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信息网络的建设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科学、经济、文化、军事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和冲击,同时也给网络的安全运行带来更多的挑战。计算机病毒与防治就显得很有现实意义。本人认为,应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抓好病毒防治,本文将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征、类型以及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中树立防范意识等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社会的基础,已经进入了社会的各个角落,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越来越多的依赖计算机网络。然而,计算机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计算机病毒给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1.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含义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目前国内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对病毒是这样定义的:“编制或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因此,像炸弹、蠕虫、熊猫烧香等均可称为计算机病毒。
2.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2.1 感染性。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也称为寄生性,是指计算机病毒程序嵌入到宿主程序中,依赖于宿主程序的执行而生成的特性。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根本属性,是判断一个程序是否为病毒程序的主要依据。
2.2 隐蔽性。隐蔽性是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计算机病毒隐藏的位置来看,不同的病毒隐藏在不同的位置,有的隐藏在扇区中,有的则以隐藏文件的形式出现,让人防不胜防。
2.3 潜伏性。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是指其具有依附于其他媒体而寄生的能力,通过修改其他程序而把自身的复制体嵌入到其他程序或者磁盘的引导区甚至硬盘的主引导区中寄生。
2.4 可触发性。计算机病毒一般都具有一个触发条件:或者触发其感染,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激活一个病毒的感染机制使之进行感染;或者触发其发作,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激活病毒的表现攻击破坏部分。
2.5 衍生性。计算机病毒的衍生性是指计算机病毒的制造者依据个人的主观愿望,对某一个已知病毒程序进行修改而衍生出另外一中或多种来源于同一种病毒,而又不同于源病毒程序的病毒程序,即源病毒程序的变种。这也许就是病毒种类繁多、复杂的原因之一。
2.6 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取决于计算机病毒制造者的目的和水平,它可以直接破坏计算机数据信息、抢占系统资源、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以及对计算机硬件构成破坏等。
3. 分清计算机病毒的类型
3.1 引导区病毒。引导区病毒隐藏在硬盘或软盘的引导区,当计算机从感染了引导区病毒的硬盘或软盘启动,或当计算机从受感染的软盘里读取数据时,引导区病毒就开始发作。
3.2 文件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寄生在其他文件中,常常通过对病毒的编码加密或是使用其他技术来隐藏自己。
3.3 脚本病毒。脚本病毒依赖一种特殊的脚本语言来起作用,同时需要主软件或是应用环境能够正确地识别和翻译这种脚本语言中嵌套的命令。
3.4 特洛伊木马程序。特洛伊木马程序比起其他各种恶意的软件来说都更加了解用户的心里状态——这种程序的创作者用在怎么样使运行特洛伊木马程序的功夫可能和他们创作木马的时间一样多。
4.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方法
4.1 引导型病毒的预防。引导性病毒一般在启动计算机时,优先获得控制权,强占内存。通常情况下,只要不用软盘或者只用“干净的”软盘启动系统,是不会染上引导型病毒的。对软盘进行写保护,则可以很好地保护软盘不被非法写入,从而不被感染上启动型病毒。但要保护硬盘的安全,除了从操作方面注意外,只有采取用软盘来保护硬盘的措施。
4.2 文件型病毒的预防。文件型病毒的预防方法是在源程序中增加自检及清楚病毒的功能。这种方法可以使得可执行文件从一生成就具有抗病毒的能力,从而可以保证可执行文件的干净。自检清除功能部分和可执行文件的其他文件融为一体,不会和程序的其他功能冲突,也使得病毒制造者无法造出针对性的病毒来。可执行文件染不上病毒,文件型病毒就无法传播了。
4.3 个性化的预防措施。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总是带有普遍性的或大众化的,以使计算机病毒范围尽可能的广,所以有时一些个性化的处理可能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或者免疫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如:给一些系统文件改名或扩展名;对一些文件甚至子目录加密。使得计算机病毒搜索不到这些系统文件。
4.4 加强初中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道德教育。关于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除了从技术层面来加以维护和防治外,加强对计算机使用人员道德教育显得也极其重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不要玩弄什么“黑客”之类,就不会对网络安全构成威胁,让我们培养出的计算机使用者以及今后可能成为的IT行会精英人才,从小就养成文明使用网络的优良素质。
4.5 完善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正确使用网络的法律教育,使其从小了解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4.6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践中每时每刻都养成防毒、杀毒的习惯,比如开机时提醒杀毒软件是否启动,关机前进行一次杀毒,对查出的病毒进行危害讲述,让学生印象深刻。
参考文献
[1] 郝文化.防黑反毒技术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第一版
[2] 陈立新.计算机:病毒防治百事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 旗立研究室,《计算机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 韩莜卿.计算机病毒分析与防范大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1-10-17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防治;措施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社会的基础,已经进入了社会的各个角落,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越来越多的依赖计算机网络。然而,计算机在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计算机病毒给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1.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含义
关于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目前国内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对病毒是这样定义的:“编制或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因此,像炸弹、蠕虫、熊猫烧香等均可称为计算机病毒。
2. 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2.1 感染性。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也称为寄生性,是指计算机病毒程序嵌入到宿主程序中,依赖于宿主程序的执行而生成的特性。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性是计算机病毒的根本属性,是判断一个程序是否为病毒程序的主要依据。
2.2 隐蔽性。隐蔽性是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之一。从计算机病毒隐藏的位置来看,不同的病毒隐藏在不同的位置,有的隐藏在扇区中,有的则以隐藏文件的形式出现,让人防不胜防。
2.3 潜伏性。计算机病毒的潜伏性是指其具有依附于其他媒体而寄生的能力,通过修改其他程序而把自身的复制体嵌入到其他程序或者磁盘的引导区甚至硬盘的主引导区中寄生。
2.4 可触发性。计算机病毒一般都具有一个触发条件:或者触发其感染,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激活一个病毒的感染机制使之进行感染;或者触发其发作,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激活病毒的表现攻击破坏部分。
2.5 衍生性。计算机病毒的衍生性是指计算机病毒的制造者依据个人的主观愿望,对某一个已知病毒程序进行修改而衍生出另外一中或多种来源于同一种病毒,而又不同于源病毒程序的病毒程序,即源病毒程序的变种。这也许就是病毒种类繁多、复杂的原因之一。
2.6 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破坏性取决于计算机病毒制造者的目的和水平,它可以直接破坏计算机数据信息、抢占系统资源、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以及对计算机硬件构成破坏等。
3. 分清计算机病毒的类型
3.1 引导区病毒。引导区病毒隐藏在硬盘或软盘的引导区,当计算机从感染了引导区病毒的硬盘或软盘启动,或当计算机从受感染的软盘里读取数据时,引导区病毒就开始发作。
3.2 文件型病毒。文件型病毒寄生在其他文件中,常常通过对病毒的编码加密或是使用其他技术来隐藏自己。
3.3 脚本病毒。脚本病毒依赖一种特殊的脚本语言来起作用,同时需要主软件或是应用环境能够正确地识别和翻译这种脚本语言中嵌套的命令。
3.4 特洛伊木马程序。特洛伊木马程序比起其他各种恶意的软件来说都更加了解用户的心里状态——这种程序的创作者用在怎么样使运行特洛伊木马程序的功夫可能和他们创作木马的时间一样多。
4. 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方法
4.1 引导型病毒的预防。引导性病毒一般在启动计算机时,优先获得控制权,强占内存。通常情况下,只要不用软盘或者只用“干净的”软盘启动系统,是不会染上引导型病毒的。对软盘进行写保护,则可以很好地保护软盘不被非法写入,从而不被感染上启动型病毒。但要保护硬盘的安全,除了从操作方面注意外,只有采取用软盘来保护硬盘的措施。
4.2 文件型病毒的预防。文件型病毒的预防方法是在源程序中增加自检及清楚病毒的功能。这种方法可以使得可执行文件从一生成就具有抗病毒的能力,从而可以保证可执行文件的干净。自检清除功能部分和可执行文件的其他文件融为一体,不会和程序的其他功能冲突,也使得病毒制造者无法造出针对性的病毒来。可执行文件染不上病毒,文件型病毒就无法传播了。
4.3 个性化的预防措施。计算机病毒的感染总是带有普遍性的或大众化的,以使计算机病毒范围尽可能的广,所以有时一些个性化的处理可能对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或者免疫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如:给一些系统文件改名或扩展名;对一些文件甚至子目录加密。使得计算机病毒搜索不到这些系统文件。
4.4 加强初中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道德教育。关于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除了从技术层面来加以维护和防治外,加强对计算机使用人员道德教育显得也极其重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不要玩弄什么“黑客”之类,就不会对网络安全构成威胁,让我们培养出的计算机使用者以及今后可能成为的IT行会精英人才,从小就养成文明使用网络的优良素质。
4.5 完善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正确使用网络的法律教育,使其从小了解计算机病毒防治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检测和销售许可证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4.6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践中每时每刻都养成防毒、杀毒的习惯,比如开机时提醒杀毒软件是否启动,关机前进行一次杀毒,对查出的病毒进行危害讲述,让学生印象深刻。
参考文献
[1] 郝文化.防黑反毒技术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第一版
[2] 陈立新.计算机:病毒防治百事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 旗立研究室,《计算机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 韩莜卿.计算机病毒分析与防范大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收稿日期:201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