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h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财之道》自2003年出版后,很快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作者资中筠先生于2006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并更名为《财富的归宿》。第二次修订出版是2011年。2015年,作者再次对本书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出版,并更名为《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
  在国内,一本学术著作能够多次再版已不易,能够让作者每次再版时大幅修改则更难。这本书到底有怎样的魔力,让一位80多岁高龄的学者孜孜不倦修改(资先生著作等身,这本书可能是她少有的愿意投入大量精力、反复修订、不断完善的著作),让广大读者翘首以盼,真金白银愿意购买并阅读?
  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话还得从作者和本书的缘由说起。资中筠,中国资深翻译家、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早年曾从事外事工作,并参加了尼克松访华以及随后的美国参众两院领导人访华团的全程接待工作和基辛格若干次访华的接待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美国研究》主编。2006年,被中国社科院授予荣誉学部委员。从资先生的简历可以看出,她并不是从事公益慈善研究的,那么,她为什么心血来潮写一本看似与其专业无关的书籍,并且欲罢不能,一写就是十多年?据资先生在一次演讲中透露,一是她在研究中美关系史和中美文化交流史的过程中,惊讶地发现一百年前,中国的社会、文化、教育各个方面,到处都有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影子,这让她对美国的基金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二是她在写《美国战后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的绪论时,曾预测“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雅尔塔格局不会改变”。然而,等到书1993年出版时,苏联已经解体,雅尔塔格局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引起她的反思:为什么自己的判断错误?她发现,传统的观点认为国际格局都是在一次大的战争中形成的,只有等到下一次战争,才能将各方力量重新排进一个格局。然而,这种思路有缺陷。苏联并不是由于战争、由于外部原因才解体的,而是内部的原因。
  她开始思考,一个文明、一个制度或者一个国家内部发展的动力与其发展之间的关系。于是有了《冷眼向洋:百年沉浮启示录》一书。该书从如何解决或协调作为现代社会基本诉求的发展与平等这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个国家和制度的生命力。从这个切入点来看20世纪美国的发展道路。20世纪初期,美国工业的发达程度已经超过了欧洲发达国家,但在社会平等方面,美国社会的两极分化问题十分尖锐,出现了19世纪中叶曾经在欧洲出现过的、引发了社会革命的社会矛盾。美国是如何处理这两方面的关系、解决社会冲突的?实际上,美国采取的是一种渐进的改良模式。就是从这种渐进的改良模式中,作者发现,一个新兴事物在20世纪初兴起,并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这就是美国的私人公益基金会。为此,资先生以后每次去美国,便会下功夫调研美国的私人公益基金会。而这本有关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的力作,便是作者解开美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化解社会矛盾、避免社会剧烈动荡之谜的钥匙。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成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比例不断提升的发展阶段。如同历史上的欧洲、美国一样,经济的发展并没有带来社会问题的自然解决,甚至贫富分化、环境污染、外来人口融合等社会问题恰恰是伴随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在这一关键时刻,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不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那么,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反过来又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人的财富观念与散财之道,美国基金会的发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迪。
  这本书都写了些什么?
  经过三次修订,如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不仅内容越来越丰富,而且结构也日臻完善。
  新版共分五个部分十七章。
  第一部分“历史与概况”。资先生首先给读者一个全书的宏观概貌。在概述部分简要介绍了公益基金会在美国的作用、定义和类型,以及20世纪美国基金会兴起的原因、发展的现状与未来趋势;接下来,作者对美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介绍了美国独立前、独立后到南北战争前、南北战争时期、南北战争之后到20世纪之前四个阶段的慈善公益重要事件、人物及慈善公益思想的变迁;随后,作者重点介绍了美国现代基金会的兴起与发展。包括现代基金会兴起的背景、特点、运作机制,及20世纪美国社区基金会的发展、基金会行业性组织和公益慈善学科的出现;这部分的最后一章,重点介绍了美国基金会与政府之间既合作又对立的复杂关系。作者指出,“一方面它与政府的关系在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在主要政策上默契配合;另一方面又有距离,有时有矛盾……政府部门对它的态度随着政治气候来回摇摆,政策不断调整。”
  第二部分“各类基金会剪影”。这是本书的重点,也是着墨最多的章节。资先生大致按照三个维度介绍了美国各个领域有代表性的基金会。第一个维度是按时间顺序,重点介绍了美国20世纪初期三大基金会先驱和20世纪中后期若干著名的私人公益基金会;第二个维度是依据基金会的类型,重点介绍了美国的社区基金会和运作型基金会;第三个维度是根据美国基金会的活动范围,重点介绍了美国基金会的国际工作和在中国开展资助活动的几家代表性基金会。如果说第一部分是从宏观角度让读者对美国基金会有个总体印象,那么第二部分则是从微观角度让读者走近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人物及组织。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典型基金会的个案介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美国基金会类型的多元、活动与项目的丰富多彩、运作与管理的科学,也让我们更深入了解这些基金会发起人,或者说美国富人们的散财之道、财富的使用方式。
  第三部分“思想动机与效果”。作者首先分析了美国企业家或富人的捐赠动机,指出减免税的政策能够刺激富人们捐资成立基金会,但无法解释在政府免税政策出台前就已经成立的那些基金会。显然,美国人的志愿精神,巨富们的人生观、对全社会甚至全人类的责任,宗教信仰与平民主义压力等因素同样也是影响富人捐赠的原因。随后本书分析了美国基金会在教育、科学研究、帮助弱势群体、缓解种族矛盾、文化艺术、可持续发展、与美国政治气候的互动、国际影响等各个方面的贡献与价值。资先生认为,基金会对美国社会的发展与平等两个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20世纪初期,美国社会矛盾急剧尖锐,而政府“无论在意识上,还是财力上都没有足够的准备时,现代基金会在若干领域中不但适时地补缺,而且起了先驱作用。”当然,对于美国基金会的作用也存在很多争议。“最彻底的批判是,基金会从根本上是维持美国社会现状的。所谓向贫困的根源开战,恰恰是回避了真正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 ”   第四部分“新公益”。这是作者在本次修订中完全新增加的内容。在过去一二十年,发达国家涌现了一股新的慈善公益潮流。为区别传统的慈善方式,这些新理念、新方式方法被统称为“新公益”。作者首先介绍了新公益产生的时代背景、新公益的特点,及创投公益(Venture Philanthropy)、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ment)等新的公益模式。随后,介绍了在新公益方面有特色、有代表性的组织和人物,既包括“德雷普·理查德·卡普兰基金会(Draper Richars Kaplan Foundation)”,社会创投伙伴(Social Venture Partners,简称SVP)等近一二十年新成立的基金会,也包括近年来不断创新、在新公益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的老牌基金会,如洛克菲勒基金会。最后,资先生分析了美国政府在新公益事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州政府在社会企业等方面所制定的法律法规,并预测了新公益未来的前景与面临的挑战。
  第五部分“中国公益”。近年来中国的公益事业紧跟国际潮流,发展迅速,涌现了一批新的组织、人物。在2015年的修订版中,资先生对中国公益部分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首先,作者回顾了晚清的经元善、张謇等,民国的吴蕴初、卢作孚等人的公益思想与公益实践。资先生认为中国的现代公益并非始于今日,晚清至民国的公益是中国现代公益事业的起源。只不过中国的公益事业像现代化的进程一样,中间经过断裂和弯路。随后,作者介绍了1949年之后前三十年中国“民间公益慈善”的消失,1980年代中国慈善公益的恢复过渡期,和1990年代之后中国慈善公益的蓬勃发展。在本部分,也是本书的最后一章,阐述了中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公益慈善理念与实践,以及中国在社会企业、创投公益等领域的探索。同时,作者也分析了当前中国公益事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未来的期盼。
  这本书有哪些看点?
  十多年前,公益圈的朋友给了我一本《散财之道》,一口气读完,很快便确定将这本书作为我们研究所研究生的必读书目。那时国内关于非营利组织、公益慈善方面的资料、书籍还非常少,好书更少,网络、电子期刊与电子书籍远没有今天发达,常发愁让学生读点什么东西,偶尔发现一本好书,便如获至宝。后来,我也向一些业内业外的朋友推荐了这本书。
  第一,这是一本介绍美国基金会的权威书籍。与国内一些介绍美国基金会的文章所不同的是,作者亲身走访与采访过很多美国的基金会和相关的关键人物,所呈现的资料翔实,基于一手调研资料所做的分析相对更真实可信。对于希望了解美国基金会的历史、发展概况的人而言,这本书无疑难能可贵。而对于那些在国内基金会工作的人而言,这本书更是了解基金会基础知识的入门书籍。
  第二,对美国基金会的介绍比较系统全面。尽管目前已有一些介绍美国基金会的文献,但能够这么集中介绍美国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类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数十个基金会,这还是第一本。通过阅读这本书籍,可以了解不同捐赠者的动机、哲学理念,了解不同基金会运作管理的策略,不同基金会从事慈善公益活动或项目的特点,基金会在教育、科学研究、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贡献。对于那些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有志于从事慈善公益事业的富人或社会精英而言,可以通过学习这本书,了解如何通过成立基金会的方式更有效率地从事慈善公益事业,解决社会问题。
  第三,作者是国际政治与美国研究专家,对美国问题、中美关系有非常深入的研究,看待美国基金会的视角与我们这些专门研究公益慈善的人不同,视野更开阔,读后有很多新的启迪。特别是作者提出的基金会在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缓解社会矛盾与冲突,促进社会平等有很大作用的观点,对于今天之中国仍然有巨大的借鉴价值。
  第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让读者了解国内外一些有远见卓识的社会精英,他们如何看待财富,如何使用财富,如何发挥财富的社会价值。由于社会精英阶层拥有巨大的财富、拥有知识技能和丰富的社会资本,他们有能力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显然,在当下物欲横流、道德滑坡的市场经济时代,培养我国社会精英正确的财富观、培养他们对人类文明与进步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如今,这本书经过多次修订,内容更加完善。特别是这次修订,资先生与时俱进,补充了她到美国考察的最新成果,介绍了美国新一代社会精英的散财之道。新生代精英做慈善公益的方式与老一代有很大不同。尽管一百年前,以卡耐基为代表的巨富们就提出了慈善应该造血而不是输血的理念,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成长在信息化时代,通过互联网经济积累财富的新生代精英已不满足于老一辈的所谓“科学慈善”的传统模式,他们更愿意将企业界的先进理念、方式方法,将商业经营的模式植入慈善公益领域,通过创新的、可持续的方式方法提高慈善公益的效果和社会影响,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实现财富的社会责任。因此,近年来,国际慈善公益领域的新概念、新模式层出不穷。在这一背景下,资先生不顾八十高龄,前往美国再次取经,得以向读者介绍了美国慈善公益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和实例。毫不夸张地说,这部分内容是新版书籍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值得一读的内容。
其他文献
在中国人民大学对面的茶室见到杨庆祥,他显得比实际年纪要年轻一点。新书《80后,怎么办?》刚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对一代人做文化社会学考察,对杨庆祥来说是超出专业领域的工作。《80后,怎么办?》的主体文章写于2011-2012年。2013年《天涯》第6期发表了它的删节版,题目改为《希望我们可以找到那条路》。由于受到北岛、李陀的赞赏,文章旋即又以原标题在《今天》2013年秋季号上全文刊出。这次发表
期刊
全球最大电子消费品展之一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FA )本月在德国柏林举行,记者凯蒂·柯林斯在采访期间架不住“生物黑客”汉内斯·舍布拉德和叶夫根尼·切列示涅夫的“诱惑”,在体内植入了微芯片,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能够人机互联的半机器人(cyborg),本文就是他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变身故事。  临时起意的“变身”计划  一年一度的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FA )通常都有一套很公式化的体验:肯定会有新
期刊
我们先从一个故事开始。  2011年,是《凤凰周刊》的资深调查记者邓飞发起现在广为人知的“免费午餐”项目的第一年。他后来说,正是在这一年,有两个人对他推动“免费午餐”产生过很大影响,并成为他的精神导师,一个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会长何道峰先生,一个是北京大学新闻系教授师曾志女士。  邓飞从一开始就致力发动更多的人参与,500名记者成为了发起人,而这理论依据是何道峰会长告诉邓飞,公益本质上就是社会运动
期刊
随着艺人徐静蕾、叶璇等公开表示接受了“冻卵”手术,“冻卵”越来越受关注。虽然我国相关法规不允许单身女性冷冻卵子,已婚女性想要“冻卵”也有严格限制,但近年随着都市女性婚育观念转变,趁年轻冷冻健康卵子的需求不断增加。  你真的了解“冻卵”吗?如果政策许可,你会考虑“冻卵”吗?你是否支持放开对“冻卵”的政策限制?针对广州育龄女性进行了街头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女性对这一高冷的技术知之不多,但她们最关注冷
期刊
在丹麦,一种新的趋势正在出现:越来越多女性成为“新式单身妈妈”——主动选择使用捐赠的精子生育后代,而不是徒劳地寻找或等待所谓的“真命天子”。每10个“捐赠宝宝”中就有1个是“新单妈”所生,而这些女性的选择得到了充分的社会肯定和支持。  “‘每个人都有爸爸,’我儿子的朋友有一天这么跟他说。‘不,我就没有。’我儿子回答。”45岁的安娜·帕特丽夏·莱斯多芙说。她是哥本哈根一位律师。“他现在7岁,但从两岁
期刊
在读给“留守儿童”送温暖的公益项目报道时,你有没有注意过照片上孩子的眼神?如果你注意过,就经常会发现他们有一种奇怪的漠然的表情,而不是大众通常所期待的开心、感激或者好奇。每次见到这种漠然,我都非常心疼。作为一个曾经的“留守儿童”,当大人们品头论足地说你妈妈去哪里工作了,你想不想她,你有什么愿望时,我当然知道他们期待我说什么,但我往往选择假装听不懂,自己“关灯”。当时,大人们往往不能理解我心里的愤怒
期刊
北方飘雪,南方知寒。  又到了盘整一年的时刻。新的“责任中国公益盛典”公益人物、组织出炉,公益界的盛典如期而至。  2015年中国社会大基调不变,但变局已生。媒体人或许更能够感受到这种变化,就算再混沌无觉者,也将会被变化裹挟着前行;就算是坚守不移者,也能感受到周边的松动决堤,物是人非。  而总结变化的实质,或许就是原有的社会组织板块正在消解,个人的能量和魅力正在崛起,“众公益时代”借互联网变革之利
期刊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这是《当代教育学(第四版)》对教育的定义。读了中国财富的“教育变革,公益何为”之后,我想浅谈一下,中国当代教育中,公益究竟何为。  首先,我想先谈一谈“公益”。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的新闻,一名男子通过众筹的方式创建了一个公益组织,专门帮助农村留守的贫困儿童解决上学难的问题,但他猥亵儿童,并以教育公益基金支持作为交换。
期刊
市场经济改革、互联网+的浪潮下,近年来广深两地社会组织大发展,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质量,以及因此而凝聚的社会公信力与日俱增,支付宝LOVE、新浪微公益、腾讯乐捐等网络筹款平台的出现也冲击着公募基金会公募权的高墙。这让一贯安逸地居于上游的公募基金会也感受到了压力,在公益市场的分工、竞争力等被提上了日程。  作为一个成立21年,广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也在这浪潮中寻找着自己的发展方向。作为共青团广州市委员
期刊
6月我被派到北京。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第一,北京的资源更多,能够见到更多的大咖、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第二,这也是报社领导对我的一种认可。我准备大展拳脚,打开北京的局面。可惜,天不遂人愿,画风从我降落到帝都那一刻开始就变了。  首先不适应的是首都人民已经无力吐槽的天气。每天叫醒我的不再是梦想,而是严重干涩的喉咙。天气总是阴沉沉的,让我时常觉得自己置身在一片战火硝烟之中。这种诡异的天气居然还让我养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