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普通话教学中,学生的方言就像影子一样,始终伴随着普通话教学的进程,不断影响和制约着普通话的教学。客观地说,一个人从出生起,就置身在一个方言环境里,从咿呀学语开始,就向他的父母和其他人学习这种方言。当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的普通话教学后,方言区的学生就开始处于一种尴尬的双语环境中:在学校,要在一种强制性和任务性中学习普通话,离开学校后,又要自觉地运用和进一步学习本地区方言。因此,在普通话教学中,要根据方言区学生的现实状况,通过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方言特点,将普通话和当地方言进行沟通和搭桥,提高普通话教学效率。
本人在湖南省湘西进行普通话教学和测试多年,对在方言区进行普通话教学的困难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湖南湘西地区处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遍布崇山峻岭,自然风光奇美,与世隔绝,在这里土家族、苗族、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湘西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等与普通话相比,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笔者认为,在普通话教学中要积极地利用学生的方言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普通话教学中的问题:
一、营造说普通话的氛围,改变观念,利用学生的方言特点改进学习普通话的方法
有的教师把学生的方言当作学习普通话的障碍,这是观念认识上的误区。从语言的起源来看,每一种方言只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一个国家的某一种方言的使用频率会越来越高,使用人群会越来越多,到了一定时期,这种方言就逐渐成了社会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最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语。这一语言发展的规律是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推广使用共同语并不是人为地要在一定时期消灭某一种方言。湘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外来移民的影响,使湘西的地域文化呈现出神秘和独特的面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湘西方言凝聚着湘西地域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独特的湘西文化。湘西方言属西南官话,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虽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也有自己不同的显著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因此,我们利用学生的方言特点改进学习普通话的方法,并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充分利用这一语言特点,来促进普通话的教学。
二、引导学生比较湘西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在带有规律性的差别中让学生明白学习普通话的重难点
在普通话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以普通话为参照,找出本地方言与普通话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差别,使学生在要求使用普通话的情况下,能举一反三地规范平时使用方言的一些习惯,并确定学习普通话的重难点。学生学习当地方言在先,学习普通话在后,再加上方言与普通话的一些相通性,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会自然地以其已经掌握的当地方言为基础或跳板。因此,引导学生找出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带有规律性的差别,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方言积累,会让学生学起普通话来更为容易一些。比如,湘西方言除了浊音清化这一官话的共同特点外,声母和韵母在总数上比普通话少;不分平舌音翘舌音,如“支持”常说成“字词”;不分f和h,fu与hu音节混读为f,“府”与“虎”同音;不分n和l;“jqx”用法也相当混乱,“吃”说成“起”,“瞎”说成“哈”,“讲”说成“港”,韵母不分ing和in、eng和en,合口呼韵母字少,合口多变为开口,“端”“团”与“单”“坛”同音。
为此,笔者对湘西方言区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正音训练:一是分清鼻音n和边音l,关键在于掌握发音部位。n和l都是舌尖中浊音,舌尖与上齿龈构成阻碍,发音时声带振动。区别在于发音方法中阻碍方式的不同。可指导练习“能力、年龄、逆流、耐力、尼龙、嫩绿”或“连年、冷暖、烂泥、辽宁、老农、来年、落难”等词语,这两组词语的声母分别是鼻音在前边音在后和边音在前鼻音在后。二是分清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关键在口型与舌位。发前鼻韵母“ɑn、en、in”时,舌位靠前且较平,口型稍扁,嘴角往两边拉,很像我们微笑时的样子。发后鼻韵母“ɑnɡ、enɡ、inɡ”时,舌位降低,口腔的开口度增大,类似我们打哈欠时的口型。湘西学生常犯的错误是把后鼻音说成前鼻音。我听得比较多的有把“朋、棚、声、曾、风、正”等韵母是“enɡ”的字说成“en”韵母,把“鹰、明、病、灵、青、听、平、经、兴、另”等韵母是“inɡ”的字说成“in”韵母。另外,也有把“enɡ”发成“onɡ”的现象,比如把“蜜蜂”的“蜂”错念成“fonɡ”。三是分清f与h,关键在唇形。发f时上齿要轻触下唇,而发h时,两唇间始终留有窄缝,两唇不接触。弄清了发音方法,这两个声母区分起来就容易了,再不会出现把“花”念成“发”的情况。关键是要记住哪些字的声母是f,哪些字的声母是h。湘西学生“hu”和“hui”这两个音说错的频率比较高,例如把“忽然、招呼、老虎、保护”等词中的“忽、呼、虎、护”说成“fu”,把“开会、回来、毁坏、发挥”中的“会、回、毁、挥”说成“fei”。
三、通过灵活多变的词汇与句式置换训练,把湘西学生的方言积累转化成学习普通话的语言财富
我国方言的分类是根据语音上的一些重要特点来划分的。因此,每一种地域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语音上的差别是很明显的,也是比较复杂的。而各地域方言与普通话的词汇差别就要明晰一些,主要表现为名异实同,用不同的名称来称呼相同的事物。比如,在湘西,小孩叫“嘎嘎”,是在叫“外婆”,外人以为他在唤鸭子呢,他的外公就变成了公鸭子,因为小孩叫他“嘎公”。由于这一特点的存在,在普通话教学中,在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进行词汇的置换训练就显得很有必要。
在湘西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少不了有些字词会异读,把“知道”说成“晓得”,把“干什么”说成“搞什么”,把“脑袋”说成“脑壳”,把“厕所”说成“毛斯”,把“哥哥”说成“郭郭”;不喜欢用“叫”;喜欢用“喊”,不喜欢用“说”;喜欢用“港”。而且由于湘西多山,过去交通不便,所以县与县之间也会存在着一些差异,比如花垣县说“没”,而到了吉首市、保靖县就说成“米”了。 湘西的方言,堪称一绝,我们常常听到的方言还有:瘦肉:精嘎嘎;一十:一炮;这里:这黑儿;那里:那黑儿;聊天:扯乱谈;努力:攒劲;吃饭:逮饭;黎明:麻麻儿亮;黄昏:麻麻儿黑;摔交:答高子;做什么:搞末哒;把握:哈数;不好:拐哒;顺从:惯施;前面:前头;后面:后头;上面:皮头;下面:底哈。
在普通话教学中,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方言和普通话词汇的置换训练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推而广之,循序渐进地进行方言和普通话的典型句式的置换训练,就能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方言积累和教师的普通话教学中搭起桥梁和纽带。
四、训练学生说话要抑扬顿挫,注意节奏和韵律的变化,改掉说普通话时音调不准的缺陷
普通话的字音分属“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用五度标记法表示调值分别是“55、35、214、51”,各有各的音高。普通话之所以动听,这和它的音律变化是分不开的。湘西方言通常也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声调,调值分别为55、21、53、213,古上声大多归入去声,“府、短、酒、纸、米、老、藕、有”都读成“53”去声;古入声字则大部分归入阳平调。
根据湘西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把声调的变化编成四句口诀:一声“起声高高一路平”,二声“由中到高往上升”,三声“先降然后再扬起”,第三声是四声教学中的难点。教师示范的时候要突出把21部分读得响亮、清楚,然后再慢慢过渡到14部分。四声“从高到低往下行”。
利用范读,指导朗读,训练音调。范读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理解内容,提高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精彩的范读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地传达出来。这样的范读语言清晰,委婉悦耳,可以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点燃学生的趣,活跃学生的思,发展学生的智,给人以美的熏陶、学的榜样,在范读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容易进行普通话音调的训练了。
五、用湘西民歌作范本训练普通话,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责任心和自豪感,进而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朗读能力和水平
湘西民歌是中华民族歌谣中的一朵奇葩,是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湘西民族歌谣凝聚着湘西各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在进行普通话教学时,除了用典范的白话著作外,我们可以用优秀的湘西传统民歌作为训练教材,贴近学生,增强教学的地域性、生活性、生动性,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湘西民歌的歌词都是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歌词多用比拟、多用衬词、多写生活,具有极高的艺术美。如:“土墙开花细绒绒,妹恋郎哥莫嫌穷;只要两人情意好,冷水泡茶慢慢浓。”“妹妹生来爱唱歌,情歌出口百鸟合;郎哥有心把歌对,胜过千人把媒说。”“天上月亮亮通通,妹妹心里跳咚咚;哥哥约妹茶园会,生怕有人来跟踪。”“土家住在双凤坡,上上下下拐拐多;脚板印成胡椒眼,岩板踩成灯盏窝。”在进行普通话训练中,学生学习湘西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责任心、自豪感。学生的普通话朗读能力、对事物想象能力、理解课文内容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普通话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使用我们全民族的共同语。说好普通话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方言区的我们只有通过苦练加巧练才能把普通话用得得心应手。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每一个民族都有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湘西地区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其独特的湘西文化风俗现在有些面临着失传,消亡,但是这些民俗文化往往在方言中保留了下来,让我们能够管窥一二。因此,我们在进行普通话教学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对湘西方言的调查研究,了解和传承独特的湘西文化,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方言特点,将普通话和当地方言进行沟通和搭桥,提高普通话教学效率,学习和掌握好普通话。
(作者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本人在湖南省湘西进行普通话教学和测试多年,对在方言区进行普通话教学的困难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湖南湘西地区处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遍布崇山峻岭,自然风光奇美,与世隔绝,在这里土家族、苗族、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湘西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等与普通话相比,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笔者认为,在普通话教学中要积极地利用学生的方言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普通话教学中的问题:
一、营造说普通话的氛围,改变观念,利用学生的方言特点改进学习普通话的方法
有的教师把学生的方言当作学习普通话的障碍,这是观念认识上的误区。从语言的起源来看,每一种方言只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原因,一个国家的某一种方言的使用频率会越来越高,使用人群会越来越多,到了一定时期,这种方言就逐渐成了社会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最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语。这一语言发展的规律是不会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推广使用共同语并不是人为地要在一定时期消灭某一种方言。湘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外来移民的影响,使湘西的地域文化呈现出神秘和独特的面貌。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湘西方言凝聚着湘西地域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独特的湘西文化。湘西方言属西南官话,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虽有很大的一致性,但也有自己不同的显著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因此,我们利用学生的方言特点改进学习普通话的方法,并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充分利用这一语言特点,来促进普通话的教学。
二、引导学生比较湘西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在带有规律性的差别中让学生明白学习普通话的重难点
在普通话教学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以普通话为参照,找出本地方言与普通话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差别,使学生在要求使用普通话的情况下,能举一反三地规范平时使用方言的一些习惯,并确定学习普通话的重难点。学生学习当地方言在先,学习普通话在后,再加上方言与普通话的一些相通性,学生在学习普通话时,会自然地以其已经掌握的当地方言为基础或跳板。因此,引导学生找出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带有规律性的差别,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方言积累,会让学生学起普通话来更为容易一些。比如,湘西方言除了浊音清化这一官话的共同特点外,声母和韵母在总数上比普通话少;不分平舌音翘舌音,如“支持”常说成“字词”;不分f和h,fu与hu音节混读为f,“府”与“虎”同音;不分n和l;“jqx”用法也相当混乱,“吃”说成“起”,“瞎”说成“哈”,“讲”说成“港”,韵母不分ing和in、eng和en,合口呼韵母字少,合口多变为开口,“端”“团”与“单”“坛”同音。
为此,笔者对湘西方言区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正音训练:一是分清鼻音n和边音l,关键在于掌握发音部位。n和l都是舌尖中浊音,舌尖与上齿龈构成阻碍,发音时声带振动。区别在于发音方法中阻碍方式的不同。可指导练习“能力、年龄、逆流、耐力、尼龙、嫩绿”或“连年、冷暖、烂泥、辽宁、老农、来年、落难”等词语,这两组词语的声母分别是鼻音在前边音在后和边音在前鼻音在后。二是分清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关键在口型与舌位。发前鼻韵母“ɑn、en、in”时,舌位靠前且较平,口型稍扁,嘴角往两边拉,很像我们微笑时的样子。发后鼻韵母“ɑnɡ、enɡ、inɡ”时,舌位降低,口腔的开口度增大,类似我们打哈欠时的口型。湘西学生常犯的错误是把后鼻音说成前鼻音。我听得比较多的有把“朋、棚、声、曾、风、正”等韵母是“enɡ”的字说成“en”韵母,把“鹰、明、病、灵、青、听、平、经、兴、另”等韵母是“inɡ”的字说成“in”韵母。另外,也有把“enɡ”发成“onɡ”的现象,比如把“蜜蜂”的“蜂”错念成“fonɡ”。三是分清f与h,关键在唇形。发f时上齿要轻触下唇,而发h时,两唇间始终留有窄缝,两唇不接触。弄清了发音方法,这两个声母区分起来就容易了,再不会出现把“花”念成“发”的情况。关键是要记住哪些字的声母是f,哪些字的声母是h。湘西学生“hu”和“hui”这两个音说错的频率比较高,例如把“忽然、招呼、老虎、保护”等词中的“忽、呼、虎、护”说成“fu”,把“开会、回来、毁坏、发挥”中的“会、回、毁、挥”说成“fei”。
三、通过灵活多变的词汇与句式置换训练,把湘西学生的方言积累转化成学习普通话的语言财富
我国方言的分类是根据语音上的一些重要特点来划分的。因此,每一种地域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在语音上的差别是很明显的,也是比较复杂的。而各地域方言与普通话的词汇差别就要明晰一些,主要表现为名异实同,用不同的名称来称呼相同的事物。比如,在湘西,小孩叫“嘎嘎”,是在叫“外婆”,外人以为他在唤鸭子呢,他的外公就变成了公鸭子,因为小孩叫他“嘎公”。由于这一特点的存在,在普通话教学中,在方言与普通话之间进行词汇的置换训练就显得很有必要。
在湘西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少不了有些字词会异读,把“知道”说成“晓得”,把“干什么”说成“搞什么”,把“脑袋”说成“脑壳”,把“厕所”说成“毛斯”,把“哥哥”说成“郭郭”;不喜欢用“叫”;喜欢用“喊”,不喜欢用“说”;喜欢用“港”。而且由于湘西多山,过去交通不便,所以县与县之间也会存在着一些差异,比如花垣县说“没”,而到了吉首市、保靖县就说成“米”了。 湘西的方言,堪称一绝,我们常常听到的方言还有:瘦肉:精嘎嘎;一十:一炮;这里:这黑儿;那里:那黑儿;聊天:扯乱谈;努力:攒劲;吃饭:逮饭;黎明:麻麻儿亮;黄昏:麻麻儿黑;摔交:答高子;做什么:搞末哒;把握:哈数;不好:拐哒;顺从:惯施;前面:前头;后面:后头;上面:皮头;下面:底哈。
在普通话教学中,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方言和普通话词汇的置换训练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推而广之,循序渐进地进行方言和普通话的典型句式的置换训练,就能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方言积累和教师的普通话教学中搭起桥梁和纽带。
四、训练学生说话要抑扬顿挫,注意节奏和韵律的变化,改掉说普通话时音调不准的缺陷
普通话的字音分属“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用五度标记法表示调值分别是“55、35、214、51”,各有各的音高。普通话之所以动听,这和它的音律变化是分不开的。湘西方言通常也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声调,调值分别为55、21、53、213,古上声大多归入去声,“府、短、酒、纸、米、老、藕、有”都读成“53”去声;古入声字则大部分归入阳平调。
根据湘西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把声调的变化编成四句口诀:一声“起声高高一路平”,二声“由中到高往上升”,三声“先降然后再扬起”,第三声是四声教学中的难点。教师示范的时候要突出把21部分读得响亮、清楚,然后再慢慢过渡到14部分。四声“从高到低往下行”。
利用范读,指导朗读,训练音调。范读是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理解内容,提高朗读能力的有效方法。精彩的范读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地传达出来。这样的范读语言清晰,委婉悦耳,可以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点燃学生的趣,活跃学生的思,发展学生的智,给人以美的熏陶、学的榜样,在范读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容易进行普通话音调的训练了。
五、用湘西民歌作范本训练普通话,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责任心和自豪感,进而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朗读能力和水平
湘西民歌是中华民族歌谣中的一朵奇葩,是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湘西民族歌谣凝聚着湘西各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在进行普通话教学时,除了用典范的白话著作外,我们可以用优秀的湘西传统民歌作为训练教材,贴近学生,增强教学的地域性、生活性、生动性,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湘西民歌的歌词都是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歌词多用比拟、多用衬词、多写生活,具有极高的艺术美。如:“土墙开花细绒绒,妹恋郎哥莫嫌穷;只要两人情意好,冷水泡茶慢慢浓。”“妹妹生来爱唱歌,情歌出口百鸟合;郎哥有心把歌对,胜过千人把媒说。”“天上月亮亮通通,妹妹心里跳咚咚;哥哥约妹茶园会,生怕有人来跟踪。”“土家住在双凤坡,上上下下拐拐多;脚板印成胡椒眼,岩板踩成灯盏窝。”在进行普通话训练中,学生学习湘西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责任心、自豪感。学生的普通话朗读能力、对事物想象能力、理解课文内容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普通话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使用我们全民族的共同语。说好普通话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方言区的我们只有通过苦练加巧练才能把普通话用得得心应手。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每一个民族都有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湘西地区山川秀丽,人杰地灵,其独特的湘西文化风俗现在有些面临着失传,消亡,但是这些民俗文化往往在方言中保留了下来,让我们能够管窥一二。因此,我们在进行普通话教学的同时,更加要注重对湘西方言的调查研究,了解和传承独特的湘西文化,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方言特点,将普通话和当地方言进行沟通和搭桥,提高普通话教学效率,学习和掌握好普通话。
(作者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