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重塑下的记忆谜团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chor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后现代主义主要以非理性主义和解构主义为思想根源,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催生的文艺作品中也诠释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方式,《记忆碎片》就是遵循了这样一种创作范式,本文试图借助其影像的叙事风格来分析它所呈现给观众的后现代主义审美体验。
  关键词:记忆碎片;后现代主义;影像叙事;解构
  2000年,由诺兰执导的悬疑惊悚类型影片《忘忆碎片》上映,影片以碎片化、戏谑化的叙事方式和极具悬念感受到了众多影迷的追捧,该片对电影语言、电影形式的创新运用发挥到了极致,颠覆了观众以往的观影体验,而潜在表象背后的那种复杂、晦涩难懂的剧情走向恰似反映了导演独特的艺术旨求及深沉的思想内涵表达。
  一.碎片化的剧情弥合
  由于其独到的影像叙事风格使得观影者在观赏中晦涩难懂、不得自明。若仔细探究会发现它就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在《记忆碎片》中被剪成了无序的45段碎片,让观众和男主角一起感受了失忆的痛苦。诺兰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激发观众的灵感和思维。对于时间和空间重新打破与糅合,进行非线性叙事重构、叙事视点的转化和对于重要信息的延宕和压制,有着非常高深的造诣。
  影片合理剧情解读:主角莱纳和妻子新婚不久遭到了一名歹徒的袭击,凶犯残忍地杀害了妻子,莱纳前去救援杀死其中一名却被另一名歹徒用木棒从后脑勺击中,因为脑部的严重损伤而得了一种罕见的“短期记忆丧失症”,实则她的妻子并没有死,她为了唤醒丈夫记忆不惜以身试法,再此过程中却被丈夫注入过多的胰岛素死亡。莱昂纳多无法接受妻子已死的残酷事实,就此活在自己打造的虚幻世界里开启了一场复仇之旅。
  二、影像迷思的解构—时序错乱的裂隙
  后现代主义崇尚解构,惯于以零散化、边缘化、不确定性来打破整体性观念,影片就是在后现代主义的指涉范围内合理解构剧情,试图给观众营造一个影像迷宫,采用了双线并行交错的两条线索,但是细究实则是三个艺术手法来组织剧情:
  信息的延宕与压制寄寓影像叙事中。首先片中有22个黑白影像,从开始主人公莱纳在一个房间中游荡,与电话里的人正在交谈,一开始就成功把观众搁置在神秘诡异、意识错乱的影像迷宫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条线索逐渐明朗,因此为正叙,但导演就此割断了常规的时间线索,插叙被置入这段黑白影像中,看似插入这些无厘头的片段,却是我们解读影片的关键信息。片中萨米与妻子的悲剧正是莱纳自己故事的原型,心如刀绞却不愿接受,于是给自己虚设了一场完美的复仇计划。若把黑白影像片段作为一个新的激励事件,我们需把所有的黑白影像串联起来。
  其次用23个彩色片段构成了第二部分叙事,此部分是观众最易感受到的直观部分,按时间顺序是从后往前的称为倒叙。为满足观众猎奇心理,巧妙的运用信息的延宕和压制,扩张了影片叙事的张力和悬念,不论是与娜塔莉亚、泰迪还是波特见面场景,都能惊奇的发现每个彩色段落的结尾必然与上一段彩色部分开头一脉相承,即每个彩色段落在影片时间的外部延续则是影片内部时间的回溯,观众需要把相邻片段完全倒置并串联起来才能知晓叙事主体。影片结尾处更是将彩色与黑白片段无缝隙连接,成就了一部后现代电影叙事。
  诺兰巧妙地将完整的故事拆分成若干琐碎的部分,按照自己的抽象思维将其重新建构在一起。这种独特的艺术手法作为非线性叙事的一种在诺兰影片中得到了精湛的运用和强化。黑白影像的线性叙事时空里又融入了插叙,与彩色影像交叉剪辑,使得整部影片的故事和时间线索异常复杂。时序错乱的裂隙、影片信息的延宕与压制,诚然越复杂的故事组合就越能让观影者解构意愿,而这种强烈参与感又会促使进导演欲表达的深层哲理,这些都是诺兰赋予影片更深层的影像意蕴。
  三.叙事视点的转化——观众与剧中人的主体性丧失
  在人的主体性问题上,后现代主义具有鲜明的突出自我怀疑,强调人的主体性丧失,反对一切中心。这种特质同样也印证在影片当中,这部影片里,导演通过对影片叙事视点的调节引导观众视角转换,共有两个叙事视点,即“剧中人视点”和“局外人视点”。在诺兰的设计下,观众的视角是被限制的。插入闪回和倒叙这种提示性信息也易被观众接受。倘若将整个情节完全倒放,穿插在顺时的情节中难以使观众窥视故事全貌,观众“局外人的视点”被限制,处于一种被动式的观影体验中。而剧中人莱纳便只能凭借瞬时的记忆力获得线索,这种碎片化的追踪更是让他举步维艰!
  诚然,这种叙事视点的相互转化不易让观众有一种跳脱影片的间离感,将“剧中人视点”与“局外人视点”紧密贴合,把观众与剧中人置于一个共存空间中,观众也成了剧中的“莱纳”,体验着莱纳的痛楚与混乱,这种观众与剧中人的主体性丧失正是导演的刻意为之,影片认同机制的建构亦是观众对其视点的确认与转移。在这种语境下,观众也成为叙事文本的一部分参与叙事主体,这种异质化的情感联结让单向的传递转化为双向的共同,进行自我丧失、自我怀疑,给于观众强烈的沉浸感和思考空间。
  四.哲理的问询——真诚与虚伪的混淆
  《记忆碎片》除了运用精湛的叙事技巧外,片中我们也感受到矛盾的叠加和转移也成为影片叙事的推动力,莱纳急于复仇的心切在影片开始就显现出来,不辞艰难万险找到自认为的凶手——吉米,但实则这只是泰迪利用自己杀死了毒贩吉米的一种计谋,得知吉米不是自己的复仇对象但他依旧在泰迪照片背面写下“千万不要相信这个人”再加上莱昂患有失忆症,即使他知道真相瞬间又会丧失记忆,新一轮的复仇必然在心里滋生。这也合理的成为了影片叙事的深层矛盾,因此诺兰的影片是一个多元发散思维的组合体,这种影像叙事风格赋予影片更深层的文本内涵,承载更多的信息量,摒弃以往观众司空见惯的接受用顺时时序来构建剧情表达普世价值和哲理的拷问。
  在观影过程中,我们明显能感受到导演精心布局给剧中人设置盲区,作为观众也被赋予一种代入机制中与莱纳一起体验着这场刺激惊险的复仇之旅,破除这场记忆谜团。让观众以主角的身份去完成故事情节的可持续发展,这样顺势观众也成为影片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见从观影伊始观众就被置入“体验派”表演体系中,感受主人公的命运沉浮,拷问自己人生的意义。这种拷问不仅体现在自己因失忆症而带来的困惑,几经碎片化的台词也渗透着浓烈的对于人生的拷问,影片中莱纳复仇过程需多次确认自己及周围人的身份,屡次对自己及其身边人身份产生怀疑,这是一个不断对于自我身份确认的过程。在得知一切真相、知晓泰迪利用自己时陷入沉思,抛出这样一个拷问:真诚与虚伪?我应该相信真相,还是继续活在自己营造虚拟的梦幻中自欺自人?我的人生应该怎么前行?不言而喻,导演又一次将我们引入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往何处?”这个更古不变哲理问题,这是萦绕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哲学命题。影片在不失思想内涵的同时又能兼顾故事情节的安排,绞尽脑汁地安排人物动机和矛盾集合点,善用细节来彰显局中人所展现的真实与虚假。
  五.结语
  “我要相信世界不是我想象出来的,我要相信,我所做的事仍有意义,即使我不知道我做了什么?我要相信即使闭上眼睛,世界仍是存在的。”纵观影片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患有“短期记忆丧失症”的分裂叙事将一场谋杀变得扑朔迷离,追根溯源却还是陷入到自我的迷失中,摒弃以往传统电影叙事恒定的思维定势,用一种“碎片化”叙事阐释影像晦涩、复杂的世界,审美期待与陌生体验相伴而生,用艺术演绎成一个后现代主义重塑下的记忆谜团。
  参考文献:
  [1]李 盈: 《试论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的“碎片化”叙事》——以《记忆碎片》、《致命魔术》为例[J],文教资料,2012年
  [2] 朱洋洋:现代性的迷思及其影像化呈现—————探析電影《记忆碎片》的影像意蕴[J],电影评介,2014(1)
  [3] 韩 喆:《浅析影片“记忆碎片”的叙事策略》[J], 环球纵横,2015
  作者简介:
  刘振博(1993.11——),男,汉族,陕西咸阳人,艺术学硕士,专业:戏剧与影视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电影《解忧杂货店》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改编后呈现出音乐人、画家、企业家三个不同领域的三段式故事片段,并与中国本土气息相结合,使故事在具备现实基础的同时充满丰富的戏剧感。本文以主题音乐《重生》为例,分析其深情悠扬和澄澈柔情音乐主题的配乐联觉性。  关键词:自然灵动;深情悠扬;澄澈柔情;联觉性  电影《解忧杂货店》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讲述一家名为“无名杂货店”的店铺,人们只要在晚上
期刊
摘 要: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用其深厚的底蕴养料滋养着各个领域文化的发展,无论在诗歌、曲艺、民族器乐等方面都如苍劲古树般枝繁叶茂。随着丝绸之路的打开,大量的外来艺术、音乐传入中国,使中国的文化更加的丰富多姿。那么一定要说的就是中国的民族乐器一部分是由外传入中国的。比如说:二胡、扬琴、琵琶、唢呐等。这些乐器至今仍然都活跃在艺术舞台上。琵琶作为中外“联姻 ”的产物,被誉
期刊
摘 要: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浮世”,指生死轮回和人世虚无缥缈。浮世绘表现了当时喜闻乐见的市井百态,不仅反映出当时的人生观,而且有着某种色情意味。梵高,马奈,莫奈,德加,高更等印象派画家都受到过浮世绘的影响。  关键词:浮世绘;《百日红》  《神奈川冲浪里》,《凯风快晴》几乎成为浮世绘的代表之作,也是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中的两幅堪称传世经典之作。  
期刊
一、座次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 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之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期刊
摘 要: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越来越的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中开始引进和推行相关的“非遗”文化课程内容,力求展现自身的专业特色,培养综合技能与人文关怀并重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将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英歌,在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为例,尝试性的为“非遗”文化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长效性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艺术教育;潮阳英歌;长效发展机制  近年来
期刊
摘 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道具舞蹈是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道具种类繁多,其中头顶道具的舞蹈技艺是最具特色的,技巧精湛,道具舞的美与人体动作的美交织一起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本文选取北方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蒙古族,从个头顶道具舞蹈的形成原因,表现方式入手增加对头顶道具舞蹈的了解。逐步加深对头顶道具的认识,深刻了解“盅碗”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发展与运用,并结合舞蹈作品进行分析从中揭示出沉淀其中的历史文化
期刊
《共和国识别码》《共和围之路》的作者李忠杰曾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在书中,他精心总结出311个关键词,从不同的侧面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  作者把这些关键词称为“识别码”。一个个“识别码”,就是一個个小传、一个个故事、一段段过程、一个个领域、一幅幅素描,就是一个个据以识别、定位的经纬度节点。把这些“经纬度节点”汇总起来,就从总体上呈现出共和国的基本面貌,展示出共和国的发展历程、辉煌成就、时代特
期刊
摘 要:研究文化记忆空间的后现代重生,是应对当今中国广遭诟病的千城一面现象的迫切需求。本文基于传统文化的纪念性与其在城市空间规划中的“活态”利用,客观展现古城扬州地域风貌,剖析其特质,对城市空间规划提出具体可行的理论与实施建议,并对中国城市历史脉络的延续性作出更多思考。这是一个起点,更是一个中国城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永恒命题。  关键词:文化记忆;重生; 城市空间规划;扬州  引言  当今世
期刊
摘 要:电影《海街日记》由吉田秋生创作的同名漫画改编,传承了电影大师是枝裕和一贯的传统日式美学风格,以安静美好的画面、自然流畅的节奏将镜头对准了发生在古城镰仓的香田家的四姐妹,将一个有关情感、时间以及人生的故事娓娓道来,用生活诠释了爱与理解。在是枝裕和的影像世界中,人物间细腻的情感往往通过生活中具象化的事物以及真实平凡的点滴细节呈现出来,体现着日式美学独具的魅力与哲思,引发人们关于生命的意义以及人
期刊
摘 要:遥远的大兴安岭,广袤的原始森林,神秘的山神,久居的鄂伦春人,最后一位萨满。时代在变迁,森林在消逝,族人在迁徙,一切似乎都在改变。在这样一个原始与现代文明更迭过度的特殊时期,编导孙曾田将触角伸向了远离主流社会的边缘地带,用镜头记录下这部人类学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并通过对孟金福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展现了边缘民族多样的生存状态、新旧文明的碰撞中鄂伦春族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心灵景观。本文试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