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前儿童美术游戏教学活动的生成性关注学前儿童游戏教学活动过程本身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它不局限于教学活动的预设,生成性教学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大于教学的“结果”,它实质上发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即教学是运动的、生成性的、互动的转化,中班《我爱家乡———常德》主题美术活动,是基于以上生成性教学思维主导下的一次教学实践尝试。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游戏;生成性教学;教学过程
学前儿童美术游戏教学活动中的预成性思维方式下,教学始终像一列按部就班的驶往既定目的地的火车,一切都已经预先设定,没有惊喜。仿佛“游戏”只是为了做“游戏”一样,教师重视的是教学的结果,过程纵使千变万化,已然不是关心的范围,幼儿只须听从教师“权威”的解释,教师与幼儿之间话语失去了“平衡”,虽然有时也有“对话”,却激撞不了智慧的火花。
学前儿童美术游戏教学活动的生成性关注学前儿童游戏教学活动过程本身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它不局限于教学活动的预设,当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了预设所不能涵括的情境或变化时,其教学活动就要转向于有益于幼儿发展的方向,它关注幼儿当下的生活需要,关注幼儿的即时状态,是一种饱含人文关怀的教学活动。
生成性教学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大于教学的“结果”,它实质上发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即教学是运动的、生成性的、互动的转化;教学的过程是一次引领幼儿在艺术领域“奔跑”的过程,而奔跑并不指向终止,因为每一次奔跑所到达的终点都不是最终的终点,而是一次新的起点。
基于以上生成性教学的思维方式,我开展了中班《我爱家乡———常德》主题美术活动。
一、主题美术活动的生成性原因
《纲要》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乡土教育是最具体的,幼儿每天生活在其中,是幼儿随时随地能感受到的事、物、景,尤其是家乡的特产、家乡的景物,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等,都是幼儿可见可闻并且可以接受的,对于乡土文化及传统的亲切感,是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基础和准备。常德市是一座拥有二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湘西北铁路枢纽城市。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物产丰富,小吃特别好吃,这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常德市的一些历史故事,孩子们兴趣也非常浓厚,他们渴望了解更多有关家乡的知识。为了满足孩子的兴趣,增强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我们开展了“我爱家乡———常德”的主题活动。主题活动以集中教学与区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题环境创设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在“我爱家乡———常德”主题活动中,我们以“家乡”为主线,把集中活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三者整合在一起,通过参观、收集、观察、介绍,进而进行设计、装饰、艺术创作等多种形式,促进幼儿对家乡的了解,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二、主题美术活动的生成性研究
(一)重视教学过程的情境性:主题墙面环境创设,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任何教学均不能在真实中发生,它必须依赖或借助于一定的环境与条件因素。”
“情境,是一定的有机体/环境不断相互作用而出现的,它们是不平衡、不稳定、不均衡、不统一,干扰,失常,故障等等之类的情况或经历。”
生成性教学的情境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进行即时性地调整,关注幼儿的审美体验,关爱幼儿的主体性地位。教学情境要转向有益于幼儿健康发展的方向。
在主题美术活动“我爱家乡”中,设立的主题墙“以前的常德、现在的常德、未来的常德、家乡的名人、家乡的美食、我是小小摄影家、美丽的城市”等都是通过幼儿和家长收集照片、图片,以及幼儿在活动中的创作作品布置而来的。并且教室的墙面布置形式多样化有有绘画、有手工操作、有照片等等。
对于幼儿熟悉的地方孩子们一定会有话可说,也更容易产生兴趣和获得情感体验。可是在谈话活动“美丽的城市”中,却发现大多数幼儿对自己所在城市的景点虽然去过,但却说不出这些地方美在哪里?有哪些好看的地方?孩子们的这些表现让我们多少有些失望。我想:这也许与幼儿的直接经验有限有关,很难一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主题实施的過程中,我们在“我爱家乡”的主题背景下创设了丰富的主题墙饰,如在主题墙上,我们多数采用了图片的形式向幼儿介绍自己的家乡及居住的环境。当幼儿看到那熟悉的“水上乐园”“在柳叶湖边立柱”时,都叽叽喳喳地说开了,“呀,这是欢乐水世界,上次我妈妈带我去玩过,我们还游泳了呢。”我哥哥家就住在这旁边的........”这些色彩鲜艳的图片一下子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他们记忆深处的零散记忆,这些零散的记忆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成了一条鲜明的记忆主线,扩展了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内容,从而促进了幼儿情感和认知上的发展,让幼儿产生了“我的家乡也很美”这样的情绪情感体验。
关注生成性教学的情境性,将引导教学从已有的预设走向未知的生成,其直接的结果是丰富了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弘扬了幼儿的艺术生命力。
(二)重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相结合
西方学者多尔的后现代艺术观认为:课程与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非常相似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环节的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是一对如何平衡的对立关系。这与我国学者的某些观点是相似的:“任何一种生态系统都只能在适当地环境状态下存在,只有保持对外开放,也就是说只有和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才具有生命力。
生成性教学摒弃预成性教学的自我封闭系统,主张开放性的、调节性的、网络性的教学观。
在主题美术活动“我爱家乡”中,我重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主张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主张多学科知识的渗透,以人文素养培育为核心,引导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特别是在建构区、益智区、生活区和美工区中,我是这样做的———建构区:我们在建构区中投放了多元整合课程中的主题,创设了活动展板“我用身体来拼搭”“我为家乡建筑忙”“常见的建构技巧”“我是小小设计师”记录,其中“我为家乡建筑忙、我用身体来拼搭”等,这些是一个活动的版块,可以定期更换内容,让幼儿有更丰富的认识。并且把益智区和生活区结合,开展“我是家乡小导游”活动,定期更换“常德风光”和“各种美食”的图片,让幼儿学会介绍不同景点的风景,提高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美工区:我们设置了三个不同的材料摆放处,分别是涂鸦区、变废为宝、手工坊。美工材料摆放合理,幼儿取放方便。每个盒子上都图文并茂,美工材料一次不投放太多,定期更换,材料看起来摆放得更加整齐了。并且有部分的分化,此材料中,我们还投放了小书本。比如说,橡皮泥的分化材料和彩纸手工,我们就投放了小书本,让幼儿学会按照小书本上的步骤图进行创作,这样幼儿还能自主进行学习,并且学习到的是方法,给老师省了不少力气。可见,在一些分化玩具中,教师可以投放相应的步骤图或者是操作图,可以让幼儿进行自主学习。只是要认真考虑步骤图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三)重视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家园配合
生成性教学是非线性的,其教学的持续向前发展是教师、幼儿甚至家园互动的结果。每一次互动都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不再是某种权威,幼儿不再是服从的对象,教师与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艺术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我爱家乡”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家庭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多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幼儿、教师、家长及家庭、都包容在多元整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包课程中,让幼儿充分和环境中的人、事、物產生有意义的互动。家长带幼儿去参加常德各地的风景,收集风景图片,介绍常德当地的文化,学习常德童谣,亲子制作房子,帮忙收集各种废旧材料、认真填写童年的调查问卷,每周一次和幼儿分享常德的新鲜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本次主题活动的生成性教学探索之一。
三、主题活动中的生成性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一:生成性教学的未知性思考
生成性教学比较于预成性教学,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是向着一个未知的旅途,因为未知,所以教学是新奇的、探索性的。并不一定所有的生成性教学未知的教学领域都是美好的,富于启发意义的。这需要我们的教育者有足够的教育智慧来解决这个难题。
例如,在“我爱家乡”主题美术活动中,各区角的设置还不够合理,有时会相互干扰。尽管我们已经尽可能地合理摆放区域,但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说我们在生活区幼儿在进行制作、购买、叫卖时比较容易影响到美工区的孩子进行操作,美工区的孩子不能安静操作,并且很想观看。有好几次我发现有的宝宝孩子跑去生活区吃东西,他们开始玩起了买卖擂茶的角色游戏,并且卖给旁边的美工的宝宝。而教室内益智区的孩子和语言区的孩子也会有互动。这种相互干扰要怎样才能变得更加合理呢?我想,如果这时候我们将美工区和生活区能有效的结合,也许就很合情合理了。区域之间小朋友也会进行更好的互动。
(二)教学反思二:生成性教学的基础应该是“用心研究幼儿”
教育者应该用心研究幼儿,这是教育智慧的体现,也是教育的根本。
在本次主题活动中,没有开展超市等其他门店的游戏。幼儿在参与擂茶、面粉的制作等活动中,兴趣是很高的。其实把常德的其它一些食品用不同的材料让幼儿一起制作出来,还可以作为角色游戏是否会更好。
本次主题活动的开展中,剪纸活动开展较不顺利,幼儿的剪纸活动经验还不够丰富,遇到了很到的困难,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得也有限。如果能开展一个亲子剪纸大赛,也许会让幼儿的剪纸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因此,我想,对幼儿的研究应该在活动之前就要进行,例如主动和幼儿沟通交流,听听他们的心声,在师幼对话中碰撞出新的“知识增长点”,从中抓住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对幼儿的研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随时捕捉幼儿的变化,即时转换教学的情境,生发出教学的种种可能。
总之,通过开展本次“我爱家乡”主题活动,我们进行了生成性教学的有益尝试。“生成性教学”关注幼儿的审美情感,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聚焦于教学过程的开展与进行;其教学的运动性、生成性与开放性,是一次引领幼儿在艺术领域内“奔跑”的过程,“恰如穿行森林时,景色总是在视野之外持续延伸。”“生成性教学”应该成为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罗祖兵.论教学的境遇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
[2]Dewey,J.Logic:Thetheoryofinquiry.NewYork: Holt,1983.p.22.
*项目基金:本篇论文系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前儿童美术游戏教学活动的生成性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688。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游戏;生成性教学;教学过程
学前儿童美术游戏教学活动中的预成性思维方式下,教学始终像一列按部就班的驶往既定目的地的火车,一切都已经预先设定,没有惊喜。仿佛“游戏”只是为了做“游戏”一样,教师重视的是教学的结果,过程纵使千变万化,已然不是关心的范围,幼儿只须听从教师“权威”的解释,教师与幼儿之间话语失去了“平衡”,虽然有时也有“对话”,却激撞不了智慧的火花。
学前儿童美术游戏教学活动的生成性关注学前儿童游戏教学活动过程本身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它不局限于教学活动的预设,当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了预设所不能涵括的情境或变化时,其教学活动就要转向于有益于幼儿发展的方向,它关注幼儿当下的生活需要,关注幼儿的即时状态,是一种饱含人文关怀的教学活动。
生成性教学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大于教学的“结果”,它实质上发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即教学是运动的、生成性的、互动的转化;教学的过程是一次引领幼儿在艺术领域“奔跑”的过程,而奔跑并不指向终止,因为每一次奔跑所到达的终点都不是最终的终点,而是一次新的起点。
基于以上生成性教学的思维方式,我开展了中班《我爱家乡———常德》主题美术活动。
一、主题美术活动的生成性原因
《纲要》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乡土教育是最具体的,幼儿每天生活在其中,是幼儿随时随地能感受到的事、物、景,尤其是家乡的特产、家乡的景物,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等,都是幼儿可见可闻并且可以接受的,对于乡土文化及传统的亲切感,是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基础和准备。常德市是一座拥有二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湘西北铁路枢纽城市。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物产丰富,小吃特别好吃,这就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常德市的一些历史故事,孩子们兴趣也非常浓厚,他们渴望了解更多有关家乡的知识。为了满足孩子的兴趣,增强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我们开展了“我爱家乡———常德”的主题活动。主题活动以集中教学与区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题环境创设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在“我爱家乡———常德”主题活动中,我们以“家乡”为主线,把集中活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三者整合在一起,通过参观、收集、观察、介绍,进而进行设计、装饰、艺术创作等多种形式,促进幼儿对家乡的了解,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二、主题美术活动的生成性研究
(一)重视教学过程的情境性:主题墙面环境创设,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任何教学均不能在真实中发生,它必须依赖或借助于一定的环境与条件因素。”
“情境,是一定的有机体/环境不断相互作用而出现的,它们是不平衡、不稳定、不均衡、不统一,干扰,失常,故障等等之类的情况或经历。”
生成性教学的情境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进行即时性地调整,关注幼儿的审美体验,关爱幼儿的主体性地位。教学情境要转向有益于幼儿健康发展的方向。
在主题美术活动“我爱家乡”中,设立的主题墙“以前的常德、现在的常德、未来的常德、家乡的名人、家乡的美食、我是小小摄影家、美丽的城市”等都是通过幼儿和家长收集照片、图片,以及幼儿在活动中的创作作品布置而来的。并且教室的墙面布置形式多样化有有绘画、有手工操作、有照片等等。
对于幼儿熟悉的地方孩子们一定会有话可说,也更容易产生兴趣和获得情感体验。可是在谈话活动“美丽的城市”中,却发现大多数幼儿对自己所在城市的景点虽然去过,但却说不出这些地方美在哪里?有哪些好看的地方?孩子们的这些表现让我们多少有些失望。我想:这也许与幼儿的直接经验有限有关,很难一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在主题实施的過程中,我们在“我爱家乡”的主题背景下创设了丰富的主题墙饰,如在主题墙上,我们多数采用了图片的形式向幼儿介绍自己的家乡及居住的环境。当幼儿看到那熟悉的“水上乐园”“在柳叶湖边立柱”时,都叽叽喳喳地说开了,“呀,这是欢乐水世界,上次我妈妈带我去玩过,我们还游泳了呢。”我哥哥家就住在这旁边的........”这些色彩鲜艳的图片一下子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他们记忆深处的零散记忆,这些零散的记忆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成了一条鲜明的记忆主线,扩展了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内容,从而促进了幼儿情感和认知上的发展,让幼儿产生了“我的家乡也很美”这样的情绪情感体验。
关注生成性教学的情境性,将引导教学从已有的预设走向未知的生成,其直接的结果是丰富了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弘扬了幼儿的艺术生命力。
(二)重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相结合
西方学者多尔的后现代艺术观认为:课程与人的生命系统是一个非常相似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个环节的相互制约与相互促进是一对如何平衡的对立关系。这与我国学者的某些观点是相似的:“任何一种生态系统都只能在适当地环境状态下存在,只有保持对外开放,也就是说只有和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才具有生命力。
生成性教学摒弃预成性教学的自我封闭系统,主张开放性的、调节性的、网络性的教学观。
在主题美术活动“我爱家乡”中,我重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主张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主张多学科知识的渗透,以人文素养培育为核心,引导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特别是在建构区、益智区、生活区和美工区中,我是这样做的———建构区:我们在建构区中投放了多元整合课程中的主题,创设了活动展板“我用身体来拼搭”“我为家乡建筑忙”“常见的建构技巧”“我是小小设计师”记录,其中“我为家乡建筑忙、我用身体来拼搭”等,这些是一个活动的版块,可以定期更换内容,让幼儿有更丰富的认识。并且把益智区和生活区结合,开展“我是家乡小导游”活动,定期更换“常德风光”和“各种美食”的图片,让幼儿学会介绍不同景点的风景,提高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美工区:我们设置了三个不同的材料摆放处,分别是涂鸦区、变废为宝、手工坊。美工材料摆放合理,幼儿取放方便。每个盒子上都图文并茂,美工材料一次不投放太多,定期更换,材料看起来摆放得更加整齐了。并且有部分的分化,此材料中,我们还投放了小书本。比如说,橡皮泥的分化材料和彩纸手工,我们就投放了小书本,让幼儿学会按照小书本上的步骤图进行创作,这样幼儿还能自主进行学习,并且学习到的是方法,给老师省了不少力气。可见,在一些分化玩具中,教师可以投放相应的步骤图或者是操作图,可以让幼儿进行自主学习。只是要认真考虑步骤图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三)重视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家园配合
生成性教学是非线性的,其教学的持续向前发展是教师、幼儿甚至家园互动的结果。每一次互动都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不再是某种权威,幼儿不再是服从的对象,教师与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艺术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我爱家乡”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家庭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多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幼儿、教师、家长及家庭、都包容在多元整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资源包课程中,让幼儿充分和环境中的人、事、物產生有意义的互动。家长带幼儿去参加常德各地的风景,收集风景图片,介绍常德当地的文化,学习常德童谣,亲子制作房子,帮忙收集各种废旧材料、认真填写童年的调查问卷,每周一次和幼儿分享常德的新鲜事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本次主题活动的生成性教学探索之一。
三、主题活动中的生成性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一:生成性教学的未知性思考
生成性教学比较于预成性教学,其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是向着一个未知的旅途,因为未知,所以教学是新奇的、探索性的。并不一定所有的生成性教学未知的教学领域都是美好的,富于启发意义的。这需要我们的教育者有足够的教育智慧来解决这个难题。
例如,在“我爱家乡”主题美术活动中,各区角的设置还不够合理,有时会相互干扰。尽管我们已经尽可能地合理摆放区域,但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说我们在生活区幼儿在进行制作、购买、叫卖时比较容易影响到美工区的孩子进行操作,美工区的孩子不能安静操作,并且很想观看。有好几次我发现有的宝宝孩子跑去生活区吃东西,他们开始玩起了买卖擂茶的角色游戏,并且卖给旁边的美工的宝宝。而教室内益智区的孩子和语言区的孩子也会有互动。这种相互干扰要怎样才能变得更加合理呢?我想,如果这时候我们将美工区和生活区能有效的结合,也许就很合情合理了。区域之间小朋友也会进行更好的互动。
(二)教学反思二:生成性教学的基础应该是“用心研究幼儿”
教育者应该用心研究幼儿,这是教育智慧的体现,也是教育的根本。
在本次主题活动中,没有开展超市等其他门店的游戏。幼儿在参与擂茶、面粉的制作等活动中,兴趣是很高的。其实把常德的其它一些食品用不同的材料让幼儿一起制作出来,还可以作为角色游戏是否会更好。
本次主题活动的开展中,剪纸活动开展较不顺利,幼儿的剪纸活动经验还不够丰富,遇到了很到的困难,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得也有限。如果能开展一个亲子剪纸大赛,也许会让幼儿的剪纸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因此,我想,对幼儿的研究应该在活动之前就要进行,例如主动和幼儿沟通交流,听听他们的心声,在师幼对话中碰撞出新的“知识增长点”,从中抓住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对幼儿的研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随时捕捉幼儿的变化,即时转换教学的情境,生发出教学的种种可能。
总之,通过开展本次“我爱家乡”主题活动,我们进行了生成性教学的有益尝试。“生成性教学”关注幼儿的审美情感,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聚焦于教学过程的开展与进行;其教学的运动性、生成性与开放性,是一次引领幼儿在艺术领域内“奔跑”的过程,“恰如穿行森林时,景色总是在视野之外持续延伸。”“生成性教学”应该成为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
参考文献;
[1]罗祖兵.论教学的境遇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
[2]Dewey,J.Logic:Thetheoryofinquiry.NewYork: Holt,1983.p.22.
*项目基金:本篇论文系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前儿童美术游戏教学活动的生成性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