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英语教学要积极推行和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能力,关注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的自学能力,全面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增强英语知识的交流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自学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要顺应时代的趋势和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启迪之下,培养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英语学习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在初中英语听说读写方面的自学能力和水平。
一、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价值体现
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之中,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较强,长期以往导致学生逐渐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也会逐渐衰退,这就无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和效率,与当前的时代要求不相吻合。而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培养则可以使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彻底转变“哑巴英语”的现象和问题,并使学生获得拓展的英语学习思维,能够在英语自学能力不断提升的条件下,更好地更新英语知识,完善自我,从而全面提升初中英语教学的效能。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途径
1.全面激发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热情要想达到理想的初中英语教学效果,就要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英语听说读写的训练和学习之中,从而提升自己的英语自学能力。
首先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英语教学之中,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自由的英语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情绪,在充分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和质量。教师要了解初中生的特点和认知层次,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进行交流和探讨,在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之中,激发学生探索英语知识的渴望。
其次是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在英语教学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尤其是英语理论知识过多的情形之下,学生容易产生情绪低落的现象,致使课堂显得较为沉闷。为此,教师要采用适宜的方法,重新点燃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主动给予指导和点拨,以帮助学生重拾英语学习的信心,更好地疏缓学生内心紧张的心理压力,积极地进入到英语自学之中,减轻英语学习的压力[1]。
2.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自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为关键和前提,在课堂前的预习阶段,可以让学生以书面作业的方式进行自学学习,标记自己自学时感觉疑惑的问题,并自主利用工具书加以解答,利用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进行预习总结和归纳。教师还应当在学生的课前自主预习时给予适当的自学提示,以较好地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注意力,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英语自学中,还要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要梳理自学内容,实现局部向整体的解读和体悟,实现由浅入深的学习,对于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要进行反复的解读和分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方式和方法。教师要监督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自我学习中的状态,并采用归纳指导法、自学辅导法、点拨法等方式,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2]。
3.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要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完成课后作业,实现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复习。并在课后作业的巩固练习中对于感觉困惑的疑难问题,要及时向教师请教,不可蒙混过关或敷衍了事,要养成良好的作业完成习惯和态度,要保持课后作业完成时的专注态度。
其次,在进行初中英语家庭作业的练习时,还要养成自己及时检查的良好习惯,要在检查的过程中及时修改,培养自己在学习时的严格的学习态度。还要培养学生按时交作业的良好习惯,在教师布置的作业数量适中、难易程度适宜的条件下,保证按时交作业。
再次,还要培养学生记录和呈交课堂笔记的习惯,教师应当要求學生做好课堂笔记,学习和掌握不同状态下的记笔记的方法,学会应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学习重点,采用检查和批阅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堂笔记进行评价,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英语自学能力。
最后,还应当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英语课外阅读习惯,要培养学生阅读英语课外书籍的兴趣,并对课外阅读中的优秀内容加以摘抄,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较好地培养学生运用学习资料和工具书的良好习惯[3]。
三、 结语
在初中英语教学之中,要充分意识到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要在教师和学生充分、深入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增强自学能力和意识,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体悟初中英语相关知识和情感,从而较好地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想学、会学并学好。
参考文献:
[1]任娜娜.初中英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5(15):55.
[2]宋春柳.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J].学周刊. 2011(04):134.
[3]葛恒华.浅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学周刊. 2011(02):68.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自学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要顺应时代的趋势和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启迪之下,培养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中的自学能力,使学生掌握英语学习的正确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在初中英语听说读写方面的自学能力和水平。
一、初中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价值体现
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之中,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较强,长期以往导致学生逐渐丧失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也会逐渐衰退,这就无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和效率,与当前的时代要求不相吻合。而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培养则可以使初中英语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彻底转变“哑巴英语”的现象和问题,并使学生获得拓展的英语学习思维,能够在英语自学能力不断提升的条件下,更好地更新英语知识,完善自我,从而全面提升初中英语教学的效能。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途径
1.全面激发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热情要想达到理想的初中英语教学效果,就要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入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英语听说读写的训练和学习之中,从而提升自己的英语自学能力。
首先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英语教学之中,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自由的英语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情绪,在充分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和质量。教师要了解初中生的特点和认知层次,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进行交流和探讨,在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之中,激发学生探索英语知识的渴望。
其次是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在英语教学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英语自学能力,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尤其是英语理论知识过多的情形之下,学生容易产生情绪低落的现象,致使课堂显得较为沉闷。为此,教师要采用适宜的方法,重新点燃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主动给予指导和点拨,以帮助学生重拾英语学习的信心,更好地疏缓学生内心紧张的心理压力,积极地进入到英语自学之中,减轻英语学习的压力[1]。
2.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自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为关键和前提,在课堂前的预习阶段,可以让学生以书面作业的方式进行自学学习,标记自己自学时感觉疑惑的问题,并自主利用工具书加以解答,利用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进行预习总结和归纳。教师还应当在学生的课前自主预习时给予适当的自学提示,以较好地保持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和注意力,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英语自学中,还要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要梳理自学内容,实现局部向整体的解读和体悟,实现由浅入深的学习,对于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要进行反复的解读和分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方式和方法。教师要监督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自我学习中的状态,并采用归纳指导法、自学辅导法、点拨法等方式,解决学生“会学”的问题[2]。
3.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要使学生能够独立地完成课后作业,实现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复习。并在课后作业的巩固练习中对于感觉困惑的疑难问题,要及时向教师请教,不可蒙混过关或敷衍了事,要养成良好的作业完成习惯和态度,要保持课后作业完成时的专注态度。
其次,在进行初中英语家庭作业的练习时,还要养成自己及时检查的良好习惯,要在检查的过程中及时修改,培养自己在学习时的严格的学习态度。还要培养学生按时交作业的良好习惯,在教师布置的作业数量适中、难易程度适宜的条件下,保证按时交作业。
再次,还要培养学生记录和呈交课堂笔记的习惯,教师应当要求學生做好课堂笔记,学习和掌握不同状态下的记笔记的方法,学会应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学习重点,采用检查和批阅的方式对学生的课堂笔记进行评价,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英语自学能力。
最后,还应当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英语课外阅读习惯,要培养学生阅读英语课外书籍的兴趣,并对课外阅读中的优秀内容加以摘抄,更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较好地培养学生运用学习资料和工具书的良好习惯[3]。
三、 结语
在初中英语教学之中,要充分意识到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要在教师和学生充分、深入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在学习的各个阶段增强自学能力和意识,从而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体悟初中英语相关知识和情感,从而较好地提高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使学生想学、会学并学好。
参考文献:
[1]任娜娜.初中英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方法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5(15):55.
[2]宋春柳.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J].学周刊. 2011(04):134.
[3]葛恒华.浅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学周刊. 2011(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