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原子在δ-Pu(111)表面的吸附结构和电子态

来源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ding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氧原子在δ-Pu(111)表面的吸附行为,方法为广义梯度近似(GGA),考虑了自旋极化和自旋限制不同情况。结果表明O在δ-Pu(111)面的吸附属于较强的化学作用,吸附稳定性为心式1≈心式2>桥式>顶位。2种心式位的吸附能和平衡结构几乎没有差别,化学吸附能为-6.153 eV(自旋极化)和-7.454 eV(自旋限制),O都距离表面0.131 nm。与O配位的Pu原子数目是决定化学吸附过程的主要因素,配位的数目越多,化学成键越稳定。Mulliken电荷布局分析表明,Pu和O的作用主要发生在第1层,另外2层没有影响。O原子的吸附使钚金属表面功涵增加。O的吸附为较强的离子键作用,电子相互作用主要为O_2p与Pu5f、Pu7s、Pu6d杂化轨道相互作用。 Periodic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is used to study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oxygen atoms on the δ-Pu (111) surface. The method is 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 (GGA), taking into account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spin polarization and spin confine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of O on the δ-Pu (111) surface belongs to the stronger chemical reaction, and the adsorption stability is that of the core 1 ≈center 2> bridge> top. There is almost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dsorption energy and the equilibrium structure of the two kinds of heart-type sites. The chemisorption energy is -6.153 eV (spin polarization) and -7.454 eV (spin limitation), and O is 0.131 nm from the surface. The number of Pu atoms that coordinate to O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determines the chemisorption process. The more the coordination number, the more stable the chemical bonding. Mulliken charge layout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ole of Pu and O occurs mainly in the first layer, the other two layers have no effect. The adsorption of O atoms increases the plutonium metal surface. The adsorption of O is a strong ionic bond,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 2 P and Pu5f, Pu7s, Pu6d hybrid orbital is mainly due to the electronic interaction.
其他文献
学位
由于在军事和民用方面的广泛应用,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控制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吸引了来自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
正交多项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概念,它与数学、物理及其他的科学领域的各个分支都有密切的联系。在数学研究中,正交多项式在Geogre Andrews和Richard Askey等数学家的领导下蓬
设P(G,λ)是图的色多项式,如果两个图G和H的色多项式相同(P(G,λ)=P(H,λ)),则称两个图是色等价的,记为G~H.如果与图G色等价的图H都与图G同构(G≌H),则称图G是色唯一图(或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各种网络上耦合系统在化学、生态模型、传染病模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所以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通过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多种复杂的耦合系统进行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给出了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物理背景和相应的研究进展,概述了非齐次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的驻波稳定性,简要地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以及研究意义。  在第二
半群理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一个较为年轻的代数学分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L.A.Zadeh发表了模糊数学的开创
非负矩阵作为一种基本工具,被广泛地应用于数值分析,图论,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领域中.对非负矩阵谱半径进行估计,又是该理论的重要问题之一.如果谱半径的上下界能表示为矩
近年来,线性非高斯无环模型(LiNGAM)在没有任何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能够从观察数据中完整的识别因果网络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在神经科学,经济学,基因组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