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孩子沟通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就如同你与客户的谈话:不仅要听他说了什么,还要关注他这番话背后的含义。当你按孩子的逻辑去与他对话时,你会发现你们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孩子“傻话”的背后
许多年幼的孩子,都曾有这样一个阶段,就是经常会问:“你爱不爱我?”、“你还爱我吗?”、“你为什么不叫我宝贝了?”
有的大一点儿的孩子会问父母:“你知道在全世界,有多少孩子被遗弃吗?”、“××的爸爸妈妈离婚了。”
你不要以为孩子是关心国际大事或者社会问题,孩子也不是单纯出于对其他孩子的同情,事实上,他只是担心自己也成为那个被遗弃或者被忽略的孩子——他的“傻问题”是出于内心的
焦虑。
作为父母,当孩子问出这样的问题时,你不需要像一个社会学家一样,给他讲述那么多真实的、现实世界中的黑暗,孩子还没有那么强大的内心可以接受那些现实。你需要做的,只是要告诉他:你有多爱他,你永远不会遗弃和离开他,让他知道他永远不会成为那些
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的话只是源于内心的一种情绪。因此,理解他问题背后的情绪,要比回答好他的问题更重要。有时,即使你不能很好地回答他的问题,而只是表达出你理解和认同他的感受,他也会感觉非常受用。
与其说教,不如引导
作为职业经理人,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员工最怕不停地说教。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情绪,因为这让人感受到的是不信任。
孩子同样如此。经常被说教的孩子,他开始也许会努力辩解,接下来可能干脆就听之任之,后来不认同的干脆阳奉阴违。因此,与孩子对话时,不要过多说教,即使说教也要就事论事,点到为止,切不可无休无止。很多时候,家长只需适时地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去解答,进而持续地倾听,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沟通和教育的过程。
职业经理人,通常都会使用教练式技巧引导下属,这个方法对孩子同样有效——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孩子自己去解答,最终在你问题的引导下,认识到自己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而这种平等的、朋友式的沟通,远远比说教更有效。
重视孩子的情绪
与人沟通首先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哪怕他只是个孩子。家长不能指望孩子服从自己的情绪,而是要顺应他的情绪来因势利导。比如:家长要先说出来表示理解孩子的话,然后再提出建议或者意见,这样孩子才更容易接受。同时,态度一定要郑重而温和。
比如:孩子在课堂上被老师批评了,不管孩子为什么犯错,我们首先要考虑他的感受,他一定会很难过或者很生气。当人处于强烈的情绪之中,是听不进任何人的话的。因此,他不会接受你的任何意见或安慰,也无法接受建设性的批评。
这时,孩子只是希望父母能够了解他们此刻的心情。你可以这样和孩子对话:“我知道你很难过/生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丢了面子,你当时一定很伤心吧,我很能理解你。”你也可以适当摸摸他的头。听了这样的话,孩子一定会渐渐平息情绪。而切不可大声指责他:“你难过,你还有理啦!谁让你上课违反纪律?”或者一味指责老师:“你们老师太过分了!”这只能是火上浇油。但很多父母常常会是这种反应。
而孩子,有时会因为情绪而哭闹、打人或者摔东西。许多家长此时一定会震怒,常常会试图“禁止”孩子的情绪:“不许哭!”甚至打孩子。此时,我们不能只针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而是要通过同情和理解,拥抱和安抚,缓解他们因情绪而产生的种种不当行为。
良好的沟通,需要父母“蹲下身子”来聆听孩子的话、尊重孩子的感觉、承认他的想法。在纠正他们错误的行为之前,一定要先处理好他们的情绪。就像,面对伤心欲绝的人,我们一定会说:“哭出来吧,哭出来就好了。”而一定不会说:“有什么值得哭的!”
人需要情绪的疏导,而不是情绪的压抑,就好像雨过才能天晴。
感受他,接受他,反射给他
不得不承认,人的心理常常充满矛盾。比如:孩子对于老师,既喜欢又讨厌;既想参加夏令营,又贪恋家里的凉爽自在。家长不能否定和批评孩子的这种情绪,因为即使成人也常常处于矛盾中。然而,许多家长却常会教训孩子:“你能不能成熟一点儿?”“你怎么老是长不大?”这些负面的评价不仅影响他们的情绪,甚至让孩子感到自卑,以致于不再和你表露自己的情绪。
我们通过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样子,父母就是要成为这样一面诚实的镜子,将孩子的情绪如实地反映给他。你要说出孩子的感受,比如:“妈妈知道你感觉很委屈”、“我知道你很不开心”。还有一种不错的方法是,有些家长都喜欢把哭闹的孩子带到镜子面前:“你看看自己的样子,你还认识这个小孩儿吗?”然后你可以接着说:“你看,这个小孩儿怎么了?怎么哭成这样了?为什么难过呀……”很多时候,孩子都会在镜子面前,会在你理解他的情况下,慢慢地平静下来。
希望与孩子形成有效的沟通,那么首先就要从安抚他们的情绪开始。理解和尊重他,是形成良好沟通的第一步。管理
(本文部分观点摘自海姆•G•吉诺特所著《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
责任编辑:晓 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