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以流溢着诗意的语言和独特的叙述方式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在异质文化侵蚀下怪诞、变形、灰色的黑人世界,阐释了双重文化冲突下黑人灵魂的涌动——或沉沦或错位或窒息或探寻,有着深刻的审美意义。本文试图以这个光怪陆离的黑人世界为观察点来探讨莫里森小说的艺术魅力,使读者深刻地领会美国黑人追求自我和身份的心路历程,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莫里森创作成就使美国黑人文学走向了世界,并赢得了世界的广泛承认。
关键词:探讨;莫里森小说;艺术魅力。
托尼·莫里森( Toni Morrison)小说被西方学术界列为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主要代表作有《宠儿》、《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黑婴》和《爵士乐》。她因其小说以"诗意的璀璨"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社会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而荣膺1993 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极为重要的方面"即是美国黑人在对立与错位的黑白文化夹缝中的生存状况。莫里森试图在《宠儿》中探索"那些不曾诉诸文字的人们的内心世界",通过想象,潜入人物的内心,"虚构她的生活"。在叙述策略上,作者运用"后现代拼凑"及接受美学理论,让读者把断续破碎的片断整合组装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莫里森说过,她要创作的是"不能更改的、无可辩驳"的黑人文学。要把"追求已得到承认和验证的黑人艺术原则作为其创作任务和凭证"。莫里森把自己描述为一个"黑人女性小说家",既有种族(文化) 身份,又有性别身份。在采访和文学评论中,莫里森对此作了阐释。她说非裔美国作家在形成美国黑人文学的传统的同时,又对整个美国文学传统作出贡献。《宠儿》的叙述闪复交错,这既反映了文学硕士莫里森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叙述理论的吸收,也反映了非裔美国
人的阴阳界相通论(Afro-American Spirituality)。在西方的时空系统中,时间是线性的,一直向前的。事件发生后就无法挽回,人死后就不能复生,他(它) 们在世界上的位置就被其它的取代。非洲的宇宙观中时间具有不同于西方的连续性。个体死后仍存在于他们生前的群体中,只是形式发生变化-不再有肉身,但其个性保持不变,仍影响着现实中的事件。他们在时间甬道里前后移动,连接着祖先和生者。
一、莫里森《宠儿》的黑人文学性
1、莫里森探讨非裔黑人过去与现实的关系。非裔黑人应如何对待那段不堪诉说的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走向明天。噩梦虽已成过去,但遭受过奴隶制蹂躏的人们仍难以摆脱它的阴影。作者以人物作为叙事策略,即以宠儿作为过去的载体闯入现实生活,进行无休止的纠缠。《宠儿》的结构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以"124 was spiteful. "开头,第二部分以"124 was loud. "开头,第三部分以"124 was quiet. "开头。这三个布鲁斯节奏的句子强调了地点(124 号) 与冤魂的关联,点明了宠儿转世索要被剥夺的母爱的三个阶段;起初是冤魂在阴间烦躁不安,袭扰世间的亲人,中间是转世后肆无忌惮吵嚷索爱,最终双方得以解脱,归于宁静。宠儿的离去同时也象征着母爱要求得到满足后的安然入眠。每当塞丝问宠儿从哪里来时,宠儿总是回答从水上来,最后宠儿消失在水中。在宠儿无意识独白中有"没有皮的男人"(指白人) 和堆在她身上的死人。这表明了宠儿与非洲祖先的关联。
贝比·萨格斯也和宠儿一样在时间的隧道中前后移动,联系着过去和现在。塞丝一直在起居室里听到她的喃喃低语", 放下吧,塞丝。剑和盾。放下吧。放下吧。两样都放下吧。放在河边吧。剑和盾。别再研究战争了。" 最终,塞丝放弃了和过去的战争,厌恶自己在炉旁当保罗·D 亲吻她的后背时那样迅速地屈服,她不再相信保罗能使她信任外面的世界并在里面生活,世界对她来说就是她和宠儿所在的屋子,塞丝此时完全陷入宠儿所代表的过去。这时成长起来的丹芙想到外面去求助,将她妈妈从把人耗尽的爱中解脱出来,但她觉得外面是罪孽深重的地方,走近时一切恶事还会上演,因而她站在门廊里不敢下台阶,此时贝比·萨格斯的声音又响起, 使丹芙鼓起勇气走入外面的世界。
2、莫里森的小说探索群体对个人的影响。这种影响或是压迫,或是养育。在《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中,群体辜负了主人公,而在《所罗门之歌》中,南方群体使奶娃找到他的根和自我。《柏油娃娃》中,四分五裂的群体无法为当代黑人提供角色典范,而在《爵士乐》中,群体把政治和艺术结合起来,在反抗不公正中创造出了爵士乐。在莫里森的所有小说中,群体是主要角色,没有它个体无法存在。在(宠儿》中莫里森再一次表现了群体对个人成长的必要性。塞丝逃离"甜蜜之家"时是斯坦普摆渡让她过了俄亥俄河;贝比·萨格斯的家是消息的集散地;丹芙要琼斯女士给她活干,以便她病中的妈妈有吃的,两天以后,她家门口便出现了黑人们送来的食物。当塞丝深陷宠儿所代表的过去时,黑人妇女们克服了她们对塞丝杀婴的不理解,来到塞丝家门口驱赶纠缠不休的鬼魂。曾经对塞丝充满敌意的艾拉说道,"过去本该留在身后。如果它不肯留在身后,那么,你只好把它踢出去。"[7](P256)此时,正好白人鲍德温也来接丹芙,这时的塞丝已不能分辨过去和现在,她认为是噩梦重现——白人又来抓她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群体的影响,这一次塞丝的反应和上一次有着明显的不同。上一次"学校老师"带人来抓她时,黑人们由于对贝比·萨格斯的生活的妒忌而没有给她报信,因此塞丝的反应只是消极的躲避。"如果说她在想什么,那就是不。不不。不不不。她攒起她创造出的每一个生命,她所有最宝贵、优秀和美丽的部分,出去,走开,到没人能伤害他们的地方去。"这一次在群体的帮助下,她的反应由躲避变为出击,她拿起冰锥向白人冲去,这一转变标志着她摆脱了过去,作为过去化身的宠儿因此离去。塞丝终于能接受保罗·D," 我和你,我们拥有的昨天比谁都多。我们需要一种明天。"
二、莫里森《宠儿》的艺术价值
《宠儿》在表现黑人文化的同时,也表现了奴隶制对黑人文化的摧残。在奴隶制下家庭纽带难以维系。萨格斯的八个孩子全部离她而去。塞丝不知道在地里干活的哪一个是自己妈妈,她妈妈身上唯一能让她识别的记号--乳房下的一块疤(也许是非洲的某种传授仪式留下的) --也被白人的私刑除掉了,这象征着白人对黑人身份的抹煞。塞丝对"甜蜜之家"以前的记忆很少,"对她讲的她已忘记
了,连同她所用的语言。"在运奴船里和种植园中,白人有意地把来自同一地方或部落的黑人分开,这样在同一种植园里几乎没有黑人语言相通。同样,奴隶制也破坏了黑人群体的和谐,萨格斯的宴会换来的只是黑人们的妒忌,"凭什么她和她的一切总是中心", 沉重的非难气氛在空中凝滞。塞丝从狱中出来后,黑人们视她为异类,连她自己的孩子也称她为杀巫婆,当塞丝向保罗·D证实剪报上的报道后,打算和她一起开始新生活的保罗·D也不理解她那"太浓的"爱,对她说,"你有两只脚,而不是四只脚(指动物)"。丹芙的同学也因此不能接受她,她的失聪表明外界对她的彻底孤立。由于奴隶制,莫里森小说中的群体或者参与压迫主人公,如《最蓝的眼睛》中所表现的;或者养育主人公,如《所罗门之歌》。在《宠儿》中,黑人妇女们最终聚集起来,解救了塞丝,这表明黑人群体终将走向团结,显示了奴隶制下的黑人文化的顽强生命力。美国黑人的现实宇宙是通过魂灵和万灵论延伸到祖先的,个体是通过呼应——回应等口头形式和群体相连的。作为一个美国黑人作家,莫里森的《宠儿》可以说是对祖先的回应,同时又是对时代的召唤。
《宠儿》是蓄奴制历史的载体,更是非洲祖先的代表和那"六千万以及更多的"黑人的缩影。宠儿的身份隐喻着多层含意:她是塞斯还阳的女儿,是被白人蹂躏的黑人姑娘的化身;她是千千万万已死去的和活着的上帝的爱子娇女的代表;她是三百多年蓄奴制时期惨死的所有冤魂的缩影;她是蓄奴制被废除后在心理上仍无法摆脱其巨大痛楚的黑人的真实写照;她身上反映出黑人的集体意识及经历和种族记忆。宠儿就是整部黑人苦难历史的深刻的隐喻。
三、结束语
莫里森《宠儿》的文学价值和魅力,集中反映了黑人在白人文化传统的压迫下寻找自我,寻求个性的方式,是对黑人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播中的断裂的修复,是黑人民族精神、集体意识、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的再现。
参考文献:
[1]托尼·莫里森:宠儿[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2]曾梅:评莫里森小说中的隐喻[J].山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3]王守仁:走出过去的阴影[J].外国文学评论,1994。
[4]翁乐虹:以人物作为叙述策略[J].外国文学评论,1999 ,(2):67。
[5]吕炳洪:托尼·莫里森的《宠儿》简析[J] .外国文学评论,1997,(1):89。
[6]Toni Morrison Beloved[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社,2000。
[7]Missy Dehy Kubitschek. Toni Morrison[C]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98.
[8]桂宏军:论《宠儿》的黑人文学性[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2)71。
关键词:探讨;莫里森小说;艺术魅力。
托尼·莫里森( Toni Morrison)小说被西方学术界列为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主要代表作有《宠儿》、《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黑婴》和《爵士乐》。她因其小说以"诗意的璀璨"生动地再现了"美国社会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而荣膺1993 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极为重要的方面"即是美国黑人在对立与错位的黑白文化夹缝中的生存状况。莫里森试图在《宠儿》中探索"那些不曾诉诸文字的人们的内心世界",通过想象,潜入人物的内心,"虚构她的生活"。在叙述策略上,作者运用"后现代拼凑"及接受美学理论,让读者把断续破碎的片断整合组装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莫里森说过,她要创作的是"不能更改的、无可辩驳"的黑人文学。要把"追求已得到承认和验证的黑人艺术原则作为其创作任务和凭证"。莫里森把自己描述为一个"黑人女性小说家",既有种族(文化) 身份,又有性别身份。在采访和文学评论中,莫里森对此作了阐释。她说非裔美国作家在形成美国黑人文学的传统的同时,又对整个美国文学传统作出贡献。《宠儿》的叙述闪复交错,这既反映了文学硕士莫里森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叙述理论的吸收,也反映了非裔美国
人的阴阳界相通论(Afro-American Spirituality)。在西方的时空系统中,时间是线性的,一直向前的。事件发生后就无法挽回,人死后就不能复生,他(它) 们在世界上的位置就被其它的取代。非洲的宇宙观中时间具有不同于西方的连续性。个体死后仍存在于他们生前的群体中,只是形式发生变化-不再有肉身,但其个性保持不变,仍影响着现实中的事件。他们在时间甬道里前后移动,连接着祖先和生者。
一、莫里森《宠儿》的黑人文学性
1、莫里森探讨非裔黑人过去与现实的关系。非裔黑人应如何对待那段不堪诉说的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走向明天。噩梦虽已成过去,但遭受过奴隶制蹂躏的人们仍难以摆脱它的阴影。作者以人物作为叙事策略,即以宠儿作为过去的载体闯入现实生活,进行无休止的纠缠。《宠儿》的结构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以"124 was spiteful. "开头,第二部分以"124 was loud. "开头,第三部分以"124 was quiet. "开头。这三个布鲁斯节奏的句子强调了地点(124 号) 与冤魂的关联,点明了宠儿转世索要被剥夺的母爱的三个阶段;起初是冤魂在阴间烦躁不安,袭扰世间的亲人,中间是转世后肆无忌惮吵嚷索爱,最终双方得以解脱,归于宁静。宠儿的离去同时也象征着母爱要求得到满足后的安然入眠。每当塞丝问宠儿从哪里来时,宠儿总是回答从水上来,最后宠儿消失在水中。在宠儿无意识独白中有"没有皮的男人"(指白人) 和堆在她身上的死人。这表明了宠儿与非洲祖先的关联。
贝比·萨格斯也和宠儿一样在时间的隧道中前后移动,联系着过去和现在。塞丝一直在起居室里听到她的喃喃低语", 放下吧,塞丝。剑和盾。放下吧。放下吧。两样都放下吧。放在河边吧。剑和盾。别再研究战争了。" 最终,塞丝放弃了和过去的战争,厌恶自己在炉旁当保罗·D 亲吻她的后背时那样迅速地屈服,她不再相信保罗能使她信任外面的世界并在里面生活,世界对她来说就是她和宠儿所在的屋子,塞丝此时完全陷入宠儿所代表的过去。这时成长起来的丹芙想到外面去求助,将她妈妈从把人耗尽的爱中解脱出来,但她觉得外面是罪孽深重的地方,走近时一切恶事还会上演,因而她站在门廊里不敢下台阶,此时贝比·萨格斯的声音又响起, 使丹芙鼓起勇气走入外面的世界。
2、莫里森的小说探索群体对个人的影响。这种影响或是压迫,或是养育。在《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中,群体辜负了主人公,而在《所罗门之歌》中,南方群体使奶娃找到他的根和自我。《柏油娃娃》中,四分五裂的群体无法为当代黑人提供角色典范,而在《爵士乐》中,群体把政治和艺术结合起来,在反抗不公正中创造出了爵士乐。在莫里森的所有小说中,群体是主要角色,没有它个体无法存在。在(宠儿》中莫里森再一次表现了群体对个人成长的必要性。塞丝逃离"甜蜜之家"时是斯坦普摆渡让她过了俄亥俄河;贝比·萨格斯的家是消息的集散地;丹芙要琼斯女士给她活干,以便她病中的妈妈有吃的,两天以后,她家门口便出现了黑人们送来的食物。当塞丝深陷宠儿所代表的过去时,黑人妇女们克服了她们对塞丝杀婴的不理解,来到塞丝家门口驱赶纠缠不休的鬼魂。曾经对塞丝充满敌意的艾拉说道,"过去本该留在身后。如果它不肯留在身后,那么,你只好把它踢出去。"[7](P256)此时,正好白人鲍德温也来接丹芙,这时的塞丝已不能分辨过去和现在,她认为是噩梦重现——白人又来抓她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群体的影响,这一次塞丝的反应和上一次有着明显的不同。上一次"学校老师"带人来抓她时,黑人们由于对贝比·萨格斯的生活的妒忌而没有给她报信,因此塞丝的反应只是消极的躲避。"如果说她在想什么,那就是不。不不。不不不。她攒起她创造出的每一个生命,她所有最宝贵、优秀和美丽的部分,出去,走开,到没人能伤害他们的地方去。"这一次在群体的帮助下,她的反应由躲避变为出击,她拿起冰锥向白人冲去,这一转变标志着她摆脱了过去,作为过去化身的宠儿因此离去。塞丝终于能接受保罗·D," 我和你,我们拥有的昨天比谁都多。我们需要一种明天。"
二、莫里森《宠儿》的艺术价值
《宠儿》在表现黑人文化的同时,也表现了奴隶制对黑人文化的摧残。在奴隶制下家庭纽带难以维系。萨格斯的八个孩子全部离她而去。塞丝不知道在地里干活的哪一个是自己妈妈,她妈妈身上唯一能让她识别的记号--乳房下的一块疤(也许是非洲的某种传授仪式留下的) --也被白人的私刑除掉了,这象征着白人对黑人身份的抹煞。塞丝对"甜蜜之家"以前的记忆很少,"对她讲的她已忘记
了,连同她所用的语言。"在运奴船里和种植园中,白人有意地把来自同一地方或部落的黑人分开,这样在同一种植园里几乎没有黑人语言相通。同样,奴隶制也破坏了黑人群体的和谐,萨格斯的宴会换来的只是黑人们的妒忌,"凭什么她和她的一切总是中心", 沉重的非难气氛在空中凝滞。塞丝从狱中出来后,黑人们视她为异类,连她自己的孩子也称她为杀巫婆,当塞丝向保罗·D证实剪报上的报道后,打算和她一起开始新生活的保罗·D也不理解她那"太浓的"爱,对她说,"你有两只脚,而不是四只脚(指动物)"。丹芙的同学也因此不能接受她,她的失聪表明外界对她的彻底孤立。由于奴隶制,莫里森小说中的群体或者参与压迫主人公,如《最蓝的眼睛》中所表现的;或者养育主人公,如《所罗门之歌》。在《宠儿》中,黑人妇女们最终聚集起来,解救了塞丝,这表明黑人群体终将走向团结,显示了奴隶制下的黑人文化的顽强生命力。美国黑人的现实宇宙是通过魂灵和万灵论延伸到祖先的,个体是通过呼应——回应等口头形式和群体相连的。作为一个美国黑人作家,莫里森的《宠儿》可以说是对祖先的回应,同时又是对时代的召唤。
《宠儿》是蓄奴制历史的载体,更是非洲祖先的代表和那"六千万以及更多的"黑人的缩影。宠儿的身份隐喻着多层含意:她是塞斯还阳的女儿,是被白人蹂躏的黑人姑娘的化身;她是千千万万已死去的和活着的上帝的爱子娇女的代表;她是三百多年蓄奴制时期惨死的所有冤魂的缩影;她是蓄奴制被废除后在心理上仍无法摆脱其巨大痛楚的黑人的真实写照;她身上反映出黑人的集体意识及经历和种族记忆。宠儿就是整部黑人苦难历史的深刻的隐喻。
三、结束语
莫里森《宠儿》的文学价值和魅力,集中反映了黑人在白人文化传统的压迫下寻找自我,寻求个性的方式,是对黑人文化传统和文化传播中的断裂的修复,是黑人民族精神、集体意识、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的再现。
参考文献:
[1]托尼·莫里森:宠儿[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2]曾梅:评莫里森小说中的隐喻[J].山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3]王守仁:走出过去的阴影[J].外国文学评论,1994。
[4]翁乐虹:以人物作为叙述策略[J].外国文学评论,1999 ,(2):67。
[5]吕炳洪:托尼·莫里森的《宠儿》简析[J] .外国文学评论,1997,(1):89。
[6]Toni Morrison Beloved[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社,2000。
[7]Missy Dehy Kubitschek. Toni Morrison[C]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98.
[8]桂宏军:论《宠儿》的黑人文学性[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