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更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发现教学法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特征。在教学中应通过导情趣、导操作、导质疑、导讨论的方法运用发现方式教学。教学与学生自主探究的关系是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扩展延伸。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主探究 发现能力 培养提升
发现学习最早由布鲁纳提出。所谓发现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思维、知识、能力水平将教材划分为一个个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思考、讨论、探究、发现等各种途径去研究问题。发现教学法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特征。自主性是对自我认识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主动性实质是对现实的造反和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创造性则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
“探究发现教学”的口号大家都在津津乐道地谈论,许多教研活动更是将其作为研究重点来对待,但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我们教师本身是在比较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做学生时,发现学习的意识就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势必造成探究教学能力和技巧的贫乏,无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也不能为学生的发现学习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只能简单地要求学习以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
一、导情趣,营造宽松愉快的探究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 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就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导操作,培养协作互助的发现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享受到群体成功的喜悦。发现探究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引导操作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下面在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两个片段: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由面积相同的等边三角形组合而成的纸片与由面积相同的正方形组合而成的纸片。
例如:用由面积相同的等边三角形组合而成的不同纸片能否折叠成多面体?同学们以合作发现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一边操作一边研讨,得出方法和规律。
如:用面积相同的正方形组合而成的不同纸片能否折叠成正方体?折叠方法有何规律?学生先讨论规律,再一边操作一边研讨,得出方法和规律。
通过操作,既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两人(或多人)合作,能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也大大增强了学生主动发现、敢于创新的意识。
三、导质疑,激发共同探索的发现探究欲望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
四、导讨论,提高思维训练的探究效率
小组讨论是发现学习的核心,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发现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契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知识出现难点、疑点,而使学生思维受阻,或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当及时抓住学生愤悱心理,组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时,课一开始,教师说:我们已经掌握了算术平方根的计算,下面我们进行计算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① a2② a3③ ab2。当学生发现②、③两题永远开不尽方,而感到束手无策时,教师抓住时机引入课题,并组织小组讨论。这时学生会争先恐后地积极发言,从而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创新学习的活动中去。
发现是探究的动力,探究是发现的有效途径,两个环节的交替往复,只有弄清探究教学的规律才能更好的运用到教学中去。这不仅是学生同时也是教师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主探究 发现能力 培养提升
发现学习最早由布鲁纳提出。所谓发现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思维、知识、能力水平将教材划分为一个个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思考、讨论、探究、发现等各种途径去研究问题。发现教学法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特征。自主性是对自我认识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主动性实质是对现实的造反和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创造性则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
“探究发现教学”的口号大家都在津津乐道地谈论,许多教研活动更是将其作为研究重点来对待,但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我们教师本身是在比较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做学生时,发现学习的意识就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势必造成探究教学能力和技巧的贫乏,无法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组织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也不能为学生的发现学习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只能简单地要求学习以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
一、导情趣,营造宽松愉快的探究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 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就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导操作,培养协作互助的发现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享受到群体成功的喜悦。发现探究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引导操作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如下面在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的两个片段: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由面积相同的等边三角形组合而成的纸片与由面积相同的正方形组合而成的纸片。
例如:用由面积相同的等边三角形组合而成的不同纸片能否折叠成多面体?同学们以合作发现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一边操作一边研讨,得出方法和规律。
如:用面积相同的正方形组合而成的不同纸片能否折叠成正方体?折叠方法有何规律?学生先讨论规律,再一边操作一边研讨,得出方法和规律。
通过操作,既发挥了学生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两人(或多人)合作,能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也大大增强了学生主动发现、敢于创新的意识。
三、导质疑,激发共同探索的发现探究欲望
“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
四、导讨论,提高思维训练的探究效率
小组讨论是发现学习的核心,小组讨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和决定发现学习效果的优劣。在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好讨论的契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使讨论成为深化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参与互动、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知识出现难点、疑点,而使学生思维受阻,或优秀学生提出新见解而其他大部分学生不理解时,教师不能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应当及时抓住学生愤悱心理,组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思考探究、合作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时,课一开始,教师说:我们已经掌握了算术平方根的计算,下面我们进行计算比赛,看谁做得又对又快:① a2② a3③ ab2。当学生发现②、③两题永远开不尽方,而感到束手无策时,教师抓住时机引入课题,并组织小组讨论。这时学生会争先恐后地积极发言,从而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创新学习的活动中去。
发现是探究的动力,探究是发现的有效途径,两个环节的交替往复,只有弄清探究教学的规律才能更好的运用到教学中去。这不仅是学生同时也是教师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