域网,通过WEB方式与市教育局信息中心完成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我们在全市率先开展小学专项综合督导评估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档案评价,开展争创“师德标兵”活动;加大校长、教师培训力度,开展以老带新的“结对子”活动,成立“校长工作室”,提升校长专业化水平;建立和完善学校校长和教师轮岗交流制,鼓励和安排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长期任课、兼课或示范教学、推广教育教学经验。强化“校本教研”,划片联点成立“学科中心活动组”,实现教学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尝试建立多元化学生评价制度、多元化考试评价制度,加强质量过程评价和管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德育特色学校、“和谐校园”。建立健全校园卫生管理工作制度,开展具有各校特色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和形式多样的体育课外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制订各类应急预案,排查、消除校园安全隐患。实施校园的美化、绿化,创设清洁、有序的教育环境。
目前,全区现有青海省“标准化学校”14所,西宁市“标准化学校”2所,国家“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所,青海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7所……全区学前教育入园率98.2%,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为10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3.24%,辍学率为0.02%。
记者:教育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投入.那么.在城中区教育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呢?
徐洁:问题一:主城区学校布局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大班现象非常严重。
问题二:我区财力有限,争取国家及省、市专项资金十分困难,教育欠账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滞后。
问题三:总寨镇农村学校布局分散、设施简陋、设备匮乏,教师“超编缺人”、年龄偏大,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问题四:全区各学校音乐、美术等学科师资力量薄弱,“教非所学”现象普遍,没有专职美术教师的学校高达20所,个别学校兼职教师的兼课比例高达100%,兼职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水平亟待提高。
问题五:部分教师并没有把教师职业当做促进社会与个体发展的神圣职业,仅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这种消极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问题六:部分教师的教育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理论相对薄弱,有的还存在模糊认识,课程标准未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的情感、价值判断与现代教育思想有一定差距,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欠缺,阻碍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记者:为了实现城中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你们有哪些好的思路与同行共享呢?
徐洁:我们主要是围绕“一个中心”,即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即以改善办学条件(硬件)、建好两支队伍(软件)为抓手;实现“三大突破”,即城乡教育布局合理、教育环境和谐优美、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发挥“三种作用”,即统筹城乡教育示范作用、生本教育支撑作用、教师软实力带动作用。
一是夯实基础,促进我区教育健康发展。①调整教育布局,均衡办学条件,推进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重点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②进一步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千方百计地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加强教育经费使用和重大教育工程项目的监督检查,保障资金安全运行。③大力提升网络综合化利用率,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增加网络服务器及功能软件,并遴选网络条件及硬件条件较好的学校进行网络升级,建成我区教育信息综合化管理平台系统,建成一批彰显教育特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和具有在线新生报名、家校网络互连、学生成绩查询、在线答疑等功能的中小学数字校园。
二是统筹兼顾,促进我区教育均衡发展。①加大力度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完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设置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加大扶持社会力量办园力度,对城市及农村低保家庭儿童入托予以财政补贴。②努力平衡义务教育水平,稳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尽量安排其就近入学;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加大对接收流动务工人员子女较多学校的扶持力度;建立全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③推进“城乡教育牵手”工程,全面实施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活动,建立校长轮岗交流、学科带头人巡回授课、音体美等学科教师流动教学、骨干教师轮校代教、优秀教师交流任教和重点扶持农村相对薄弱学校的支教制度。
三是提升内涵,促进我区教育科学发展。①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名校长网络工作室建设计划,发挥名师、名校长的带动作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对农村教师、骨干教师的专项培训,建设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平台;依托“城中区教育发展智囊团”推进“名师带动”工程建设,启动“全国名师、名校长带徒”计划,组建“成长中的名师研究团队”,设立青年教师创新基金,实施兼职教研员津贴制。②坚持“管理兴教、文化立校”的发展思路,遵循“特色项目一学校特色一特色学校”的三步发展过程,以创建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为着力点,以“规范管理 特色发展”的方式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打造特色办学品牌,初步形成“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的素质教育办学格局。③全面加强教研室建设,进一步完善“以校为本、区域协作、网络支持、研训一体”的教研模式;建设数字化教研服务平台,提升教研工作能力和对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研究、指导与服务能力。④秉承以学生生命存在、人格尊严和个性和谐发展为本的理念,规范课程设置,遵循“以学定教”的教学规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科学评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 罗登廉)
记者:近年来.城中区的教育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良好的成就.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徐洁:城中区作为西宁市中心城区,为省、市政府所在地,是西宁市的政治、经贸中心。全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3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30所,教学点1个;农村学校15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13所、教学点1个。区属各校共有386个教学班,其中,小学设有362个教学班,初中设有24个教学班;农村小学53个教学班,农村初中8个教学班。全区在校学生19819人,其中,小学生18805人,初中生1014人;农村中小学在校生2566人,其中,小学生2258人,初中生308人。
近3年来,我区切实巩固和不断完善“以县(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努力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落实“两免一补”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工作,共减免80446人次各种费用959万元,累计总投资15148万元,改造D级危房8200平方米,整体迁建3所小学,改扩建7所小学,维修7所小学,铺设了13所学校的塑胶操场,新建教学用房60200.46平方米。我们全面建成了教育城域网,通过WEB方式与市教育局信息中心完成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我们在全市率先开展小学专项综合督导评估活动。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档案评价,开展争创“师德标兵”活动;加大校长、教师培训力度,开展以老带新的“结对子”活动,成立“校长工作室”,提升校长专业化水平;建立和完善学校校长和教师轮岗交流制,鼓励和安排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长期任课、兼课或示范教学、推广教育教学经验。强化“校本教研”,划片联点成立“学科中心活动组”,实现教学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尝试建立多元化学生评价制度、多元化考试评价制度,加强质量过程评价和管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强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德育特色学校、“和谐校园”。建立健全校园卫生管理工作制度,开展具有各校特色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和形式多样的体育课外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制订各类应急预案,排查、消除校园安全隐患。实施校园的美化、绿化,创设清洁、有序的教育环境。
目前,全区现有青海省“标准化学校”14所,西宁市“标准化学校”2所,国家“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所,青海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7所……全区学前教育入园率98.2%,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为10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103.24%,辍学率为0.02%。
记者:教育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投入.那么.在城中区教育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呢?
徐洁:问题一:主城区学校布局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大班现象非常严重。
问题二:我区财力有限,争取国家及省、市专项资金十分困难,教育欠账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滞后。
问题三:总寨镇农村学校布局分散、设施简陋、设备匮乏,教师“超编缺人”、年龄偏大,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问题四:全区各学校音乐、美术等学科师资力量薄弱,“教非所学”现象普遍,没有专职美术教师的学校高达20所,个别学校兼职教师的兼课比例高达100%,兼职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水平亟待提高。
问题五:部分教师并没有把教师职业当做促进社会与个体发展的神圣职业,仅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这种消极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问题六:部分教师的教育理论,特别是现代教育理论相对薄弱,有的还存在模糊认识,课程标准未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的情感、价值判断与现代教育思想有一定差距,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欠缺,阻碍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记者:为了实现城中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你们有哪些好的思路与同行共享呢?
徐洁:我们主要是围绕“一个中心”,即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即以改善办学条件(硬件)、建好两支队伍(软件)为抓手;实现“三大突破”,即城乡教育布局合理、教育环境和谐优美、教育质量大幅度提升;发挥“三种作用”,即统筹城乡教育示范作用、生本教育支撑作用、教师软实力带动作用。
一是夯实基础,促进我区教育健康发展。①调整教育布局,均衡办学条件,推进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重点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②进一步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千方百计地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加强教育经费使用和重大教育工程项目的监督检查,保障资金安全运行。③大力提升网络综合化利用率,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增加网络服务器及功能软件,并遴选网络条件及硬件条件较好的学校进行网络升级,建成我区教育信息综合化管理平台系统,建成一批彰显教育特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和具有在线新生报名、家校网络互连、学生成绩查询、在线答疑等功能的中小学数字校园。
二是统筹兼顾,促进我区教育均衡发展。①加大力度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完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体系,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设置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加大扶持社会力量办园力度,对城市及农村低保家庭儿童入托予以财政补贴。②努力平衡义务教育水平,稳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尽量安排其就近入学;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加大对接收流动务工人员子女较多学校的扶持力度;建立全区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③推进“城乡教育牵手”工程,全面实施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活动,建立校长轮岗交流、学科带头人巡回授课、音体美等学科教师流动教学、骨干教师轮校代教、优秀教师交流任教和重点扶持农村相对薄弱学校的支教制度。
三是提升内涵,促进我区教育科学发展。①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名校长网络工作室建设计划,发挥名师、名校长的带动作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对农村教师、骨干教师的专项培训,建设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平台;依托“城中区教育发展智囊团”推进“名师带动”工程建设,启动“全国名师、名校长带徒”计划,组建“成长中的名师研究团队”,设立青年教师创新基金,实施兼职教研员津贴制。②坚持“管理兴教、文化立校”的发展思路,遵循“特色项目一学校特色一特色学校”的三步发展过程,以创建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为着力点,以“规范管理 特色发展”的方式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打造特色办学品牌,初步形成“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的素质教育办学格局。③全面加强教研室建设,进一步完善“以校为本、区域协作、网络支持、研训一体”的教研模式;建设数字化教研服务平台,提升教研工作能力和对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研究、指导与服务能力。④秉承以学生生命存在、人格尊严和个性和谐发展为本的理念,规范课程设置,遵循“以学定教”的教学规律,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科学评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