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兴趣教学 美化古代诗文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hong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思维的动因,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
  一、创艺术导入情境,造和谐愉悦氛围
  课堂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心情,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语文是一门知识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课程。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开端往往能先入为主,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产生良好的首因作用,从而达到营造和谐、愉悦课堂氛围之目的。
  如教学《爱莲说》时,笔者便准备了《出水莲》这首古筝名曲,并且配以一组莲花图片:粉的、白的;含苞的、盛开的;远景的、近景的制成课件,一上课就播放给学生欣赏,让学生立刻感受到莲的清幽、美丽,随之导入课题。人们大多喜爱鲜花,而爱什么花也反映了其不同的心态。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特别爱莲花,他在任南康郡守时,曾在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花池。每当莲花盛开,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香风扑面,莲叶田田,碧如玉盘。先生凭栏远眺,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浑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莲池,欣赏莲花,感悟美文,看作者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心志?
  如此,借助清新悠扬的乐曲,美而幽雅的莲花图景,优美生动的导入语,将学生思维的触角由现实引向教材,拉近了文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营造了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迅速进入角色,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问题情境,激求知欲望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在新奇未知事物刺激下学生形成认知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受教师提问,产生解决此问题的强烈愿望,并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目的的一种情境。换言之,就是学生可以跳起来摘到桃子的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文章不是无情物”,所以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以情动人,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笔者引导学生学习《石壕吏》一诗时,就提出诗人“暮投石壕村”时,翁与妇均在家中,“天明登前途”时竟“独与老翁别”,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老翁此时是怎样的心情?诗人此时感想是什么?问题一提出,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最后师生共同归纳为:恨——战乱带来的灾难;疼——失去的儿子;忧——被捉走的老妇;怜——未成年的孙子。诗人痛恨石壕吏凶暴无情,忧虑国家命运,同情人民悲惨遭遇。
  这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充分激活学生求知欲望,使之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比教师平铺直叙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三、巧用多媒体,使学生享受“美育”
  “美育”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多媒体教学有形有色有动感,可以从听觉、视觉等方面让学生感受语文,品味字里行间的人情美、自然美、语言美,从而激发学生情感,陶冶学生心灵,使他们享受美的熏陶。
  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常常会有良好的课堂效果。比如上文提到的《爱莲说》课件,又如在学习《陋室铭》一课时,我便播放了这样的图景:竹影婆娑中,碧草映阶,一所茅屋掩映于苍翠中,屋内摆设古朴简洁。一张床,几把椅,书桌之上一排书,几只笔,桌旁赫然摆着一架古筝,观之,似有叮冬之声不绝于耳……
  从雅景到雅室再到室主人的雅趣,学生漫游其中,真实可感,并真真切切感受到居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岂不快哉?!
  四、教学方式不拘一格,保持学生兴趣
  不同的古诗文,宜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若一味采取习惯的一两种方式,纵使教者字字珠玑,堂堂美味,亦会让学生倒胃口。初中生的兴趣又容易转移,注意力也易分散。所以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堂堂耳目一新,课课有收获。
  如学习古诗词单元时,可将相同题材的诗词放在一起,比较学习。如九年级上册25课《词五首》中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可一起学习。通过“朗读——译读——背读——说读”的环节来完成。朗读包括生读、师范读等。译读,以诗译诗,师可以为学生示例《江城子·密州出猎》,生再译另一首。背读,首先分析其相似之处,练习背诵。说读,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句的基础上增加自己所想像到的内容,一人一句,丰富学生想像力。从而让学生掌握一种古诗词的学习方法。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历史剧(如把《石壕吏》改编成一出历史剧);举行我所喜爱的“古诗词朗诵比赛”等,给学生留下一片求索的天地,活动的空间。
  笔者觉得,要学好古诗文,自然离不开熟读多背,多下功夫,但也并非要一味苦学。教育只要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情趣,就能使古诗文不再枯燥无味,不再面目狰狞,而成为让学生喜爱的散发着超越时空魅力的奇葩,把古诗文课堂变成让学生想学、爱学的乐园。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而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唤醒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促使他们乐于写作。  一、注意观察,再现情景  不少学生为作文犯愁,感觉没有内容可写,主要是学生作文脱离实际,头脑空空,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所以,
期刊
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十几年了,无论是常规教学还是带训练队,自己都是驾轻就熟,可是突然有一天学校领导找到我说,要让我担任高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自己还是不免大吃一惊,以前只是偶尔听到同事们说起,邻县的兄弟学校有体育老师当班主任的,可是当这件事情真正降临到自己身上时,还真是有点不知所措。  学生在家里父母是他们的监护人,在学校班主任就是学生的监护人,新高一的学生来自各个乡镇、各个学校,新生报到后的第一周要进
期刊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如作家赵树理先生所说,这些名师就都是善于开矿的“沙里淘金”者。他们享受阅读,阅读也成就了他们。品读着,感叹着,感叹着他们在读书之路上的执着前行,感叹着他们确有成为名师的不一般之处。但作为名师,他们又有其共同点,特别在读书、教学、写作、专业成长方面卓有特色,各显风采。  一、潜心读书  “读书能真正改变一个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学生。”这是于永正老师的名言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巴尔扎克也说过类似的话:“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足以见得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对于语文教学是何等的重要。  我们知道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做法是以“师讲生听”的方式进行的,在课堂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也就是教学参考书的理解)成了唯一的答案,并使之概念化,学生的任务就是做笔记和死记硬背。举一个例子,张晓风的散文《行道树》,教师
期刊
近年来,高效课堂创建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与推崇,异彩纷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荡涤着我们的教学思想。我认为,高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激情,激情成就高效课堂。  首先,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必须是饱含激情的。再者,语文课堂尤其是低效课堂的实践呼唤课堂激情。“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激情洋溢、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能够把学生的人调动起来,更能把学生的心留在课堂。  一、激情导入引领学生进入情境  俗话
期刊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表演中学习语文”是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的一条有效途径 。  一、表演的意义  (1)激发语文兴趣  有趣的小说能使人废寝忘食,优秀的电视能使人乐而忘返, 这就是兴趣的作用。学好语文的关键,是对语文感兴趣。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证明,学生对教学中的表演形式非常感兴趣。  首先,由于学生很少接触这种全身心投入式的学习方式,所以很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为了表演好情节,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需求,改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显得十分的必要和迫切。在实施中学新课标的背景下,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因此,彻底改革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作用,让教育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便成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所必须采取的一项具有  战略意义的教育改革措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
期刊
2004年,我们这儿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要求新课改下的教学内容要与生活相联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因此,在教学中,除了教材外,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把学生生活中的图片、电影、电视、网络、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重大时事、亲身经历等引
期刊
一、聋校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优先性原则。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在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突出重点,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  2、适应性原则。课程的设计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要考虑一般学生对象的共性,也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个性。  3、科学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二、聋校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
期刊
叶圣陶曾说:“我当过语文老师,改过学生们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既知劳而无功,却还要继续这样干下去,这一循环往复的怪圈,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教师呕心沥血的批改,苦则苦矣,却未必能换来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为此我们认为:  一、解放思想——走出作文批改的困境  教师的作文批改充其量只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手段,而学生能够自主作文并具备自我修改、完善作文的能力,才是作文教学(包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