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激发思维 参与 灵活性 创新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最怕的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失去兴趣,因为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推动力。乌蝇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人的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其中兴趣是人类参与活动、发展思维、提高认识的巨大动力。激趣就是激发学生自己乐意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开阔思维、乐于创新。这便是数学思维训练的普遍的规律。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让学生从情境导入上激发思维的主动性。(2)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在解题思路上有所创新性。
一、让学生从情境导入上激发思维的主动性
主动性来源于人的心理动机。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所学知识的不同内容、不同角度出发,创设不同的情境导入。例如数学中性质、规律等概念性的知识只重视结论而忽视过程的体验,那我就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刺激体验法,算理运算教学设计了竞猜竞赛法,公式推导设计了操作实验法,计量单位的教学设计了生活实际法,解决问题设计了小组互助法等。下面我以悬念刺激体验法举例说明:在学习2、5、3的倍数时开始我就和学生们做游戏说老师新练了一个独门绝技那就是多大的数老师不用算就能看出它是否能被2、5、3整除,让学生随便说数,越大越好。这样,让学生产生好奇。当他们发现难住老师是件不容易的事,好奇心增大了求知的渴望也就高涨了,这时还以游戏的形式授予学生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征,充分地体验会使学生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数学活动之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所谓思维灵活性是指: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方向,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全面灵活地分析,力争做到面面俱到;三是概括迁移能力,运用规律的自觉性提高,力争向外延伸;四是善于组合分析,看到问题的伸缩实质。在教学实践中,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决问题过程作一个跟踪,经过观察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优等生对一道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应用各种方式进行分析思考,然后就每一种可能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思维受阻,能马上改变思维方式。而中,差生则不然,不但想法单一、缓慢,而且思维一旦受阻,思考就会停止。通过观察研究表明,上述学生的数学思维遵循这一规律。因此,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在教学中合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例如在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这样设计问题情境:我校举行春季运动会,三年级共4个班,每班有运动员10名,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有运动员12名。根据所给条件你能提出三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吗?有的学生会提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运动员?”“三年级运动员比四年级运动员多多少人?”等问题。这样一来,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易在学生的心里产生情感共鸣,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思维活动得到强化。就这样通过反复大量地实践,做到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最终上升为多解归一,使学生逐步养成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材中这样的问题很多,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
三、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在解题思路上有所创新性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在掌握思维方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2、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观察展开后圆柱侧面积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感知这个由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的四边形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 ,感知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了成功、创造的心理享受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3、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即求同。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将平行四边形变换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比较,学生认识到几种图形尽管摆放的位置不同,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即“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因为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
(2)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例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经常要运用“已知整体求部分,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但是,按比例分配和分数乘法这两类应用题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即前者要通过总份数把比转化成各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计算,而后者通常是直接或间接具备所求问题的分率。
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思维有法而无定法才是创新思维的灵魂,我们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才是传道的真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最怕的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失去兴趣,因为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推动力。乌蝇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人的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其中兴趣是人类参与活动、发展思维、提高认识的巨大动力。激趣就是激发学生自己乐意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开阔思维、乐于创新。这便是数学思维训练的普遍的规律。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让学生从情境导入上激发思维的主动性。(2)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3)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在解题思路上有所创新性。
一、让学生从情境导入上激发思维的主动性
主动性来源于人的心理动机。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必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所学知识的不同内容、不同角度出发,创设不同的情境导入。例如数学中性质、规律等概念性的知识只重视结论而忽视过程的体验,那我就在教学中设计了悬念刺激体验法,算理运算教学设计了竞猜竞赛法,公式推导设计了操作实验法,计量单位的教学设计了生活实际法,解决问题设计了小组互助法等。下面我以悬念刺激体验法举例说明:在学习2、5、3的倍数时开始我就和学生们做游戏说老师新练了一个独门绝技那就是多大的数老师不用算就能看出它是否能被2、5、3整除,让学生随便说数,越大越好。这样,让学生产生好奇。当他们发现难住老师是件不容易的事,好奇心增大了求知的渴望也就高涨了,这时还以游戏的形式授予学生能被2、5、3整除的數的特征,充分地体验会使学生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数学活动之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所谓思维灵活性是指: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方向,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全面灵活地分析,力争做到面面俱到;三是概括迁移能力,运用规律的自觉性提高,力争向外延伸;四是善于组合分析,看到问题的伸缩实质。在教学实践中,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决问题过程作一个跟踪,经过观察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优等生对一道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应用各种方式进行分析思考,然后就每一种可能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思维受阻,能马上改变思维方式。而中,差生则不然,不但想法单一、缓慢,而且思维一旦受阻,思考就会停止。通过观察研究表明,上述学生的数学思维遵循这一规律。因此,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在教学中合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例如在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这样设计问题情境:我校举行春季运动会,三年级共4个班,每班有运动员10名,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有运动员12名。根据所给条件你能提出三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吗?有的学生会提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运动员?”“三年级运动员比四年级运动员多多少人?”等问题。这样一来,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易在学生的心里产生情感共鸣,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思维活动得到强化。就这样通过反复大量地实践,做到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最终上升为多解归一,使学生逐步养成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材中这样的问题很多,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
三、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在解题思路上有所创新性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在掌握思维方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2、具体与抽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发展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逐步过渡上。教学中,结合知识内容,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准备好的圆柱模型侧面剪开,观察展开后圆柱侧面积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感知这个由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的四边形各个部分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出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概括,不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 ,感知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了成功、创造的心理享受更培养了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3、求同与求异。有些数学知识之间既有差别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恰当地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通过对相关知识的比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对同一知识进行变式比较,即求同。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将平行四边形变换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比较,学生认识到几种图形尽管摆放的位置不同,但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即“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因为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
(2)对易混知识不同点的比较,即求异。例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经常要运用“已知整体求部分,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但是,按比例分配和分数乘法这两类应用题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即前者要通过总份数把比转化成各个部分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乘法计算,而后者通常是直接或间接具备所求问题的分率。
显然,通过运用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但使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且也发展了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法,有利于克服思维定势。思维有法而无定法才是创新思维的灵魂,我们教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授之以鱼才是传道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