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代体育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对学院体育工作方案的策划与实施提出新要求,以“健康第一”为引领,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目标,完成立德树人结果,落实学院体育工作策划。
健康的身体是民族复兴的前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体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法规的陆续出台,更是把体育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总书记的强调为全国体育工作指引了方向,为综合性的学院体育工作确立前行目标,“健康引领担使命,保质保量做表率,立德树人守初心”成为综合性学院体育工作的工作指南,落实、创新、发展现实的具体的工作实务。
1 学院体育工作方案的策划与实施
1.1 “健康第一”贯穿体育教学管理各环节
首先,在目标设置上,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学与管理理念,打造“最关爱学生”的大学。根据学生需求,为其营造一个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使学生具有一定体育文化欣赏能力,并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的技能和健身运动方法,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形成终身体育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形成终身体育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其中,在运动参与目标:通过参加体育俱乐部的锻炼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深刻理解体育运动的内涵及其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在运动技能目标:通过参加体育俱乐部课程的教学与活动,帮主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较熟练掌握两项以上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身心健康目标:根据学生需要来精心设计俱乐部的教学与活动。使学生在课内外体育运动实践中,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保持良好的生理健康状态。并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使学生的个性、潜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展示,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社会适应目标:根据体育独有的学科性质特点,通过体育运动竞赛的对抗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其次,在管理机构设置构架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12]53号)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文件的精神为依据,本着“大学体育俱乐部产学研一体化”的原则,以大学体育俱乐部产学研核心团队为枢纽,以单项运动俱乐部为平台,构建丽水学大学体育管理机构和大学体育俱乐部运作体系。大学体育部具体负责学校体育工作。大学体育部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岗位为专业技术岗,四个中心,统一管理三个运动俱乐部开展教学、辅导、训练、竞赛等活动。三个俱乐部开设的课程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龙舟、体育保健、太极拳、篮球、足球、排球、网球、户外定向运动(野外生存)、轮滑、田径与趣味田径、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易筋经、跆拳道、射弩、游泳等20门课程,在三个俱乐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把体育教学课、课外体育锻炼、校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俱乐部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结构情况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实行“开放式教学”;在开放式教学里,我院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俱乐部、自由选择教师,落实了我国《体育与健康》标准提出健康第一的“三自主教学模式”。
第三,在教学形式上,俱乐部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教学活动课可分为“小班课”和“大班课”两种。小班课人数为30人左右,由教师担任教学与训练课;大班课人数80-300人教学活动课,由教师和高级会员担任教学指导。具体采用分级教学,初级会员通过要求向上晋级成为高级会员。其中,初级会员入会管理是根据各体育俱乐部运动项目特点,结合自身的运动素质选择参与俱乐部体育项目学习与课外锻炼活动。学生根据各俱乐部运动项目特点进行任选,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龙舟、健美操、太极拳、篮球、户外定向运动等项目,只要对该项目有参与活动的兴趣均可参加并被吸收为初级会员。每学年第一学期第1-3周各俱乐部结合新生入学教育进行招募,初级会员由教师和高级会员担任教学或教学活动辅导。初级会员学习要求及考评方式是:初级会员以俱乐部为单位,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教学活动,初级会员的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要求学生每周必须参加该俱乐部组织的活动和教学活动,其中包含每学期不少于30次课外锻炼。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考核实行学期评价制,1学分/学期,一学年共2学分。而高级会员入会,是具有一定潜在的体育运动能力和特长的学生,通过专业项目训练,提高运动专项技能,参加省级或以上各类比赛,为学校体育争光,为丽水市体育事业服务。俱乐部教学活动主要安排专项训练、体育竞赛內容,了解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为各级各类项目比赛储备运动人才。各俱乐部根据项目特点可直接从初级、中级会员、体育教育专业及全校在校学生中挑选成为高级会员。高级会员学习要求及考评是:晋级为高级会员是具有一定潜在的体育运动能力和特长的学生,培养价值,由特聘教练员担任高级会员的教学与训练、交流与竞赛等教学活动。高级会员必须参加该俱乐部组织的专项训练(3次/每周),指导课外锻炼活动指导(1-2次/每周),并积极参加俱乐部组织的学校体育比赛裁判和组织管理工作。成绩考核实行学期评价制,1学分/学期,一学年共2学分。 第四,在学生成绩评定方式上,选项课成绩:专项技术与知识;专项素质;考勤。早锻炼及课外活动成绩:考勤。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成绩由选项课成绩、早锻炼及课外活动成绩、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三项内容组成,其中选项课成绩占总成绩50%(其中专项技术与知识占30%;专项素质占10%;考勤占10%),早锻炼及课外活动成绩占总成绩20%(其中早锻炼15%,课外活动5%),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占总成绩30%,最终以百分制进行登录,毕业时以“合格或不合格”二级标准进行评定。且把学生体育成绩、早锻炼考勤、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作为学生参加评选“三好学生”及评优评先基本条件。
在各级单位大力支持下,在全体体育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努力下,做到“保质保量做表率”的预期。
1.2 体育化人,管理育人,立德树人贯穿始终
在管理育人方面:其一,大学体育俱乐部共有20项体育教学选项,供初级和高级会员自主选择。俱乐部各级会员教学活动、课外锻炼指导、群体育比赛、竞赛训练均采用指纹系统考勤的方式进行管理。其二、学生根据教务系统选择选项课(根据项目特点班级学生人数可调整至30-50人),早锻炼及课外活动时间由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择2个以上不同体育项目进行学习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其三、学生每学年结合学院自己专业课、通识课、选修课等时间安排,根据大学体育部公布的学习和训练项目、时间、地点,选择自己兴趣爱好的俱乐部,所选活动时间不得与其他课程发生冲突。其四、学生在俱乐部规定时间里参加学习和训练,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由学生提出申请,经大学体育部批准同意后,可在同俱乐部项目之间调整。其五、大学体育俱乐部安排:周一至周五下午4:10-5:40晚上18:00 -19:30;学生在此时间内完成俱乐部活动;周六、周日可根据俱乐部需求安排教学活动。其六、学生因病或残疾可向学校提交暂缓或免予执行《標准》的申请,经县级以上医院证明,体育教学部门核准,可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暂缓执行的填写缓考申请表,免于执行的填写《免予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申请表》,《免予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申请表》需存入学生档案。确实丧失运动能力、被免予执行《标准》的残疾学生,仍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毕业时《标准》成绩需注明免测。严格的教学管理,培育了学生规则意识,强化规则观念。另外,还强化学生要形成尊重教学、管理、同伴的意识,管理育人价值无限。
在体育化人方面,体育文化的形成了学生成长的内外环境,我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为体育育人创造了隐形的条件,把体育育人功能化成潜在的,润物无声的模式,教师的双向严格要求,管理的人性化与程序化贯穿于体育教学始终。体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具有其教化功能,因此体育育人内外双向作用发挥明显,丽水体育工作初心依旧,前景光明。
1.3 守住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
每年在年终及新的学期开始,体育教学工作将继续进行,在新的起点上,要求学生,第一,全校大一大二学生必须加入体育协会,第二,将早锻炼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规定每学期锻炼次数不变,每天考勤时间段设置2个,一个为早锻炼时间另一个为课外活动时间。考勤由学生体育协会进行。每个协会安排锻炼时间和安排人员考勤,第三,如果学校有体育系或体育学院,则要求学生参与体育协会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工作,并每学期进行考核,每学期1学分。对于教学管理人员,要不忘初心,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管理水平,提高育人能力,要加强与生共进,关心学生,体恤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以更好育人。
2 综合性学院体育工作创新发展
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社会矛盾发生了转变,已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体现在学校体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方面,就必须立足于人们美好生活需要,在充分、均衡上下功夫。
2.1 立足学院本土文化,服务学校师生,落实均衡与充分
打造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师资队伍,从教师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入手。在他的科研项目资金、人力方面提供配合,找到人才,但是单单找到人才还不够,更推动建立专业性的“教学、科研、文化”三结合教师队伍培养模式。保证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以研促教,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定期派送教师到国外知名高校进行访学,提高教师国际化视野。形成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本土文化研究者,且落实到当代学校体育工作中。在传统的学校体育工作中以更高、更快、更强为引领的强竞技性的体育教学与管理工作,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已经是全民健康思想引领始终,强化竞技性与群众性的融合,强化集体荣誉与个体表现融合,强化规则秩序与人文关怀融合。表达鼓励与引导大家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在体育锻炼中提高身体心理素质,提升思想精神境界。但是,通过几十年的体育工作实践,学者们逐渐意识到,根植于西方国家的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等并不能完全契合我国的体育工作实践需求,需要进行适应我国社会背景的“本土化”研究,由此学院体育工作先从体育课程改革入手,唤醒本土意识,对本土身体运动文化进行充分的肯定,然后再发展到对本土文化的开发与传承,在本土喜闻乐见的身体活动中,发展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最后遵循本土课程理论建构逻辑,再把本土体育文化上升到创新层面,更好的服务师生完成上述的几个融合。
2.2 体育工作与时代相连,发挥其文化功能,强化均衡与充分
体育思政贯穿始终,例如,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运动会设计与实施,突出集体性项目、民族性项目、趣味性项目。让大家这些项目中培养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提升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特别注意的是高校隐性体育课程不仅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和良好的锻炼习惯。高校的隐性体育课程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的要素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课外体育活动与课内教学中隐性体育课程的体系依然不够完善,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方面。
师生意识培养方面,奉献与收获并存,成绩与精神同在,裁判员与运动员同在,学生与老师同在,领导与群众同在,大家在运动中享受快乐,在拼搏中锤炼意志,在成功中感受喜悦,在失败中学会自强,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的获得的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
特殊时期的正确应对。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疫情防控进程表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影响是多维度的,涉及生理、心理、伦理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公共卫生体系的优化必须要树立起大健康的理念;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与健康人才培养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共卫生与健康人才培养投入不足、培养理念有待更新、社会效益有待提升。在学校范围内,按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以间接地、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综合。
对国家政策体系的响应与实施配合。体教融合释放光彩,在这样精神性体验中,健康与快乐、协作与竞争、勇敢与顽强,运动达人以不同的形态彰显竞技之美,参与之美,坚持之美,以运动的身躯宣告:我运动我快乐。
通讯作者:洪玫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健康的身体是民族复兴的前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体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法规的陆续出台,更是把体育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总书记的强调为全国体育工作指引了方向,为综合性的学院体育工作确立前行目标,“健康引领担使命,保质保量做表率,立德树人守初心”成为综合性学院体育工作的工作指南,落实、创新、发展现实的具体的工作实务。
1 学院体育工作方案的策划与实施
1.1 “健康第一”贯穿体育教学管理各环节
首先,在目标设置上,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学与管理理念,打造“最关爱学生”的大学。根据学生需求,为其营造一个宽松的体育教学环境,使学生具有一定体育文化欣赏能力,并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的技能和健身运动方法,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形成终身体育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形成终身体育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其中,在运动参与目标:通过参加体育俱乐部的锻炼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深刻理解体育运动的内涵及其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在运动技能目标:通过参加体育俱乐部课程的教学与活动,帮主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较熟练掌握两项以上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身心健康目标:根据学生需要来精心设计俱乐部的教学与活动。使学生在课内外体育运动实践中,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保持良好的生理健康状态。并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使学生的个性、潜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展示,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社会适应目标:根据体育独有的学科性质特点,通过体育运动竞赛的对抗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其次,在管理机构设置构架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发[2012]53号)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文件的精神为依据,本着“大学体育俱乐部产学研一体化”的原则,以大学体育俱乐部产学研核心团队为枢纽,以单项运动俱乐部为平台,构建丽水学大学体育管理机构和大学体育俱乐部运作体系。大学体育部具体负责学校体育工作。大学体育部设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岗位为专业技术岗,四个中心,统一管理三个运动俱乐部开展教学、辅导、训练、竞赛等活动。三个俱乐部开设的课程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龙舟、体育保健、太极拳、篮球、足球、排球、网球、户外定向运动(野外生存)、轮滑、田径与趣味田径、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易筋经、跆拳道、射弩、游泳等20门课程,在三个俱乐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把体育教学课、课外体育锻炼、校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俱乐部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结构情况下,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实行“开放式教学”;在开放式教学里,我院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课时间、自由选择俱乐部、自由选择教师,落实了我国《体育与健康》标准提出健康第一的“三自主教学模式”。
第三,在教学形式上,俱乐部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教学活动课可分为“小班课”和“大班课”两种。小班课人数为30人左右,由教师担任教学与训练课;大班课人数80-300人教学活动课,由教师和高级会员担任教学指导。具体采用分级教学,初级会员通过要求向上晋级成为高级会员。其中,初级会员入会管理是根据各体育俱乐部运动项目特点,结合自身的运动素质选择参与俱乐部体育项目学习与课外锻炼活动。学生根据各俱乐部运动项目特点进行任选,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龙舟、健美操、太极拳、篮球、户外定向运动等项目,只要对该项目有参与活动的兴趣均可参加并被吸收为初级会员。每学年第一学期第1-3周各俱乐部结合新生入学教育进行招募,初级会员由教师和高级会员担任教学或教学活动辅导。初级会员学习要求及考评方式是:初级会员以俱乐部为单位,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教学活动,初级会员的教学活动旨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要求学生每周必须参加该俱乐部组织的活动和教学活动,其中包含每学期不少于30次课外锻炼。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考核实行学期评价制,1学分/学期,一学年共2学分。而高级会员入会,是具有一定潜在的体育运动能力和特长的学生,通过专业项目训练,提高运动专项技能,参加省级或以上各类比赛,为学校体育争光,为丽水市体育事业服务。俱乐部教学活动主要安排专项训练、体育竞赛內容,了解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为各级各类项目比赛储备运动人才。各俱乐部根据项目特点可直接从初级、中级会员、体育教育专业及全校在校学生中挑选成为高级会员。高级会员学习要求及考评是:晋级为高级会员是具有一定潜在的体育运动能力和特长的学生,培养价值,由特聘教练员担任高级会员的教学与训练、交流与竞赛等教学活动。高级会员必须参加该俱乐部组织的专项训练(3次/每周),指导课外锻炼活动指导(1-2次/每周),并积极参加俱乐部组织的学校体育比赛裁判和组织管理工作。成绩考核实行学期评价制,1学分/学期,一学年共2学分。 第四,在学生成绩评定方式上,选项课成绩:专项技术与知识;专项素质;考勤。早锻炼及课外活动成绩:考勤。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成绩由选项课成绩、早锻炼及课外活动成绩、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三项内容组成,其中选项课成绩占总成绩50%(其中专项技术与知识占30%;专项素质占10%;考勤占10%),早锻炼及课外活动成绩占总成绩20%(其中早锻炼15%,课外活动5%),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占总成绩30%,最终以百分制进行登录,毕业时以“合格或不合格”二级标准进行评定。且把学生体育成绩、早锻炼考勤、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作为学生参加评选“三好学生”及评优评先基本条件。
在各级单位大力支持下,在全体体育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努力下,做到“保质保量做表率”的预期。
1.2 体育化人,管理育人,立德树人贯穿始终
在管理育人方面:其一,大学体育俱乐部共有20项体育教学选项,供初级和高级会员自主选择。俱乐部各级会员教学活动、课外锻炼指导、群体育比赛、竞赛训练均采用指纹系统考勤的方式进行管理。其二、学生根据教务系统选择选项课(根据项目特点班级学生人数可调整至30-50人),早锻炼及课外活动时间由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择2个以上不同体育项目进行学习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其三、学生每学年结合学院自己专业课、通识课、选修课等时间安排,根据大学体育部公布的学习和训练项目、时间、地点,选择自己兴趣爱好的俱乐部,所选活动时间不得与其他课程发生冲突。其四、学生在俱乐部规定时间里参加学习和训练,如有特殊情况需要调整,由学生提出申请,经大学体育部批准同意后,可在同俱乐部项目之间调整。其五、大学体育俱乐部安排:周一至周五下午4:10-5:40晚上18:00 -19:30;学生在此时间内完成俱乐部活动;周六、周日可根据俱乐部需求安排教学活动。其六、学生因病或残疾可向学校提交暂缓或免予执行《標准》的申请,经县级以上医院证明,体育教学部门核准,可暂缓或免予执行《标准》,暂缓执行的填写缓考申请表,免于执行的填写《免予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申请表》,《免予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申请表》需存入学生档案。确实丧失运动能力、被免予执行《标准》的残疾学生,仍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毕业时《标准》成绩需注明免测。严格的教学管理,培育了学生规则意识,强化规则观念。另外,还强化学生要形成尊重教学、管理、同伴的意识,管理育人价值无限。
在体育化人方面,体育文化的形成了学生成长的内外环境,我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为体育育人创造了隐形的条件,把体育育人功能化成潜在的,润物无声的模式,教师的双向严格要求,管理的人性化与程序化贯穿于体育教学始终。体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具有其教化功能,因此体育育人内外双向作用发挥明显,丽水体育工作初心依旧,前景光明。
1.3 守住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
每年在年终及新的学期开始,体育教学工作将继续进行,在新的起点上,要求学生,第一,全校大一大二学生必须加入体育协会,第二,将早锻炼和课外活动相结合,规定每学期锻炼次数不变,每天考勤时间段设置2个,一个为早锻炼时间另一个为课外活动时间。考勤由学生体育协会进行。每个协会安排锻炼时间和安排人员考勤,第三,如果学校有体育系或体育学院,则要求学生参与体育协会的组织管理和指导工作,并每学期进行考核,每学期1学分。对于教学管理人员,要不忘初心,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管理水平,提高育人能力,要加强与生共进,关心学生,体恤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以更好育人。
2 综合性学院体育工作创新发展
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社会矛盾发生了转变,已经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体现在学校体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方面,就必须立足于人们美好生活需要,在充分、均衡上下功夫。
2.1 立足学院本土文化,服务学校师生,落实均衡与充分
打造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师资队伍,从教师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入手。在他的科研项目资金、人力方面提供配合,找到人才,但是单单找到人才还不够,更推动建立专业性的“教学、科研、文化”三结合教师队伍培养模式。保证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以研促教,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定期派送教师到国外知名高校进行访学,提高教师国际化视野。形成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本土文化研究者,且落实到当代学校体育工作中。在传统的学校体育工作中以更高、更快、更强为引领的强竞技性的体育教学与管理工作,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已经是全民健康思想引领始终,强化竞技性与群众性的融合,强化集体荣誉与个体表现融合,强化规则秩序与人文关怀融合。表达鼓励与引导大家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在体育锻炼中提高身体心理素质,提升思想精神境界。但是,通过几十年的体育工作实践,学者们逐渐意识到,根植于西方国家的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多元智能理论等并不能完全契合我国的体育工作实践需求,需要进行适应我国社会背景的“本土化”研究,由此学院体育工作先从体育课程改革入手,唤醒本土意识,对本土身体运动文化进行充分的肯定,然后再发展到对本土文化的开发与传承,在本土喜闻乐见的身体活动中,发展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最后遵循本土课程理论建构逻辑,再把本土体育文化上升到创新层面,更好的服务师生完成上述的几个融合。
2.2 体育工作与时代相连,发挥其文化功能,强化均衡与充分
体育思政贯穿始终,例如,学校体育竞赛活动的运动会设计与实施,突出集体性项目、民族性项目、趣味性项目。让大家这些项目中培养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提升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特别注意的是高校隐性体育课程不仅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和良好的锻炼习惯。高校的隐性体育课程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方面的要素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课外体育活动与课内教学中隐性体育课程的体系依然不够完善,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方面。
师生意识培养方面,奉献与收获并存,成绩与精神同在,裁判员与运动员同在,学生与老师同在,领导与群众同在,大家在运动中享受快乐,在拼搏中锤炼意志,在成功中感受喜悦,在失败中学会自强,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的获得的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
特殊时期的正确应对。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疫情防控进程表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影响是多维度的,涉及生理、心理、伦理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公共卫生体系的优化必须要树立起大健康的理念;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与健康人才培养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公共卫生与健康人才培养投入不足、培养理念有待更新、社会效益有待提升。在学校范围内,按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以间接地、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综合。
对国家政策体系的响应与实施配合。体教融合释放光彩,在这样精神性体验中,健康与快乐、协作与竞争、勇敢与顽强,运动达人以不同的形态彰显竞技之美,参与之美,坚持之美,以运动的身躯宣告:我运动我快乐。
通讯作者:洪玫
(作者单位: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