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针对医院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中采取风险管理的作用与意义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对医院心血管内科近1年的患者信息与总数进行排查,变化不大,然后在心血管内科去年(2016.12—2017.12)招收患者中随机选择120例,进行对照实验,根据实验目的与实验方法,60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60例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中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的护理结果(风险事件、医患纠纷、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比实验组高出6.68%(7.87),医患纠纷事件对照组比实验组多6例,满意度比实验组低15.42%,P值<0.03。结论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降低医院风险事件发生,缓和医患关系,患者住院满意率得到提升,值得继续深入研究。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内科;护理
引言
在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主要是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以及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系统类型疾病,患者往往病情较为危急,且复杂多变,若不能积极的进行治疗护理,容易出现昏厥、猝死等意外事件,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护理工作多数处于高风险的状态,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干预,以保障患者的护理安全。风险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其旨在通过对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干预,以提升护理质量。近年来,风险管理模式在临床多个科室均获得了较高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将风险管理模式应用于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应用效果良好,如下文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实验样本时至少要对医院心内科最近一年找收的住院患者进行分析,符合随机抽样条件才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本研究心内科患者资料完全符合实验基本条件。在2016.12—2017.12月随机选取120例心内科患者,年龄不可超过80岁,也不能有其他重大疾病,如果抽取的患者还患有精神病、认知障碍或者严重的肝肾系统、心肺系统疾病,必须重新选择样本,或者在最初资料排查是就提前剔除这些样本,但这样会加重实验任务。观察两组患的基本信息,对照组男女比为40:20,实验组男女比为41:19,;对照组比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最小与最大年龄都小1岁。P值接近80.00,所以样本选择完全合理。
1.2方法
参照组实行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方法,主要涉及监测生命体征、病情变化,遵医嘱用药治疗,给予环境护理、心理护理等工作。风险组联合开展常规护理+风险管理护理,具体方法:①持续完善风险管理护理制度。组建以护士长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组,对我科室重症患者开展有效的风险管理护理,加强定期检查及反馈整改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护理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合理划分每名护士成员的风险管理职责,将责任明确到个人,健全交接班相关制度,强调落实风险管理措施;若出现了风险事件,要及时将情况上报、登记,并作应急处理;之后对风险事故的出现原因、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根据个体差异拟定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②指导规范用药。在指导重症患者使用药物时,护士要熟识不同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和有关注意事项,明确患者生理指标情况是否符合使用该种药物;服药之前,将药品不良反应详细讲解给患者,若同时口服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核实药物配伍是否合理;針对输液患者,需严格核对患者输液信息,避免用药错误事故出现,输液期间注意调节药液滴注速度。③落实风险预防措施。护士按照不同患者的病情状况及个体差异施予合理的风险预防措施;如心力衰竭、心绞痛患者进行排便的过程中易出现便秘问题,这会影响其生命安全,护士要按照患者身体情况指导其定时、有效排便。若护士遇到难以及时解决的风险问题,应将相关问题尽快汇报给风险管理小组予以有效处理,以防引发不良事故。
1.3评价指标
规定的护理实验结束后,护士长和护理人员要统计两组在护理之前、护理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医患纠纷事件数量,护士长对护理风险管理的内容制定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定,根据护理小组成员的制度遵守记录和护理治疗记录与完成度,由护士长和专家主人进行综合的护理质量评定。患者护理满意度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
2结果
对照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为7.87%,实验组是1.02%,;对照组医患纠纷事件有6例,实验组没有;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13%,对照组为82.71%,P值<0.03。
3讨论
心血管内科患者多数为老年人,病情多且严重,加上其各脏器功能均逐渐减退,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出现意外事件,如跌倒、坠床或烫伤等。患者需要服用的药物很多,如抗凝、强心、降压等,很容易出现配伍不当的问题,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因此有必要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本次研究中实施护理管理的观察组,其护理纠纷投诉率、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心血管内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提升护理质量,缩短患者康复时间,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近年来,随着医护模式的不断改进,人们对于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心血管内科患者本身大部分为高危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因此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要求也就显得更为严格。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除了患者本身身体状态外,与护理人员的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护理安全管理意识,不能对患者的身体状态和风险事故进行及时评估造成的。本次研究将风险管理模式应用于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对医护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充分讨论和评估护理过程中的护理风险事件及相关问题,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事件的评估能力和预见性处理能力,并建立规范的风险管理制度,对风险事件及时进行上报和处理,由组长做好检查和监督工作,确保每项风险管理措施的准确落实,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而护理满意度则高于参照组(P<0.05),结果与王艳青的研究一致,显示风险管理能有效减少心血管内科的风险事件,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给予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减少风险事件,改善护理满意度,应用价值良好。
参考文献:
[1]许辉,李晓光,陈艳妮,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7,39(13):2055-2057.
[2]李红文,张玉莲.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15):1889-1891.
[3]王艳青.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27):167-168.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内科;护理
引言
在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主要是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以及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系统类型疾病,患者往往病情较为危急,且复杂多变,若不能积极的进行治疗护理,容易出现昏厥、猝死等意外事件,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护理工作多数处于高风险的状态,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干预,以保障患者的护理安全。风险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其旨在通过对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干预,以提升护理质量。近年来,风险管理模式在临床多个科室均获得了较高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将风险管理模式应用于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应用效果良好,如下文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实验样本时至少要对医院心内科最近一年找收的住院患者进行分析,符合随机抽样条件才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本研究心内科患者资料完全符合实验基本条件。在2016.12—2017.12月随机选取120例心内科患者,年龄不可超过80岁,也不能有其他重大疾病,如果抽取的患者还患有精神病、认知障碍或者严重的肝肾系统、心肺系统疾病,必须重新选择样本,或者在最初资料排查是就提前剔除这些样本,但这样会加重实验任务。观察两组患的基本信息,对照组男女比为40:20,实验组男女比为41:19,;对照组比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最小与最大年龄都小1岁。P值接近80.00,所以样本选择完全合理。
1.2方法
参照组实行心血管内科常规护理方法,主要涉及监测生命体征、病情变化,遵医嘱用药治疗,给予环境护理、心理护理等工作。风险组联合开展常规护理+风险管理护理,具体方法:①持续完善风险管理护理制度。组建以护士长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组,对我科室重症患者开展有效的风险管理护理,加强定期检查及反馈整改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护理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合理划分每名护士成员的风险管理职责,将责任明确到个人,健全交接班相关制度,强调落实风险管理措施;若出现了风险事件,要及时将情况上报、登记,并作应急处理;之后对风险事故的出现原因、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根据个体差异拟定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②指导规范用药。在指导重症患者使用药物时,护士要熟识不同药物的使用方法、剂量和有关注意事项,明确患者生理指标情况是否符合使用该种药物;服药之前,将药品不良反应详细讲解给患者,若同时口服多种药物时,要注意核实药物配伍是否合理;針对输液患者,需严格核对患者输液信息,避免用药错误事故出现,输液期间注意调节药液滴注速度。③落实风险预防措施。护士按照不同患者的病情状况及个体差异施予合理的风险预防措施;如心力衰竭、心绞痛患者进行排便的过程中易出现便秘问题,这会影响其生命安全,护士要按照患者身体情况指导其定时、有效排便。若护士遇到难以及时解决的风险问题,应将相关问题尽快汇报给风险管理小组予以有效处理,以防引发不良事故。
1.3评价指标
规定的护理实验结束后,护士长和护理人员要统计两组在护理之前、护理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医患纠纷事件数量,护士长对护理风险管理的内容制定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定,根据护理小组成员的制度遵守记录和护理治疗记录与完成度,由护士长和专家主人进行综合的护理质量评定。患者护理满意度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
2结果
对照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为7.87%,实验组是1.02%,;对照组医患纠纷事件有6例,实验组没有;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13%,对照组为82.71%,P值<0.03。
3讨论
心血管内科患者多数为老年人,病情多且严重,加上其各脏器功能均逐渐减退,免疫力低下,更容易出现意外事件,如跌倒、坠床或烫伤等。患者需要服用的药物很多,如抗凝、强心、降压等,很容易出现配伍不当的问题,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因此有必要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本次研究中实施护理管理的观察组,其护理纠纷投诉率、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心血管内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提升护理质量,缩短患者康复时间,临床应用价值较高。近年来,随着医护模式的不断改进,人们对于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心血管内科患者本身大部分为高危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因此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要求也就显得更为严格。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除了患者本身身体状态外,与护理人员的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护理安全管理意识,不能对患者的身体状态和风险事故进行及时评估造成的。本次研究将风险管理模式应用于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中,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对医护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充分讨论和评估护理过程中的护理风险事件及相关问题,增强护理人员的风险事件的评估能力和预见性处理能力,并建立规范的风险管理制度,对风险事件及时进行上报和处理,由组长做好检查和监督工作,确保每项风险管理措施的准确落实,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而护理满意度则高于参照组(P<0.05),结果与王艳青的研究一致,显示风险管理能有效减少心血管内科的风险事件,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中给予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减少风险事件,改善护理满意度,应用价值良好。
参考文献:
[1]许辉,李晓光,陈艳妮,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7,39(13):2055-2057.
[2]李红文,张玉莲.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15):1889-1891.
[3]王艳青.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27):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