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记忆:1890一代知识分子的不同选择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ie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知识分子,一百多年来对中国的影响之深远,今天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1890后”(下面简称“90后”)这一代知识分子散布在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对中国有深远影响的陶行知、竺可桢、叶圣陶等人都是“90后”。在乡村建设方面的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是“90后”,卢作孚也是主要的实业家,在实业界还有像吴蕴初等“90后”。还有一类人今天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得到读者的欢迎,就是安安静静在大学教书或在学术上有卓越贡献的人,比如钱穆、陈寅恪和吴宓等。无论是留学回来的吴、陈,还是中学都没有毕业的钱穆,他们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都有非常强烈的中国情结,但同时他们又是开放,愿意放眼世界,包容、接纳人类久远文明中形成的那些基本价值。
  如果要在20世纪中国找出三张面孔来代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或者换一句话说给20世纪知识分子画三张脸谱,鲁迅可能是我们容易想到的——留着小胡子的矮个子鲁迅——那是一张很冷、很酷、很犀利的脸,另一张脸也许就是胡适,很阳光、很包容,似乎永远地微笑着。第三张脸可以是很严肃、很冷静、很认真的钱穆(自然也可以是早早失去了视力的陈寅恪的脸)。这三张脸大致上可以代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他们都是“80后”和“90后”,“90后”的比重更大。
  年纪越大,对钱穆的书就会越有亲近感,他对中国的文化与历史怀有温情与敬意,温情与敬意的背后是他的学养,他是真正沉浸在中国文化里面,并且把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体悟表达出来的人。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他对中国文化的判断,他对中国政制的褒扬即是我所不同意的,但他的态度是诚实的。
  我认为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学者比钱穆对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明有更深入、更确定和有诚意的把握。但光是理解了中国,我们仍然理解不了今天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所以需要有胡适,因为胡适提供的是一个更宽广的尺度,是面朝整个世界的目光和胸怀。他毕竟是从美国回来的,他在杜威那里接受了熏陶,他毕竟是在美国待了七年,从康奈尔大学到哥伦比亚大学,他不仅在校园里接受教育,同时他也在美国的公共生活里浸泡过,参与过美国的议会选举和总统选举,在美国的政治社会生活中都有很深的介入,对欧美文明包括其政治文化都有切身的体会,是从走进过那种生活里面去的人。
  
  今天我们来看“90后”那一代青年,他们在“五四”之后分道扬镳,无论是建立共产党的毛润之、张国焘、蔡和森们;还是参加国民党或者与国民党走得很近的段锡朋、罗家伦;或者是创立了中国青年党的国家主义派代表左舜生、曾琦、李璜,还是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在思想、文学、学术、教育或实业、乡村建设等领域有建树的胡适、傅斯年、竺可桢、叶圣陶、晏阳初、卢作孚、梁漱溟这些人。其实,他们早年的人生中有一段经历是有交集的,这个交集就是发生在袁世凯称帝之后的中国。


  回到一百年前的1915年,袁世凯要回归帝制轨道的时代背景下,也正是他们的青春期,逐渐产生了未来人生选择的不同意向。他们中有很多人在1919年前后都参加了一个团体“少年中国学会”,这个学会是对整个20世纪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个青年社团,可以说,从来没有一个社团像“少年中国学会”一样是星斗璀璨。
  在1919年前后的中国,他们的人生选择是有相当的同一性的,他们都曾经怀抱过将中国建造成为少年中国的理想。可能那一代“90后”少年时代都是梁启超的读者,读过那篇风行过一个时代的《少年中国说》。
  “1880后”那一代在各领域的代表人物,包括鲁迅、张季鸾、胡政之、范旭东等人清一色都是留日学生。而“90后”这一代的代表人物就十分多样,他们中杜威的学生有好几个如陶行知、胡适(留美的),竺可桢是哈佛大学的气象学博士,罗隆基、金岳霖是哥伦比亚的政治学博士,冯友兰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汤用彤是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晏阳初是耶鲁大学的,吴宓是哈佛大学的,王世杰是留英、法的,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士、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傅斯年留学英国,陈寅恪则在欧美游学,并没拿学位。与他们不同,1893年出生的梁漱溟是顺天府中学堂的学生,与他同年的卢作孚只是小学毕业,是在中学做过数学老师,并编写过数学辅导读物。他的脑子特别清楚,是个经营企业的能人。“90后”这一代中的钱穆,是常州府中学堂吕思勉的学生,因为家境贫寒中学没有毕业就开始教小学。从小学教到中学,一直到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做教授。这不稀奇,在他之前梁漱溟就登上了北大讲台。那一代“90后”的知识构成确实差异很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大时代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1890一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大致上可以分成两种,一种可以称之为不流血的选择,另一种就是流血的选择。或者换一句话,一种是选择了阳光道路,另一种是选择了闪电道路。有一本书《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讲的就是法国道路和英美道路。法国革命如同闪电,在黑暗中闪过,很刺激,很震撼。英美革命则是阳光一般,是慢慢的缓缓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或者再换一种说法,我更愿意用“低调理想主义”和“高调理想主义”来区分他们的不同选择。如果我们把流血的选择算作是“高调理想主义”,它确实怀有一个很高远、很宏大的梦想,抱着追求一个完美的乌托邦的理想或者说是追求完美社会的理想,而且它也确实是真诚的(我们假定它的动机如此)。
  以“90后”中参加过“少年中国学会”的那一批为例,选择高调理想主义的相当多,他们之间既有主义之别,即使选择同一主义的也有派系、路线、方针之别。比他们晚一代选择高调理想主义特别是共产主义的知识青年面积更大。
  到了1970年代初,顾准去世以前对“高调理想主义”有了深刻的反省。他自己就是“高调理想主义”的牺牲者。1974年8月以前他就想明白了——“然而我还是厌恶大一统的迷信。至于把独裁看做福音,我更嗤之以鼻,事实上,大国而不独裁,在古代确实办不到;但人类进步到现在,则确实完全办得到,不过这已经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面对1917年到1967年这五十年间浩浩荡荡的世界革命大潮,他也曾被这个大潮抛来抛去,他进一步上溯到1789、1870年,将法、俄革命及其带动的世界性社会革命潮流放在一起思考,并指出还有另一股潮流,那就是英美代表的光荣革命或干脆叫做政体革命思潮。他没有时间继续往下思考,中国自19世纪末到1949年实际上也是这两个思潮的博弈和消长。
  我曾接触过不少出生于“五四”前后的那一代知识分子,也就是1919年前后出生的知识分子——顾准生于1915年,跟殷海光的年龄差不多。现在还健在的有1917年出生的李锐,已经去世的李慎之是1923年的,何家栋是1923年的,许良英是1920年的——他们这一代知识青年有个共同的特点:除了殷海光之外,那一代人中大量的知识青年成为高调理想主义者。顾准非常具有典型性。另外一个从事文学的清华女生韦君宜(最后一个职务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是“一二九”运动时的学生领袖,一位富家小姐却奔赴延安,最后她留下了一本《思痛录》,在1990代年风行一时。《思痛录》与《顾准文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路子,《思痛录》是感性的、文学的、叙事的,而《顾准文集》是理性的、思辨的、冷静的论述,但是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都是对高调理想主义的重新反思。
  


  与高调理想主义相对的就是低调理想主义,低调理想主义不是没有理想,而是不赞同用激进的、暴力的、快速的手段推动社会变革,而是希望用自己的专业,通过持续的、长久的努力去造就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新基础。
  同为低调理想主义也有区别,胡适与罗隆基是《新月》的伙伴,以后却渐行渐远。同为《独立评论》的撰稿人,胡适与蒋廷黻的选择也并不同。同时从事乡村建设、乡村教育的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的区别也不小。但是,同为低调理想主义者,胡适倡导的以真实姓名说负责任的话,与钱穆的严谨学业之间是有共同基础的。
  用一句话说,就是胡适喜欢的那句话“得寸进寸”。高调理想主义是“得寸进尺”式的,甚至是“得寸进丈”式的、一步登天式的,用孙中山说的“毕其功于一役”,就是想把所有问题一揽子解决。高调理想主义往往能吸引一大批纯洁的、有美好追求的年轻人,一代一代的年轻人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目的是建造一个完美的天堂。从“90后”一代到顾准他们那一代均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得寸进寸,就是脚踏实地,从高处着眼,低处入手。
  低调理想主义所强调的就是积累,就是渐进,社会的前进、文明的成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渐进、渐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猛进、突变的过程。这样说并不是反对突变,而是因为突变不是可以预期的,也不是可以把控的,突变是突然发生的,你没有办法控制。就像地震的发生是可以控制的吗?即使你预测了地震,你也没有办法让它不地震。人类的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可以预测什么地方将发生地震,但是人类的科学永远都无法做到让地震不发生。那么,人类能把控的是什么呢?就是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朝着更好的方向而不是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渐进主义的路径,也就是低调理想主义的路径、经验主义的路径,将生活看得高于乌托邦的路径,不指望在地上造通天塔。
  大凡选择这条路径的人往往会有所建树,他们只想走自己的路,他知道自己是谁,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因为人生都很有限,有效的时光大概是30年,每个人在世上真正有效地用来做事的时间不会太长。像周有光先生活到110岁是一种异数,而到了110岁还思维清晰,还能写文章,整个中国也许就只有他一个,你不能模仿他,他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人生几十年的时光里你能做的事事实上极为有限,你必须要选择,人生无非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是什么。因为你不可能超越你的选择,你不可能什么社会角色都能占有。当然有些人在人生宽度上会更宽一点,他所占的社会角色要多一点,但他也不是万能的。重要的还是在于积累,你在哪一个方面有积累,你一定能在哪个方面为社会提供价值。低调理想主义这条道路无所谓成功与失败,他永远走在自我成全的道路上。但在中国的社会氛围下,人们往往更愿意走高调理想主义的路。
  
  低调理想主义特别小心翼翼,恪守底线,反复强调节制,反复坚守专业性。如果这个世界上,不同领域的人都在努力坚守底线和专业性,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平平安安的世界,因为专业主义是包含着敬畏的。低调理想主义不指望天上掉馅饼,只相信自己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重要的是相信脚踏实地是可靠的,相信日复一日的努力是有效的,相信只要我善意地对待这个世界,别人也会善意地对待我,我在这个世界上认真诚实的付出,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人生。我们看到1890年代出生的这些人里,今天仍然可以被我们反复去言说和琢磨的人如晏阳初、梁漱溟,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失败了,因为他们在中国推动的平民教育、乡村建设都已化为乌有,在河北定县看不到晏阳初的痕迹,在山东邹平也看不到梁漱溟的痕迹。但是谁敢说梁漱溟、晏阳初所代表的上世纪中国二三十年代的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呢?
  它的价值就在于,在一个农业中国,这些最有抱负、最具责任感的低调理想主义者,将他们的目光转向了乡村,并且愿意用自己的知识装备和精神视野到农村去,带动普通农民一同寻求更加文明美好的生活,无论是从物质生活、文化生活,还是在更深的精神生活、社会秩序上都想着努力重建一个乡土中国。他们在自己的时代里将这一梦想付诸了实践,虽然在整个中国没有成为被效仿的模式和道路,但是他们所走的这一步仍然是有意义的。
  傅斯年、胡适这些人所选择的思想和学术道路;陈寅恪、钱穆选择安静地做学术,把学术做得更厚重、更宽阔;吴宓、梅光迪接通了中国的新传统,也接通了西方的新人文主义。他们那一代人在中西贯通的基础上定下的范例迄今仍没有被超越。今天学术界没有几个人敢说自己做的学问比陈寅恪和钱穆更好,活着的人一个也没有,将来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因为那是需要条件的,一个中西交互的时代,一个兼容并包的环境,各种机遇集于一身,这样的条件不是随便就能具备的。他们的努力如今看来依旧是有价值的。这些低调理想主义者从来没有说要为中国人民打下一个怎样的天下,他们也从来没有喊出什么激动人心的口号,胡适的“整理国故”也不是大口号,他们只是安安静静、脚踏实地地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得寸进寸,但是时过境迁,时间过去得越久你就越觉得他们身上有光,他们走的是一条阳光的路,不是闪电的路,他们的遗产是不流血的遗产。
  我一直在强调不流血的本土资源才是中国最值得珍惜的资源,因为叫一个人去流血是什么逻辑?鼓励别人去流血牺牲这本身就是荒谬的。只有自己不流血,让他人也不流血,让整个社会珍惜生命,不以流血为代价走出来的路才是值得珍惜的路,才是朝向未来的路,才是为了一个不完美社会而奋斗的路,才是为美好今天而走的路。
  1890年出生的那一代知识分子的选择当中,我更看重低调理想主义的选择,而不太看重高调理想主义的选择。虽然那个时代那么多人选择高调理想主义一定有着时代的原因,但这不是我们今天想讨论的问题。如果说高调理想主义强调群体,那么,低调理想主义在意的是一个个的个体,我想起爱因斯坦的那句话,1930年他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说:“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具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我觉得他这句话讲得太好了,他把人生最重要的问题在短短的一句话中就讲明白了。失去了有感情有创造性的个体,其他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其他的一切不都是建立在这个有感情的个体的基础上吗?
  坚持低调理想主义的“90后”一代选择的就是个体。钱穆是个体,胡适是个体,傅斯年是个体,梁漱溟也是个体。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只是个个体,他们选择了低调理想主义的路,一百年、两百年后人们仍然会记得他们,因为他们有血肉有生命。他们也有缺憾、有不足,但是不重要,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有缺憾有不足,重要的是他们一直都在朝着建造一个个健全的个体生命,从而有一个健全的社会这样的目标在往前走。他们的选择不是简单的成王败寇观念可以解释的。
其他文献
我们先从一个故事开始。  2011年,是《凤凰周刊》的资深调查记者邓飞发起现在广为人知的“免费午餐”项目的第一年。他后来说,正是在这一年,有两个人对他推动“免费午餐”产生过很大影响,并成为他的精神导师,一个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会长何道峰先生,一个是北京大学新闻系教授师曾志女士。  邓飞从一开始就致力发动更多的人参与,500名记者成为了发起人,而这理论依据是何道峰会长告诉邓飞,公益本质上就是社会运动
期刊
随着艺人徐静蕾、叶璇等公开表示接受了“冻卵”手术,“冻卵”越来越受关注。虽然我国相关法规不允许单身女性冷冻卵子,已婚女性想要“冻卵”也有严格限制,但近年随着都市女性婚育观念转变,趁年轻冷冻健康卵子的需求不断增加。  你真的了解“冻卵”吗?如果政策许可,你会考虑“冻卵”吗?你是否支持放开对“冻卵”的政策限制?针对广州育龄女性进行了街头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女性对这一高冷的技术知之不多,但她们最关注冷
期刊
在丹麦,一种新的趋势正在出现:越来越多女性成为“新式单身妈妈”——主动选择使用捐赠的精子生育后代,而不是徒劳地寻找或等待所谓的“真命天子”。每10个“捐赠宝宝”中就有1个是“新单妈”所生,而这些女性的选择得到了充分的社会肯定和支持。  “‘每个人都有爸爸,’我儿子的朋友有一天这么跟他说。‘不,我就没有。’我儿子回答。”45岁的安娜·帕特丽夏·莱斯多芙说。她是哥本哈根一位律师。“他现在7岁,但从两岁
期刊
在读给“留守儿童”送温暖的公益项目报道时,你有没有注意过照片上孩子的眼神?如果你注意过,就经常会发现他们有一种奇怪的漠然的表情,而不是大众通常所期待的开心、感激或者好奇。每次见到这种漠然,我都非常心疼。作为一个曾经的“留守儿童”,当大人们品头论足地说你妈妈去哪里工作了,你想不想她,你有什么愿望时,我当然知道他们期待我说什么,但我往往选择假装听不懂,自己“关灯”。当时,大人们往往不能理解我心里的愤怒
期刊
北方飘雪,南方知寒。  又到了盘整一年的时刻。新的“责任中国公益盛典”公益人物、组织出炉,公益界的盛典如期而至。  2015年中国社会大基调不变,但变局已生。媒体人或许更能够感受到这种变化,就算再混沌无觉者,也将会被变化裹挟着前行;就算是坚守不移者,也能感受到周边的松动决堤,物是人非。  而总结变化的实质,或许就是原有的社会组织板块正在消解,个人的能量和魅力正在崛起,“众公益时代”借互联网变革之利
期刊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这是《当代教育学(第四版)》对教育的定义。读了中国财富的“教育变革,公益何为”之后,我想浅谈一下,中国当代教育中,公益究竟何为。  首先,我想先谈一谈“公益”。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的新闻,一名男子通过众筹的方式创建了一个公益组织,专门帮助农村留守的贫困儿童解决上学难的问题,但他猥亵儿童,并以教育公益基金支持作为交换。
期刊
市场经济改革、互联网+的浪潮下,近年来广深两地社会组织大发展,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质量,以及因此而凝聚的社会公信力与日俱增,支付宝LOVE、新浪微公益、腾讯乐捐等网络筹款平台的出现也冲击着公募基金会公募权的高墙。这让一贯安逸地居于上游的公募基金会也感受到了压力,在公益市场的分工、竞争力等被提上了日程。  作为一个成立21年,广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也在这浪潮中寻找着自己的发展方向。作为共青团广州市委员
期刊
6月我被派到北京。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第一,北京的资源更多,能够见到更多的大咖、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第二,这也是报社领导对我的一种认可。我准备大展拳脚,打开北京的局面。可惜,天不遂人愿,画风从我降落到帝都那一刻开始就变了。  首先不适应的是首都人民已经无力吐槽的天气。每天叫醒我的不再是梦想,而是严重干涩的喉咙。天气总是阴沉沉的,让我时常觉得自己置身在一片战火硝烟之中。这种诡异的天气居然还让我养成
期刊
《散财之道》自2003年出版后,很快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作者资中筠先生于2006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并更名为《财富的归宿》。第二次修订出版是2011年。2015年,作者再次对本书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出版,并更名为《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  在国内,一本学术著作能够多次再版已不易,能够让作者每次再版时大幅修改则更难。这本书到底有怎样的魔力,让一位80多岁高龄的学者孜孜不倦修改(资先生著作等身,这
期刊
9月8日,“2015百度世界大会”可谓万众瞩目。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宣布推出百度智能机器人助手“度秘”,豪言要让每一个人用得起秘书。未来,记者转秘书的梦想恐怕要破灭了。再早一些,微软第三代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也杀回微信,自称17岁陪人聊天是其强项。而马云提到的软银已经正在批量生产投向市场的情感机器人“pepper”,因为价格只有1万出头,可能将我们直接带进了“机器人进入普通人家”的时代。  如果将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