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际教学中,生成既可预料,也有意外。真正有效的动态生成应该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这个目标对生成内容进行合理的扬弃,使课堂教学既不背离教学预设,又能根据课堂学习的情况自然发展,从而使课堂的生成更具有效性。
1.捕捉生成亮点。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说出一些“惊人之语”,道出一些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时,老师要通过自身良好的教学品质、教学行为和教学技能以及恰当的教学策略来“运筹帷幄”。这就需要教师对所教学的内容有广泛而深刻的掌握,有较好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知道要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教,知道怎么和学生交流和沟通,知道怎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经历一个更为充分、更加丰富的过程,获得更多、更深的体验与感受。
在执教《惊弓之鸟》一课时,当师生都被更羸高超的箭术所折服,教室里充溢着对更羸的赞美之词时,有个男生站起来说:“还是能手呢,我看他是凶手。”听他这么一说,同学们个个一脸诧异,接着似乎也来了劲,在座位上交头接耳起来。这倒是个棘手的问题,并不在我的预设里面。我略一沉思,不紧不慢地说:“你为什么说更羸是一个凶手呢?”“因为他明知这只大雁受到箭伤,还偏要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一点同情心都没有,这不是凶手?”我预料到他会这样回答,于是,我这样引导:“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老师首先表扬你与众不同的见解。同学们,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这位同学的观点,你们认为更羸是个凶残的射手吗?”
教室里沸腾起来,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学生纷纷表达对更羸的不满。眼看在学生心中初步建立起来的有名射箭能手更羸的形象将“毁于一旦”。我不慌不忙地继续引导:“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心地都比较善良,对小动物充满了爱心,我替这只受伤的大雁谢谢大家。不过,当时这只大雁困难的处境、悲惨的叫声,魏王能发觉吗?随从们又能知道吗?”学生纷纷摇头说魏王和众人只看见天空有只大雁飞过,根本没有注意到它飞行的速度和悲惨的叫声。更羸能根据大雁飞行的样子准确地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说明他观察仔细,经验丰富,不愧为有名的射箭能手!于是,我因势利导:“现在这只大雁已经被射了下来,假如你是更羸,将如何处理这只受伤的大雁呢?”在学生表达自己愿意为这只大雁治疗,帮助大雁早日康复时,我深情地小结道:“看来我们的‘小更羸’不但箭术高超,而且心地善良,充满了对小动物的浓浓爱心。”这时,学生心目中的更羸不仅是射箭能手,还是爱心使者呢。
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在这堂课上,教师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通过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这一生成变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
2.正视突发事件。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能都遇到过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有的来自教师、学生、媒体等内部干扰,有的来自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干扰。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问题,是对教师临场应变能力的考验。教师首先要即时判断这些事件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学,然后再选择是即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
一位教师正在津津有味地给学生朗读《神笔马良》的故事,忽然,一个孩子说:“呀!窗外好像下雪了!”大家都笑了起来,老师干瞪他一眼。天虽然很冷,但那个地区好久没下雪了。“老师,真的下雪了!”又一个孩子叫起来。“真的下雪了!”更多的声音响起来。所有的孩子都涌向了教室两边的窗户。此时,《神笔马良》的故事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孩子们的兴趣,他们对雪的喜爱和亲近超过语文老师的一声声吆喝。于是,老师灵机一动,从办公室拿了一本书,自得其乐地在教室走廊上深情地朗诵起《雪》这篇散文来。孩子们看着窗外的茫茫大雪,听着老师的深情朗诵,情不自禁地安静下来,说:“老师,好像作者写的都是我们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写得真好!”“老师,我觉得雪真是一个精灵,像精灵鼠小弟一样可爱,我们都喜欢它!”下课了,操场上一片银色,孩子们都沉浸在这银色的世界里。于是,老师在黑板上布置了当天的小作文题《雪的世界》。果然,这篇小作文同学们都写得很美。
是什么让这位教师大胆地进行这样的课堂演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位教师就是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由下雪引发的课堂生成这一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流程,链接生活,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了课堂内涵。
3.利用学生错误。我们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有动态生成,强调过程的生成和资源的生成。但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必然会遭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障碍,产生一些偏差甚至错误的信息,如果直接纠正或否定,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的发展带来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些错误信息,巧妙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无形中感悟到自己的错误所在,真正达到纠误之目的。
《詹天佑》一课中,“开凿隧道”部分学生不容易理解。我让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示意图。我发现学生对八达岭的“中部凿井法”示意图有各种画法,其中有的画法显然是错误的。于是,我选择了几位有代表性的学生,让他们在黑板上画示意图。然后一起分析、研究,再研读课文,根据课文的介绍,学生很快理解了正确的凿井方法。六个面同时施工,的确将长达1100多米的八达岭工期缩短了一半。通过比较,研读,试画,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詹天佑杰出的智慧和才干。
在这个片段中,我不再按照自己的预设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课堂中不正确的“生成”。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汲取经验,进行创造,发现真理,让“错误”服务于教学。
4.导引学生争论。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存在差异,对文本的理解也不相同。因此,在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这时教师应牢牢把握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融合。
从一位教师执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课堂实录中,我们看到了有效生成的范例。
师:初读课文,谈谈对课文的初步感悟。可以用“我非常(气愤、敬佩、憎恨等)……”的句式表达。
生:我非常同情孙悟空,因为他被唐僧赶回了花果山。
生:我非常憎恨唐僧,因为他不分青红皂白,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
生:我非常敬佩白骨精,因为她失败了两次还不泄气,为了达到目的坚持到底。
生:我有意见,白骨精是不好的,不应该敬佩她。
生:我认为白骨精想吃唐僧是不对的,但她遇到失败不泄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师:同学们,白骨精一次又一次的不泄气,是做好事还是坏事?
生:做坏事。
师:不泄气地做坏事,值得我们敬佩吗?
生:(非常一致地)不能敬佩。
师:是啊,如果做坏事不泄气,那就更糟糕了。
这是教师智慧的充分体现。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面对学生的各种独特理解,不是盲目肯定或者否定,而是利用学生的话题顺水推舟,在激烈争论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努力促进课堂有效生成,使教师与学生一起成为课堂生活的创生者,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上虞市百官街道娥江小学
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
◇责任编辑:徐桥◇
1.捕捉生成亮点。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说出一些“惊人之语”,道出一些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时,老师要通过自身良好的教学品质、教学行为和教学技能以及恰当的教学策略来“运筹帷幄”。这就需要教师对所教学的内容有广泛而深刻的掌握,有较好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知道要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教,知道怎么和学生交流和沟通,知道怎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经历一个更为充分、更加丰富的过程,获得更多、更深的体验与感受。
在执教《惊弓之鸟》一课时,当师生都被更羸高超的箭术所折服,教室里充溢着对更羸的赞美之词时,有个男生站起来说:“还是能手呢,我看他是凶手。”听他这么一说,同学们个个一脸诧异,接着似乎也来了劲,在座位上交头接耳起来。这倒是个棘手的问题,并不在我的预设里面。我略一沉思,不紧不慢地说:“你为什么说更羸是一个凶手呢?”“因为他明知这只大雁受到箭伤,还偏要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一点同情心都没有,这不是凶手?”我预料到他会这样回答,于是,我这样引导:“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老师首先表扬你与众不同的见解。同学们,我们不妨来讨论一下这位同学的观点,你们认为更羸是个凶残的射手吗?”
教室里沸腾起来,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学生纷纷表达对更羸的不满。眼看在学生心中初步建立起来的有名射箭能手更羸的形象将“毁于一旦”。我不慌不忙地继续引导:“看来我们班的同学心地都比较善良,对小动物充满了爱心,我替这只受伤的大雁谢谢大家。不过,当时这只大雁困难的处境、悲惨的叫声,魏王能发觉吗?随从们又能知道吗?”学生纷纷摇头说魏王和众人只看见天空有只大雁飞过,根本没有注意到它飞行的速度和悲惨的叫声。更羸能根据大雁飞行的样子准确地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说明他观察仔细,经验丰富,不愧为有名的射箭能手!于是,我因势利导:“现在这只大雁已经被射了下来,假如你是更羸,将如何处理这只受伤的大雁呢?”在学生表达自己愿意为这只大雁治疗,帮助大雁早日康复时,我深情地小结道:“看来我们的‘小更羸’不但箭术高超,而且心地善良,充满了对小动物的浓浓爱心。”这时,学生心目中的更羸不仅是射箭能手,还是爱心使者呢。
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在这堂课上,教师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通过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这一生成变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成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
2.正视突发事件。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能都遇到过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有的来自教师、学生、媒体等内部干扰,有的来自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干扰。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问题,是对教师临场应变能力的考验。教师首先要即时判断这些事件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学,然后再选择是即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
一位教师正在津津有味地给学生朗读《神笔马良》的故事,忽然,一个孩子说:“呀!窗外好像下雪了!”大家都笑了起来,老师干瞪他一眼。天虽然很冷,但那个地区好久没下雪了。“老师,真的下雪了!”又一个孩子叫起来。“真的下雪了!”更多的声音响起来。所有的孩子都涌向了教室两边的窗户。此时,《神笔马良》的故事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孩子们的兴趣,他们对雪的喜爱和亲近超过语文老师的一声声吆喝。于是,老师灵机一动,从办公室拿了一本书,自得其乐地在教室走廊上深情地朗诵起《雪》这篇散文来。孩子们看着窗外的茫茫大雪,听着老师的深情朗诵,情不自禁地安静下来,说:“老师,好像作者写的都是我们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写得真好!”“老师,我觉得雪真是一个精灵,像精灵鼠小弟一样可爱,我们都喜欢它!”下课了,操场上一片银色,孩子们都沉浸在这银色的世界里。于是,老师在黑板上布置了当天的小作文题《雪的世界》。果然,这篇小作文同学们都写得很美。
是什么让这位教师大胆地进行这样的课堂演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位教师就是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由下雪引发的课堂生成这一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流程,链接生活,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了课堂内涵。
3.利用学生错误。我们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有动态生成,强调过程的生成和资源的生成。但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必然会遭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障碍,产生一些偏差甚至错误的信息,如果直接纠正或否定,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的发展带来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些错误信息,巧妙地加以引导,使学生在无形中感悟到自己的错误所在,真正达到纠误之目的。
《詹天佑》一课中,“开凿隧道”部分学生不容易理解。我让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示意图。我发现学生对八达岭的“中部凿井法”示意图有各种画法,其中有的画法显然是错误的。于是,我选择了几位有代表性的学生,让他们在黑板上画示意图。然后一起分析、研究,再研读课文,根据课文的介绍,学生很快理解了正确的凿井方法。六个面同时施工,的确将长达1100多米的八达岭工期缩短了一半。通过比较,研读,试画,学生充分认识到了詹天佑杰出的智慧和才干。
在这个片段中,我不再按照自己的预设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课堂中不正确的“生成”。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汲取经验,进行创造,发现真理,让“错误”服务于教学。
4.导引学生争论。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存在差异,对文本的理解也不相同。因此,在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这时教师应牢牢把握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融合。
从一位教师执教《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课堂实录中,我们看到了有效生成的范例。
师:初读课文,谈谈对课文的初步感悟。可以用“我非常(气愤、敬佩、憎恨等)……”的句式表达。
生:我非常同情孙悟空,因为他被唐僧赶回了花果山。
生:我非常憎恨唐僧,因为他不分青红皂白,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
生:我非常敬佩白骨精,因为她失败了两次还不泄气,为了达到目的坚持到底。
生:我有意见,白骨精是不好的,不应该敬佩她。
生:我认为白骨精想吃唐僧是不对的,但她遇到失败不泄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师:同学们,白骨精一次又一次的不泄气,是做好事还是坏事?
生:做坏事。
师:不泄气地做坏事,值得我们敬佩吗?
生:(非常一致地)不能敬佩。
师:是啊,如果做坏事不泄气,那就更糟糕了。
这是教师智慧的充分体现。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面对学生的各种独特理解,不是盲目肯定或者否定,而是利用学生的话题顺水推舟,在激烈争论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努力促进课堂有效生成,使教师与学生一起成为课堂生活的创生者,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上虞市百官街道娥江小学
浙江省上虞市阳光学校
◇责任编辑: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