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基础教育課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此,我们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为专题展开了实践、探索和研究,现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效地上好一节数学课方面,谈谈我们的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我们认为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学科的应用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作为教学手段应用信息技术;二是作为学习手段应用信息技术;三是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环境,这种应用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处理及交流的工具,并由此创设良好的资源环境。下面就从教学、学习和环境创设三个角度来具体阐述。
一、用信息技术教学:形象直观,化难为易
重点、难点是课程教学的关键,也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障碍所在。数字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顺利突破思维上的难关,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课本中的许多知识,如概念、规律等,都是理性的,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而这些内容往往是凭借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讲清的,也往往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吃透教材,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有效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抽象,形成数学概念。
1.直观形象化
在小学数学课中,有些学习内容是学生几乎无法凭常规条件和能力进行观察、体验的,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直观操作小棒是不现实的,而对数的认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数一数更直观,更容易理解。教学时,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展示新知识的生成过程。将10个小正方体叠加成一竖列,一个一个地数,10列就是10个十,也就是100,课件把这10列连续排在一起成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就是一千,动画生成10个百连续排在一起成一个大正方体,也就是一千个小正方体。再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就是一万。这样,学生便经历了“万”的形成过程,不仅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还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力。
教师巧妙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使单调的讲解变成生动的演示,使抽象的讲解形象化,枯燥的讲解生动化。
2.抽象概念化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它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并贯穿于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基于对数学抽象的理解,笔者在“平面图形的再认识”一课中,巧妙地利用“几何画板”做动态演示,辅助学生完成对图形本质特征的抽象。教师们都知道:平面直线型面积都可以用梯形面积公式来计算,而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是教学的难点。也就是说,不同的平面直线型面积计算的“不变的”特征是什么,这一点学生不易发现。下图的演示就为学生做了感性而直观地展示。
通过信息技术的演示,学生可以看到直线型图形的转化过程,并认识到:在面积不变、高不变的前提下,梯形可以转化为形状不同的梯形,也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并且在转化的过程中,上下底之和始终保持不变。所以,对于这几个平面直线型图形都可以利用“(上底 下底)×高÷2”来计算面积。
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实质上是以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应用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特定内容的资源环境,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这种形式的教学过程可以用图1表示。
二、用信息技术学习:自主拓展,知识重构
对于小学数学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的现代性,增加拓展性知识,并创建体现现代教学特点的非线性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了解当今社会自然、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许多数字化产品都附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筛选。
例如,笔者在执教“年、月、日”一课时,课末提出“你知道年月日的来历吗?”由于生活经验、环境和知识面的限制,很少有学生懂得奇妙的宇宙知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搜索获取新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再与其他同学交流,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又如,教学“路程、速度、时间”一课时,我引出了“高铁”的速度,叫学生课后上网查阅“高铁”系列的相关资料,于是,“高铁”方面的知识就纷纷走进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数学的种子。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在分析任务,查找、筛选、重组信息方面得到了训练,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这些做法使学生的认知需求得到满足,同时有助于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学习,形成认知体系,并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个别学习向协作学习转变,由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
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手段时,我们期望的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资源和数字化学习环境(如多媒体学习环境、虚拟现实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环境等),使学生以学习课本知识为基础,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开阔思路,提高收集与筛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这种形式的教学过程可以用图2表示。
三、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环境:数学探究,形成特色
小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认知新事物并学习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求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去认知信息。
例如,四年级下册的“栽蒜苗”教学中,但由于种植周期比较长,如果仅仅按课本来讲解折现统计图,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前让学生每天坚持给植物拍照或录一小段视频,并通过网络平台把自己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各学习小组还可利用信息技术将原始资料结合自己的设想和构思,以不同的形式记录植物成长的过程,并制成具有个性的综合展示作品。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自主探究会越来越多,探究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其数学素养会不断提升。
在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环境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学习环境,同时它也是信息加工的工具、小组合作的工具,更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工具。这种形式的教学过程可以用图3表示。
[本文是梅州市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课题编号为MZ0902-PYX314)的研究成果]
我们认为探索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学科的应用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作为教学手段应用信息技术;二是作为学习手段应用信息技术;三是应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环境,这种应用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处理及交流的工具,并由此创设良好的资源环境。下面就从教学、学习和环境创设三个角度来具体阐述。
一、用信息技术教学:形象直观,化难为易
重点、难点是课程教学的关键,也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障碍所在。数字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顺利突破思维上的难关,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课本中的许多知识,如概念、规律等,都是理性的,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而这些内容往往是凭借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讲清的,也往往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吃透教材,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有效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抽象,形成数学概念。
1.直观形象化
在小学数学课中,有些学习内容是学生几乎无法凭常规条件和能力进行观察、体验的,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直观操作小棒是不现实的,而对数的认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数一数更直观,更容易理解。教学时,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展示新知识的生成过程。将10个小正方体叠加成一竖列,一个一个地数,10列就是10个十,也就是100,课件把这10列连续排在一起成一百。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就是一千,动画生成10个百连续排在一起成一个大正方体,也就是一千个小正方体。再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就是一万。这样,学生便经历了“万”的形成过程,不仅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还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力。
教师巧妙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使单调的讲解变成生动的演示,使抽象的讲解形象化,枯燥的讲解生动化。
2.抽象概念化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它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并贯穿于数学的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基于对数学抽象的理解,笔者在“平面图形的再认识”一课中,巧妙地利用“几何画板”做动态演示,辅助学生完成对图形本质特征的抽象。教师们都知道:平面直线型面积都可以用梯形面积公式来计算,而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是教学的难点。也就是说,不同的平面直线型面积计算的“不变的”特征是什么,这一点学生不易发现。下图的演示就为学生做了感性而直观地展示。
通过信息技术的演示,学生可以看到直线型图形的转化过程,并认识到:在面积不变、高不变的前提下,梯形可以转化为形状不同的梯形,也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并且在转化的过程中,上下底之和始终保持不变。所以,对于这几个平面直线型图形都可以利用“(上底 下底)×高÷2”来计算面积。
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实质上是以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应用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特定内容的资源环境,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这种形式的教学过程可以用图1表示。
二、用信息技术学习:自主拓展,知识重构
对于小学数学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的现代性,增加拓展性知识,并创建体现现代教学特点的非线性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了解当今社会自然、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许多数字化产品都附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筛选。
例如,笔者在执教“年、月、日”一课时,课末提出“你知道年月日的来历吗?”由于生活经验、环境和知识面的限制,很少有学生懂得奇妙的宇宙知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搜索获取新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再与其他同学交流,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又如,教学“路程、速度、时间”一课时,我引出了“高铁”的速度,叫学生课后上网查阅“高铁”系列的相关资料,于是,“高铁”方面的知识就纷纷走进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数学的种子。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在分析任务,查找、筛选、重组信息方面得到了训练,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这些做法使学生的认知需求得到满足,同时有助于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学习,形成认知体系,并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个别学习向协作学习转变,由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
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手段时,我们期望的目标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资源和数字化学习环境(如多媒体学习环境、虚拟现实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环境等),使学生以学习课本知识为基础,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开阔思路,提高收集与筛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这种形式的教学过程可以用图2表示。
三、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环境:数学探究,形成特色
小学生大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认知新事物并学习新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能形成一种特殊的心理需求。这种心理上的认知需求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促使学习者去探索有关的事物,去认知信息。
例如,四年级下册的“栽蒜苗”教学中,但由于种植周期比较长,如果仅仅按课本来讲解折现统计图,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前让学生每天坚持给植物拍照或录一小段视频,并通过网络平台把自己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各学习小组还可利用信息技术将原始资料结合自己的设想和构思,以不同的形式记录植物成长的过程,并制成具有个性的综合展示作品。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自主探究会越来越多,探究的程度也越来越深,其数学素养会不断提升。
在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环境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学习环境,同时它也是信息加工的工具、小组合作的工具,更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交流的工具。这种形式的教学过程可以用图3表示。
[本文是梅州市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课题编号为MZ0902-PYX31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