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李健恒,男,湖北阳新人,语文教师,作品散见 《诗刊》 《当代教育》 《高校文学》 《东莞时报》 《咸宁周刊》 《长江诗歌》 等大小刊物。 月桂生香 月亮下,我闻出了桂花的香味 那是,月上人在摇动桂树的声音 粒粒月光,洒落人间 化着种子钻入地底,生根发芽 一座桂花之城,拔地而起 成长为香城泉都 夜空下,我看到 桂树成群,情侣成双 我驻足挺立,遥望月亮 摘一缕月光,放入口中 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健恒,男,湖北阳新人,语文教师,作品散见 《诗刊》 《当代教育》 《高校文学》 《东莞时报》 《咸宁周刊》 《长江诗歌》 等大小刊物。
月桂生香
月亮下,我闻出了桂花的香味
那是,月上人在摇动桂树的声音
粒粒月光,洒落人间
化着种子钻入地底,生根发芽
一座桂花之城,拔地而起
成长为香城泉都
夜空下,我看到
桂树成群,情侣成双
我驻足挺立,遥望月亮
摘一缕月光,放入口中
咀嚼,咀嚼出了
吴刚的汗水,月桂生香
月光下的咸宁温泉
最是一抹亮丽的光景
荷塘生桂香
在这盛开的九月
桂花打开了一扇窗
让桂香住进校园
东门的一角,两口荷塘
一左一右,静静地流淌
守候一池的荷香
水面浮草,一片狼藉
偶有几片荷叶,交错相应
风拨弄着荷塘边上的桂树
洒下一池的桂花
独自幽香
我將一池的桂花
揉进鼻腔
写一纸的沉重
桂花泉
云烟四起,暖雾环绕
那是泉水安抚了岩浆的
愤怒,化出的温泉
温暖了一方水土
风扫起吴刚砍落的桂花
吹开咸宁的大门
在温泉,落地生根
一城的桂籽
在一个月夜
摇身一变,化作片桂林
做了温泉之乡的嫁妆
月光下
我站在桂花林的一角
摘一缕桂香
放入嘴里咀嚼,咀嚼出
一纸的厚重
其他文献
赵泽波,生于上世纪70年代,现供职于广安市委巡察办。系四川省作协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先后在 《人民日报》 《作家文摘》《四川文学》 《星星诗刊》 等300余家报刊发表散文、诗歌、时评杂谈、小说、纪实文学等各类作品2000余篇(首)。 孩子,告诉我你的家 孩子 天快黑了 那些白天飞出的小鸟 也都回家了 可你 怎么还不回去 你在守望什么呢 是什么使你幼小的心 如此坚定 忘记孤独和寒冷
惊 长 煤油灯在三十平的瓦房里变暗 我 天空唯一的缺席者 惊长的梦里从没有 一双翅膀愿意临幸我 我只能奔跑,在恐惧和求生中 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禁空区 一片枯叶,一个人的十七秋天 父亲的舞蹈在我的内部暴走 它已然将我的鞋底掏出窟窿 将我的哭声掏得嘶哑 还要将我推向挂着天梯 且不可测量的深渊 在反复的梦境中 我遇崖便跳,轻车熟路 旧时随母亲打铁矿的山崖 成为了我梦里跳崖的
黄官品,供职于 《曲靖日报》,作品散见于 《大西南文学》 《滇池》 《星星诗刊》《厦门文学》 等刊物。 初春的河滩 冬天伏在河滩上 看着光滑圆润的石头 站起抽身借道走了 身后丢下 一条逆流而上的小鱼 睡河岸挣扎着醒来的春天 绿了半身的树 紧紧握着意念出来的根 想大声喊谁 旁边花满身的桃树 一字不露 离群独行而来的人 背靠着自己 摸进初春的河滩 将远处忽隱忽现的山峦
有种奇怪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的一些生活片段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往往不经意地,黑白默片一样在脑海里一帧帧打开,而且频率越来越高。触动老旧的放映机开关的,可能是一首老歌、一张旧照片,或者是一个即将到来的传统节日。 我6岁以前的时光,是在一个偏僻小山村的贫穷小院里度过的。我后来知道,这样的院子叫四合院,尽管他与大都市里富贵人家的四合院相比太过寒酸,但承载的欢乐与希望却毫不逊色。 厚重的大青石
1 孤旅向来无趣,且又漫长,于是这次回乡,企盼遇上个能说话解闷儿同伴的奢望,便如儿时老屋篱前的春藤,悄然自心底葳蕤疯长开了。 火车廊道亘古不变地继承了狭窄逼仄的百年传统,驮包挟裹的男女旅客呼朋引伴,蜂拥而上,使这节原本空荡安宁的车厢,刹时便陷入了喧嚣的声浪海洋。 正满怀期待地张望寻觅哩,邻座早以一身与众不同的装束,锥尖般,火燎燎地刺入我的眼帘。勉强按捺住坠落谷底的心情,我伸手拍拍椅背,努嘴示
公元1994年11月,我背着装满书籍的行囊,毅然登上去往海南的列车。环顾站台,没有一个亲人,没有一个朋友。宛若一株浮萍,孤立水中。喧嚣的站台,在我眼里是那样的冰冷,一切都不属于卑微的生命,能够留念的惟剩下一丝牵挂,对父母的牵挂,对兄弟姐妹的牵挂。 当我乘车到达广东徐闻海安镇时,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民工集聚这里,等着过轮渡去对面的海岸。心中莫名升起一种像海水一样的澎湃,激动地流下热泪。在人堆里我偶然
萤火虫打起灯笼在村道、树林中夜游的时候,女知青来到了庄子里。 其时,我们正醉心于夏夜的捉迷藏游戏。突然在牲口圈门前明亮的灯光下看到一个高挑身材、齐耳短发、肩搭毛巾、身背斗笠、手提网兜的年轻女子。我们的脚板像是被钉了钉子,都不动了。我们以为,这不是电影《杜鹃山》里的柯湘走出了银幕,就是《洪湖赤卫队》里的韩英来到人间。旁边站着我的父亲,他是大队党支部书记。 父亲指着牲口圈门外的一间低矮的泥土屋,用
我的老家在安徽宣城,现在,定居在海口。许多人问我,当初,你为什么要闯海南? 我一概回答,主要是当时年轻气盛,在机关坐腻烦了,想换一换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适逢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初期,百业待兴,有许多不甘寂寞的热血青年告别故土,投入到南海上这片热土的怀抱。这些人当中有一个戴眼镜的青年——他,就是我。 1990年3月,我乘船登岛。站在海口新港码头,看到一个大标语一
秋天到了 南下的飞鸟 剐蹭了稻草人的帽 村人手里的鐮刀 让我回忆起儿时的歌谣 少女束腰 越依赖男人的拥抱 你画上浓妆不如淡妆好 你在路灯下更会撒娇 我站在天桥 发现硬朗的摇滚和柔软的岁月一样 催人奋进 催人老 我想去你年轻的时候 我想去你年轻的时候 陪你到处走走 你说你趟过一条发光的河流 它弄湿了你的衣袖 我想去你年轻的时候 陪你到处走走 都说青春如酒 你敢
作为一名资深的文学批评家,师力斌在从事文学批评的同时,面对近年来诗歌界复杂多变的多样化风景,并没有忘记根植在自己心灵深处的一片初心——诗歌。从而,正因为此,在京都车水马龙、日夜疾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快节奏生活下,面对每天从身边匆匆穿梭而过的俗世万物,也就有了他笔下迥异于他人的精神体验和审美再造。一直默默地在微博上关注着师力斌的诗歌创作,在看到了他躬身于生活而不屈膝于塵俗的一面的同时,我认为那些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