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第3期发表文甡先生的《精致赏石的传承与取向》一文,提出“精致赏石”的概念。笔者认为,从目前国内赏石发展的形势和今后走向分析,这一概念的提出恰逢其时。对精致的追求,应该也必将成为石界今后的方向。
说当代的中国赏石是历史上空前繁盛的阶段,恐怕没有多少异议。正如许多文章已表述的那样,当代奇石品种之众多前所未有;参与石界的人群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地域广;奇石交易空前活跃;奇石展会数不胜数,这些都被作为石市繁荣的依据一一列举。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正像一切事物在突然的勃兴和爆发中总会泥沙俱下一样,当代奇石的发展也或多或少的伴随着无序、粗糙和浮躁。而这,正成为石界的短板,阻碍了当代奇石文化深入发展的脚步。
正像经历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后的中国,各种矛盾逐渐凸显,因此朝野各界开始前所未有地关注文化的继承、人本的关怀甚至贵族精神的培养一样,与当代经济高速发展伴生而行的奇石行业,经历二十几年的迅猛发展与繁荣,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行业格局的调整和优化,面临淘汰、升级和重新洗牌。当石种在遍地开花的发掘之后迎来资源困局,当石价在天价追求中日益企于高点,当石友在倾力投入后急于寻找出路,“精致”,便成为尘埃渐落后日渐清晰的思路,已经在石界人的心中隐隐成型,并呼之欲出。石界人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追求精致,既是石界的方向,也是石界的唯一出路。
从近来的展览活动、藏品亮相和经营方式的悄然变化中也可以发现,石界对“精致”的追求已初露端倪。例如三月份举办的石家庄第七届石展上,“小品组合专题展”取代了以往大型展会必然“大而全”的做法,以专项展演配合相关专题研讨、展品点评,力求将某一单项赏玩类型引向精深。而参展藏品也确实在奇石品质、组件配置、布局展演乃至文学赏析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令人眼前一亮。类似石家庄展组织者这种向精深追求的努力,无疑让人看到了可喜的进步和未来的希望。许多先知先觉的石市经营者也已经注重藏品的包装和配套,并将卖场“藏馆化”,力所能及地向“精致”努力。当然,这样的探索刚刚起步,我们对“精致赏石”的理解和研究都有待深入。
精致,其对立的词语是粗糙。精致赏石,就是要舍弃粗放、原始的初级藏赏方式,研究奇石艺术的特殊规律,让奇石赏玩回归优雅的精美、情致,还其文化的本来面目。精致赏石,我想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奇石本身品质的更高要求。石求精而不求多。与其津津乐道于藏石千万,不如在形态、质地、色彩、纹样和意趣的研读中多下功夫。而现在石市上众多“食之无味”的大自然的半成品,不如让其回归林野,重受风霜雨露的锻造洗礼,既给自己卸了包袱,也算是我们对自然的些许补偿。其次,当然是台座的设计运用、配件的精挑细选乃至对陈设环境的要求等赏玩“附件”的把握。在这些配合条件中,紫檀、黄花梨等材质的名贵固然值得炫耀,而配合石体特点和点染主题的设计,融合或烘托周边环境的陈设艺术,当是更应着力研究的方向。再有,对奇石活动组织的要求也从粗放变得专业、细致和深入,而对理论架构的建立和完善则成为当务之急——一句话,对奇石爱好者、从业者文化素养的要求开始日益变得重要。
精致,又有精密、细致之意。所有浮躁的夸夸其谈,浮光掠影的浅尝辄止,抑或是不求甚解的人云亦云,当然还包括虚假的炒作和浮泛的吹捧,都将走向“精致”的反面。
归根到底,“精致”概念的提出是奇石文化特性的回归,也是奇石文化命脉的重建。唯有回归精致,奇石文化才能得以长久,才能避免许多行业仅仅基于资源层面发展带来的奇迹崛起又迅速衰落的宿命,或者“暴饮暴食”后的“消化不良”。“精致”可能没有轰轰烈烈的热闹好看,没有一哄而上的宣传卖点,但它会更长久,更扎实,因为“精致”的本质是文化。精致的赏玩,需要剥离功利,远离浮躁。需要沉下心来,对这门特殊艺术认真探索。
当代奇石经历二十几年的酝酿发酵,在散发醇香的同时,也开始了分层发展。精致赏石,当是今后奇石行业发展的方向和保证。
说当代的中国赏石是历史上空前繁盛的阶段,恐怕没有多少异议。正如许多文章已表述的那样,当代奇石品种之众多前所未有;参与石界的人群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地域广;奇石交易空前活跃;奇石展会数不胜数,这些都被作为石市繁荣的依据一一列举。然而不容忽视的是,正像一切事物在突然的勃兴和爆发中总会泥沙俱下一样,当代奇石的发展也或多或少的伴随着无序、粗糙和浮躁。而这,正成为石界的短板,阻碍了当代奇石文化深入发展的脚步。
正像经历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后的中国,各种矛盾逐渐凸显,因此朝野各界开始前所未有地关注文化的继承、人本的关怀甚至贵族精神的培养一样,与当代经济高速发展伴生而行的奇石行业,经历二十几年的迅猛发展与繁荣,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行业格局的调整和优化,面临淘汰、升级和重新洗牌。当石种在遍地开花的发掘之后迎来资源困局,当石价在天价追求中日益企于高点,当石友在倾力投入后急于寻找出路,“精致”,便成为尘埃渐落后日渐清晰的思路,已经在石界人的心中隐隐成型,并呼之欲出。石界人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追求精致,既是石界的方向,也是石界的唯一出路。
从近来的展览活动、藏品亮相和经营方式的悄然变化中也可以发现,石界对“精致”的追求已初露端倪。例如三月份举办的石家庄第七届石展上,“小品组合专题展”取代了以往大型展会必然“大而全”的做法,以专项展演配合相关专题研讨、展品点评,力求将某一单项赏玩类型引向精深。而参展藏品也确实在奇石品质、组件配置、布局展演乃至文学赏析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令人眼前一亮。类似石家庄展组织者这种向精深追求的努力,无疑让人看到了可喜的进步和未来的希望。许多先知先觉的石市经营者也已经注重藏品的包装和配套,并将卖场“藏馆化”,力所能及地向“精致”努力。当然,这样的探索刚刚起步,我们对“精致赏石”的理解和研究都有待深入。
精致,其对立的词语是粗糙。精致赏石,就是要舍弃粗放、原始的初级藏赏方式,研究奇石艺术的特殊规律,让奇石赏玩回归优雅的精美、情致,还其文化的本来面目。精致赏石,我想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奇石本身品质的更高要求。石求精而不求多。与其津津乐道于藏石千万,不如在形态、质地、色彩、纹样和意趣的研读中多下功夫。而现在石市上众多“食之无味”的大自然的半成品,不如让其回归林野,重受风霜雨露的锻造洗礼,既给自己卸了包袱,也算是我们对自然的些许补偿。其次,当然是台座的设计运用、配件的精挑细选乃至对陈设环境的要求等赏玩“附件”的把握。在这些配合条件中,紫檀、黄花梨等材质的名贵固然值得炫耀,而配合石体特点和点染主题的设计,融合或烘托周边环境的陈设艺术,当是更应着力研究的方向。再有,对奇石活动组织的要求也从粗放变得专业、细致和深入,而对理论架构的建立和完善则成为当务之急——一句话,对奇石爱好者、从业者文化素养的要求开始日益变得重要。
精致,又有精密、细致之意。所有浮躁的夸夸其谈,浮光掠影的浅尝辄止,抑或是不求甚解的人云亦云,当然还包括虚假的炒作和浮泛的吹捧,都将走向“精致”的反面。
归根到底,“精致”概念的提出是奇石文化特性的回归,也是奇石文化命脉的重建。唯有回归精致,奇石文化才能得以长久,才能避免许多行业仅仅基于资源层面发展带来的奇迹崛起又迅速衰落的宿命,或者“暴饮暴食”后的“消化不良”。“精致”可能没有轰轰烈烈的热闹好看,没有一哄而上的宣传卖点,但它会更长久,更扎实,因为“精致”的本质是文化。精致的赏玩,需要剥离功利,远离浮躁。需要沉下心来,对这门特殊艺术认真探索。
当代奇石经历二十几年的酝酿发酵,在散发醇香的同时,也开始了分层发展。精致赏石,当是今后奇石行业发展的方向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