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思维的动因,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
一、创艺术导入情境,造和谐愉悦氛围
课堂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心情,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语文是一门知识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课程。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开端往往能先入为主,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产生良好的首因作用,从而达到营造和谐、愉悦课堂氛围之目的。
如教学《爱莲说》时,笔者便准备了《出水莲》这首古筝名曲,并且配以一组莲花图片:粉的、白的;含苞的、盛开的;远景的、近景的制成课件,一上课就播放给学生欣赏,让学生立刻感受到莲的清幽、美丽,随之导入课题。人们大多喜爱鲜花,而爱什么花也反映了其不同的心态。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特别爱莲花,他在任南康郡守时,曾在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花池。每当莲花盛开,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香风扑面,莲叶田田,碧如玉盘。先生凭栏远眺,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浑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莲池,欣赏莲花,感悟美文,看作者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心志?
如此,借助清新悠扬的乐曲,美而幽雅的莲花图景,优美生动的导入语,将学生思维的触角由现实引向教材,拉近了文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营造了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迅速进入角色,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问题情境,激求知欲望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在新奇未知事物刺激下学生形成认知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此问题的强烈愿望,并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目的的一种情境。换言之,就是学生可以跳起来摘到桃子的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文章不是无情物”,所以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以情动人,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笔者引导学生学习《石壕吏》一诗时,就提出诗人“暮投石壕村”时,翁与妇均在家中,“天明登前途”时竟“独与老翁别”,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老翁此时是怎样的心情?诗人此时感想是什么?问题一提出,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最后师生共同归纳为:恨——战乱带来的灾难;疼——失去的儿子;忧——被捉走的老妇;怜——未成年的孙子。诗人痛恨石壕吏凶暴无情,忧虑国家命运,同情人民悲惨遭遇。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充分激活学生求知欲望,使之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比教师平铺直叙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三、巧用多媒体,使学生享受“美育”
“美育”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多媒体教学有形有色有动感,可以从听觉、视觉等方面让学生感受语文,品味字里行间的人情美、自然美、语言美,从而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心灵,使他们享受美的熏陶。
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常常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比如上文提到的《爱莲说》课件,又如在学习《陋室铭》一课时,我便播放了这样的图景:竹影婆娑中,碧草映阶,一所茅屋掩映于苍翠中,屋内摆设古朴简洁。一张床,几把椅,书桌之上一排书,几只笔,桌旁赫然摆着一架古筝,观之,似有叮冬之声不绝于耳……
从雅景到雅室再到室主人的雅趣,学生漫游其中,真实可感,并真真切切感受到居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岂不快哉?!
四、教学方式不拘一格,保持学生兴趣
不同的古诗文,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若一味采取习惯的一两种方式,纵使教者字字珠玑,堂堂美味,亦会让学生倒胃口。初中生的兴趣又容易转移,注意力也易分散。所以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堂堂耳目一新,课课有收获。
如学习古诗词单元时,可将相同题材的诗词放在一起,比较学习。如九年级上册25课《词五首》中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一起学习。通过“朗读——译读——背读——说读”的环节来完成。朗读包括生读、师范读等。译读,以诗译诗,师可以为学生示例《江城子·密州出猎》,生再译另一首。背读,首先分析其相似之处,练习背诵。说读,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句的基础上增加自己所想像到的内容,一人一句,丰富学生想像力。从而让学生掌握一种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历史剧(如把《石壕吏》改编成一出历史剧);举行我所喜爱的“古诗词朗诵比赛”等,给学生留下一片求索的天地,活动的空间。
笔者觉得,要学好古诗文,自然离不开熟读多背,多下功夫,但也并非要一味苦学。教育只要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情趣,就能使古诗文不再枯燥无味,不再面目狰狞,而成为让学生喜爱的散发着超越时空魅力的奇葩,把古诗文课堂变成让学生想学、爱学的乐园。
一、创艺术导入情境,造和谐愉悦氛围
课堂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心情,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语文是一门知识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课程。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开端往往能先入为主,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产生良好的首因作用,从而达到营造和谐、愉悦课堂氛围之目的。
如教学《爱莲说》时,笔者便准备了《出水莲》这首古筝名曲,并且配以一组莲花图片:粉的、白的;含苞的、盛开的;远景的、近景的制成课件,一上课就播放给学生欣赏,让学生立刻感受到莲的清幽、美丽,随之导入课题。人们大多喜爱鲜花,而爱什么花也反映了其不同的心态。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特别爱莲花,他在任南康郡守时,曾在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花池。每当莲花盛开,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香风扑面,莲叶田田,碧如玉盘。先生凭栏远眺,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浑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莲池,欣赏莲花,感悟美文,看作者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心志?
如此,借助清新悠扬的乐曲,美而幽雅的莲花图景,优美生动的导入语,将学生思维的触角由现实引向教材,拉近了文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营造了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迅速进入角色,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问题情境,激求知欲望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在新奇未知事物刺激下学生形成认知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此问题的强烈愿望,并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目的的一种情境。换言之,就是学生可以跳起来摘到桃子的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文章不是无情物”,所以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以情动人,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笔者引导学生学习《石壕吏》一诗时,就提出诗人“暮投石壕村”时,翁与妇均在家中,“天明登前途”时竟“独与老翁别”,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老翁此时是怎样的心情?诗人此时感想是什么?问题一提出,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最后师生共同归纳为:恨——战乱带来的灾难;疼——失去的儿子;忧——被捉走的老妇;怜——未成年的孙子。诗人痛恨石壕吏凶暴无情,忧虑国家命运,同情人民悲惨遭遇。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充分激活学生求知欲望,使之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比教师平铺直叙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三、巧用多媒体,使学生享受“美育”
“美育”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多媒体教学有形有色有动感,可以从听觉、视觉等方面让学生感受语文,品味字里行间的人情美、自然美、语言美,从而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心灵,使他们享受美的熏陶。
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常常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比如上文提到的《爱莲说》课件,又如在学习《陋室铭》一课时,我便播放了这样的图景:竹影婆娑中,碧草映阶,一所茅屋掩映于苍翠中,屋内摆设古朴简洁。一张床,几把椅,书桌之上一排书,几只笔,桌旁赫然摆着一架古筝,观之,似有叮冬之声不绝于耳……
从雅景到雅室再到室主人的雅趣,学生漫游其中,真实可感,并真真切切感受到居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岂不快哉?!
四、教学方式不拘一格,保持学生兴趣
不同的古诗文,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若一味采取习惯的一两种方式,纵使教者字字珠玑,堂堂美味,亦会让学生倒胃口。初中生的兴趣又容易转移,注意力也易分散。所以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堂堂耳目一新,课课有收获。
如学习古诗词单元时,可将相同题材的诗词放在一起,比较学习。如九年级上册25课《词五首》中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一起学习。通过“朗读——译读——背读——说读”的环节来完成。朗读包括生读、师范读等。译读,以诗译诗,师可以为学生示例《江城子·密州出猎》,生再译另一首。背读,首先分析其相似之处,练习背诵。说读,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句的基础上增加自己所想像到的内容,一人一句,丰富学生想像力。从而让学生掌握一种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历史剧(如把《石壕吏》改编成一出历史剧);举行我所喜爱的“古诗词朗诵比赛”等,给学生留下一片求索的天地,活动的空间。
笔者觉得,要学好古诗文,自然离不开熟读多背,多下功夫,但也并非要一味苦学。教育只要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情趣,就能使古诗文不再枯燥无味,不再面目狰狞,而成为让学生喜爱的散发着超越时空魅力的奇葩,把古诗文课堂变成让学生想学、爱学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