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儿童的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成分,儿童如果缺乏想象力,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也会缺乏创造力。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如果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发挥 想象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作为人类的基础教育——语文教育,更应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 训练习作,激发想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令教师感到棘手的事应该就是作文教学了。特别是当面对那些初学作文的中年级学生时更为束手无策。学生每到作文便如临大敌,如喝中药。没有什么可写,七拼八凑出来的也枯燥乏味。作为教师,如果留心就不难看出,这些作文水平低的学生,除了语言表达能力差外,还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就是缺乏对事物细致的观察以及丰富的想象,或者根本就不具备想象力。对事物不能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就没有生动而有流畅的语言。那么,在作文教学训练中怎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呢?
首先,作文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写童话。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童话长大的。每篇童话都给孩子留下了极其宽敞的想象空间。孩子们喜欢听童话、看童话,更喜欢写童话。其次,作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写故事结局。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延续作者思路的想象力。具体做法是:按课文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设想故事发展的结局,续成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 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好学生的朗读
指导朗读,想象入境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朗读的好坏直接影响对作品理解的程度。感情丰富的朗读,能引起学生对作品丰富的想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能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进而启发学生想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有这样两段话。“……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这两个自然段的朗读,我是这样指导的:“奶奶”这一声叫,要读得高亢,然后先让学生想象小女孩渴望幸福和思念奶奶的心情。再让学生想象小女孩见到奶奶时的情景,最后让学生读出惊喜、兴奋的感情。下面那些话应读得低沉而缓慢,因为那是一个将要死去的孩子对生的渴望与乞求,是有气无力的,是悲哀的。学生一边读,一边去联想、去想象。从而体验一个在绝望中挣扎的小女孩的感情。这样,学生和作者一样去同情她,使学生在表情朗读的过程中流下了同情的泪。经过实践,我体会到,一边朗读,一边想象,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朗读中陷入情境,对理解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
3 在生活中注重积累感性材料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实践是学生获取感性材料的最常见最直接的途径。除了正常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嬉戏玩乐外,教师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根据学习内容布置学生进行生活观察,如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观察植物的生长、把握理解自然现象等,促进学生感性材料的积累。宽松的情境是想象的前提,想象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想象的情境是想象开展的前提。这里所说的情境是情感、时间和空间三位一体的集合。只有在宽松的情境里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和幸福,才能思路开阔,思绪飞扬。①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想象的情感空间。民主融洽、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想象的情感空间,也是想象的前提和条件。一潭死水般的课堂氛围只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不能想象、不会想象、不敢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首先应从课堂气氛入手。生动活泼、民主和谐营造出宽松的情感空间,是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的良方,也是鼓励学生发表意见,激励学生放飞思绪,拓展学生想象空间的前提条件。②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这里所说的时间,是指教师在上课期间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想象。不要把每堂课的内容排得满满的,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思考、想象。否则便可能使学生养成了惰性,养成光听不想的坏习惯。所谓的空间,指教师提出的需学生想象的问题,在课堂上完不成就布置到课外,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在时间和空间充分保证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最大限度的被激活,想象才会收到实在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霍姆林斯基讲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发挥 想象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以说: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作为人类的基础教育——语文教育,更应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 训练习作,激发想象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令教师感到棘手的事应该就是作文教学了。特别是当面对那些初学作文的中年级学生时更为束手无策。学生每到作文便如临大敌,如喝中药。没有什么可写,七拼八凑出来的也枯燥乏味。作为教师,如果留心就不难看出,这些作文水平低的学生,除了语言表达能力差外,还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就是缺乏对事物细致的观察以及丰富的想象,或者根本就不具备想象力。对事物不能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就没有生动而有流畅的语言。那么,在作文教学训练中怎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呢?
首先,作文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写童话。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童话长大的。每篇童话都给孩子留下了极其宽敞的想象空间。孩子们喜欢听童话、看童话,更喜欢写童话。其次,作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写故事结局。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学生延续作者思路的想象力。具体做法是:按课文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设想故事发展的结局,续成文章,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 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好学生的朗读
指导朗读,想象入境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朗读的好坏直接影响对作品理解的程度。感情丰富的朗读,能引起学生对作品丰富的想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能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进而启发学生想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有这样两段话。“……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这两个自然段的朗读,我是这样指导的:“奶奶”这一声叫,要读得高亢,然后先让学生想象小女孩渴望幸福和思念奶奶的心情。再让学生想象小女孩见到奶奶时的情景,最后让学生读出惊喜、兴奋的感情。下面那些话应读得低沉而缓慢,因为那是一个将要死去的孩子对生的渴望与乞求,是有气无力的,是悲哀的。学生一边读,一边去联想、去想象。从而体验一个在绝望中挣扎的小女孩的感情。这样,学生和作者一样去同情她,使学生在表情朗读的过程中流下了同情的泪。经过实践,我体会到,一边朗读,一边想象,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朗读中陷入情境,对理解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
3 在生活中注重积累感性材料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实践是学生获取感性材料的最常见最直接的途径。除了正常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嬉戏玩乐外,教师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根据学习内容布置学生进行生活观察,如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观察植物的生长、把握理解自然现象等,促进学生感性材料的积累。宽松的情境是想象的前提,想象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想象的情境是想象开展的前提。这里所说的情境是情感、时间和空间三位一体的集合。只有在宽松的情境里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受到快乐和幸福,才能思路开阔,思绪飞扬。①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想象的情感空间。民主融洽、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想象的情感空间,也是想象的前提和条件。一潭死水般的课堂氛围只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不能想象、不会想象、不敢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首先应从课堂气氛入手。生动活泼、民主和谐营造出宽松的情感空间,是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的良方,也是鼓励学生发表意见,激励学生放飞思绪,拓展学生想象空间的前提条件。②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想象的时间和空间。这里所说的时间,是指教师在上课期间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想象。不要把每堂课的内容排得满满的,要腾出时间让学生思考、想象。否则便可能使学生养成了惰性,养成光听不想的坏习惯。所谓的空间,指教师提出的需学生想象的问题,在课堂上完不成就布置到课外,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在时间和空间充分保证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最大限度的被激活,想象才会收到实在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霍姆林斯基讲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