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在阅读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就要真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做才能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
一、设计有趣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切入点,问题是否有趣,对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设计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渔夫》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屈原为什么要投河而死,司马迁受那么大的耻辱都没死,为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想快速看课文,了解课文,寻求答案。
二、以表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感情
许多课文大多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位子上听,老师在台上提问题,学生在位子上回答,一问一答,学生早已失去兴趣,不利于学习。教师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帮助理解课文,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白色龙》这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奥楚蔑洛夫、赫留金、叶尔德林、观众、小猎狗等,学生要想表演好,就必须认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开展竞赛活动
学生的好胜心强,非常喜欢比赛,因此,教师恰当地设计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要求先在小组内朗读,比一比谁朗读得好,然后每小组推荐一个人代表个小组参加朗读比赛,比比谁朗读得最好,哪组朗读得最好。可以在年级组之间进行比赛,也可以在全校之间进行比赛。这样设计,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认真地做准备,争取为小组争光,争取为班级争光。
四、用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
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的理解、学习离不开情感的参与,若激发了学生情感,就会激发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当学生深入理解父亲送我去车站翻越栅栏时的背影,通过那连续的几个动词体会到父亲的不易,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理解父亲的感情时,教师可以用饱含感情的朗读震撼学生,使学生跃跃欲试。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学生会立刻投入有感情地朗读之中,从而使感情得到升华。
五、优化教学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爱说话,不爱读书,不爱问问题,怕读得不好,说得不好,同学们看不起,老师指责批评。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点滴优点都要充分肯定,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积极发言,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大胆发表意见,大胆朗读。
六、充分利用个别学生的生活体验
语文教材的许多内容都是学生没有亲身体验过的,如果让他们在学习中现身说法,那么既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兴趣,对深入体会课文内容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如在《三峡》一课教学中,我让一位曾经去过三峡的学生描述所见的三峡的山水风景,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
语文课文中的知识内容极其丰富,从古今中外的社会历史到天南海北的发展演变,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其中,许多知识都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而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和录音表现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加上活灵活现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兴趣盎然,仿佛徜徉在荷塘周围的小路上,看到月色下的荷塘如此之美,景色如梦如醉,物我两忘,真切体会到荷塘的美景,从而理解课文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八、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质疑问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提倡、鼓励、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敢问、敢答。通过引导,使学生善问善答。比如在《师说》一课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读书,看看书中哪里读不明白,然后提出来。学生一听让提问题,兴趣盎然,立刻认真读书思考,如他们有的提出:当老师的标准是什么?带着提出的问题读书、讨论,答案就比较容易回答,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九、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力表扬发言、朗读等方面做得好的学生,引导学生比、赶、超,使他们竞争意识得到增强,自主发挥主体作用。如在《沁园春雪》一课的教学时,我本来想指名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可是有几个学生争着告诉我,他们已经会背了。于是,我就请这些学生背诵,然后表扬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其他学生在学习中格外认真,下课前,竟有一半学生能背下这首词,由此可见榜样的作用。
十、分组学习、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面对学生想说不敢说,想读不敢读,特别是有些女生更是如此。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可让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因为学生在分组学习讨论中,会消除畏惧心理,乐于发言,乐于朗读,会各抒己见或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每个人都尝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对这堂课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设计有趣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切入点,问题是否有趣,对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师要设计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渔夫》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屈原为什么要投河而死,司马迁受那么大的耻辱都没死,为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想快速看课文,了解课文,寻求答案。
二、以表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感情
许多课文大多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位子上听,老师在台上提问题,学生在位子上回答,一问一答,学生早已失去兴趣,不利于学习。教师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帮助理解课文,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白色龙》这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奥楚蔑洛夫、赫留金、叶尔德林、观众、小猎狗等,学生要想表演好,就必须认真读课文,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开展竞赛活动
学生的好胜心强,非常喜欢比赛,因此,教师恰当地设计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要求先在小组内朗读,比一比谁朗读得好,然后每小组推荐一个人代表个小组参加朗读比赛,比比谁朗读得最好,哪组朗读得最好。可以在年级组之间进行比赛,也可以在全校之间进行比赛。这样设计,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认真地做准备,争取为小组争光,争取为班级争光。
四、用教师之情激发学生之情
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的理解、学习离不开情感的参与,若激发了学生情感,就会激发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当学生深入理解父亲送我去车站翻越栅栏时的背影,通过那连续的几个动词体会到父亲的不易,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理解父亲的感情时,教师可以用饱含感情的朗读震撼学生,使学生跃跃欲试。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学生会立刻投入有感情地朗读之中,从而使感情得到升华。
五、优化教学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学习
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不爱说话,不爱读书,不爱问问题,怕读得不好,说得不好,同学们看不起,老师指责批评。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点滴优点都要充分肯定,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积极发言,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大胆发表意见,大胆朗读。
六、充分利用个别学生的生活体验
语文教材的许多内容都是学生没有亲身体验过的,如果让他们在学习中现身说法,那么既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兴趣,对深入体会课文内容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如在《三峡》一课教学中,我让一位曾经去过三峡的学生描述所见的三峡的山水风景,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
语文课文中的知识内容极其丰富,从古今中外的社会历史到天南海北的发展演变,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其中,许多知识都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而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和录音表现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加上活灵活现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兴趣盎然,仿佛徜徉在荷塘周围的小路上,看到月色下的荷塘如此之美,景色如梦如醉,物我两忘,真切体会到荷塘的美景,从而理解课文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八、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质疑问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提倡、鼓励、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敢问、敢答。通过引导,使学生善问善答。比如在《师说》一课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读书,看看书中哪里读不明白,然后提出来。学生一听让提问题,兴趣盎然,立刻认真读书思考,如他们有的提出:当老师的标准是什么?带着提出的问题读书、讨论,答案就比较容易回答,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九、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力表扬发言、朗读等方面做得好的学生,引导学生比、赶、超,使他们竞争意识得到增强,自主发挥主体作用。如在《沁园春雪》一课的教学时,我本来想指名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可是有几个学生争着告诉我,他们已经会背了。于是,我就请这些学生背诵,然后表扬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其他学生在学习中格外认真,下课前,竟有一半学生能背下这首词,由此可见榜样的作用。
十、分组学习、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面对学生想说不敢说,想读不敢读,特别是有些女生更是如此。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的关键之处、重点之处,可让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因为学生在分组学习讨论中,会消除畏惧心理,乐于发言,乐于朗读,会各抒己见或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每个人都尝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对这堂课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