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作文教学需要回归生活
小学作文教学之所以成为小语教学的难点,这是因为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在于学习者通过语文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初步学会写文章,这是小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而现在的小学生一提到作文,都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怕写,二是写起来篇幅过小,三是中心不明,层次不清。小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三大缺失,也正是这三大缺失告诉我们,小学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1.1学生需要走出校园。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就必须根据教学要求灵活安排。因为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学校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和家庭去感触事物,认识世界、动手动脑、训练思维,学生语言思维和丰富情感得到发展,作文肯定言之无物,言非心声。
1.2独生子女,丰衣足食。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温馨而又受到偏爱的环境里,只知“高墙内四角的天空”,由于受到特别的爱护和狭小的生活空间环境制约,眼里、心中只有那么一点常年见到、听到,周而复始从不更改的生活区域,他们不知道家人生活以外的世界,囿于这种无外出、少体验的精神生活的局限,孩子们知识面和情感体验是有限的,这是造成小学生怕写作的又一因素。
1.3教师“下水文”至关重要。教师应该知道,当学生进入作文创意最佳阶段时,是最需要也最喜欢聆听一篇“下水文”的。部分老师认为范文会局限学生的创意和思维,会让学生做无谓的模仿或“没有生活”套用。实践证明,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情景,教师展示自己恰当的文章,不但能增加学生对写作的向往,提高对写作的兴趣,更能树立学生的信心,给他们积极的力量。
当然,要想学生敢于作文,言之有物,落笔有神,教师还要在作文批改上下“巧功夫”,让作文批改别出心裁,别具匠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
2.作文批改需要“另类”
作文批改中的“批”,应理解为指出学生作文中的缺点和不足,分析成因。而“改”是帮学生纠正文中的缺点和错误。而笔者所谓的“另类”批改并非不着边际、以新耳目,而是指在汲取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为“批改”并非目的,给学生鼓励和信心才是出发点和归宿,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鼓励、鼓舞。”
当前,作文批改普遍存在“重改文轻育人”、“重抽象轻实际”、“重看文轻看人”的弊端,阻碍作文教学改革的进程。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个性化批改”进行新探。
2.1要言之成理,勿不着边际。明明是材料新颖,评语却说描写具体生动;明明是语句不通顺,却说成句子不生动;明明是详略处理不当,评语却说是平铺直叙,这些是教师写评语时常出现的问题。教师写评语时,必须做到每则批语只适用于某个学生的某篇习作,不能代替,不能“通用”,这样的批语才算是写出了个性,才算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理,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2.2要激励为主,勿一味否定。鼓励为主是批改作文的基本原则,哪怕是语言思维滞后的学生,也要充分挖掘其作文的闪光点。例如:有的作文尽管安排顺序不当,但开头写得有特色,我们可以这样眉批:“能在开头创设悬念,扣人心弦,较好!”有的作文结尾写得有新意,我们可以写:“结尾用修辞方法强化主题,耐人寻味!”其实,哪怕是用得好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符号,老师都应在批语中提出独到之处,给予鼓励,使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作文的优点,千万不可用“语句啰嗦” “意思不连贯”等否定词。而应让批语本身也充满活动力,充满情趣和灵气,增加可读性。
2.3要和风细雨,勿自相矛盾。有些批语,如“文章写得好,但不切实际,以后要写真实的事。”既然“不切合实际”,怎么还“写得较好呢?”评语前后不成因果,有的认识上错误,会使学生不得要领,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生活经历的限制,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是一个点或一个面。看不到事物的全部或事物的本质。作文中也常会出现各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评语发挥导向和育人的双重功能。让学生看到老师的批语时,感到字字亲切,句句有情。
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叙述:“我正兴高采烈地跟伙伴一块儿做游戏,忽然,妈妈让我去打醋,我接过钱,边走边想:真倒霉……”我觉得这段话通顺连贯,表达的感情也真实可信,就文字技巧也无可挑剔,但其中流露出的思想情绪尽管真实但不尽人意。我这样批道:“想一想,帮妈妈买醋和游戏,哪一种能让你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学生看后,在文中插了一句话:“妈妈平时那样劳累,可妈妈要我去买醋我都不乐意,真不应该!不过当我帮妈妈买来醋之后,心里很高兴”。显然这位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师和风细雨的语言风格发挥了最大功效。
总之,作文教学回归生活为学生开辟了“劳作”的“园地”,作文批改的“个性化”与“另类化”为学生感受成功与愉快注入新的活力,两者需要我们科学协调,形成合力,使作文教学中的“一加一大于二”成为可能。
小学作文教学之所以成为小语教学的难点,这是因为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在于学习者通过语文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初步学会写文章,这是小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而现在的小学生一提到作文,都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怕写,二是写起来篇幅过小,三是中心不明,层次不清。小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三大缺失,也正是这三大缺失告诉我们,小学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
1.1学生需要走出校园。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就必须根据教学要求灵活安排。因为素质教育要求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学校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和家庭去感触事物,认识世界、动手动脑、训练思维,学生语言思维和丰富情感得到发展,作文肯定言之无物,言非心声。
1.2独生子女,丰衣足食。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温馨而又受到偏爱的环境里,只知“高墙内四角的天空”,由于受到特别的爱护和狭小的生活空间环境制约,眼里、心中只有那么一点常年见到、听到,周而复始从不更改的生活区域,他们不知道家人生活以外的世界,囿于这种无外出、少体验的精神生活的局限,孩子们知识面和情感体验是有限的,这是造成小学生怕写作的又一因素。
1.3教师“下水文”至关重要。教师应该知道,当学生进入作文创意最佳阶段时,是最需要也最喜欢聆听一篇“下水文”的。部分老师认为范文会局限学生的创意和思维,会让学生做无谓的模仿或“没有生活”套用。实践证明,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情景,教师展示自己恰当的文章,不但能增加学生对写作的向往,提高对写作的兴趣,更能树立学生的信心,给他们积极的力量。
当然,要想学生敢于作文,言之有物,落笔有神,教师还要在作文批改上下“巧功夫”,让作文批改别出心裁,别具匠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
2.作文批改需要“另类”
作文批改中的“批”,应理解为指出学生作文中的缺点和不足,分析成因。而“改”是帮学生纠正文中的缺点和错误。而笔者所谓的“另类”批改并非不着边际、以新耳目,而是指在汲取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为“批改”并非目的,给学生鼓励和信心才是出发点和归宿,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鼓励、鼓舞。”
当前,作文批改普遍存在“重改文轻育人”、“重抽象轻实际”、“重看文轻看人”的弊端,阻碍作文教学改革的进程。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个性化批改”进行新探。
2.1要言之成理,勿不着边际。明明是材料新颖,评语却说描写具体生动;明明是语句不通顺,却说成句子不生动;明明是详略处理不当,评语却说是平铺直叙,这些是教师写评语时常出现的问题。教师写评语时,必须做到每则批语只适用于某个学生的某篇习作,不能代替,不能“通用”,这样的批语才算是写出了个性,才算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理,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
2.2要激励为主,勿一味否定。鼓励为主是批改作文的基本原则,哪怕是语言思维滞后的学生,也要充分挖掘其作文的闪光点。例如:有的作文尽管安排顺序不当,但开头写得有特色,我们可以这样眉批:“能在开头创设悬念,扣人心弦,较好!”有的作文结尾写得有新意,我们可以写:“结尾用修辞方法强化主题,耐人寻味!”其实,哪怕是用得好的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符号,老师都应在批语中提出独到之处,给予鼓励,使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作文的优点,千万不可用“语句啰嗦” “意思不连贯”等否定词。而应让批语本身也充满活动力,充满情趣和灵气,增加可读性。
2.3要和风细雨,勿自相矛盾。有些批语,如“文章写得好,但不切实际,以后要写真实的事。”既然“不切合实际”,怎么还“写得较好呢?”评语前后不成因果,有的认识上错误,会使学生不得要领,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生活经历的限制,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是一个点或一个面。看不到事物的全部或事物的本质。作文中也常会出现各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评语发挥导向和育人的双重功能。让学生看到老师的批语时,感到字字亲切,句句有情。
如一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叙述:“我正兴高采烈地跟伙伴一块儿做游戏,忽然,妈妈让我去打醋,我接过钱,边走边想:真倒霉……”我觉得这段话通顺连贯,表达的感情也真实可信,就文字技巧也无可挑剔,但其中流露出的思想情绪尽管真实但不尽人意。我这样批道:“想一想,帮妈妈买醋和游戏,哪一种能让你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学生看后,在文中插了一句话:“妈妈平时那样劳累,可妈妈要我去买醋我都不乐意,真不应该!不过当我帮妈妈买来醋之后,心里很高兴”。显然这位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师和风细雨的语言风格发挥了最大功效。
总之,作文教学回归生活为学生开辟了“劳作”的“园地”,作文批改的“个性化”与“另类化”为学生感受成功与愉快注入新的活力,两者需要我们科学协调,形成合力,使作文教学中的“一加一大于二”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