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明确地提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要求语文教师正确地处理好学生基率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重视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也越来越注重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的沟通关系,注重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而学生恰恰在这个方面显示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心。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少高三教师在高考专题复习中颇费功夫,却收效甚微,学生在遇到这样的题时也感到困难重重。那么,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化整为零,将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任务分解到平时的教学与生活中去,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原本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在高考题中经常有涉及到语言日常运用方面的题。例如:07年北京卷要求学生写一段对国外游客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某一文化观光景点特色的导游词,08年辽宁卷要末修改学生向老师祝寿时的发言,06年湖北卷要求学生写出两段课本剧汇报演出中的串联词,06年湖北卷要求学生完成报纸的版面设计等。这些语言运用题考查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稍加注意即可掌握。教师应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求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树立时时处处皆语文的观念。在读书看报时,记下报刊杂志上的俗语、谚语,熟悉文章标题的拟法,注意写一句话新闻和新闻导语的要点,学习各类广告词和启事的写法;在看电视时,倾听并品味流行歌曲的歌词、电视剧中人物的台词,了解各种晚会主持人的串台词和新闻栏目中新闻点评的写法;在春节走亲访友时,读记一下别人门上贴的对联,记住街上特别而有趣的店铺名称,揣摩一下它们的内涵等等。这些都是鲜活生动的语言。在学生留心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如果能够过一段时间就用一节课让学生互相分享成果,或者干脆在班上开辟一块生活语言交流园地的话,学生就能够在潜移默地从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应对类似高考题时,也不至于感到陌生而束手无策了。
二、在课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课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一讲到底,急于把自己的或者从教学用书上得来的观点和结论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接受,这样就让联想与想象远离了课堂教学。其实,在课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应是教会学生如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教师可逐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调动生活和知识储备,通过联想与想象,还原作者在文章中所塑造的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同时,结合文章中的某些关键句、精彩句,给学生留足品味的空间,让学生仔细地揣摩、想象,进一步形成文字。例如,教师在上《荷塘月色》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其中《采莲曲》的场景;在上《边城》这一课时,可吸引学生结合自身的年龄特点想象情窦初开的翠翠的心理。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再现作者创造的形象,更能细致入微地体验作品创设的情境,又能于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久而久之,学生见到类似的语句或段就会仔细品味,养成琢磨的习惯。像07年全国卷Ⅱ中对奥运会祥云图案展开想象和08年湖北卷借唐朝皇甫松《采莲子》的诗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这样的题,都是对联想能力的考查。经过训练后,学生也不会再感觉困难。
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训练学生进行仿写、扩写、续写,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1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不要急于脱离教材,教材中优秀的文章实际上就是作文教学最好的范例。教师可先找来一些精彩的语段进行修辞、语言或结构仿写。例如仿照《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排比段,仿照《故都的秋》写景段落写景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在仿写中对文章进一步理解和体味,而且还可在遇到类似2006年全国卷Ⅰ中仿写朱自清《春》后三段,2008年宁夏/每南卷仿照示例写句子的题目时稳操胜券。
2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还可以找一些优秀的文章进行补写、续写,甚至是改写。例如,在教学《祝福》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补写出祥林嫂在遇到“我”之后到死之前的心理活动: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续写《孔己》的结局;在教学《阿Q正传》时,可以让学生以“现代阿Q”为题进行改写,这样的训练,既可以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提高作文水平,又可以为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做好相应的语言运用题打下基础,而在2007年天津卷就考了续写,而2007年重庆卷则考了补写。
四、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融合,提醒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不忘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现在各学科相互渗透的情况相当普遍,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高中所开科目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高考题中,经常有涉及政、史、地、理、化、生等学科知识的语言运用题出现。例如,07年北京卷中南水北调工程的有关情况,就在政治课本中出现过,而07年江苏试卷有关“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过程”就是生物课的相关知识。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只要时时处处留心,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教师转变思想观念,不再只寄希望于考前突击训练而是化整为零,把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任务分解到平时的课文学习,写作教学和生活中去,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欣喜地看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飞速提高,而高考对这方面的考查再也不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情。
一、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原本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在高考题中经常有涉及到语言日常运用方面的题。例如:07年北京卷要求学生写一段对国外游客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某一文化观光景点特色的导游词,08年辽宁卷要末修改学生向老师祝寿时的发言,06年湖北卷要求学生写出两段课本剧汇报演出中的串联词,06年湖北卷要求学生完成报纸的版面设计等。这些语言运用题考查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稍加注意即可掌握。教师应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求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树立时时处处皆语文的观念。在读书看报时,记下报刊杂志上的俗语、谚语,熟悉文章标题的拟法,注意写一句话新闻和新闻导语的要点,学习各类广告词和启事的写法;在看电视时,倾听并品味流行歌曲的歌词、电视剧中人物的台词,了解各种晚会主持人的串台词和新闻栏目中新闻点评的写法;在春节走亲访友时,读记一下别人门上贴的对联,记住街上特别而有趣的店铺名称,揣摩一下它们的内涵等等。这些都是鲜活生动的语言。在学生留心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如果能够过一段时间就用一节课让学生互相分享成果,或者干脆在班上开辟一块生活语言交流园地的话,学生就能够在潜移默地从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应对类似高考题时,也不至于感到陌生而束手无策了。
二、在课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课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一讲到底,急于把自己的或者从教学用书上得来的观点和结论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接受,这样就让联想与想象远离了课堂教学。其实,在课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应是教会学生如何自主阅读。在阅读中,教师可逐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调动生活和知识储备,通过联想与想象,还原作者在文章中所塑造的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同时,结合文章中的某些关键句、精彩句,给学生留足品味的空间,让学生仔细地揣摩、想象,进一步形成文字。例如,教师在上《荷塘月色》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想象其中《采莲曲》的场景;在上《边城》这一课时,可吸引学生结合自身的年龄特点想象情窦初开的翠翠的心理。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再现作者创造的形象,更能细致入微地体验作品创设的情境,又能于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久而久之,学生见到类似的语句或段就会仔细品味,养成琢磨的习惯。像07年全国卷Ⅱ中对奥运会祥云图案展开想象和08年湖北卷借唐朝皇甫松《采莲子》的诗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这样的题,都是对联想能力的考查。经过训练后,学生也不会再感觉困难。
三、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训练学生进行仿写、扩写、续写,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1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不要急于脱离教材,教材中优秀的文章实际上就是作文教学最好的范例。教师可先找来一些精彩的语段进行修辞、语言或结构仿写。例如仿照《我有一个梦想》中的排比段,仿照《故都的秋》写景段落写景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在仿写中对文章进一步理解和体味,而且还可在遇到类似2006年全国卷Ⅰ中仿写朱自清《春》后三段,2008年宁夏/每南卷仿照示例写句子的题目时稳操胜券。
2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还可以找一些优秀的文章进行补写、续写,甚至是改写。例如,在教学《祝福》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补写出祥林嫂在遇到“我”之后到死之前的心理活动: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续写《孔己》的结局;在教学《阿Q正传》时,可以让学生以“现代阿Q”为题进行改写,这样的训练,既可以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提高作文水平,又可以为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做好相应的语言运用题打下基础,而在2007年天津卷就考了续写,而2007年重庆卷则考了补写。
四、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融合,提醒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不忘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现在各学科相互渗透的情况相当普遍,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高中所开科目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高考题中,经常有涉及政、史、地、理、化、生等学科知识的语言运用题出现。例如,07年北京卷中南水北调工程的有关情况,就在政治课本中出现过,而07年江苏试卷有关“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过程”就是生物课的相关知识。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只要时时处处留心,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教师转变思想观念,不再只寄希望于考前突击训练而是化整为零,把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任务分解到平时的课文学习,写作教学和生活中去,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欣喜地看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飞速提高,而高考对这方面的考查再也不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情。